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祥瑞
22801500000203

第203章 惊天大案(四)下(为‘朕躬钦处军国事’再加更)

前来宣读圣旨的大太监可不敢乱说话,这位祥瑞伯爷可是一言未发,就将大皇子朱厚照的亲随内侍谷大用整死,是皇宫所有太监们心目中的克星,可是一位人见人惧的主,自己才不去招惹他呢,反正出京城时,圣上并未规定下具体时日,自己跟随着祥瑞伯一同回京,就是立下大功。

解淳不愿意立即进京师,便是不想再沾惹评定宁、益、淮三王的血腥,而且还涉及到安化王的谋反,不知道这次四王谋逆造反,要斩杀下多少人的头颅,这会让他有些心中不安和愧疚,反正自己揭发他们造反立有大功,何必再沾染那么多得是非与血腥,就让其他文臣武将也借机立下大功吧。

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当他来到北京城时,四王的谋反早已经平定,淮王和益王并没有真心想造反,只是与宁王虚与委蛇,当宁王的谋反暴露后,他们二人立刻联手,将宁王及其党羽们一网成擒,呈送给前来平叛的大明文臣武将。

如此虎头蛇尾的平叛之战,不仅让平叛大臣们的脸面无光,也让弘治皇帝觉得,被淮益二王玩弄于手掌之中,借助刘忠的呈贡证言,将二王作为宁王谋反的同党,一起抓捕起来。

,由于淮王有亲笔书信作为证据,弘治皇帝将淮王贬谛为奉国将军,因为没有益王的亲笔证书作为证据,将益王贬为镇国将军,将宁王和其世子上高王囚禁起来,宁王一系的族人全部贬为奉国中尉,也就是说,等他们这一辈人死后,他们的子嗣都是平民百姓,全部逐出皇家玉蝶之外。

安化王倒也有些男儿胆量和胆气,谋算着起兵反对朝廷的征剿,可是边关各地因为种植农家三宝,无论粮食产量和家中物资,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人们都能安居乐业,谁又愿意跟随着安化王起兵造反。

弘治皇帝登基后,便派人整顿边军和京军的装备,(此为史实),军队中无论纪律和战斗力都有所上升,又有农家三宝作物,能在边关附近干旱瘠薄的土地种植,也能收获一些不少粮食,后来又有畜牧养殖业的推广,边关戍守的将士们都能吃饱穿暖。

弘治皇帝前段时间又跟据解淳的谏言,大力整治军中的规章制度,查收了军中百户和千户等基层军官,侵占军户们的土地财物,狠杀一批,罢贬一批,还将几个文臣武将牵连入狱,边关军户们的生活大为改善,安化王根本就征收不到多少人手。

而在弘治十年间,解淳上书猜测安化王有些反常的奏章,弘治皇帝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调查安化王,却在暗中命令牟斌派遣锦衣卫,时刻监视安化王府的一举一动,而榆林卫指挥使姜汉,也早早接到皇上的谕旨,准备出兵平叛。

其实这也是解淳的功劳,他从刘忠的口中,探知安化王联合塞外异族准备谋反,便用锦衣卫的飞鸽传书,递送消息到京城,弘治皇帝又传谕旨到边关姜汉处。

还没等安化王起兵造反,榆林卫指挥使姜汉已经带兵马围困住安化王府邸,安化王召集手下的文臣武将,准备出府邸与姜汉等人决一胜负高低。

面对兵强将猛的边关将士们,安化王手下的将领们首先予以反水,擒获住安化王和其死忠者,献与姜汉等平叛大军前,只求能保留住自己和一家满门的性命。

面对眼前即将临头的灭门大祸,和看不到一点前途的谋逆造反之路,人性是经受不住如此严峻的考验,无论安化王以前对他们多么恩遇和厚爱,将领们最终还是选择一致背叛安化王,保住他们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为上策。

安化王不愧为边关勇悍绝伦的好汉子,宁愿自杀也不愿屈从臣服于朱佑樘治下,当夜便在反水的原将领值戍之际,勇敢地咬舌自尽(谁知道是不是自愿而死?),反正那些将士们一致诉说,他是真心自杀而死,还一再请求姜汉治他们的过失之罪。

姜汉虽然怀疑安化王是被他们联手害死,以此掩盖他们曾经参与安化王谋反的事实,但苦于没有任何证据,只好斩下安化王的头颅传首四方,以此镇压住蠢蠢欲动的塞外异族,避免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战场厮杀。

塞外异族的日子这几年也不好过,由于边关各地都种植农家三宝,有大量的秸杆和秧蔓,喂养羊只和马牛,根本不用再向塞外异族购买牛羊,如今大明的边关各重镇,已经禁止境内汉商,去草原购买羊只和牛,至于马匹倒可以交易。

如果发现有交易羊只和牛者,不但将所有货物充入公库,而且还要问罪治罪,加上大明境内及边关各地,养殖羊只和牛的大量繁育,致使牛羊的价格大量跌贬,汉族商人谁也不愿再冒险,去塞外和异族交易。

果然没有利益,就没有任何交易,没有了商场交易,便没有任何人去伤害塞外的牛羊,牧民们的牛羊越养越多,吃又吃不完,就只能选择少养或少量繁殖,又缺少以前草原急需的商品,生活过得越来越贫困潦倒。

塞外异族也想侵入大明境内去抢掠,用刀枪羽箭与大明朝皇帝和公卿及平民们讲道理,但他们惊奇的发现,以往软弱的军户和边关将士们,变得强壮和勇悍起来,也变得个个拿起刀枪,予以积极反抗,使得他们一次次的入侵或挑衅,都大多以损兵折将而告终。

塞外异族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向同为异族的同伴,挥起刀枪讲所谓的道理,那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以劫掠同族之人的财力,来养活自己的部落之民,结果仇恨越打越多,越打越增加彼此之间的仇恨,连绵不绝的各地部族相继展开,你死我活的生存与死亡之战。

当身在北京城内的弘治皇帝,接到锦衣卫从边关传来的消息后,不禁对内阁大臣们感叹道:‘‘天可怜大明子民受尽苦难,为大明朝廷降下祥瑞伯爵予以助力,屡献奇功妙思,为大明江山的强盛,屡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的出谋决断富国强民之策,却正好是塞外异族的克星祸胎。大明有祥瑞伯爵在,真是我大明之民的福星,可喜可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