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全本黄帝内经
22675200000009

第9章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本篇讨论阴经与阳经离合之数,离则为三、合则为一。文中将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将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皆离也。三阴合为一阴,三阳合为一阳,皆合也。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译文】

黄帝问:我曾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之相对应。但现在人体的三阴三阳却与天地阴阳不相对应,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文】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译文】

岐伯说:天地阴阳的范畴很广,在实际运用中,经过进一步推演,可以由十推到百,由百推到千,由千推到万,甚至一直演绎下去,无穷无尽,但其原则终归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之道。

天地之间,万物初生,还没有长出地面的,叫做伏居阴处,称为阴中之阴;已经长出地面的,叫阴中之阳。万物因为有阳气才能生长,因为有阴气才能有形体。所以万物的初生,是凭借着春气的和暖;万物的生长,是凭借着夏气的炙热;万物的收成,是凭借着秋气的凉爽;万物的闭藏,是凭借着冬气的严寒。假如四时阴阳失去正常的顺序,气候失常,那么万物生长收藏的变化也会失常。阴阳的这种变化,于人而言,是有一定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译文】

黄帝说:我很想听您说说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圣人面朝南方站立,前方叫广明,后方叫太冲,循行在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叫太阳。太阳经下端的起点是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上端的终结点是睛明穴,因为太阳是少阴之表,所以被称为阴中之阳。如果以人身上部和下部来说,上半身属阳,称广明,广明以下称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叫阳明。阳明经下端的起点是足大趾侧次趾末端的历兑穴,因为阳明是太阴之表,所以被称为阴中之阳。厥阴是阴气已尽、重新回阳的意思,因此厥阴之表,是少阳经,少阳经下端的起点是窍阴穴,因为少阳居于厥阴之表,所以被称为阴中之少阳。

三阳经脉的离合情况分别是: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乎表里之间为枢。但是它们三者并非互不相干,而是互相协调、密切相关的,所以合称为一阳。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译文】

黄帝说:希望再听您讲述三阴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在外的属阳,在内的属阴,因此在内的经脉为阴经,循行在少阴前面的叫做太阴,其下端起点是足大趾末端的隐白穴,太阴经被称为阴中之阴。

太阴的后面,叫少阴,其起点是足心的涌泉穴,少阴经被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厥阴,厥阴经的起点是足大趾末端的大敦穴,因为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处在最里面的位置,所以被称为阴之绝阴。

三阴经的离合情况分别是:太阴是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介于表里之间为枢。它们三者,并非互不相干,而是互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因此合称为一阴。

阴阳之气,往来运行不息,依次相传于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