书城励志禅是一枝解语花
22658900000004

第4章 悦纳工作:没有事业的人生不完满

戒律是禅,生活是禅,劳动也是禅。我们都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禅者也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管高僧还是俗人,都离不开劳作。谁都想偷得浮生半日闲,自在闲适地过活,但只有真心悦纳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分,认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步,才能在最后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先握锄头,再举镰刀

昨天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获。

——圣严法师

戒律是禅,生活是禅,劳动也是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常常会发现一些不劳而获的人,可只有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浇灌出的果实,才吃得香甜满足。也只有每天以自己的劳作供养自己,才能于踏实安心的平凡平淡中体悟到生活的真谛、禅的真谛。

“深泥田里好相聚,拽耙鞭牛真快活。”这是《田歌》中的一句,描写了江西真如禅寺中僧侣的农禅生活。追根溯源,这种“农禅”源自唐代百丈怀海禅师进行的改革,他要求自长老以下不分长幼,都要参加生产劳动。《田歌》中的禅修者正是继承了百丈怀海禅师这种“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的禅风,过着清苦的生活,在每日的劳作中虔诚地寻求充实与安宁。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因此有人批评他为外道。

百丈禅师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在生活中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日常的琐碎事务,尤其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地,百丈禅师年纪大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恳请他不要随众劳动,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工作,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以绝食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他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不工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还给他,让他随众劳作生活。

不管你做什么职业,都要先付出,然后才有收获。即使讲究“顿悟成佛”的禅宗也是一样。百丈禅师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会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求在劳动之中磨炼自己的心性,寻求悟道、度化自身之法。

在时光之河中,只有坚持每天都迈出坚实稳固的一步才能不被河水冲走,到达解脱的彼岸。

有位和尚问文益禅师:“您在一整天的生活中是如何修行的呢?”

文益禅师回答说:“步步踏着。”

步步踏着,多么平实却充满力量的字眼!“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下踏实,心无二念,一步步、一天天向前走,才能完成最圆满的修行。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禅花解语 懂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才能尝尽天下事。

生命里的每一个“现在”都是不可取代的,都需要用心体会。人们总是为昨天的花开和明天的叶落或悲或喜,或微笑或叹息,却不愿意为今天的美丽驻足倾听,待其逝去才幡然悔悟。这种人生多么悲哀啊!

别再错过每个“今天”了,握好手里的锄头,仔细耕耘你的工作和生活,待到深秋,再对着满满一心田的温暖喜悦,举起镰刀吧。

心中有钟,才能撞出天籁

左手握骊珠,右手持慧剑。

先破无明贼,神珠自吐焰。

伤嗟愚痴人,贪爱那生厌。

一堕三途间,始觉前程险。

——唐·拾得禅师

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往往不是他所处的位置,而是他努力的方向。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越高的人,所能取得的成就往往越大。这种规律最直接地反映在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工作占据我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用来养家糊口的饭碗,而是我们人生的碗里盛放的切实的时间和精力。你怎么看待工作,工作就怎么反馈你。

正确的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而持正确的工作态度之人应该认识到工作既是一种谋生方式,也是一种修行。而工作里的修行和修禅一样,需要认真和用心。在工作、生活中投入热情,认真对待,才不会在修行之后如竹篮打水,一无所获。你可以不聪明,但一定不能不认真。一个懂得事事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你的生命会因为你的认真而变得充实。你也许依然平凡,但绝不平庸!

一座深山里有座寺庙,庙里一个老和尚带着一群小和尚,其中一个小和尚在寺院中专司撞钟一职。按照寺院的规定,早上和黄昏要各撞一次钟,小和尚将撞钟的时间牢牢地记在了心中,无论阴天下雨,还是狂风冷雪,他都坚持着,钟声从未间断。但年复一年,小和尚渐渐厌倦了,他觉得每天撞两次钟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周而复始、千篇一律实在太无聊了,心就渐渐麻木起来,每次撞钟时,或者天马行空地任思想游离在外,或者什么也不想,就如机器一般。

一天,小和尚撞钟时,寺院的住持从旁边经过,看到小和尚漫不经心的表情,便将他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看来,你已经不能胜任撞钟这个工作了,你还是去后院砍柴挑水吧!”

小和尚既不解又委屈:“师父,撞钟还需要什么特别的能力吗?难道我撞的钟声不够响亮?还是延误过时间?”

住持说:“你很准时,撞的钟声也很响亮。但是你不觉得你的钟声里缺少什么特殊的东西吗?”

“缺少什么特殊的东西呢?”

禅花解语 心中有万千丘壑,事业才会一马平川。

“你没有理解撞钟的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信号,更重要的是为唤醒沉迷众生,因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如果不虔诚,怎能担当撞钟之职!扪心自问,你的心中有钟吗?”

小和尚低下了头,脸上露出惭愧之色。

心中无钟,自然敲不出山林寺庙的佛心禅韵。这个小和尚不合格之处正是因为他只把工作当成工作。早晚撞钟是寺院的规矩,但这种规矩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在寺庙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含有佛门深意的。小和尚只是把撞钟当成一件无趣的差事,而没有用心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以至将钟撞得了无生趣,自己不开心,听钟的僧侣们也觉索然无味。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也与这个小和尚很像,在工作的忙碌中感受到的不是充实而是麻木,在生活的各种娱乐里收获的不是愉悦而是空虚?圣严法师说:“当人不知道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就会感到空虚了。”洞悉因果的法师自然能从忙碌中感受到充实,作为凡人的我们,也应该懂得干一行爱一行、做一样像一样的道理,认真对待工作,充满热情地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做好本分,让机遇为你留门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

有时候,人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一路奔波追寻的是什么,恃才傲物,好高骛远;有时嫉羡他人,自惭形秽;有时只是在渐渐麻木的工作生活中突然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问问自己踮起脚尖努力想触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或者那一直抬头仰望着的就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即使凝视到脖颈酸疼,也不能看到刹那间点亮天际的璀璨流星。

“云在青天水在瓶”,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属,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做好本分,你才能感悟到生命里最真实的脉动和最清晰的纹理,那时你会发现,原来成功与幸福一直为你留着一道门。

一日,石梯禅师的侍者拿着钵往斋堂走去。

石梯禅师见到后叫住他问:“你要去什么地方?”

侍者回答:“我要去斋堂。”

石梯禅师斥道:“你手里拿着钵,我一看就知道你要往斋堂去,怎还用你说?”

侍者听后反问:“禅师,既然你已经知道我要去斋堂,又为什么要我回答呢?”

石梯禅师说:“我问的是你的本分事。”

“禅师如果问的是我的本分事,”侍者庄严答道,“那我要去的地方,即是斋堂。”

石梯禅师听后大赞:“你不愧为我的侍者。”

禅花解语 机遇钟爱做好本分的人。

侍者的本分就是“去斋堂”,正是由于这个侍者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职责,才能在与禅师的机锋里不落下风,令禅师对其刮目相看。同样,我们在日常工作里,也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和本分。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现代社会中一心向佛的青年人只要守住自己的责任,尽到自己的义务,敦伦尽分,即成佛。

很多人胸怀大志,说自己生下来就是要做大事情的,还要成为大人物,建立不世之功业。他们的口头禅是“成大事不拘小节”,可成大事的过程就是由平常一件件的小事组成的。每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才能够在这一方人间净土中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一个人的发展,既需要才能,也需要机遇。机遇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条件给予你的偶然性,另外一种是主观努力得到的必然机会。佛教讲“缘分”,认为每个人的“缘”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禅宗让每个人“面对当下”,就是让人面对现实,不要回避问题,做好本分事,从本分事做起。做本分事之人总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缘”,在变幻不定的工作和生活里为自己留下一道随时可以打开的门。

门后,也许就是海阔天空。

没有方向的飞翔只是姿势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宋·白云守端禅师

人生苦短,自省自律的人以分秒为单位规划生活;人生漫长,没有追求的人把今年过得和去年一样。回头想想我们小时候的梦想,有多少到现在都没实现,甚至连一步都没迈出、一笔也未画下?我们只知道在紧张的工作里忙忙碌碌,在迷茫的生活里浑浑噩噩,我们努力地扑腾翅膀,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朝着哪个方向飞。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高瞻远瞩,却脚踏实地。而第三种人通往成功之路的秘诀就是:画好地图。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二人成为好友。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时间在两人每天一成不变的挑水中不知不觉过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他没有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十天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里,看到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老友正在诵经读书,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微笑着说:“来,我带你去看。”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我也坚持挖,能挖多少就算多少。一个月前终于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诵经打坐,钻研佛理。”

这两个僧人不正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吗?看上去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都差不多,就在你已经习惯了这种差不多时,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别人一下子向前跳跃了好远,有的干脆飞了起来,而你还是只在原地踏步。其实那是因为你只看见别人忙碌的身影,却看不到他们野心勃勃的灵魂。如果一个人鼠目寸光,其前途也就有限;高瞻远瞩的人,才能成就千秋的事业。这是智慧大小的差别,也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分界。

生活就好像旅行,到近郊的草木间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顿,回来了肚子还饱饱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那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两三个月的粮食了。假如把生活看作一场旅行,目光远大的人,就会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只看现实的人,恐怕只能抓住今天。我们应该做的不只是拥有今天,还应该抓住明天、后天,抓住永远。

如何抓住永远?首先你要向往永远!有句话说得好:“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无法达到。”既然我们谁都无法真的拥有永远和完美,倒不如以永远和完美为目标,做好充足的计划和准备,背负起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工作和生活里朝着那个方向,完美地飞翔!

禅花解语 追梦之旅漫漫,画好地图等于走了一半。

时无重至,不偷浮生半日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在漫漫人生旅途里,风雨兼程、奔波劳顿是常有的事,于是很多人都希望时不时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好好享受安逸宁静的生活。“偷得浮生半日闲”出自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壁》,完整的诗作是:

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个在庸庸碌碌、不甚得意的生活里猛然发现春之将近,于是登山与老僧闲话,享半日闲暇的故事虽被后世传为佳话,却着实误导了很多人。有的人正是打拼事业的好年纪,却过早地向往起安稳闲适的生活,在工作中总是急功近利,希望一劳永逸;有的人正处在暂时失意却离成功咫尺之遥的关口,只需再多坚持一会就能柳暗花明时却过早地看破红尘,心生退意。其实,当我们追求安逸时,也绝不能忘了居安思危的道理。

有时,安逸就是地狱。

无德禅师在收学僧之前,叮嘱他们把原有的一切丢在山门之外。禅堂里,他要学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但是,有的学僧好吃懒做,讨厌干活;有的学僧贪图享受,攀缘俗事,于是,无德禅师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灵魂来到一个大门前。进门的时候,司阍对他说:“你喜欢吃吗?这里有的是精美食物。你喜欢睡吗?这里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你喜欢玩吗?这里的娱乐任你选择。你讨厌工作吗?这里保证你无事可做,没有管束。”

这个人很高兴地留了下来,吃完就睡,睡够就玩,边玩边吃。三个月下来,他渐渐觉得没有意思,于是问司阍:“这种日子过久了,也不是很好。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么兴趣;吃得太饱,使我不断发胖;睡得太久,头脑变得迟钝。您能给我一份工作吗?”

司阍答道:“对不起!这里没有工作。”

又过了三个月,这人实在忍不住了,又问司阍:“这种日子我实在无法忍受,如果没有工作,我宁愿下地狱!”

司阍带着讥笑的口气说道:“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以为这里是极乐世界吗?在这里,你没有理想,没有创造,没有前途,没有激情,你会失去活下去的信心。这种心灵的煎熬,更甚于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你当然受不了啦!”

禅花解语 在勤奋中打发时间,才会得到生活的奖赏。

是啊,有时过于安逸的生活就如同地狱。你会在安逸里慢慢耗尽自己的智慧、才华和能力。刀不磨不用就会生锈,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还刀入鞘,高高挂起。而没有勤勉、努力之剑一路披荆斩棘,你又如何通向梦想的峰巅?

三伏酷暑天,烈日炙烤之下与凉风习习的河边,你会选择哪一个?三九冰雪天,寒风凛冽的旷野与温暖如春的炉火旁,你又会如何取舍?只怕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可这种安逸正是软陷阱!诚然,经过长途跋涉,短暂的安逸宁静可以使我们得到休息和心灵的安宁,但是长期的安逸只会磨灭人的斗志与激情,最终毁其一生。

一开始就选择享受的人和一开始就执着奔波、千锤百炼的人,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前者成了废品,后者成了珍宝。

“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佛说生命不是一年十年一百年,而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它如流水般易逝,却永不复回。人生的每一秒钟都应该好好把握,不能将心灵的放松等同于无所事事的懈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家都应以此自勉!

工作宜赶不宜急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嗅梅》

匆忙赶路的人哪能看得见枝头的春色呢?

有一个农夫挑着一担橘子进城去卖。天色已晚,城门马上就要关了,而他还有二里地的路程。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僧人,他焦急地赶上前去问道:“小师父,请问城门关了吗?”

“还没有。”僧人看了看他担中满满的橘子,问道,“你赶路进城卖橘子吗?”

“是啊,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僧人说:“你如果慢慢地走,也许还来得及。”

农夫以为僧人故意和自己开玩笑,不满地嘀咕了两声,又匆忙上路了。他心中焦急,索性小跑起来,但还没跑出两步,脚下一滑,满筐橘子撒了一地。

僧人赶过来,一边帮他捡橘子,一边说:“你看,不如脚步放稳一些吧?”

农夫害怕城门关了,一味求快,结果却把橘子撒了一地,反而耽误了时间。与其在手忙脚乱中浪费时间,不如张弛有度,井然有序地设计好每一步要踏出的距离。我们的工作也是如此,着急不能代替速度,只有细心了解工作的特质,耐心完成每个步骤,才能于不急不忙中把工作顺顺利利地完成。

一味求快,揠苗助长,往往只能造成恶果。

有一个小和尚,在树林中坐禅时看到草丛中有一只蛹,蛹已经出现了一条裂痕,似乎能看见正在其中挣扎的蝴蝶。

小和尚静静地观察了很久,只见蝴蝶在蛹中拼命挣扎,却怎么也没有办法从里面挣脱出来,几个小时过去,小和尚依然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

这时候,护林人的孩子跑了过来,看到地上挣扎的蛹,不由分说地捡起来将蛹上的裂痕撕得更大了。小孩子数落着和尚:“师父,你是出家人,怎么连点儿慈悲心也没有呢?”

小和尚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你为何这般性急呢?蝴蝶还没有着急,你何必这么鲁莽地改变它的生命呢?”

果然,蝴蝶出来之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飞不起来,只能在地上爬。

小孩子本想帮蝴蝶的忙,结果反而害了蝴蝶,这正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由此可见,急于求成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对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人来说,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着急,你是其中之一吗?

禅花解语 有句话人人都说,却从未往心里去,那就是:工作是忙不完的。

工作宜“赶”,但不宜“急”,应该忙中有序地赶工作,而不是紧张兮兮地抢时间。

将手头的工作理出大小内外,轻重缓急,从而按部就班地一件一件解决,这样才能既保证工作速度,又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情。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苍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垒砌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同样的,只要我们一步步勤勉努力地往前赶,就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不是高速运转的机器,倒不如以一种隐士气质尽展潇洒,纵横写意于纷乱的生活,保持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情,采一柱大漠孤烟映照落日晚霞,捉一轮皎洁明月放飞自由的心灵!

一心一意,才能登峰造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谁能于数九寒冬、鸟绝人灭之处一人一舟一笠,独钓寒江之雪?

当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心意时,他就会与周围的天地融为一体,便能从这一心一意中体悟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届时别人依旧为几斤鱼虾沾沾自喜,而他一竿,便可钓起千江风雪。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将制约人的发展高度。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想做一件事情,就必须将自己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其中,要知道,只有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情,我们才能最终把事情做好。

相传,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看见山间茅屋中闪烁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

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便离开了,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一年后,他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一样。“杂则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时便会流于表面,不专一,不深入,博而不专;“多则扰”,考虑得太多,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他人;“扰则忧,忧而不救”,思想复杂了,烦恼太多了,痛苦太大了,连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救他人?

著名科学家皮埃尔·居里说:“当我像嗡嗡作响的陀螺般高速运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围绕一个兴奋点活动,一切干扰统统不排自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业外,生死荣辱,一切皆忘。

相传,中国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本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他自幼参悟佛法,在般若多罗禅师门下修得正果后,提出要外出传法。在般若禅师的指点下,达摩来到中国传法。短暂游历之后来到嵩山少林寺,开始在五乳峰中峰的一个天然石洞中闭关参禅。

据说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既不说话,也不持律,终日默然面朝石壁,双眼紧闭,五心朝天。石洞内万籁俱寂,静若无人,当达摩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个石洞中有人。每次开定后,他也只活动一下四肢,饮水吃饭,待不再感觉倦怠就继续坐禅。外界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毫无关系。

就这样,入定、开定、入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达摩就这样一个人在石洞中面壁参禅九年,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宗师,而这段故事也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这个天然石洞,后来被称为“达摩面壁洞”,达摩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也因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而被称为“达摩面壁影石”。

无论是谁,在工作时只要能够专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只有专注地面对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工作中,除此以外没有别的秘诀。因为专注,我们会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产生恭敬之意;因为专注,我们内心才会泉涌出无限的激情;因为专注,我们会更容易接近目标;因为专注,我们会比任何人都走得远!

禅花解语 专注一心,才能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