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性格
22673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阿瑟·史密斯是一位美国公理会教士,中文名字为明恩溥,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872年,偕妻子来华传教。侨居中国54年,完成《中国人的性格》那一年,他已经有了22年的中国生活经验。

1890年开始,史密斯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系列文章,描述他对中国人的观察与发现。文章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产生了较大反响,读者纷纷要求作者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1894年,文章结集为《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由美国弗莱明公司在纽约出版。一经出版,反响热烈而又久远,一时风靡西方世界,至今已有十多种译本。

在《中国人的性格》中,史密斯根据自己对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性、价值形态的观察和体验,以西方的文化生活形态为参照,精辟地论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诸多方面,充分显示了其敏锐的感受力、明晰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辨力与高度的概括力。史密斯生动地勾画出一个西方人眼中100多年前的中国人形象,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习惯,也有天生的褊狭、固有的缺点,其目光所折射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

一本英文书竟有十多种译本,足见其价值非同一般,其价值已有诸多中国思想家、学者、作家等作了详尽评述。

鲁迅先生于去世前14天,在上海《大公报》上的《“立此存照”(三)》一文中写道:“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由《Chinese Characteristics》日译本转译而成)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中国现代教育家潘光旦在《评〈中国人的素质〉》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大体上很可以说是一幅逼真的写照……《中国人的素质》中所历叙的中国人的特性,不但是一个事实,为明氏(即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浦的尊称)一班明眼人所见到,并且,就生物淘汰的学理言之,也确乎是一些无可避免的结果。”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说:“该书(《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文译本《中国人的素质》)是中国生活在美国中产阶级眼中的经典写照,书中关于中国社会差别的叙述十分引人注目。该书同时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后来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明恩浦把作为文化差异的‘贫穷’与‘社会团结’,写得特别精彩。”

然而,纵有上述这些中肯的评价,我们也必须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尽管史密斯力图以公允的态度评述中国,但他身为一名美国人,限于文化与时代的差异,或多或少会对中国人存在偏见与误解。正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辜鸿铭所说:“那个可敬的亚瑟·史密斯先生,他曾著过一本关于中国人性格的书,但他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

无论如何,本书不失为一本价值与思想并重的好书。也许作者对中国人所谓的偏见与误解,正是对千千万万中国人的鞭策与警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谨此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认真看待此书,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而又不破坏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精华,译者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让此书更具传阅度、珍藏度以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