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英年早逝后留下了什么
22719400000021

第21章 心理课的邂逅

让我们来算一下一个高中生大概要上多少节课吧。

一年除去周末、假期,大约上210天课,每天有九节课,也就是说三年时间,大概要上5670节课,看上去很多,是吗?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头一般,未来还很远,还有无尽的课程在前方等待着每个人。现在,每个人都是这样感觉的。bubu

而他们正要踏出最初的第一步,上这五千多节课程中的第一节——比较特殊的是,这是一节心理课。

心理课的老师刚刚大学毕业。每两周的周一第一节课是心理课。而心理课具体干什么呢?没有教材、没有大纲,只是帮助同学们更快地进入高中生活而已。

心理老师的第一节课,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她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并且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画出自己心目中人的一生是什么样子的。

徐鸣远想了想,画出了他心目中人生的样子—他把一幅画分成了三部分,每一个小格子里都画上了一座山。第一个格子他在山峰上画了一个初生的太阳,第二个在山的上方高挂着太阳,而第三幅画则是太阳从山后缓缓落下的画面。

在徐鸣远心中,人的一生很简单,如同太阳的升落。过了一会儿,老师拍了拍手说:“好了,大家都画得差不多了,把画从后往前传上来吧。”

徐鸣远接过后面何诗雨的画,随意瞄了一眼之后,吓了一跳:何诗雨竟然和自己画得一模一样。他把两张画叠好,传上去,回头看了一眼何诗雨,她正在草稿纸上涂涂画画,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惊天巧合的事情。

心理老师又说,好了,现在每一个人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这幅画,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徐鸣远心想,这也太尴尬了,等会免不了被起哄了。

一张张画介绍过去,终于轮到徐鸣远那个小组,心理老师拿起徐鸣远的画,顺带看到了下面那张何诗雨的画,发现两幅画的相似之后,她也笑了。

“何诗雨,你来介绍一下自己画的含义。”

何诗雨站起来说,“我画了太阳的升落代表人的一生,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像是初生的太阳,而步入社会后,就像是午后灿烂的太阳,人老之后,就是黄昏的太阳将要落下了。”

老师说:“说得很好,徐鸣远,说说你这幅画的想法。”她把几乎一致的图画举起来之后,班里同学都笑了起来。

徐鸣远想了想还是说:“其实,我真的想不出来画什么,于是照着何诗雨的画画了差不多的。”

心理老师显然有些不开心,“不管怎么样,都要展示出自己的想法。”

“是,老师对不起,我下次不会犯了。”

同学们也相信了徐鸣远的说辞,除了何诗雨一个人:徐鸣远连头都没回过,怎么可能抄了自己的画。这只是一个奇妙的巧合罢了。说是巧合,也可以解释成心有灵犀。他们心里感觉到,两人的距离又拉近了一些。

语文课上,何诗雨写了张字条给坐在前面的徐鸣远:“画得不错嘛。”

徐鸣远看到这几个字就知道何诗雨并没有相信自己的“抄袭说”只能回她,“何小姐,有何贵干?”

“没什么,就想和你说一下,好好听课。”

“现在不好好听课的是你吧!”

坐在徐鸣远旁边的是陈星,他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并且似乎明白了什么。坐在何诗雨旁边的是沈珺霏,虽然沈珺霏长得像邻家大姐姐,但心智还处于未成熟的阶段。语文课老师被大家称作老叶,老叶教龄二三十年,称呼从小叶,叶哥,变成老叶。老叶属于奇葩类型的语文老师,不按照课文上课,注重人的素质培养,时不时说一些他年轻的时候下乡的故事。

“有一次我们被分配到沙漠里劳作三天,水没有带够,一起劳作的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绿洲,可以去取水喝。实在太渴了,于是我们傍晚结束劳作之后,一群人往村民说的那个‘绿洲’走去。我们谁也不知道绿洲在哪,还存不存在,大西北,你们知道太阳落山的时间非常晚,所以据我推测,当时虽然看上去是傍晚,但是时间大概已经到了七八点、八九点的样子,只不过天还是很亮。这种明亮欺骗了我们,让我们觉得时间尚早。往那个方向走了很久之后,我们还是没有找到绿洲,这个时候队伍中的一些人已经有点后悔了,因为我们本身就没有多少储备,现在又作了这些无用功,于是他们就提议原路返回,不然天黑了更不知道怎么回去了。但是另外的人说,既然已经走了这么多路了,半途而废岂不是更没有意义。于是那些觉得浪费时间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和我们走下去。不知道又过了多久,突然远处的视野变得狭窄,伴随着风的呼啸声,我们几乎是同一时间意识到:沙尘暴来了!我们马上找到一些小沙山的背面躲避起来。沙尘暴来得突然,霎时间里,我们几个都看不清对方的脸,耳边都是沙子碰撞的声音。沙尘暴持续的时间很长,长到我们一行十几个人都开始感到绝望了。但是沙尘暴最终还是过去了。等到风止住,我们半截身子都被沙子覆盖住。天已经黑了——同学们,你们永远也想不到,天黑之后的沙漠是多么得可怖,同时又是多么迷人。我们的头上,是万里无云的,清澈的天空,数不胜数的星星,在银河的系带旁铺开。”

老叶不知道是想起什么,故事突然就在这里停下了。有的同学见状问老叶:“叶老师,后来呢?”

“后来?后来的事情先不说,我们先看课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谁知道回也是何许人也?没错,回也即颜回,这个颜回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我们都知道孔子弟子有七十二贤,这个颜回就是七十二贤之首,可见孔子对他的器重啊。就连孔子都说道,吾弗如也。哪位同学还知道孔子是怎样形容回也的?”

“翻一翻课文,找找,看看有没有‘回也’的。”

舒瑒举手,说道:“《雍也》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老叶对舒瑒的回答很满意:“好,舒瑒你给大家翻译一下,孔子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舒瑒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显然翻译这个对她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孔子说的意思大概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好,翻译得很好,大家能看出颜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了吧。他对这个大弟子可谓是第一喜欢。我们今后的课里面,还会认识到很多孔子的弟子,包括子贡、子路、仲弓、宰我等等等,孔子这个人最大的教学风格是什么啊?就是有教无类,且因材施教。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有教无类’。这个有教无类,谁能够解释一下?”

老叶见四下无人回应,自问自答道:“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收到教育,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等原因把一些人排出在教育对象之外,西周时期,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官府,即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够受到教育,平民都是不能接受教育的,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崩乐坏,周王也失去了对全国统一制度的控制,这个时候诸侯开始为政一方,而教育也相对下移,就是不限于官府,从而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开始能够接受一些教育。而孔子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通过教育来培养贤才,而不仅仅是像之前只有贵族才能够接受教育。他相信平民也有能力通过教育来实现政治抱负。所以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这个有教无类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不分贵贱,其次为贫富、智愚等等,大家要记住。虽然现在我们没有诸多限制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国通行,但是孔子的这个思想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徐鸣远在课本的侧边上写下:

“有爱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拥有爱情,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出在爱情对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