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2271400000035

第35章 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希腊 亚历山德罗斯

《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又名《米洛斯的维纳斯》。大理石。高约204厘米。创作于公元前150年—前50年。现藏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历史上把亚历山大东征以后由希腊人建立的王朝、统治的国家称为“希腊化国家”,自此(公元前4世纪末)到罗马兼并希腊本土及东地中海(公元前1世纪)的时期,称为“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东征既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辽阔的亚非各地,又吸收了古老的东方文化遗产,这一由东西方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被史学家称做“希腊化文化”。

由于高度发达的希腊建筑及雕刻,使各希腊化国家不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修建希腊风格的庙宇、剧场、楼阁,塑造各类雕像,这样才使希腊化时期的建筑与雕刻仍然取得了相当的发展。

神话题材仍在继续,但不以宙斯和雅典娜作为主要歌颂对象,也就是说,不再借用神话来讴歌英雄、赞美武士,更多的是表现美神及爱神阿佛洛狄忒的柔媚女性形象,并多以裸体女性的形式塑造出来,用以寄托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表现女性人体的众多“阿佛洛狄忒”的雕刻中,最为人所推崇的是《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

1820年,在希腊本土和克里特岛之间的一个称做米洛斯岛的山洞里,发现了一尊最美的女性雕像——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像。

这尊雕塑被发现时,塑像的腰部已经断裂,经修复后,考古学家们最初考证是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时期。由于女像的表情与姿势类似柏拉西特列斯的风格,比例却接近列西普斯的标准,因而引起了争议。最后在雕像的台座与足部下方发现了原来的铭文,上面写着“美安德罗河畔安屈克亚的亚……斯所作”。从铭文的文体看,应当是公元前100年左右的作品。于是又有人反对把它列入希腊化时期。但从雕像的整体风格看,美神的椭圆形脸蛋、直鼻梁(俗称希腊鼻)、平额、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发髻雕刻成有条理的轻波纹样式,神态平静,面部表情端庄,这些特征都是从公元前5世纪后期沿袭下来的艺术理想化传统,所以最终还是把它列入了希腊化时期的作品。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最受人们喜爱,也最受艺术家喜爱,被绘画、雕塑等塑造得最多的,是爱与美之女神,她的罗马名字叫维纳斯,希腊名字叫阿佛洛狄忒。

《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被发现后,一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的全身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比值,使整个形象产生巨大的魅力。她的腿部被衣裳遮住,仅露脚趾。褪下的衣裳极为生动的衣褶,使她的下半身比裸体的造型更加秀美。她那亭亭玉立的身姿,充满了一个成熟女性的韵味,紧紧抓住观赏者的目光。

雕塑的躯体呈螺旋状,略微向左倾斜,各部分的起伏变化富有音乐的节奏感。美神的内心似乎显得十分宁静,她没有半点娇羞或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不论观者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去,都能获得同样的感受——既庄重又不失妩媚。

女神双臂虽然早已断裂,从整体气势上看,却在视觉上使人感到非常完整。许多人曾经探索女神两臂的原状会是什么样子,并企图给雕像配上两臂,但没有一种方案令人信服。近年的考证认为,她的左手可能伸向站在面前的丘比特,右手可能拉着下身的衣裳。

《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姿态的妩媚为历代艺术家所感叹,因为以前发掘的一些古希腊裸体女雕像,几乎都很着重表现感官上的美,而这尊“维纳斯”,作者已把它提升到古典理想美的高度了,整个形象充满着无限的诗意,她那含蓄的、耐人寻味的美感,几乎使古往今来的一切人体艺术都相形见绌。

见仁见智

在我看来,《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也许激发了全世界人的热情,那是对所有女性唱响的一首赞歌,我想从那以后,女性的身体不仅成为生殖的象征,而且更抽象为一种美的哲学,而这一切,都源于古代希腊雕塑家们对世界的无与伦比的激情和颂扬。

(《人体艺术》)

法国是一个非常懂得并珍视艺术的国家,当年获得此像时,全国都沸腾了,人们视之如国宝,有的人在前往欣赏时竟激动得流下兴奋的热泪。珍藏它的罗浮宫博物馆还把这尊雕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奉为镇馆之宝,并专门用一个房间来陈列。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至今各国喜爱艺术的人们都把能亲眼目睹这尊维纳斯雕像当做人生的一大幸事。

我们欣赏希腊人体雕像,会领悟到一个共同特点:古希腊许多神的形象,是按照人的裸体比例美学来塑造的。虽然古代人崇拜神,但由于雕塑家是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人去创造最美的形象,因而这些完美的典型的形象,创造和发现了一种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代人对于人体美的肯定和赞颂。他们在雕塑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光辉典范。

《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各部分的度量比差为5∶8,整体造型使人感到相当稳固。5∶8的比值历经埃及、希腊直至以后的罗马等时代,直到现在,这个比例观念仍是人类共同的审美规律。

进入中世纪后,这个比值被人为地神秘化了,有人认为它是神所传授给世人的秘法,因而被称为“神授比例法”。至15世纪末,一个传教士路加·巴乔里有感于它的比值之奥妙,索性用“黄金”一词将它定名,称它为“黄金分割”。《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所创造的美,成了黄金分割比值最理想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