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诸子的声音
227622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葛晨虹

不久前,拿到忘年交学友一棋的书稿,粗读下来,不禁感慨:一个未及而立的小伙子,竟然对先秦哲学思想有着如此强烈的兴趣,指引、驱动着他写出这部几十万字的书稿,令人诧异。

在研究先秦哲学的专家、学者眼中,这部书可能不算什么,然而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做到这样已是难能可贵。何况对于想了解先秦哲学,但仍苦于寻找入门通道的大众读者来说,这部书无疑是一个福音。

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文化,本应为人们所熟知的先秦诸子,其群像却邈远而模糊。绝大多数人脑海中的诸子思想还停留在中学课本上,认识浅尝辄止,甚至以偏概全,曲解、误读比比皆是。《道德经》便被不少人传得神而又神,或以为可预测吉凶,或以为可养生祛病,引得不明事理者盲目跟风。这不仅是诸子哲学走向大众的困境,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瓶颈所在。

从春秋到战国,从老子到韩非子,这本书跨越了数百年的历史时期,呈现了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思想主张,以及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多位思想家的学说及其流变,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样貌,同时展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交流、学术论辩、理念争锋、门派兴衰。一方面,这本书对诸子思想的解读坚持以原典为纲、以原著为本,绝大多数引用来自诸子原著,尽可能准确真实地挖掘原貌,较少使用二手资料。另一方面,这部书本于原典又不拘泥于原典,从人物故事与个性经历入手,原本略显枯燥的哲学思想变得易读易懂,本来高高在上的先秦哲人变得可亲可近。这在提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具有代表性意义。聚沙成塔,积善成德,我十分愿意看到更多像一棋这样的作者站出来,为普及民族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全书分为前、中、后三篇,分别是《诸子的密码》《诸子的声音》和《诸子的论题》。我建议各位读者一定要先读《诸子的密码》,有点难懂,但其中囊括了诸多提纲挈领的观点,对理解诸子哲学要旨大有裨益,我读来都深有启发。

一棋提出,先秦诸子的共同点是关切社会现实、关怀人间疾苦,先秦诸子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强烈的现实问题导向与社会政治指向。不得不说,这个观点颇有见地。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哲学是纯粹的思想运动以及这种运动的产物。这其实是一种对哲学的误解,我们确实应该看到哲学高于现实的一面,但更应该知道,哲学终究是源于现实的,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孑然自存。身处那样一个大过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任何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知识分子都会对现实社会充满忧虑,而不是漠然无视,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便在这种关切与关怀中孕育、生长、成熟。当然,先秦诸子是否真如一棋所说,将目光集聚于政治,甚至聚焦于君主,尚有待讨论,但从关切社会现实的救世角度观察诸子思想,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先秦诸子是生活在特定时代和历史背景中的人物,这意味着,每当他们做出重大行动和选择时,绝非个人临时兴起或一时好恶,一定有着时代和历史的驱动。就像时势造英雄、英雄顺时势那样,历史人物不是能随意左右时代走向的,而只有顺应时代大势之后才能推动历史发展。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同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一棋应该也注意到了这点,所以秉持着人物永远处在时代大势中的历史观,在《周始封建》《礼坏乐崩》《士的崛兴》等章节中为读者要而不繁地叙述了周王朝封建礼乐秩序从建立到崩坏的历程,着力突出了“士”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发展,将先秦诸子哲学产生的土壤交待得比较清楚。而《黄土与季风》这一章节,关注到自然环境对先秦乃至中国整个古代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再囿于政治、社会、经济等人文角度,拓展了研究视野。

而在《诸子的声音》诸多章节中,一棋采用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叙述思路,先秦哲人纷至沓来,不少见解令人眼前一亮。

比如,对道家思想本质的解读,以及对老子形象的重构。《道德经》本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政治属性才是它的根本属性,只是兼具人生方面的哲学领悟,经世致用程度绝不亚于孔、孟、荀、韩诸子。老子提出“无为”,其实是“无不为”的“无为”,老子主张“顺其自然”,其实是受到操纵的非自然的自然,为读者呈现了温和、退让表象之下,一个野心勃勃的与惯常印象相反的老子形象。

再如,对儒墨两家思想相融关系的阐释。儒、墨、道、法等流派名称固然是显示思想渊源的识别物,也是标定学术领地的高墙,各家之间往往论辩不休,但如果从另一角度看待诸子争鸣,某人越是反对某种观点或流派,意味着受到所反对观点或流派的影响就越深刻,儒家和墨家便是这样。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扬弃,“尚贤”则与儒家贤人政治一脉相承;孟子在阐释“义”的概念时,也吸收了不少墨子“兼爱”“贵义”等思想精髓。诸子百家争鸣斗艳之下,确实存在有一股思想融合而再造、学术互补而推新的浪潮。

又如,对法家改革派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分析。一边是法家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同周朝旧式封建贵族阶级的矛盾,法家改革派破的是旧贵族之法,立的是专制政治新秩序,无怪乎封建贵族势力要将商鞅、吴起置之死地而后快。另一边是法家主张中蕴含着平等主义与客观主义的思想,在君主专制主义盛行的战国时代不但绝无施行可能,还戳到了君主的软肋与痛处,点破了“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不可能为君王所容。这种既考虑思想学说,又关照阶级立场和时代背景的思维方式,值得借鉴。

这本书以人物为主体的叙述思路,有着界限清晰、上下连贯的优势,但也容易落入自说自话、各自为政的窠臼。一棋注意到了这点,所以除了《诸子的论题》,在其他章节加入了很多纵横对比的内容,不使相互联系的思想呈割裂状态。

他从老子的归隐说开去,推及道家一派学说,得出杨朱讲逃避、老子为法道、庄子求超越的结论,再从三位道家不同阶段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出发,反过来理解老子之“道”;他把先秦儒家从“仁”到“义”再到“礼”的学说发展看成一个相对退步的历程,退步的结果是理想的精神内核渐渐地被抽离,成为屈从于大众审美与习惯的产物,学术与理想向政治与现实靠拢;他将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进行了多维度对比,同时追溯理论缘起,认为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为各自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把道家和法家的“无为”主张并列,探索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也点出区别,法家的“无为”是君主施用法治之后的“无为”,是积极主动之后的“无为”,是使社会上下遵循社会现实与人心人性的“无为”。

如此这般,我无法一一列举,本书的精彩还要请各位读者自品自赏。不过,与其说这本书写得精彩,不如说真正精彩的其实是先秦那个伟大时代和诸子灿烂的思想光华。

正如孔子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能够弘道的,绝不仅仅是一棋这样的作者,更是愿意了解诸子哲学的每一位普通读者。

2018年8月5日

(作者生前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