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2271400000095

第95章 红磨坊的舞蹈/法国 劳特累克

《红磨坊的舞蹈》布面油画。150厘米×115.5厘米。创作于1890年。现为美国费城私人收藏。

劳特累克(1864—1901),法国画家。出身于阿尔比一个贵族家庭。由于父母是近亲结婚,所以劳特累克一出生体质就很差,后来因为两次不幸的事故使他双腿折断,身体畸形。但他自小喜欢绘画,具有的非凡天赋使他的心灵得到了真正的安慰。

1882年,劳特累克到了巴黎,他先后进入古典画家博纳和柯尔蒙的画室学画。1885年,在蒙马特尔得到一间画室。自1887年起,定期参加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举行的“二十人展”。1891年,他的首批广告、海报画受到世人赏识。1892年,在彩色版画领域内的尝试也取得了成功。次年,在巴黎举行个人画展。1896年举行第二次画展,并游历荷兰与西班牙。

劳特累克从小就习惯于贵族生活,但他的生理残疾却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安慰,这使他性格极其放荡不羁。他在艺术上的追求,和上述因素不无关系。他所看到的“真实”,是在巴黎酒吧间、咖啡馆和妓院所看到的情景。他集中描写在这种场合中周旋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畸形的人物。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在红磨坊》《通向胜利》《梅·贝莉福小姐》《在咖啡店》和《红风车海报》等。

劳特累克自幼生活在奢侈享乐的环境中,致残以后,心灵上更蒙上一层生活的阴影。他不想依靠富裕的家庭而饱食终日,要以绘画来展示他所亲历和他所看到的社会。由于肉体上遭人讪笑而智慧上又超越常人,使他养成一种异常敏锐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他涉足一些娱乐场所,目睹所谓“半上流社会”的喧闹景象。有时对那些任人玩弄的舞女与妓女抱有同情心,有时又以嘲讽的笔调去揭示她们的虚伪。对于那些难以排遣内心的烦恼而来到娱乐场所的绅士和太太们,画家则用简练、夸张、丑化的线条与色块去表现。因而在他的画上,总能感受到一种嘲弄或挖苦味。这方面的题材,以“红磨坊”娱乐场的夜生活为主,劳特累克画了许多幅。1890年完成的《红磨坊的舞蹈》,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画面的色彩是近于荒谬的,所有人物也都显得十分粗糙。他用特定的方法来捕捉这些人物:近处是两位刚刚进入“红磨坊”的贵妇人。前面的一个身穿浅紫红的礼服,头戴礼帽,年轻而又漂亮,实际上成为整幅画面最引人注目的中心。靠左一点,是一对男女舞者正在热烈而夸张地跳着夸德利尔舞。据说,他们就是劳特累克经常画的瓦朗丹·勒·德波赛和舞女拉·古吕。环绕四周的是头戴礼帽、身穿礼服的男男女女。人物与环境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形象的线条相当自由,不能体现明确的解剖关系。其实,这是一幅形式活泼的肖像画。“红磨坊”的常客和画家的几位朋友散处于四周,让他写生作画。

这幅画重在描绘气氛,人物是抽象的。他们在这里解闷,或虚掷光阴,或借酒消愁,丝毫未展现出真正的快乐。尽管有饱满的色彩画面,总体并不协调,所能有的,只是冷酷、傲慢和疲惫的人物神情。

劳特累克非常熟悉这些夜生活的场所。从毕加尔广场到克立契广场,直到托洛察路终端的“煎饼磨坊”,一路上舞厅、音乐咖啡馆和酒吧间林立,画家经常出入其中。据一个同时代人回忆劳特累克说:“他总是坐在同一位置上,以得到一个固定的视角,这已成为习惯。”另一位同时代人又说:“对于劳特累克来说,‘红磨坊’是个起点。”红磨坊确实是劳特累克一生中大部分作品的灵感源泉,有好几幅最成功的作品都是从那里产生的。

我尽量描写真实而不是理想。这也许是一种缺点,因为我甚至连那些小小的肉瘤也毫不轻易放过。我喜欢用有趣的绒毛去装饰这些肉瘤,把它画得圆整些,并在它的最边缘地方加上一点光斑。我不知道您能否使自己的笔镇静下来,可是当我的铅笔在不停地滑动的时候,我怎么也控制不住它,要不然,忽然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

见仁见智

修拉在马戏院检验了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高更在这种巴黎的生活和同原始人的相处中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凡·高认为颜色是领会他自己那个上帝的条件……劳特累克是这些大画家中第一个专以描绘社会淫逸,以非凡的洞察力识破其本质的画家。(文杜里)

尽管从他那其丑无比的外表说来这是一个极其荒唐的说法:图卢兹·劳特累克是很迷人的。

(罗爱柯留斯)

劳特累克以他那受创伤的心来拥抱这个世界,因此他把他的世界——咖啡馆、歌舞厅——也表现得十分病态。但在他眼里,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再现,这与莫奈笔下的色与光的世界是一样的真实。这种真实性使他选用了一种变形而漫画化的笔法。在这一点上,其精神是与杜米埃一致的。这使他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还表现在:大块的平涂色与细碎的小笔触和长线条的结合。在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印象派绘画的真正的挑战——这使他超越了印象派画家纯色彩的绘画观,而使色彩成为表现强烈情绪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可以把劳特累克看成是表现主义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