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历史故事
22666000000002

第2章 上古三代

华夏始祖—黄帝

远古时期,在我国辽阔的黄河、长江流域,生活着许多部落。相传,黄帝的母亲是附宝,父亲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少典。据说,黄帝刚一降生便与众不同,他目光如电,闪烁着神灵之气,三个月后就能随着母亲咿(yī)呀学语,三岁时就能言善辩,聪慧过人。到了二十岁时,黄帝已成为一个极具修养又能力出众的人。他待人诚恳、友爱,在族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很快,他便被人们推举为华族部落的首领。

当时,古老的氏族制度已日渐瓦解,各部落之间为争夺领地、扩充势力,经常相互攻伐,天下呈现出一片纷乱之势。在此情势之下,黄帝一方面大力训练军队,用以讨伐那些破坏联盟规则、相互攻伐的部落,迫使它们归顺于自己;另一方面,黄帝在本部落内推行德政,他爱护百姓,教化万民,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发明了打井、做杵臼、做弓箭、服牛乘马、造舟船等技术。

在黄帝的领导下,华族部落的活动范围日渐扩大,从发祥地陕西北部逐渐向东进入黄河中游地区。此后他们逐渐东进,定居于涿鹿(今河北涿鹿附近)。与此同时,西方以炎帝为首的炎帝部落和南方以蚩(chī)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也进入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传说炎帝部落发祥于陕西岐山东面的姜水附近,该部落沿渭水东下,再顺着黄河东进,来到河南西南部,后到达今山东地区。炎帝部落与华族部落世代互通婚姻,首领炎帝也是少典的儿子,黄帝的兄弟,姓姜,号神农,传说其是牛头人身。炎帝部落在进入山东地区的过程中,与从南方北上的九黎族部落相遇,双方发生了长期激烈的冲突。传说九黎族首领蚩尤长着四只眼睛,六只手,人身牛蹄,头上生着锐利的尖角,耳旁鬓毛硬如刀剑,拿石头和沙子当饭吃。蚩尤武功高强,还能呼风唤雨。此外,他还有八十一个兄弟,人人铜头铁额,个个凶猛无比。炎帝部落在激烈的战斗中失利,被迫退向北方,向居住在涿鹿的黄帝求援。

黄帝闻讯后,便与炎帝联合,四处调集兵马,准备抵御蚩尤的进攻。蚩尤击败炎帝之后,势力迅速膨胀,他趁机北上,直接杀奔涿鹿地区。当时,蚩尤的部落已掌握了铜的冶炼技术。他们开凿山洞,采集矿石,打造戈、矛、戟、弩(nǔ)、弓等各种兵器,用以装备军队,增强战斗力。到达目的地后,蚩尤带领八十一个兄弟,指挥大量人马,气势汹汹地向黄帝军队发起了进攻。

黄帝的部队与蚩尤的人马在涿鹿原野上展开了激烈的大厮杀。正当双方酣战之时,蚩尤施展本领,造起了弥天大雾。黄帝及其人马顿时迷失了方向,大家敌我不分、自相残杀,蚩尤趁机进攻。正在危急之时,黄帝的臣子风后为黄帝制造了指南车,车上立一木人,无论车子如何旋转,那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同一方向。依靠指南车的指引,黄帝统率大军冲出了大雾的包围。

后来,黄帝命臣子应龙选一个适当的地形,积蓄了大量的水,准备以水攻击蚩尤的大军。却不料蚩尤抢先从天上请来了风师雨伯,扬起漫天的狂风暴雨扫向黄帝大军。黄帝的人马被打得队形大乱、四散奔逃,陷于一片汪洋之中。黄帝大惊,连忙请了天女魃(bá)从天上下凡助战。天女魃降落到地面,施展自己的本领,将狂风暴雨和遍地横流的洪水一扫而光,黄帝的大军这才转危为安。

黄帝立即命令大军乘势转入反攻。大军士气大振,向蚩尤部队发起猛攻,杀得他们丢盔弃甲、大败而去。为防止蚩尤卷土重来,黄帝开始驯养猛兽助战。他将猛兽饿上几天后,又命军士穿上蚩尤部落的服装去逗弄它们,等它们被激怒后,便丢过去一些小动物。久而久之,猛兽一看见穿蚩尤部落服装的人就野性大发,冲上前去撕咬。

就这样,黄帝利用猛兽最终战胜了蚩尤,天下重归太平。各部落对其也愈加敬重,一致推举他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部落进行了征讨。他的足迹东至大海,北到河北,南至长江流域,西达甘肃。经过多年的征战,黄帝终于统一了中原。

黄帝以仁德治理天下,后来,炎黄两族又融为一体,成为华夏族。

尧舜禅位

黄帝死后,他的孙子高阳氏接替了帝位,称为帝颛顼(zhun xū)。颛顼死后,黄帝的曾孙高辛氏继承帝位,称帝喾(kù)。后来帝喾又传位给儿子挚。帝挚死后,他的弟弟放勋继位,这就是尧。

尧能团结天下的部族首领,对老百姓施仁政,因此部族各项事业都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尧的年龄渐渐大了,他决心选拔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的帝位。于是,尧把四方的部族领袖都召集来,对他们说:“各位,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现在,我老了,你们看,有谁能来接替我的位子?”

这时,有个叫放齐的部落首领说:“您的儿子丹朱可以继承您的帝位。”显然,放齐这样说是在讨好尧帝。

可尧根本不买他的账,斥责他道:“你在说什么?丹朱虽然是我的儿子,可他游手好闲、顽劣不堪,又喜欢同人家争吵,这种人怎么能当首领?”

见尧这么说,放齐就不敢吱声了。冷了一会儿场,有四个部族首领交头接耳地商量了半天,才共同向尧说:“听说历山(今山东济南千佛山,存在争议)这个地方有个青年,叫舜,是有虞氏的后代,品行很不错。”尧听了后说:“我也听说过这个人。咱们了解、考察他一下吧。”

不久,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这时候,舜刚满三十岁。

舜名重华,他的父亲瞽(gǔ)叟是个瞎子。舜从小就死了母亲,瞎子父亲又娶了个妻子,于是他受尽了父亲和后母的虐待。不久,继母生了个儿子,名叫象。由于象从小娇生惯养,渐渐养成了桀骜(jié ào)不驯的骄横性格。但舜从不计较,一直小心翼翼地孝顺父亲和后母,关心和迁就弟弟。

舜干过许多工作。他曾经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边上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多种手艺活,甚至还在负夏做过小生意。无论做什么,他都做出了成绩。

由于舜良好的德行,许多民众都纷纷归附于他。他住过的地方,往往一年就成了村落,两年便成为城邑,三年后就变成都市了。

尧了解到这些情况,很是高兴,就赏给舜用细葛做的衣服和一架琴,另外,还送给他不少牛羊,为他建造了存放粮食的仓库。

然而,舜宽厚仁慈的心肠和博大的胸怀虽然感动了周围的百姓,却改变不了自己父母兄弟的险恶用心。他们见舜受到尧的赏识,并且得到了许多赏赐,心中又是妒忌又是愤恨,于是一次次合谋害他。

一个天气炎热的中午,瞽叟说粮仓的顶上出现了缝隙,叫舜到仓顶上用泥涂抹。舜二话没说,就踩着梯子上了仓顶。由于太阳晒得太厉害,舜随身带了两个斗笠,一个戴在头上遮阳,另一个准备覆盖在刚抹好的缝隙上。当舜正专心致志地修补仓顶的时候,象却残忍地将梯子拿走,在仓底下放起火来。舜急中生智,赶紧将两个斗笠抓在两只手里,伸开两臂,纵身从高高的仓顶上跳了下去。

狠心的瞽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和小儿子象合谋,叫舜去淘井。这次,舜的两个妻子有了警惕,让舜先在井底挖好一条横向的秘密出口。果然,在快完工时瞽叟和象突然从井口往下扔土块和石头,不一会儿就将井填死了。父子两人以为这次舜一定死在井里了。

象对瞽叟说:“这个事我是主谋,舜的妻子和琴归我。粮食和他的牛羊都归你和母亲。”说完,象就大模大样地来到了舜的卧室里,并且得意非凡地弹起了琴。

正在这时,舜推门进来了。象吓得魂不附体,窘得脸红耳赤,只好狼狈地退出了舜的房间。

舜并没有因此而记恨瞽叟和象,反而更加孝顺父母亲,关心和爱护弟弟象,好像他们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事一样。

尧十分满意,就让舜担任各种公职。舜将各项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通过近二十年的多方面考察,尧终于下决心将权力托付给舜,自己告老在家休养了。

舜接掌尧的权力以后,立即按照天象校订了四时月份,改正了日子的误差;统一了音律、丈尺;整顿了礼仪;废除了割鼻、砍足等酷刑,固定了刑法;惩罚并放逐了浑敦、穷奇、杌、饕餮四大恶徒,起用了禹、皋陶(go yáo)、彭祖等二十二个有办事能力的公正廉明的人才。

二十八年后,尧去世了。舜为了将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躲避到了南方。但是,各部落的首领们仍旧去南方朝见舜而不愿去朝见丹朱。

舜看自己躲避不过,明白这是老百姓的意愿,就只好回到国都,成了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帝舜。

大禹治水

早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带就经常闹水灾。洪水常常无边无际地围绕着大山,淹没了丘陵,老百姓叫苦连天。尧当时也向各部落首领访求过能治洪水的人,大家一致推荐了鲧(gǔn)。尧对鲧是不满意的,曾说:“鲧为人好违抗命令,摧残同胞,是不能胜任的。”但大家说没有比鲧更合适的人出来治理洪水了,因此尧就同意让鲧去试试看。

鲧去治理洪水,只知道筑坝挡水,经过了九个年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这时候,舜代行了尧的职务,他在巡视时发现鲧治水不力,就立即下令撤了鲧的职务,并将他放逐到僻远的羽山。鲧最终死在了那里。

舜登天子位以后,他最大的心事就是为老百姓治理好洪水。于是他打开国都四面的城门,请四方诸侯来反映情况,议论天子的言行,给天子提意见和建议。他告诉大家:“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努力工作,治理好洪水,我就请他当辅政官‘司空’。”

众人都说禹可以胜任这个职务。

于是舜就说:“啊,不错!禹,你来治理洪水,可要恪尽职守啊!”

禹跪下向舜叩头,想将司空的职务让给后稷、契和皋陶。但舜说:“你很合适,不要再谦让了。你现在应该到工作岗位上去负起你的责任了!”

于是舜就让禹带着伯益、后稷做助手出发治水去了。这时候,禹与涂山氏的女儿结婚刚四天。禹为人仁爱可亲、诚实忠厚,工作勤勉谨慎,手脚又灵活敏捷。他感慨自己的父亲鲧因没有完成治水大业而受了惩罚,自己便吃苦耐劳,殚精竭虑地从事治水工作。他随身带着测量的准绳,登高山立标志,跑九州测地形;不顾暑热冬寒,不顾雨雪泥泞,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甚至听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的哭声,都没进去看一下妻子和孩子。他自己的饮食简单,衣着俭朴,住房简陋低矮,却愿意出大钱、花大力气治水,兴修水利。就这样,整整十三个年头,他带领众百姓开辟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条大河,打通了九座大山,终于用疏导的方法治好了洪水,安定了九州。他又命令伯益教百姓在低湿的地方种稻,命令后稷教百姓种各种谷物。于是,五千里见方的地带成了鱼米之乡。

禹为国家立了大功以后,他一点儿也不居功自傲。舜也经常与禹谈话,和他共同商讨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一次,舜对禹说:“大臣应该是我的大腿、臂膀和耳目,你们要帮助我为百姓造福。如果我有什么不好的行为,你们应该向我指出,帮我匡正,而不要当面恭维我,背后说我的坏话。”

禹说:“您说得很对。做天子,最危险的就是善恶不分,听不得批评的意见。”

舜又说道:“我想发展六律、五声、八音,用来体察民情,宣扬礼义智信,你看怎样?”

于是,禹就作了名叫“九韶”的乐曲,一边用以祭祀山川神主,一边用来警喻掌权的天子和大臣。例如其中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天子明哲,大臣贤良,就会众事安定!又有一首唱道:天子短视无大略,大臣懈弛不进取,这样万事就要败坏!

舜听了非常高兴,连连说:“是啊,是啊!以后大家要谨慎!”于是,舜决定推荐禹作为他的继承人。

十七年后,舜在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的山野间。禹带领国人服丧三年。三年以后,禹为了让舜的儿子商均继承帝位,也学舜当时避让尧的儿子丹朱的办法,隐居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可是与尧死后的情况一样,当时天下的部落首领们都不去国都朝拜商均,而是去阳城朝拜禹。于是禹正式继位。

家天下制度的确立

大禹继承帝位后,没有忘记肩负的重任,没有忘记天下的黎民百姓,虽然身居高位,却不贪图享乐。为了治理天下,他还经常外出巡游,了解民情。

禹王晚年有一次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这次大会刚开始,就给了禹王一个树立权威的机会。原来离会稽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部落,叫防风氏。这防风氏首领对禹王的权力并不尊重,开会时故意很晚才来。禹王见此情况大怒,下令处死了防风氏的首领。各部落的首领见禹王这样威严,个个俯首帖耳,唯禹王之命是从。后来,禹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禹王去世前几年,想效仿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最初,人们推举在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没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后来经过商议,众人又一致推举伯益做他的继承人。

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时的得力助手,发明过一种凿井的新方法。他擅长畜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伯益是仅次于大禹的一位英雄。

随着王位的稳固,禹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启来接管,而不能让别的什么人来继承。可是伯益功劳卓著,威望极高,各部落首领都在会议上推举他做禹的继承人。禹王感到众怒难犯,只好顺水推舟,答应下来。为了这件事,禹王越发烦躁,寝食难安。后来他想:“我之所以能顺利地继承君位,一是当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二是舜选定自己做继承人之后,就让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权。如果我也效法当年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权让儿子去行使,而只给伯益一个继承人的名义呢?”于是禹王让启参与治理国事。过了几年,由于他的儿子启把国事处理得很好,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来。而伯益作为继承人,却没有新的政绩,他过去办的好事人们也渐渐淡忘了。禹王死后,他的儿子启就行使起王权来了。而多数部族的首领,也都表示效忠于启,他们说:“启是禹的儿子,我们愿意效忠于他。”

伯益看到事情成了这个样子,大怒。他本是东夷人,就召集东夷部族军队向启杀来。而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启打败了伯益的军队。启为了庆祝胜利,在钧台(在今河南禹州南)举行了大规模的宴会,公开宣布自己是国君。从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尽管启打败了伯益,但许多部落对他改变禅让传统的做法表示强烈反对。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有扈(hù)氏,站出来反对夏启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会议的决定,还位于伯益。于是,夏启就和有扈氏在甘泽(今陕西户县西南一带)进行了战斗。两军对垒,大战开始前,夏启激励将士们说:“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扈氏对天帝不敬,对王命不遵,上天是借我的手来消灭他的!因此你们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可懈怠!”夏启训话完毕,六军兵士就挥舞刀枪,呐喊着冲向有扈氏的队伍。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有扈氏被打败了,有扈氏部落的成员被罚为奴隶。从此,夏启的王位终于坐稳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正式开始了。

启的年纪大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将其押解回来。武观只好认罪服输。不久,启因病而死。

夏启去世,其子太康继位。夏启这样做,让“世袭制”名正言顺地确立下来,成为王权更替的法定制度,并延续了数千年。但是太康没有从夏启身上学到治国、治军、治民的本领,倒是沉溺于田猎和游乐,生活奢华,糜烂不堪。这时,东夷有穷氏部落的首领后羿举兵直奔夏都,把还在洛水一带游猎不归的太康挡在了城外,不让他再回都城。太康只好在阳夏(在今河南太康)修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国”事件。

商汤讨伐夏桀

公元前16世纪,统治了中原四百多年的夏王朝已到了末日。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名桀(jié),是个典型的暴君。他残酷剥削压迫人民,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当时黄河下游有个叫商的部落,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汤做首领的时候,这个部落已经十分强大了。

汤是个既有才干又有德行的首领,很想做一番事业。他听说妻子娘家有莘氏部落的伊尹道德高尚,又有才能,是个贤人,就派使者带着礼物去请他出来做官,但被谢绝了。汤很有耐心,接连三次聘请伊尹,终于使他答应出山。汤请来了伊尹后,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自己不敢用他,把他推荐给国君桀。桀荒淫无道,重用奸臣,驱逐贤才,根本没有心思治理国家。

伊尹非常失望,就回到了汤的身边。汤对伊尹的回归表示热烈欢迎,当即请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大小小的事都找他商量。

桀手下有个忠臣叫关龙逄(páng),他多次劝说桀不要一意孤行,否则会失去人心,丢掉江山,可桀哪里听得进去!有一次关龙逄又当众劝谏,桀一怒之下就把关龙逄给杀了。当时谁都不敢再多说一句话,而汤知道后,却立即派人赶到京城哭祭关龙逄。桀震怒之下下令把汤抓来关押在牢里。

后来汤被释放,在返回自己部落的途中,看到有人在张网捕捉动物。那人一面张网,一面口中念念有词:“从天上飞来的,从地上跑来的,从四面八方冒出来的,都罩进我的网里去!”

汤把那张网解开三面,只留下一面,也念诵道:“网里所有的生灵啊,你们想往左就往左,想往右就往右,想上天就上天,想入地就入地,不想出去的就留在网中。”

人们听说后,都赞颂道:“汤的品行真是高尚啊!”

汤看到桀越来越昏庸、暴虐,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便下决心推翻夏朝的统治。

不久,汤发兵把夏的盟友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山东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等部落消灭了。经过十一次出征,商事实上已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个部落,但这并没有引起昏庸的桀的重视。

汤就和伊尹商量是否可以马上去讨伐桀。伊尹认为:“目前桀还有一定的实力,我们不妨先停止进贡,看看他有什么反应。”

汤接受伊尹的建议,停止向桀进贡。桀大发雷霆,下令九夷发兵进攻商部落。

于是,汤赶快向桀请罪,并马上恢复进贡。一年后,九夷中一些部落不堪忍受桀的欺压,纷纷叛离夏朝。伊尹又及时提醒汤:“讨伐桀的时机到了。”

汤在出征前召集将士开了个誓师大会,先分析了形势,然后对大家说:“不是我想反叛,实在是因为桀作恶多端,上天的旨意是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

将士们都恨不得桀早点儿灭亡,因此士气高涨,作战勇敢,一下子就把桀的军队打败了。桀一看大势已去,连忙向南方出逃。汤乘胜追击,把桀流放在南巢(今安徽巢湖)。

夏朝就这样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商朝。

盘庚迁都到殷

汤代替桀,定都亳(b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这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人迷信,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天命,所以商代替夏,被认为是顺应天命的变革。

商朝的奴隶主贵族统治,总共维持了五百多年,更替了三十一个君王,直到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才又完成了一次“革命”。然而,在这两次“革命”之间的漫长岁月中,商朝社会也发生过巨大的动荡与变革。原来,伊尹在汤去世后又辅佐过四朝君王,由于他贤明能干,商朝生产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但是,伊尹死后,从商朝的第七代君王太庚开始,统治者们便被太平盛世冲昏了头,只知道大建宫室,整天沉湎于歌舞宴饮的享乐之中,不理国政,于是四方诸侯逐渐离心离德,国势日益衰败下去。与此同时,奴隶主贵族和王室上层的争权夺利,也越来越激烈。

由于商朝君王的传位制度是先兄弟后儿子的,所以,窥伺王位的人相当多。君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摆脱同宗兄弟的威胁,常常使用迁都的办法。因为君王可以乘迁都的机会,将忠于自己的王公大臣和亲信带走,而把反对和威胁自己权力的王室人员的党羽留下。从商王中丁开始,商朝的国都便先后从亳迁到隞(áo,今河南郑州西北),从隞迁到相(今河南内黄东南),从相迁到邢(今河南温县东),又从邢迁到了奄(今山东曲阜)。

到了商朝的第二十代君王盘庚时,奄都已经非常热闹和繁华了。可是这里地势低洼,每到雨季便遭水淹,常常交通中断,与外界的联络非常不便。

盘庚是个有作为的君王,他决心要整顿朝政,复兴社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第一步,便是迁都。因为他知道,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水患,还可以摆脱那些王公贵族和老臣对自己的钳制,放开手脚推行自己的治国方针,同时,也可以乘机整顿一下上层贵族的奢靡之风。

盘庚首先派人认真选定了新都的地址—北蒙(今河南安阳西北)。那里正好地处商朝疆域的中部,且地势险要,是号令天下的理想之地。接着,盘庚便立刻颁布了迁都令。

但是,迁都的命令遭到了不少上层贵族的反对。他们有的假装要维护祖宗的宗庙;有的说都城由奄向北蒙迁移是西迁,不吉利;有的甚至煽动一些平民出来请愿闹事。于是盘庚果断地宣布:“迁都的事我已请巫师多次卜算过,是顺应天意的事。这也是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百姓幸福的事。我的决心已定,谁再反对,将受到严惩!”

于是,盘庚终于将商都迁到了北蒙,并且很快将那里建成了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盘庚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与改革,使商王朝得到了振兴。盘庚在位约二十八年,他以后,商朝又经历了十一个王,再也没有迁过都。由于商都边上有一块商王的田猎区名叫“殷”,因此,也有人将商都称作“殷”,或叫“殷都”。在商朝灭亡以后,这殷都就被废弃了,因此人们又称这里为“殷墟”。

殷墟实际上是今人在考古时发现的,地点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从1928年起开始发掘到现在,共挖掘出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十多万片。这种文字我们就叫它“甲骨文”。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我们汉字的前身。这些文字记录了商朝当时的一些社会活动情况,比如占卜、祭祀、打猎、征战等等。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在殷墟中,人们还挖掘出了许多青铜器。它们有各种生活器皿、祭器和兵器,制作都很精良。还挖掘出许多农作物的种子和牛羊猪马等家畜的遗骸。由此可见当时的冶炼技术和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当然,在殷墟的墓地中也发掘出了许多殉葬的奴隶的遗骨,多的一处就有数千具。这也说明了商代奴隶制社会的残酷性。

武王伐纣

商朝的最后一位王名叫帝辛,又称为纣(zhòu),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纣王。

纣王聪明英武,但他整天无所事事,不但变着法子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连那帝王家公子哥儿的独断、蛮横和残暴的性格也愈演愈烈。他动用成千上万名奴隶和工匠,花了多年时间将朝歌建成了他的游乐园。他在那里建了高千尺的鹿台供他和妃嫔们观赏美景,在朝歌附近设立叫作“钜桥”的大仓库以存放从全国搜刮来的粮食和珠宝,在沙丘建立园囿(yòu)来种奇花异卉和养珍禽异兽,供他欣赏打猎。他还命令四方诸侯选送许多美女入宫,并在宫内用酒做池塘,把肉挂在树上,称为“酒池肉林”,供他和宠妃妲(dá)己玩乐。他还设立了一种叫作“炮烙(páo luò)”的刑罚,让反对他或者与他有不同意见的人在用火烧红了的铜柱上爬,直到掉入炭火中被烧死。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皇叔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假装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纣王的庶兄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但又不愿目睹商朝的灭亡,就带着家眷逃离了朝歌,隐居起来了。

这时候,在商的西方,有个叫周的诸侯国兴盛起来。他的首领西伯姬昌非常仁德,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他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对待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又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纣王的昏庸暴虐愈发变本加厉。他竟然把一批忠诚的大臣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周武王得知商朝王室的情况后,知道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商朝的气数已尽,于是便正式出动了讨伐大军。武王的军队有兵车三百乘、精兵五万人,由周武王和军师姜尚统帅,一路向东进发。

周军于当年年底来到黄河边。黄河正好封冻,大军踏冰渡河,顺利地抵达孟津。四方诸侯闻讯,也都纷纷带了军队赶到孟津与周军会师。

两年之后,周军的五万精兵与号称八百路诸侯的联军浩浩荡荡地继续东进,二月上旬便抵达了朝歌附近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周武王在牧野与各路诸侯誓师。誓师大会上,武王历数了纣王的暴政与罪状,宣布自己是奉天命出师伐纣的,同时规定了作战的纪律—不准抢劫骚扰百姓,不许杀害俘虏,勇敢杀敌者有奖,临阵脱逃或后退者处死。

誓师以后,伐纣大军便以高昂的士气准备进攻朝歌。这时纣王才着慌起来,连忙组织军队抵抗。但朝歌的守城军队不多,他只好临时抱佛脚,将城内的大批奴隶和前几年与东夷的战争中抓来的俘虏统统武装起来,开往前线。纣王亲自率领这支号称有七十万人的杂牌军,来到牧野与武王的联军对阵。

两军虽然在数量上悬殊:联军总共不超过十万人,而纣王的商军号称有七十万。但联军精神抖擞、士气旺盛,而纣王军队中的奴隶和俘虏则恨透了这个暴君,巴不得他失败。更加可悲的是,纣王到这时还耍小聪明,他让奴隶和俘虏们冲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后面压阵督战。于是,两军一接触,战场上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举着戈矛,调转身去,杀向纣王自己的军队。商军的前队倒戈,再加上周军的勇猛冲杀,纣王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纣王在几个亲信的保护下逃回朝歌,还未来得及关闭城门,周军已潮水般冲了进来。

纣王见大势已去,便逃到鹿台上,点火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周武王灭纣以后,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新都,定名为镐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宣布自己为天子,并尊他的祖宗古公亶父为太王,祖父季历为王季,父亲姬昌为文王。从此便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周公辅助成王

西周建国后,周武王只统治了约四年便去世了。按照武王的临终嘱托,由他十三岁的儿子姬诵继承天子之位,即成王,并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即代理执政。

周公辅政后,为了稳定局面,使对已分封的诸侯国的统治有章可循,并协调好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首先,他废除了从夏商一直流传下来的王位继承制度,即先由兄及弟,然后再传儿子的办法,建立了直接传位给嫡长子的制度,天子的兄弟和其他的儿子只能被分封为诸侯。这个制度免去了王室内部许多争权夺利的悲剧的发生,十分有利于巩固政权。

其次,周公又划定了王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与特权,将他们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并对他们各自的服饰以及祭祀、会盟、宴饮、朝贡、婚嫁、殡葬时的仪式作了规定。后人就将这些称为“周礼”。

这些尊卑有序的制度,是针对奴隶主贵族的,而对广大的老百姓(庶民),周公又制定了严格、详细的刑律,据说有三千条。后来人们常说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针对周公的这套制度而言的。

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真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传说他在吃饭时听到有人来报告事情,就连忙将口中的饭吐出来,立刻与人交谈;在洗头时临时有事情要处理,便用手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办起公来。这就是后来“周公吐哺”这一成语的来历。

但是周公的做法也招来了一些王室人员的疑忌。首先他的哥哥管叔就对他很不满。因为管叔是文王的三儿子,武王是老二,周公是老四,如果按过去的继承制度,本可由他继承王位,而周公颁布的新继承法则完全毁灭了他的希望。再说武王不是委托他这个老三,而是委托老四当辅政大臣,他心中不服。又加上周公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几乎将所有的权力都握在自己手里,管叔认为他一定是欺成王年幼,想将来取而代之。于是,他便拉拢了两个小兄弟蔡叔和霍叔,一面在朝中散布周公独揽大权,马上要发动政变夺取王位的谣言,一面又和武庚(纣王的儿子,被武王封于朝歌,管理殷商遗民)勾结起来,怂恿他起兵反叛,想以此逼周公下台。

对于谣言太公望(即姜尚)和召公奭都有点儿相信了。他们突然都提出要离开镐京到自己的封地去(太公望的封地在齐,召公奭的封地在燕)。就连刚满十五岁的成王也半信半疑,急得六神无主了。周公为了制止谣言,稳定大局,一面立刻为成王举行“冠礼”仪式,表示马上可以让他亲政了,一面用非常恳切的态度将手中的行政权托付给了太公和召公,自己离开了镐京。传说他临走时,还写了一首名叫“鸱鸮(chīxio)”的诗送给了成王。诗中,周公将成王比作可爱的小鸟,将自己比作护巢哺幼的老鸟,而将武庚比作凶恶的鸱鸮。

周公出走后,武庚和东夷的一些部落果然来往密切,蠢蠢欲动,而作为监国的管叔等人却无动于衷。成王闻讯,这才打消了对周公的怀疑,赶忙与太公、召公商议,将周公紧急召回,以应付眼前危险的局势。

周公出走后,其实并没有无所事事,而是在暗中收集管叔煽动武庚叛乱的证据。应召回到镐京后,他便立刻带兵东征。他亲自率军讨伐武庚,而让太公望率军阻断东夷一些部落的军队对武庚的支援。不久,周公集中军力,攻下了朝歌,杀死了武庚;接着又将制造谣言、煽动叛乱的管叔斩首,将蔡叔流放,将霍叔贬为平民。

周公东征胜利后,又在镐京西边的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建了一座都城,也称“成周”。洛邑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便于周王朝对中原的控制。

周公为年幼的成王辅政七年,终于治理出了一个统一繁荣的周王朝。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就将权力全部移交给了他。

骊山烽火

周宣王死后,继位的是周幽王,他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天子。周幽王姓姬,名叫宫湦(shēng)。他不管国家大事,光讲究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各处找美人。诸侯褒珦(bo xiàng)劝幽王好好管理国家,爱护百姓,不要把老百姓家的姑娘弄到宫里来。周幽王听了直冒火,把褒珦关进监狱。

为此,褒国人买来了一个漂亮的乡下姑娘,取名叫褒姒(sì),教她唱歌跳舞,训练好了就赶紧把她打扮起来送到镐京,献给周幽王,想以此替褒珦赎罪。

周幽王看见褒姒长得漂亮,这才把褒珦放出来。打这时起,周幽王日日夜夜陪着褒姒,但褒姒想回家,老皱着眉头叹气,常常流眼泪,从来没有笑过。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可她怎么也不笑。幽王没了法子,就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叫娘娘笑一下,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那时把铜叫作金子)。”

赏格一传出去,就有个叫虢(guó)石父的不务正业的人跑来对周幽王献媚说:“我有办法叫娘娘笑。咱们为了防备西戎(西方的部族,周朝人把他们叫“犬戎”)进扰,在骊(l!)山一带不是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吗?您瞧,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万一西戎打进来,守关的士兵就把烽火烧起来,临近的诸侯瞧见了,就发兵来救了。我想,请您老人家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到了晚上,让咱们守关的士兵把烽火点着了,烧他个满天通红,那些诸侯见了就会上个大当发兵来救,多好玩啊!娘娘见了能不笑吗?”

周幽王一听,连连点头说:“这倒是个好主意。就这么试试看吧。”

诸侯郑伯友是周幽王的叔叔。他怕幽王点烽火闹出乱子来,就拜见幽王,劝他别这么乱来。周幽王哪里肯听!他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大骂道:“我在宫里闷得慌,难得跟娘娘出去点烽火解解闷儿,也用得着你管吗?”

到了晚上,幽王让守关的士兵快快把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的烽火越烧越旺,远远近近的全是火柱子。临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以为西戎打进来了,赶紧带兵来打敌人。没想到他们到了那儿,连一个敌人都没有见到,光看见那儿一派鼓乐齐鸣、歌舞升平的景象。大伙儿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各位辛苦了!没有敌人,是我跟娘娘点烽火玩玩。你们回去吧!”诸侯们个个气得肺都快炸了。

褒姒瞧见许多兵马乱哄哄地忙来忙去,跟掐(qi)了脑袋的苍蝇似的瞎撞,就问周幽王这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告诉她说,这是为了让她看了发笑。褒姒觉得堂堂周天子竟这么无聊,就冷笑了一声。幽王看褒姒笑了,立即把一千斤金子赏给了虢石父。

隔了没有多少日子,西戎可真的打进来了。守关的士兵赶紧把烽火台上的烽火点了起来。诸侯们以为幽王又在点烽火玩,逗娘娘笑,全都不理他。

西戎的人马像江水似的涌来了,他们杀的杀,抢的抢,把年轻的男女抓去当奴隶,可惨啦!不久,西戎打进王宫,周幽王被他们用刀戟(jí)杀死,褒姒也被他们给抢去了。直到后来,诸侯的兵马赶来,才打退了西戎,但幽王被杀,他们不得不拥立周幽王的儿子继位,这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姓姬,名叫宜臼(jiù)。这时,周朝西边的土地大多被西戎占去了,平王怕镐京保不住,就在公元前770年,把国都迁到洛邑(在今河南洛阳)。由于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定都镐京的时期,叫作西周;迁都洛邑以后,历史上的东周时代就开始了。

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叫作春秋时代,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叫作战国时代。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信,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却渐渐大于天子。到后来周天子直辖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