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全本黄帝内经
22675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相传,上古时代轩辕黄帝经常与他的臣子岐伯等人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设问作答,予以阐明。他们的谈话被人记录下来,整理成册,便有了《黄帝内经》。

然而,黄帝著《内经》仅仅是一个传说,并非史实。《黄帝内经》系后人假借“黄帝”之名所作,其真实作者是谁,已经史无可考,至于其成书的大致年代,则基本可以确定是在战国时期,少数篇目产生的时间则更晚一些。至于《黄帝内经》为何冠以“黄帝”之名,大抵如《淮南子》中所说,有溯源崇本之意,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也是集我国传统医学大成之作,被奉为中医理论的奠基鼻祖。它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结合了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做出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系统的理论概括,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八十一篇和《灵枢》八十一篇,各九卷。《素问》偏重于阐释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病机、诊法、治则等;《灵枢》则偏重于阐释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方面的内容。

《黄帝内经》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被并称为“上古三坟”。因其论述的内容主要以黄帝和岐伯对话的形式展开,后世便用“岐黄之术”代称《黄帝内经》,并由此引申做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医学家无不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汉代名医张仲景正是参考了《黄帝内经》,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黄帝内经》的影响还超出中国的范围,深入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史载,《黄帝内经》传入朝鲜以后,立即就被列为当时朝鲜医科学生必修的医学教材。韩剧《大长今》中,长今学习《黄帝内经》的情节,正反映了上述现象。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巨著,还是一部养生宝典。书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讲怎样不得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样使人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活到天年。《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因此,要做到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应自然”。这对于越来越注重养生的现代人来说是颇有教益的。

《黄帝内经》还是一部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奇书。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内容不仅涉及医学,而且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当时先进的各项科学成就。其中有地球是圆的并且是“悬浮”着的思想,还有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零四分之一天的认识。当时,《黄帝内经》受到先秦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道思想的影响颇深。《周易》里的“阴阳”哲学,《尚书》里的“五行”学说,《论语》里的“两端”、“中和”、“和为贵”思想,《中庸》里的“中庸”方法论,《老子》里的“万物源于道”的思想,以及老庄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聚气养气”、“求生之厚,长生久视”等思想精髓均在这部著作中有所体现。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了解《黄帝内经》,不仅有助于我们回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更有助于我们对话远古贤哲,为自己找到一条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的通途。但是,由于成书年代久远,《黄帝内经》的文字艰深难解,往往令不少读者望而却步。

为此,我们组织了中国中医药大学的几位医学博士,在力求精准的原则下,将《黄帝内经》全文翻译成了白话文,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同时,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还在每篇之前添加了数十字的说明,对该篇的主旨进行了概括。在版式上,我们也做了精心设计,力求使读者的阅读变得更舒适、更方便。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今人阅读经典、传承文化略尽绵薄之力。由于《黄帝内经》体大思精,翻译中难免有误读误解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