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全本黄帝内经
22675200000013

第13章 五脏生成篇第十

本篇运用五行学说,以五脏为中心讨论五脏与脉、皮、肉、筋、骨、毛发、爪甲相配属的关系。其中五色之脉,实为五脏之脉。所提“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的论点,颇具影响。

【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译文】

心脏与脉相配合,其荣华表现在面色,肾脏能制约心脏。

肺与皮肤相配合,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心脏能制约肺脏。

肝脏与筋相配合,其荣华表现在爪甲,肺脏能制约肝脏。

脾脏与肉相配合,其荣华表现在口唇,肝脏能制约脾脏。

肾脏与骨相配合,其荣华表现在头发,脾脏能制约肾脏。

因此过多进食咸味,会导致血脉凝滞,面色发生变化;过多进食苦味,会导致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过多进食辛味,会导致筋脉拘急,爪甲干枯;过多进食酸味,会导致肌肉粗硬皱缩,口唇干裂掀起;过多进食甘味,会导致骨骼疼痛,头发脱落。这些损伤都是因为偏好五味而造成的。所以心喜好苦味,肺喜好辛味,肝喜好酸味,脾喜好甘味,肾喜好咸味,这是五味与五脏之气的相合关系。

【原文】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译文】

五脏之气会在面色上表现出来,如果面色为死草般的青色,干枯无光泽,是死症;面色为枳实般的黄色,是死症;面色为烟灰般的黑色,是死症;面色为凝血般的红色,是死症;面色为枯骨般的白色,是死症,这是据五脏反映在面部的五种气色来诊断死症的情况。如果面色为翠鸟羽毛般的青色,主生;面色为鸡冠般的红色,主生;面色为蟹腹般的黄色,主生;面色为猪脂般的白色,主生;面色为乌鸦羽毛般的黑色,主生,这是从五种面色来判断生气的情况。进一步说,心有生气,面色会像白绢包裹着朱砂一样;肺有生气,面色会像白绢包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肝有生气,面色会像白绢包裹着红青色的东西一样;脾有生气,面色会像白绢包裹着栝楼的果实一样;肾有生气,面色会像白绢包裹着紫色的东西一样。这些都是五脏气血充盈、荣华于外的征象。

五色、五味与五脏的相合关系是这样的:白色和辛味与肺相合,红色和苦味与心相合,青色和酸味与肝相合,黄色和甘味与脾相合,黑色和咸味与肾相合。因为五脏在外与五体相合,所以白色又与皮肤相合,红色又与脉相合,青色又与筋相合,黄色与肉相合,黑色与骨相合。

【原文】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译文】

人体的经脉都连属于目,精髓都连属于脑,筋都连属于骨节,血都连属于心,气都连属于肺,而气血又日夜在四肢八溪的部位往来运行。因此人睡觉时,血贮藏到肝脏,肝得到血而滋养眼睛,使眼睛能看见东西;脚得到血的充养,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充养,能握住东西;手指得到血的充养,能拿取物体。假如刚睡醒就外出感受风邪,血液的运行就会滞涩,凝滞在肌肤上,会引发痹证;凝滞在经脉上,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凝滞在脚部,会引发厥冷。造成这三种疾病的原因是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正常返回到组织间隙的孔穴里。人体全身共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其中不包括十二脏腑各自的腧穴数。这些大谷和小溪都是卫气的停留之处,也是邪气容易留居之所。治疗疾病时,可针刺这些部位,驱逐病邪。

【原文】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译文】

诊断疾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领。要想知道疾病是怎么发生的,必须先找到病根。五决就是五脏的经脉,据此诊断疾病,就能判断出疾病的位置。所以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病,属于下虚上实的,病邪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如果病情恶化,可深入转移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摆,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邪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如果病情恶化,可深入转移于肝。腹部胀满,使胸膈阻塞,胁肋疼痛,下体厥冷,上体眩晕,属于下气上逆的,病邪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喘急,胸中气机逆乱的,病邪在手阳明和手太阴经。内心烦闷,头疼,胸膈不适的,病邪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原文】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译文】

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等,医生可以通过手指辨别;五脏功能显露在外的,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来推求;五脏各自相应合的声音,可以凭意会鉴别;五色的细微变化,可以用眼睛观察。诊断疾病时,如果能把望色、切脉结合起来,就能万无一失。

面部呈现红色,脉象急促而坚实的,可诊断为邪气郁积在中脘,通常会妨碍饮食,此病名叫心痹。这种病是外邪侵犯所致的,因思虑过度致使心气衰弱,邪气趁机侵入。

面部呈现白色,脉象急促而浮大的,上虚下实,常常出现惊恐的症状,病气稽留在胸中,迫使肺气喘,而肺气原本就很衰弱,此病名叫肺痹。这种病是由于发寒热,并醉酒后行房事而引发的。

【原文】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译文】

面部呈现青色,脉象长并左右弹击手指的,这是病邪稽留在心下,支撑两侧协肋,此病名叫肝痹。这种病通常由寒湿引起,与疝的发病机理相同,症状是腰疼、脚凉、头痛等。

面部呈现黄色,脉象上大而虚的,是病邪稽留在腹中,有逆气生成,此病名叫厥疝。女子身上也会出现此病,通常因四肢过劳,出汗后感受风邪所致。

面部呈现黑色,脉象下坚而大的,这是病邪稽留在小腹和前阴处,此病名叫肾痹。这种病发病的原因是凉水浴后睡觉受凉。

大凡诊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红、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都是不死的征象,因为面有黄色,表明土气尚存。如果出现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现象,则都预示着死亡,因为面色没有黄色,表明土气已经败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