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讲给年轻人的财富课(全新升级版)
22668500000006

第6章 眼光长远——要高瞻远瞩,才能事业长久

锐眼识金,商机遍地都是

塑胶花让李嘉诚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成为一个商界神话——从路边捡了一个信息,便成就了一代“花王”。在这个世界上,商机遍地都是,只要你能锐眼识金,那么下一个“王”者也许就是你了!

向来以精明著称的温商就有着这样一双善于发现商机的“火眼金睛”。

据说温商往大街上一站,用鼻子闻一闻,就能嗅出哪儿有赚钱的机会。这当然是夸张。不过,他们的眼睛倒是实实在在地有“针”。无论盯着什么,温商都能从中刺探出商机,挑出白花花的银子来。温商天生对商业敏感。比如听说上海的一家酒店要转让,他也会连忙跑去看看,“说不定能发现什么机会”。这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某市一位副市长是这样评价温州商人的:他们独具慧眼,总能发现商机。他以四川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广元地区为例,来说明温商善于在别人忽视的地方看到将来发展的远景。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温商在广元地区创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坚持至今,所创建的“温州商城”已成为广元市最漂亮繁华的景观。地处广元两侧的成都和西安,从来没有人看到广元的发展潜力,然而相比之下,温商却像发现了金矿一般发现了广元的潜力,并在此立住了根,做红了生意。

在李嘉诚的创业之初的那个时代,由于信息的寡劣所造成的劣势,几乎是谁勤奋谁就有可能捡个金元宝。然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遍地都是信息,也就意味着遍地都是商机,然而并不是说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就能随随便便发现商机。事实上,你必须同时具备一双慧眼,能够识别珍宝,才是真正掌握商机。

正是由于全身心投入商业实践,在商海中沉浮多年,李嘉诚和温州的很多商人一样,都具备这样一双透析市场、洞察风云、识别商机的“火眼”。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也有许多像李嘉诚和温商一样的商人,他们能在广阔的天地里搜罗信息,发现其中蕴藏的机会,并且不会盲目,能够以更客观的视角来面对市场,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商界,像李嘉诚那样,不仅能够经常将这些俯拾即是的商机抓住,并且排除障碍、精到运作的人,则委实不多。

我们常常说,商机决定成败,其实还有一点,仅仅有商机是不够的,还要有把握商机的实力。这一点在李嘉诚一生的无数次商业抉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发现塑胶花、涉足地产、介入石油、踏足电讯、买下盐田港、大举进军世界港口货运业,等等,在一次次在众人看得有些心惊肉跳的商业投资中,李嘉诚总是能冷静果断地做出抉择,似乎他天生就有着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能力。

李嘉诚的卓绝眼光正在这里。面对每一次商机,他都要细致大胆的计划,然后雷厉风行,抓住一次机遇,也就是抓住一次腾飞的坚翼。

同时,在客观环境中发现机会的李嘉诚,往往并不急于即刻实现所有计划,而是眼光长远地计划好之后的一系列举措。李嘉诚善于从经济发展中寻求原因,善于充分利用发现的“天机”,善于聚拢实现商机的长远力量,真正达到了锐眼识金、高瞻远瞩、遍地商机遍地捡,捡来即能用的一流经商境界。

充满商业细胞的人可随处赚钱

细胞与细胞也有不同,你听说过吗?掉进钱眼儿里,你听说过吗?李嘉诚的话不由让人一乐:“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也许很多人看了这几句话会说,“难怪我们赚不了大钱,原来是没商业细胞啊”,就此打住。

李嘉诚口中的商业细胞无疑是一种比喻,其实说到底,是一种商业意识和商业敏感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商业大脑。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彼此影响造成的。充满商业细胞的人一定是善于发现的,一定是善于思考,眼光长远的,也一定是灵活的。也因此,随处赚钱便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规律了。

20世纪70年代末,李嘉诚预见到旅游业将成为热门行业,一流的宾馆将会有很高的出租率,于是拿定主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买了拥有美国资本的永高有限公司的56%的股权,随后又收买了其他股东的股权。永高公司的主要产业是位于香港中区的有800个房间的希尔顿大饭店。

李嘉诚解释说,“我当时估计,全香港的酒店,在两三年内租金会直线上扬。我只算它香港希尔顿的资产,就已经值得我跟它买。这就是决定性的数据,让这家公司在我手里”。李嘉诚接收饭店之后,正赶上香港旅游业有史以来的黄金时代,果然大赚一笔,为他下一步与英资集团竞争创造了条件。

随处都可赚钱,这就是眼光长远的力量,如果李嘉诚未能考虑到希尔顿收购之后的事情,他很可能会为买整家而踌躇一番。那么,很可能就会有其他人捷足先登。李嘉诚用他的商业细胞精确地在第一时间内得出了准确的评断,这是他制胜的绝对关键。

处处有商机,而财富也总是钟情于那些具备敏锐商业细胞的人。具备了这样的一种素质,即使捡垃圾也可以成就一位千万富翁。

1980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一个17岁的少年离开老家安徽桐城县,带着父亲给的5元钱,去长沙姑母家。姑母家也很拮据,少年只得想法挣钱。姑母借来一个冰棒箱,少年天天去卖冰棒,收入甚微,少年并不甘心。一天,他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垃圾桶里不停地翻捡,心里一动:我也试试去捡垃圾如何?他拉住小男孩打听,知道了许多捡垃圾的事宜。他离开姑母家,和捡垃圾的人一起住到了长沙市郊。开头的屈辱是难免的,人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慢慢就不觉得有什么了。他每天早晨出去,晚上回来就有了一些钱。捡了一年,他有了经验,也看出了门道。垃圾在收购者那里转了一手,如果避开这些二道贩子,直接送到工厂,收益会更大。看了这步棋,他决定自己收购垃圾。效益马上上升,月收入由几百元上升到几千元。

干了一年,他又看出了新的门道。他将捡垃圾的人组织起来,50个人一组,如金属组、塑料组、玻璃组等。他成了“垃圾头儿”。

几年后,他又看出了新的门道。他把当废铁卖的旧自行车集中起来,搞起了自行车翻新的业务,还搞起了废旧轮胎的翻新业务和铝合金加工业。这些加工业逐渐发展壮大,到1993年,他捡垃圾的第13个年头,他拥有了自己的3个工厂,资产达数百万元。他又看出了下一步棋。他感受到城市环保的重要性,他决定从白色污染着手。他花了两年时间,先后去了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考察,于1999年6月,投资1300多万元,建起了长沙环保塑化炼油厂。与此同时,他又从治理“黑色污染”着手,成立了环保橡胶制粉厂。产品用于铺设柏油路,防滑防冻,销路很好。

2000年7月,他又投资了新的项目——综合性无害化焚烧医疗垃圾处理厂。这时,当年那个受人歧视的捡垃圾少年已经成了长沙市家喻户晓的“垃圾大王”。他又看到了下一步棋,要搞废旧家电的回收再利用。他说,从环保的角度讲,每生产一件新的家电,就意味着将有一件废旧家电被利用。

无论任何时候,他总能看到远处的一步棋。他的身上独特的商业细胞,使得他善于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这就是他能在垃圾堆里从小干到大的重要原因。

上面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充满商业细胞的人可以随处赚钱,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李嘉诚时代如此,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是如此,每天都会有各种有用无用的信息扑面而来,但只有像李嘉诚一样,有着出色商业细胞的人才能在第一时间捕捉住这稍瞬即逝的有效信息,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眼光独到,先人一步

李嘉诚多年来早已以他敏锐独到的眼光和迅疾果断的作风而著称商界。纵观其一生,许多大手笔都是从最初力排障碍难题开始:生产塑胶花如此,后来上盖地铁如此;希尔顿酒店如此,投资货运港口亦如此,李嘉诚总善于将商机感迅速成功地转化为行动,先声夺人。

现实生活中,像李嘉诚一样雷厉风行的人往往容易成功,因为他们能够达到眼光独到、心念一闪即行动的境界。在财富即将到来之际迅速抉择的人,才能抓住致富的先机。只要你善于发现隐藏在普通的生活里的商机,善于把握,成功其实也就一步之遥。

下面的这则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金娜娇,京都龙衣凤裙集团公司总经理,下辖9个实力雄厚的企业,总资产已超过亿元。她的传奇人生在于她由一名曾经遁入空门、卧于青灯古佛之旁、皈依释家的尼姑而涉足商界。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才使她能从中国传统古典中寻找到契机;又是她那种“打破砂锅”、孜孜追求的精神才使她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机遇。

1991年9月,金娜娇代表新街服装集团公司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在到南昌的回程列车上,她获得了一条不可多得的信息。在和同车厢乘客的闲聊中,金娜娇无意间得知清朝末年一位员外的夫人有一身衣裙,分别用白色和天蓝色真丝缝制,白色上衣绣了100条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金龙,长裙上绣了100只色彩绚烂、展翅欲飞的凤凰,被称为“龙衣凤裙”。金娜娇听后欣喜若狂,一打听,得知员外夫人依然健在,那套龙衣凤裙仍珍藏在身边。虚心求教一番后,金娜娇得到了“员外夫人”的详细地址。

这个意外的消息对一般人而言,顶多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有谁会想到那件旧衣服还有多大的价值呢?知道那件“龙衣凤裙”的人肯定很多很多,但究竟为什么只有金娜娇就与之有缘呢?用上天偏爱金娜娇来解释显然没有道理,重要的在于她“懂行”,在于她对服装的潜心研究,在于她对服装新品种的渴求,在于她能够立刻付诸行动。

金娜娇得到这条信息后心更亮了,她马上改变返程的主意,马不停蹄地找到那位近百岁的员外夫人。作为时装专家,当金娜娇看到那套色泽艳丽、精工绣制的龙衣凤裙时,也惊呆了。她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款式的服装大有潜力可挖。

于是,金娜娇来了个海底捞月,毫不犹豫地以5万元的高价买下这套稀世罕见的衣裙。机会抓到了一半,把机遇变为现实的关键在于开发出新式服装。一到厂里,她立即选取上等丝绸面料,聘请苏绣、湘绣工人,在那套龙衣凤裙的款式上融进现代时装的风韵,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一年,设计试制成了当代的龙衣凤裙。

在广交会的时装展览会上,“龙衣凤裙”一炮打响,国内外客商潮水般涌来订货,订货额高达1亿元。就这样,金娜娇从“海底”捞起一轮“月亮”,她成功了!从中国古典服装开发出现代新型式服装,金娜娇靠着一双火眼金睛,最终把一个“道听途说”的消息变成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当年李嘉诚发现塑胶花的经过,两人如出一辙。

眼光独到,先声夺人。李嘉诚就是靠着他敏锐、独到的眼光,最终打开了一个商业帝国的大门。人们常说,生物界有两样东西几乎锐不可当,一个是鹰隼的锐利眼睛,一个是豹子的闪电速度。而这两样恰恰可以用来比喻李嘉诚的投资风格。

火眼金睛,冷门变热门

在成功的商人眼里,永远没有“冷门”“热门”之分,只有把它看“热”还是看“冷”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里并非行行都是“热门”,但是在眼睛“毒”的人眼里,再“冷”的行业也能淘出“真金”。只要你炼就一双善于发现商机的“火眼金睛”,遍地都是黄金。

在李嘉诚看来,预测才是最重要的。当年,所有人都认为地产不过是一块小田时,李嘉诚却义无反顾地进军,结果地产大热,人人蜂拥而至,挤得热火朝天。李嘉诚说,聪明的商人嗅觉灵敏,能及时嗅出哪儿有赚钱的机会。

有些人做生意总挑热门、焦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挖到黄金。毋庸置疑,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吸引力和无限商机。但是真正有能力会赚钱的人会避热就冷,在“冷门”里创富,挖别人挖不到的金子,出奇才能制胜。

许爱东就是这样一个从“冷门”里挖出黄金的人。她曾经是银行职员,现在是经营1400家竹炭商店的老板。

靠竹炭致富还要从她一次生病说起。几年前,许爱东的风湿病犯了,最严重的时候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一个朋友送给她一床竹炭床垫和几个炭包,说能治好她的病。用了之后,病果然好了。

许爱东对竹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巨大商机。她到朋友所在城市考察后发现,竹炭货源充足,却没有一家专卖竹炭的商店,全国也是如此。这更坚定了许爱东做竹炭生意的信心。她的想法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这是十足的冷门,全国都没人做,你为什么要蹚这个浑水?因为看准了商机,所以许爱东还是下决心做下去。2002年3月全国第一家名为“卖炭翁”的竹炭专营店在杭州开业。

刚开始生意惨淡,顾客虽然觉得新鲜,但看的多买的少。一段时间后,许爱东有些支撑不住了,但依然看好竹炭市场前景,她决定改变思路,重选店址。之后她就在杭州著名的商业文化街河坊街租了房。不幸的是,“非典”恰好来临,又是一片萧条。许爱东又面临朋友的质疑和家人的阻挠,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果不其然,在抵抗住“非典”的肆虐后,营业的第一天收入就超过3000元,比以前一个月的收入还多。这更坚定了许爱东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随着竹炭生意越来越好,她已不满足于在家乡开店,许爱东要把自己的竹炭事业发展到全国。2003年8月,她在湖南开设分店。三个月后,她在全国已有100家分店。2004年,她又开办了竹炭加工厂,扩大产品深加工和一体化作业。现在她的事业已遍布全国,一个曾经无人知晓的冷门,被她做成了大生意。

冷门生意最好做也最赚钱。只要有市场,就有赚钱的机遇。冷门之所以被定义为冷,是因为很多人先入为主:别人说它冷,自己也觉得冷,很多赚钱的机遇就这样悄悄溜走。如果许爱东当初也像其他人一样对竹炭熟视无睹,面对家人的阻止没有继续坚持而是选择放弃,就不会有现在的成绩和发展。她可能依然是一名普通的银行职员,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冷门”的发掘是视野的拓展,也是灵敏的商业嗅觉使然。李嘉诚的成功在于他能够细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领域,他明白市场决定生意、生意决定财富的道理。冷与不冷不在主观而在市场。那些能从“冷”处着手、钻“冷门”的人,才可能挖到更大的宝藏。生意场上“冷门”并不冷,它只是戴了面具的财富,谁能让它显真容,谁就会获得财富。

薄利多销,抢占市场

俗话说:“三分毛利吃饱饭,七分毛利饿死人。”利润微薄,价格较低,就容易在竞争中占优势,吸引顾客,实现“薄利—多销—赚钱”的目的。反之,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往往导致生意萧条、产品滞销。

靠薄利迅速占领市场,很多时候会成为产品或企业立足的无敌法宝。我们今天在超市商场经常看到的新品上市促销的壮观场面,其实也是这一法则的运作。20世纪50年代,创业之初的李嘉诚可谓深谙此道。

1957年10月上旬,就在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厂为“塑胶花总进攻日”紧锣密鼓地准备时,李嘉诚突然得到一个信息:当时香港最有名气的英资百货公司——莲卡佛国际有限公司,签售了一批意大利塑胶花,预计近期上市。这对于李嘉诚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但他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当即做出决定,在香港提前进行盛大展销。同时李嘉诚做出了一个清晰的营销战略——以价格取胜。他很清楚,意大利塑胶花名贵,走的必然是高档路线,价格昂贵,许多人可能也就是望而兴叹而已,反而物美价廉更容易短期内在香港立足。在进行成本详细预算后,确定了“低价位,多销点”的策略。李嘉诚的大胆无须我们怀疑,事实证明一切,长江的塑料花短期内打开了香港市场,由此实现了李嘉诚事业的第一次飞跃。

在经商法则中,薄利多销从来不是秘密武器,却是最有力的武器。对于此,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从小就有深刻的体会。

施振荣3岁丧父。为了谋生,他曾经帮着妈妈在店里同时卖鸭蛋和文具。鸭蛋3元1斤,只能赚3角,差不多是10%的利润,而且容易变质,没有及时卖出就会坏掉,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文具的利润高,做10元的生意至少可以赚4元,利润超过40%,而且文具摆着不会坏。看起来卖文具比卖鸭蛋好,但是,施振荣讲述经验时说,卖鸭蛋远比卖文具赚得多。鸭蛋利润薄,但最多两天就周转一次;文具利润高,但有时半年一年都卖不掉,不但积压成本,利润更早被利息吃光。

施振荣后来将卖鸭蛋的经验运用到宏基,建立了薄利多销的模式,即产品售价定得比同行低。虽然利润低,但客户量增加,资金周转快,库存少,经营成本大为降低,实际获利大于同业。

商家以赚取利润为目的,但老百姓是要过日子的,自然要精打细算,所以大多数的顾客都有一种心理,即功能相同或相近的产品,价格不同时,趋向于购买价格低的。这种购买心理也决定了谁能给顾客更大的实惠,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财富。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也深谙这一道理,它从一成立就确立了“天天平价”的经营策略,依靠这一最有力的武器,不仅把老资格的全美前十大零售商全部打败甚至淘汰,而且与它同时代成立的竞争对手如凯马特,盈利模式与它相仿,也被它远远甩在身后。可见,薄利多销所带来的人气和效益,是非常惊人的。

诚然,要闯市场、拓销路,单靠低价是不行的,产品质量、企业信誉、售后服务、宣传力度、营销方式等因素同样都很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样的产品,谁卖得便宜,谁就卖得多,也就比较有可能立足。价格战是当前形势下一种很重要的竞争手段。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打价格战,因此,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商人在产品降价之前总要左思右想,不敢轻易用低价位向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挑衅。能不能降价、能降价多少才不致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准备不足,就会适得其反。

一般说来,在以下情况中使用薄利多销原则较为妥当:

同类型产品多,竞争激烈时,采用薄利多销策略,既争夺同类产品的顾客,也促进本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新产品试销阶段,以薄利多销方式尽快使产品进入市场,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与应用频率,建立市场信誉和威信。

产品被消费者所淘汰,以多销微利保本为原则,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时间,开发出新产品。

产品有生命力,但销售处于低谷时,采用薄利多销策略提高顾客的购买欲,以刺激产供销环节的周转,挖掘产品的潜在效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不论哪种营销手段,都要结合诸多因素考虑,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或缺。纵观李嘉诚一生,其实从来没有固定僵化的一套理论模式,他总是相时而动,准确判断,果断抉择。这正是他能在商海沉浮,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

所有人冲进去时及时抽身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一句哲理囊括世间万物。李云经在世时,就曾对李嘉诚说过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李嘉诚有心,一直实践至今。后来,他在长江商学院的一次课程上说,“当所有人都冲进来时,我们跑出去,当所有人跑出来都不玩时,我们冲进来”,竟然与“股神”巴菲特的“恐惧贪婪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所奉行的“人弃我取”“及时抽身”策略清楚地表述了如何做才能在危机来临之时选择挺身而出,从而大赚;又如何在很多人跟风之时选择悄然退出,从而不被套牢。

进军房地产堪称李嘉诚及时抽身的绝妙案例。在塑胶花上市之初,李嘉诚的长江可谓前途无量。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李嘉诚便发现,这个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很多跟风小企业不计其数。于是,李嘉诚毅然决定,转投房地产,而不再加投塑胶业。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当我们正从事的行业前景注定不妙时,应及时抽身。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动作往往比出枪还快。李嘉诚懂得这一切,迅速在塑胶行业收手,果断地向地产业投入。

与此相应,当我们扎实地看好一个行业的前景时,就应果断地进入。2009年3月份,李嘉诚认为2009年4~5月份,中国将会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快复苏的。因此,在经过2007年、2008年不断收缩投资后,2009年年初他就开始启动不少内地项目。

2009年的中国经济,也基本印证了他的判断。事实上,没有永远的业务,只有盈利的业务,在该放弃的时候,就应该放弃,利用从事前一种业务所积蓄的力量,可以轻松地开展下一个业务。

事实上,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着该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2007年5月,全球次级债风波尚未爆发时,在所有人都蜂拥冲进股市的时候,李嘉诚却清醒地劝阻,他数次提醒投资者需要谨慎行事。他以少有的严肃口吻提醒A股投资者,要注意泡沫风险。就在李嘉诚讲话的半个月之后,“530”行情开始拖累A股一路暴跌。

到了2007年8月,“港股直通车”掩盖了美国次贷风暴,他更直指美国经济会波及香港。

当时,李嘉诚被很多记者问为何可以预测。他的回答十分通俗:“这是可以从二元对立察看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

就在2008年,当危机再次来临之时,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提出“持赢保泰”策略,冻结全球新投资,只在本行内继续发展。在经济杠杆里,近乎所有的商业投资最后都会步入衰退的阶段。回头一看,我们不能不说,李嘉诚的嗅觉实在是超前而准确。

中国有句古话叫“英雄所见略同”。在投资界与李嘉诚持同样观点的人有很多。

在1987年10月股灾之前,巴菲特几乎把手头上的股票卖掉了,只剩下列入永久持股之列的股票,所以遭受的损失较少。巴菲特认为,当有人肯出远高过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他就会卖出股票。当时,整个股票市场已经到达疯狂的地步,人人争着去买股票,因此,他觉得已经有了卖股票的必要。

巴菲特曾说过,当人们对一些大环境时间的忧虑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做成交易的时候。恐惧是追赶潮流者的大敌,却是注重基本面的财经分析者的密友。这就像李嘉诚所说的在所有人冲进去时及时抽身一样,确实可以作为投资市场颠扑不破的一条盈利法则。

李嘉诚和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告诉我们,在营业厅很冷清时买进,投资者可轻松自如地挑选便宜好货;而当营业厅挤得水泄不通时,虽然牛气冲天,市场一片大好,人们争相买进,但你一定要果断出手,这样不仅可以卖个好价钱,而且还可以避免高处不胜寒的风险。

道理浅显易懂,可是做起来,投资者就未必能步步经营、处处留心。所以,投资者一定要保持对股市的敏感度,也要有自己的客观分析,然后再作出决定。

“在所有人冲进去时及时抽身”,不仅股票投资如此,事实上这句话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适用的。及时抽身妙就妙在它展示的是一种长远的眼光,竞争的智慧,一种积极的放弃行为。

企业最危险的时候有时不是其亏损的时候,相反可能在其赚钱的时候。及时抽身就是要在赚钱的时候积极放弃,未雨绸缪。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战略性的撤退和放弃,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而采取的进取姿态,看似守势,实则进攻。及时抽身需要有大气魄,为了远大的目标,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高瞻远瞩才能避免失误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除了要有稳重和务实的性格之外,还要能高瞻远瞩。在地铁竞标中,李嘉诚高瞻远瞩,眼光长远地作策略性决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从而获得了事业的鼎盛发展。对于看准的机会和目标,他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地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了解实情、分析问题、解决方案都周密部署,因此,机会自然会垂青他,失误自然会远离他,胜利自然属于他。

高瞻远瞩避免失误从而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而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个。

1981年1月,里根当选美国总统。索罗斯通过对里根政府新政策的分析,确信美国经济将会开始一个新的“盛—衰”序列,他开始果断投资。事实证明了索罗斯的预测是正确的,美国经济在里根新政策的刺激下,“盛—衰”序列的繁荣期已经初现。1982年夏天,贷款利率下降,股票不断上涨,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也从中获得了巨额回报。到1982年年底,量子基金上涨了56.9%,净资产从1.933亿美元猛增至3.028亿美元。至此,索罗斯已逐步从1981年的失败阴影中走出来,大步向前。

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元表现得更加坚挺,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因此急剧攀升,财政预算赤字也在逐年增加,索罗斯预测美国正在走向萧条,一场经济风暴将会对美国经济构成严重威胁。暴风骤雨的时候,正是弄潮儿展示身手的大好时机,索罗斯决定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搏击一场,因此,他一直密切关注着政府及其市场的动向,寻觅新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原油价格开始下跌,一向坚挺的美元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因为油价下跌,美国通货膨胀有所回落,相应地,利率也将下降,这也将促使美元贬值。索罗斯预测美国政府将采取措施支持美元贬值。同时,他还预测德国马克和日元即将升值,他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从1985年9月开始,索罗斯开始做多马克和日元。他先期持有的马克和日元的多头头寸(头寸,是一种市场约定,承诺买卖外汇合约的最初部位,买进外汇合约者是多头,处于盼涨部位;卖出外汇合约为空头,处于盼跌部位。头寸可指投资者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数量)达7亿美元,已超过了量子基金的全部价值。由于他坚信他的投资决策是正确的,在先期遭受了一些损失的情况下,索罗斯又大胆增加了将近8亿美元的多头头寸。

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只是索罗斯看清了牌局,他每天要做的不是祈祷上帝的保佑,而是密切地关注市场和政策动向,等候即将到来的胜利。

到了1985年9月22日,温暖的阳光终于照到了索罗斯的脸庞。美国新任财长詹姆士贝克和法国、西德、日本、英国的四位财政部部长在纽约的普拉扎宾馆开会,商讨美元贬值问题。会后5国财长签订了《普拉扎协议》,该协议决定通过“更紧密的合作”来“有序地对非美元货币进行估价”。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必须低估美元价值,迫使美元贬值。这个消息,让索罗斯绷紧的神经终于得以舒缓。

《普拉扎协议》刚刚公布,市场便做出积极回应。美元汇率从239日元降到222.5日元,降幅为4.3%,这一天,美元贬值使索罗斯一夜之间狂赚4000万美元。事情并未结束,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美元一路贬值。10月底,美元已跌落13%,1美元兑换205日元。到1986年9月,美元的汇率已经跌到153日元,这个结果足以让索罗斯放声高歌。在这场金融行动中,他前后总计获得将近1.5亿美元的收益,大获成功的量子基金顿时在华尔街声名鹊起。

从1984年到1985年的这一年时间,量子基金已由4.489亿美元上升到10.03亿美元,资产增加了223.4%。索罗斯的这一业绩,使得其个人资产也迅速攀升。据披露,索罗斯在1985年的收入达到了9350万美元。在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地区收入前100名富豪排行榜上,索罗斯名列第二位。

1986年,索罗斯继续高歌猛进,量子基金的财富增长了42.1%,达到15亿美元。索罗斯本人从公司的收益中获得2亿美元的回报,身价倍增。至此,他正式走上神坛,成为华尔街乃至世界各地金融市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人物。

上面的例子很好地诠释了无论是华人首富李嘉诚还是大师级的金融理论家索罗斯,他们似乎总是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充分享受心旷神怡的悠然自得。李嘉诚的成功得益于许多因素,而他的高瞻远瞩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

李嘉诚启示录

李嘉诚如是说

做生意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我常常讲,一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一个齿轮有一点毛病,你这个表就会停顿。一家公司也是,一个机构只要有一个弱点,就可能失败。了解细节,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