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全本黄帝内经
22675200000005

第5章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本篇主要讲春夏秋冬四季养生的注意事项。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使体内阴阳二气保持平衡,否则无论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都会导致疾病。因而养生保健的方法应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春夏二季要早起晚睡,秋季要早起早睡,冬季要晚起早睡等,使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之气依时而生、长、收、藏,使体内阴阳二气保持平衡,这样身体就自然会健康。此外,文中还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末病”的预防保健思想,而这一思想即使到今天,也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译文】

春季三个月,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时节,天地之间生机勃发,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松解衣带,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春天的生发之气而畅然勃发;不滥行杀伐,多加施与,少劫夺,多奖赏,少惩罚,这些都是顺应春季的气候,培养生发之气的办法。假如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害肝脏,使得供给夏季长养之气的能力减弱,导致夏季出现寒性病变。

【原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译文】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草木繁茂的季节。这个季节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交融,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人们应晚睡早起,不要讨厌白日的漫长,保持情绪怡悦,不要愤怒,使面容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秀美;亦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兴趣浓厚,这都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养长养之气的方法。假如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耗伤心脏,使得供给秋天收敛之气的能力减弱,导致秋季患上疟疾,到冬季来临时还会再次患病。

【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译文】

秋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成熟,平定收敛的季节。这时,天气劲急,地气清明,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晨起时应与鸡鸣的时间相一致;使情绪保持安宁,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同时精神要内守,以使秋季的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要使意志外驰,以保持肺气清肃,这都是与秋季的特点相适应的、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肺脏,使得供给冬季闭藏之气的能力减弱,导致冬季发生飧泄病。

【原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译文】

冬季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守藏的季节。这时,水结成冰,地冻而裂,人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应该早睡晚起,等到阳光照临时再起床;不可为事物烦劳,要使思想情绪平静伏藏,好像有所收获却又不露声色;还要避开寒冷,趋就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而损耗阳气,这是顺应冬季的气候,保养人体闭藏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耗肾脏,使得供给春季生发之气的能力减弱,导致春季发生痿厥病。

【原文】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稾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译文】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由于天德隐藏,运行不息,所以能永久保持而不衰。

如果天气阴晦,日月将失去光辉,邪气也会乘虚而入,酿成灾害,导致阳气阻塞不通,沉浊的地气遮蔽光明,云雾弥漫,雨露不得下降。

天地之气不相交融,万物的生命不能延长,就连大自然里那些生命力极强的巨大的树木也会枯死。

邪恶乖戾之气不发散,风雨失调,甘露应该降下而不能降下,草木得不到滋养,就会失去生机,枯槁凋败。

狂风频频来袭,暴雨时时发作,天地四时秩序紊乱,背离了正常的规律,就会导致万物活不到一半的寿命就中途死亡。

只有圣人能顺应自然的变化,注意养生,所以身体不会患严重的疾病。如果万物也能顺应自然变化,不失保养之道,那么它的生气也不会衰竭。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译文】

如果与春天之气相违,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会导致肝气内郁而生发疾病。

如果与夏天之气相违,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会引发心气衰竭。

如果与秋天的收敛之气相违,太阴之气就不能收敛,会导致肺气躁闷。

如果与冬天的潜藏之气相违,少阴之气就不能潜伏,会使导致肾气消沉。

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生命之本。因此圣人在春夏季保养阳气,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保养阴气,以满足收藏的需要。顺应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和万物一起在生发、长养、收敛、闭藏的四时循环中运动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摧残人体的本元,损伤身体。

【原文】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

所以说,阴阳四时既是万物生长的终始点,也是生死存亡的本源。违背它,就会发生灾害;顺应它,则重病不侵,明白了这一道理,才可算得上是通晓了养生之道。

对于这种养生之道,圣人能切实奉行,愚人却经常违背。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就能生存,违背了就会死亡。顺从它,人体就健康;违背它,人体就易患病。如果把顺应变成违背,违背阴阳四时的阴阳变化,就会使机体和自然环境相格拒。

因此,圣人不主张等生病之后再去治疗,而强调在生病之前就先预防。就像治乱,不是在混乱发生后才去治理,而是在发生前就去防止,这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假如病形成后再去治疗,乱子发生后再去平治,这就像口渴时才去挖井,临上战场了才去铸造兵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