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22663000000008

第8章 缄默效应

——学会把话语权交给对方

当我们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我们无谓的解释、反驳可能使对方停止陈述,但这可能只是表面的屈服或因言辞不力而被迫停止激烈的论述,对某事保持暂时的“缄默”,而对方内心中却可能充满对立的情绪,我们因此而难以获得对方发出的真实信号、信息。相反,如果我们保持安静,则使对方心情放松,充分发表真实的意见、看法,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缄默效应”。与人交流时,如果我们能保持安静,不插话、不反驳,待对方述说完全结束后再进行解说、论述,则可以获得更多准确的信息而无须自行猜测或妄断对方的想法。同时,也避免我们因采用语言或某种强迫手段使对方中止表述,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与人交流,我们必须学会倾听,通过积极地倾听并掌握对方语言中的关键信息、获知对方的真实想法,并适时地给予对方尊重。我们可以按照心理学技巧训练自己的倾听能力,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倾听技能。

把说话的权利留给别人

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别人聊起一个对方很感兴趣的话题时,对方开始打开话匣子,没完没了地说,一开始,自己还觉得很投机,后来就开始不耐烦,接着是厌烦。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对方只顾自己说,而忽略了你。谁都不乐意一味地听别人说话,所以,与人交谈时,即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对方很感兴趣,说话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无休无止,说个没完,否则会令人厌倦。说一个题材之后,应当停一下,让别人发言,若对方没有说话的意思,而整个局面由于你的发言而人心向你,这个时候仍必须由你来支持局面,那么,就必须要另找题材,如此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并维持生动活泼的气氛。

在谈话当中,对方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控制,但是,在说话过程中,应容许别人说话,给别人说话的机会。更好的方法是找机会诱导别人说话,这样气氛更浓,大家的兴致更高,朋友之间也更融洽。当说到某一节时可征求别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在某种情形时请他试述自己的见解,总之,务必使对方不致一味听着,才不失为一个善于说话的人,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人。如果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别人仍无将话题接过去的意思,或没有主动发言的能力,应该设法在适当的时候把谈话结束。即使你精神好,也应该让别人休息。自己包办大半发言的机会,是不得已时才偶尔为之的方法。千万不要以为别人爱听你说话,就不管别人的兴趣而随便说下去,这背离了说话艺术之道。

在社交上,最好的谈话是有别人的话在里面。有时会有那种看来不爱说也不爱听的人,常常坐在一个角落里,当他偶然听见另外一些人哄然大笑时,也照例跟着一笑,但是那种笑容随即就收敛了,他的眼光已经移到窗外或者其他的目标上。面对这类人,只要你知其症结所在,你便可以在几句谈话中探得他的学问兴趣,然后和他谈论下去,这样便很自然引起谈话内容。只要你恰当地提一些问题,就可以得到一个增长你学识的机会。他见你谈吐不俗,一定会引你为知己,如此一来,僵局就打开了。年纪较大或较小的一类,因年龄差距大,社会经历、生活经验不同,因而兴趣不同,趣味也无法相投。所以可以采用上述方法来打开话题。

做个倾听高手

在日常生活中,能聆听别人意见的人,必是一个富有思想,有缜密的思维和谦虚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中,起初也许不太引人注意,但最后必是最受人敬重的。因为他虚心,所以受所有人欢迎;因为他善于思考,所以便为众人所敬仰。

怎么去做一位“听话”的高手呢?

首先是要“专注”。别人和你谈话的时候,你的眼睛要注视着他,无论他的地位和身份比你高或是低,你都必须这样做。只有虚浮、缺乏勇气或态度傲慢的人才不去正视别人。

其次,别人和你说话时,不可做一些与此无关的事情,这是不恭敬的表现。而且当他偶然问你一些问题,你就会因为不留心听他所说的话而无从回答了。

聆听别人的话时,偶尔插上一两句赞同的话是很好的,不完全明白时加上一个问号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正表示你对他的话留心了。

但是,你不可以把发言的机会抢过来,就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除非对方的话已告一段落,该轮到你说话时才可以这样做。

无论他人说什么,你不可傲慢纠正他的错误,如果因此而引起对方的反感,那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听众了。批评或提出不同意见也要讲究时机和态度,否则,好事会变成坏事。

有些人常喜欢把一件已经对你说过好几次的事情重复地说,也有些人会把一个说了好多次笑话的还当新鲜的东西。

你作为一位听众,此时要练习忍耐的美德了。你不能对他说“这话你已经说过多次了”,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你唯一能做的事是耐心地听下去,你心里明白他可能是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而且他对你说话时充满了好感和诚意,你应该同样用诚意来接受他的诚意。

但如果说话的人滔滔不绝而你又毫无兴趣,觉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应酬他是十分不值得的。这时,你应该用更好的方法,使他停止这乏味的话,但千万要注意,不可伤害他的自尊心。

最好的方法是巧妙地引他谈第二个话题,尤其是一些他内行而你又感兴趣的话题。

为了让自己更会“听话”,最好还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训练:

(1)训练“听话”时的注意力。想听得准确,必须排除干扰。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同时打开两台以上的收音机,播放不同内容,然后复述各个收音机播放的内容。

(2)训练“听话”时的理解力。可用这样的方法:找朋友闲聊,但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理解力。

(3)训练“听话”时的记忆力。就是学会边听边归纳内容要点,记住关键性词语,以及重要的事实和数据。

(4)训练“听话”时的辨析力。即迅速分辨出争论各方的不同观点和逻辑关系,并加以评析。

(5)训练“听话”时的灵敏力。即能很好地在各种场合与各种对象交谈。经过足够的训练,再加以实际锻炼,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听话高手”。

时机未到时就得保持沉默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我们知道,在人际交往当中,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当然,任何事情又都不是绝对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正因为受特殊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比较好,但有些话说出来未必好。同样的一句话,在此说与在彼说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的环境,如果环境不相宜,时机未到,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

一次,日本公司同美国公司正进行一场贸易谈判。

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滔滔不绝地向日商介绍情况,而日方代表则一言不发,埋头记录。

美方代表讲完后,征求日方代表的意见。日方代表恍若大梦初醒一般,说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一轮会谈结束。

几星期后,日本公司换了另一个代表团,谈判桌上日本新的代表团申明自己不了解情况。

美方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给他们介绍了一遍。

谁知,讲完后日本代表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仍是要求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二轮会谈又告休会。

过了几个星期后,日方再派代表团,在谈判桌上故伎重演。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告诉美方代表一旦有讨论结果立即通知美方。

一晃半年过去,美方没有接到通知,认为日方缺乏诚意。就在此事几乎不了了之之际,日本人突然派了一个由董事长亲率的代表团飞抵美国开始谈判,抛出最后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美方加快谈判进程,使人措手不及。

最后,谈判达成一项明显有利于日方的协议。

这场谈判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句俗话“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听出门道再开口,有利于达成目的。

在生活中,有人推崇一种“大智若愚型”的艺术——即在商业活动中多听、少说甚至不说,显示出一种“迟钝”。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少开口,不做无谓的争论;反之,你可以探测对方动机,逐步掌握主动权。

这时候的沉默,实际是“火力侦察”。

“言多必失,语多伤人”,“君子三缄其口”的古训,把缄口不言奉作练达的安身处世之道。今天,我们亦应谨记这些古训,该沉默时一定要三缄其口。沉默,是一种态度;沉默,是一种特殊语言;沉默,也会赢得百万金。

受到攻击时,沉默是最好的方法

雄辩如银,沉默是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确实是沉默胜于雄辩。与得体的语言一样,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好了常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个别强词夺理,无理辩三分或者出言不逊,恶语伤人的人,与之争辩或是反唇相讥,往往只能招来他们变本加厉的胡搅蛮缠。对付这种人的最好办法往往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保持沉默。这种无言的回敬常使他们理屈词穷,无地自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沉默是最好的反抗。

国外某名牌大学,曾发生过老师和校长反目的情形,该校校长遭到许多老师的围攻。当时,也有一群学生冲进校长的研究室,对他提出各种质问。但是,无论教师说什么,这位校长始终不开口,双方僵持了几个小时后,教师们终于无可奈何地走了。

这位校长保持沉默,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抗,同时又给对方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迫感。由此看来,“沉默是金”确有一定道理。

当对方出于不良动机,对你进行人身攻击,并且造谣诽谤时,如果予以辩驳反击,又难以分清是非,这时运用沉默便可显示出锐利的锋芒。你只需坚持正义、沉默以对,就足以把对方置于尴尬的境地。

某单位有两个采购员,田宁因超额完成任务而受奖,郑伟却因没尽力而被罚。但郑伟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说三道四。在一次公众场合,他含沙射影地说:“哼,不光彩的奖励白给我也不要!”

田宁明白这是在骂自己,不免怒火顿升,本想把话顶回去,可是转念一想,如果和他争吵,对方肯定会胡搅蛮缠,反而助长其气焰。于是他强压怒火,对着郑伟轻蔑地冷笑一声,以不值一驳的神色摇了摇头,转身离去,把郑伟晾在一边。

郑伟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窘极了。

众人也哄笑道:“没有完成任务还咬什么人,没劲!”至此,郑伟已经无地自容。

在这里,田宁的轻蔑性沉默产生的批驳力比之用语言反驳,显得更为有力、得体,更能穿心透骨。这也许是对付无理挑衅的最有效的反击武器。

有些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喋喋不休、唠叨不止,殊不知这样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在尴尬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

沉默像乐曲中的休止符,它不仅是声音上的空白,更是内容的延伸与升华。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语言,是一种不用动口的口才。

恰当运用沉默的方式

在特定的环境中,沉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说,被劝者的抱怨或无知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沉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1.不理不睬的沉默可让人摆脱无聊的纠缠

当你正为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同事却不知趣地想跟你闲聊,或者有推销员赖着不走,或者有人找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这时,你应尽可能对他们一言不发,不理不睬。过一会儿,他们见你无反应,定会知趣地悻悻走开。

2.冷漠的沉默能使犯错误者认错改正

有一个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好玩的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妈,我回来了!”“姐,我饿了。”“怎么了?”沉默。“我没做错事啊!”还是沉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攻自破了:“妈、姐,我错了……”

3.毫无表情的沉默能让人深思

有些人发表意见时态度很积极,但不免有些偏颇,令人难以接受,若直截了当地驳回,易挫伤其积极性,若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毫无表情的沉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时,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用说。这样,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就会悟出原因。

4.转移话题的沉默能使人乐而忘求

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沉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都喜欢的热门话题,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此人就会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5.信心坚定的沉默能使人信服

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沉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有时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