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2280800000002

第2章 食用菌发菌期杂菌和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1.菌袋或菌床出现绿色霉层,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的菌袋或菌床初出现点状或斑块状绿色霉层,很快成大片霉层,是木霉感染的症状。木霉又称绿霉菌,是食用菌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杂菌之一。在制种和栽培中,不论是熟料、生料或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病菌的孢子通过空气、覆土、操作人员及生产用具进人菇房侵染危害。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C左右,低于15°C则不易萌发。病菌菌丝阶段不易被觉察,直到出现孢子(绿色霉层)时才引起注意。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培养料的营养要全面、均衡,保证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健壮,以提高菌丝的抗性,可触菌形成雏或抑制。

②接种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③培养料的发酵要彻底。

(2)化学防治:

2.菌袋或菌床出现淡绿色或深绿色霉层,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或菌床出现淡绿色或深绿色霉层,是青霉感染的症状。在制种和栽培中,不论是熟料、生料或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在病菌的孢子通过空气、覆土、操作人员及生产用具进人菇房侵染危害。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C左右,低于15°C则不易萌发。病菌菌丝阶段不易被觉察,直到出现孢子(淡绿色或深绿色霉层)时才引起注意。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②③同1题。④发现污染后及时处理发。

(2)化学防治:同题。

3.菌袋或菌床出现黑色霉层,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或菌床出现黑色霉层,是毛霉感染的症状。毛霉又称黑霉菌、黑毛菌等。病菌主要以孢子进行传播危害在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不高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传播危害,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3天时间即可布满培养(基)料的表面。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清理接种室和培养室的内外卫生,并进行消毒处理。②菌种培养基灭菌时避免棉塞受潮。③接种时接种室的温度控制在25C以下,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0%为宜在④发菌阶段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5°C以下,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0%为宜,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的条件。

(2)化学防治:可用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的800-1000倍液,将污染的菌袋浸2-3分钟,以杀死霉菌后再进行处理。

4.菌袋或菌床出现橘红色粉末状霉层,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或菌床出现橘红色粉末状霉层,是链孢霉感染的症状。链孢霉又称脉孢霉、面包霉、红霉、红色面包霉、橘皮菌等。病菌的菌丝量很4、,且生长期很短,1-3天后即能形成成堆的孢子,成熟的孢子随空气传播重复侵染。高温的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气温低于10°C时不能造成危害。主要危害熟料制种和栽培,一般不侵染生料及腐熟料,病害多发生在春末至夏季及初秋季节。

【防治方法】①清理接种室和培养室的内外卫生,并进行消毒处理。②发菌过程要坚持药物预防与降温、降湿相结合,创造不适于病菌生长的环境条件。③菌丝生长阶段若发现异样菌丝的菌瓶或菌袋,要立即剔出,并进行单独处理。④发现个别菌瓶或菌袋扎口处有橘红色孢子团时,用塑料袋套住,包好后移出菇房,将污染袋浸人或涂刷废柴油或机油,也可挖坑将污染袋置于坑内架火焚烧,或将污染袋深埋50厘以。

5.菌袋或菌床出现黄色霉层,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的菌袋或菌床出现黄色霉层,被侵染的培养料(基)内菌丝不再生长,并逐渐消失,是曲霉感染的症状。曲霉又称黄霉菌或黄霉病,是食用菌生产中仅次于木霉的第二大杂菌。病菌发生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断扩大,直至占领整个料面,与食用菌菌丝争夺养分、水分和生长空间,还分泌毒素危害菌丝。病菌的适应性较强,在10°C以下和相对湿度30%的条件下也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C左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高压灭菌时防止试管棉塞受潮。②培养室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严禁无关人员随便进人。③培养料的发酵要彻底。④污染严重的菌袋要进行深埋或焚烧。

(2)化学防治:

6.菌袋或菌床表面布满气生菌丝,菌丝顶端有黑色颗粒状物,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或菌床表面初布满气生菌丝,菌丝顶端有黑色颗粒状物,几天后整个菌床呈乌黑状,是根霉感染的症状。潮湿、通风不良和阴暗的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菌床感病后食用菌的菌丝停止生长,很快消失,造成栽培。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清理接种室和培养室的内外卫生,并进行消毒处理。②菌种培养基灭菌时避免棉塞受潮。③接种室和发菌阶段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为宜,避免出现高湿的条件。④在生产中可用pH值10以上的石灰水抑制病菌,并加强通风换气。⑤发病严重的要予以清理,并喷药消毒(如蘑菇祛病王),彻底治理环境。

(2)化学防治:

7.菌袋或菌床表面出现黑色细绒毛状菌落,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或菌床表面出现黑色细绒毛状菌落,是交链孢感染的症状。交链孢是典型的腐生菌,病菌存活在土壤、原料和粪堆中,菌丝生长速度快,2-3天即可布满培养基的表面,与食用菌争夺营养、水分和生长空间,菌丝的生活力及抗性均较强。多发生于菌种生产中。

【防治方法】主要采用化学防治。

8.食用菌菌种瓶壁出现白色粉状斑点或白色纤细的菌丝,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种瓶壁出现白色粉状斑点或白色纤细的菌丝,是放线菌感染的症状。引起菌种变质常见的放线菌有白色链霉菌、湿链霉菌、链霉菌、诺卡氏菌等,其中多数是白色系的链霉菌。放线菌的菌落介于霉菌与细菌之间,菌落表面多为紧密的绒状,坚实多皱,产生孢子后呈粉末状。

菌丝白色,大量吐水,形成干燥发亮的膜状组织。菌种感染病菌后,菌丝生长受抑制,多数菌种会产生土腥味。培养基料消毒不彻底、接种时未进行无菌操作均会引起放线菌的污染。

【防治方法】①培养料彻底灭菌。②接种时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

9.食用菌培养基出现乳黄色或粉色黏黏糊糊的菌落,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培养基出现乳黄色或粉色黏黏糊糊的菌落大菌落初为圆形,边缘整齐,后逐渐发展为不规则形,有的表面还会堆起皱褶,是酵母菌感染的症状。酵母菌又称酸腐菌。病菌不形成菌丝,分布很广,可通过气流、用水和用具等带人培养室,感病的培养料(基)发出乳酸气味,料袋的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培养料(基)的配方要科学合理。②培养料(基)进行灭菌时要彻底。③接种室、培养箱或培养室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熟料接种时最好采用超净工作台接种。④母种污染后要先进行高压灭菌,再把培养基清理掉。

(2)化学防治:

10.食用菌培养基料和子实体腐烂,有恶臭味,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培养基料和子实体腐烂,有恶臭味,是细菌污染的症状。危害食用菌的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等。细菌无菌丝形态,菌落不规则,湿度大、通风差的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谷粒培养基的含水量要适宜,煮制中使之不破粒。②加强培养室的通风和降湿。③接种室、培养箱或培养室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熟料接种时最好采用超净工作台接种。④母种污染后要先进行高压灭菌,再把培养基清理掉。

(2)化学防治:

11.食用菌栽培料上出现伞状子实体,子实体几天后流出黑汁,腐烂发臭,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栽培料上出现伞状子实体,子实体几天后流出黑汁,腐烂发臭,是鬼伞感染的症状。鬼伞多生于粪堆、肥土和植物残体上,喜高温、高湿和酸性环境。培养料堆制发酵不彻底,气温偏高和通气不良的条件有利于病菌的萌发与生长。

【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为主:①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②高温期发酵要加强通气,防止雨水淋,并减少氮肥的使用量。③发现鬼伞后要及时摘除,防止开伞后孢子扩散传播。

12.菌袋或菌床表层形成一层淡黄色至暗黄色菌丝包被,有腐臭味,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或菌床表层形成一层淡黄色至暗黄色菌丝包被,用手撕扯时感觉韧性很大子培养料内的水分比播种时还要大,有腐臭味,是水霉感染的症状。水霉又称水绵霉、黄霉、黄菌、黄霉菌。病菌存活于污水、原料和有机物中,可通过喷水、生产用具等传播。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培养室要做好排水、渗水处理,避免积水。②拌料时用清洁的自来水,若用井水要加人适量的漂白粉并静置3小时后,再加人2%的石灰粉拌料,不使用不洁净的塘水或沟水。③发现污染后要打开袋口,并对菌袋进行纵向打孔,同时力卩强培养室的通风换气,使内部的水分快速发。

(2)化学防治:

13.食用菌栽培床上长出密密一层白色气生菌丝,在料面上形成厚厚的菌皮,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栽培床上长出密密一层白色气生菌丝,在料面上形成厚厚的菌皮,迟迟不出菇,是菌丝徒长。主要原因:①由于培养室内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积累过高。②培养基或培养料内含水量过高和培养室的空气湿度过大。③栽培的品种与生产季节不匹配,如高温型的品种在低温季节栽培或低温型的品种在高温季节栽培。④培养料的氮素营养过多,碳氮比失调。⑤菌丝不能完成生理成熟,未进入转化期。

【防治方法】①科学设计培养基料的配方,使培养基料的营养全面、均衡。②菌种接种时连同培养基质一起接人下级菌种内。③加强培养室的通风换气,控制适宜的空气湿度。④当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要调节培养条件,使之转人生殖生长。

14.食用菌菌袋的菌丝不齐头并进,菌袋周身出现大小不一的斑块,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的菌丝不齐头并进,菌袋周身出现大小不一的斑块,斑块内无菌丝,这一现象俗称是花花菌袋。主要原因:①部分培养料变质,装袋时未能充分拌匀,该处的菌丝不发菌。②培养料的含水量较高,发菌期间翻袋次数不够,过多的水沉积在底部,造成菌丝自融。③培养料中添力U的辅料,在拌料时未搅拌均匀,造成菌丝不生长。

【防治方法】①培养料的原料要严格检查,不用变质、发霉的原料主②培养料存放时勿沾染油类、化学类物质。③培养料拌料时要充分搅拌均匀。④培养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培养室勤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培养期间勤袋。

15.食用菌菌袋上有一明显的黄色菌丝线,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内的菌丝不发展,菌丝积聚,由白变黄,形成一条明显的黄色菌丝线,有的在菌丝接壤处形成一道明显凸起的菌丝线条,是拮抗线。主要原因:①菌袋两头接人了两个互不融合的菌种。②培养料的含水量过高,菌丝能高含水量的。

【防治方法】①接种时不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菌种接种到同一菌袋内。②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适宜。

16.食用菌菌丝表面稀疏、纤细、无力,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丝表面稀疏、纤细、无力,生长速非常慢,在排除细菌污染的前提下,是菌丝稀疏。主要原因:

①培养基料的pH值不适宜,过高或过低。②菌种感染病毒。③菌种退化。④培养基料的配方设计不合理,营养不均衡或过低。⑤培养料的含水量过低,菌丝无法正常生长。⑥培养室的温度过高、湿度过大。

【防治方法】①选用适龄脱毒的菌种。②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适宜,料水比在1:(1.3-1.5)。③科学合理设计培养料的配方,保持营养的均衡、全面。④控制好培养室的温湿度,若温度超过35°C、空气的相对湿度超过100%时菌丝则明显纤细、稀疏。

17.食用菌菌丝呈树枝状或树根状向前发展,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丝呈树枝状或树根状向前发展,菌丝稀疏、纤细,是束状菌丝。严重时菌袋料面形成不规则的菌丝空白地带,盛夏季节及严寒季节较易发生。主要原因:

①菌种感染病毒、细菌。②菌种退化或老化。③培养料的含水量不适合,基料较松。

【防治方法】①选用适龄脱毒的菌种。②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适宜。③培养料的装袋或装瓶要松紧适宜。④控制好培养室的温湿度,避免培养室的温湿度过高过低。

18.食用菌菌袋内菌丝不深入料内,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内表面菌丝浓密、洁白,不能预期出菇,开料后发现菌丝只深人料表面下3-5厘米,并形成一道明显的“断线”,未发菌的基料变为黑褐色,有腐味,是菌丝不吃料,夏季栽培食用菌较易发生。主要原因:①培养料配方不合理,原料中含有不良物质。②菌种退化或老化。

③培养料的含水量过高。

【防治方法】①选用适龄脱毒的菌种。②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适宜。③科学合理设计培养料的配方,保持营养的均衡、全面,避免使用过多的催壮素。

19.食用菌菌袋内菌丝稀疏、纤细、不结块,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内菌丝稀疏、纤细、不结块,菌丝无力,是菌丝松散。主要原因:①培养料配方不合理,缺少一些微量元素。②菌种退化或老化。③培养料的含水量过低。④培养料装料时过松。⑤发菌期间培养室的温度过高。

【防治方法】①选用适龄、脱毒的菌种。②科学设计配方,培养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3%-65%。③培养料内加人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可调节培养料的营养平衡。④培养料拌好后要及时装袋,防止失水。⑤发菌期间根据栽培品种特性调节好培养室的温度,避免出现高温。

20.食用菌菌袋内菌丝开始生长正常,后菌丝逐渐消失,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食用菌菌袋内菌丝开始生长正常,当菌丝该进人生殖生长时或出完一潮菇后,菌丝逐渐消失,是退菌。主要原因:①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出现闷热、水大,菌丝自融。②菌种退化,抗性减弱,无法适应培养时的高温。

【防治方法】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