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高手,只要三步(套装共三册)
22817000000003

第3章 让熟悉变信任:以意想不到的角度“聊”出关系

让你和我之间发生故事

很多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停留在熟悉这个阶段,似乎总是不能往前推进,成为很好的朋友。有时候是因为这两个人在价值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落差太大的水面无法保持平静,但更多情况下,是有太多人的确不太会聊天。

下面大家感受一下几种说辞:

小李把自己的全家福给三位同事看,并介绍了自己家人的情况。

小陈看完照片后,说:

“你弟弟怎么长得比你还老?”

小孙看完照片后,说:

“你长得真年轻,比你弟弟看起来都年轻。”

小王看完照片后,说:

“平常我就觉得你状态特别好,我猜肯定是你的家族基因好。现在看来,果然如此,你家人都很有青春活力呀。不过,你比你弟弟显得还年轻,你是怎么做到的?”

在这三种说辞中,小陈的回应很糟糕的原因是,他本来想赞美对方年轻,但是却选择了一个负面的方向,贬低了小李和小李的家人,这样的回应必然导致二人关系的疏远。

小孙的回应是很常用的一种赞美,也就是在一种比较中,突出自己要表达的重点。但是,这个比较并不是特别妥帖,原因是没有拿对方和自己比较,而是在对方的家人中做评判,所以有可能引起不同听话者的不同反应。

小王的回应会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他的话看起来既简单又自然,但是其中用到的聊天的原理却很巧妙,也的确是高情商的人才能够自然运用的聊天术,他表达和释放的善意最多又最妥帖。

首先,他表示自己一直在关注小李。虽然小李是普通人,但是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被关注、被在乎、被人崇拜,所以小王的入手就很高明。其次,他看的是对方的全家福,所以需要从整体表扬对方的家人。况且,对很多人来说,表扬他的家人比表扬他本人更会让他高兴。再次,他以提问的方式向对方进行了一个最高级的赞美,让自己和小李之间发生了连接。接下来,小李俨然就成了小王的老师,还能促成两个人继续深聊不中断。

如此,一环扣一环,衔接自然又不做作。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欣赏很多人,但是一味地增进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有时候会换来对方的抗拒。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把内心的友好展示出来,增加和对方接触的机会,我们的聊天就有了更好的效果。

我们再举个例子。

你给小李打电话,小李说:“我今天又要加班。”

初级回应:“你真倒霉”或者说“你努力工作,将来会有回报”。

升级回应:“那我不打扰你了,你赶快工作吧。”

高级回应:“我也不喜欢加班,但是如果我能和你一起加班,累了的时候一起聊聊天,我就觉得加班也是一种享受了。”

在这三种回应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三种聊天的关键点。

初级回应的糟糕之处是冰冷地说道理,“你真倒霉”本意是为了迎合对方的情绪,但达到的效果却太负面,这样的负面语言会给对方带来更糟糕的感觉。“你努力工作,将来会有回报”是一种居高临下、妄下评判的态度,也给对方带来排斥的感觉。

升级回应的优点是能够关注对方当下的状态,表现了说话者是一个“怕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但缺点是聊天的态度偏于保守,对两个人的关系没有推动。

高级回应的特点是,利用了对方的话题,制造了两个人之间一个有画面感的故事。故事是假设的,感情却是真的,那就是如果做一件讨厌的事,我身边有一个愿意待在一起的朋友,那么痛苦就会减半。

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触类旁通。比如你和对方聊天的时候,你想表达自己的喜悦,你会说:“今天真是玩得太开心了。”如果后面能再加一句和对方的关系,你的话给对方带来的感受就会很不同,这句话就变成:“今天真是玩得太开心了,如果你在就更好了。”

不但在我们日常的聊天中如此,在一些重要的合作中,我们表达对对方公司的关注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你要记住对方的得意之作和对方比较在意的话题,在聊天的时候,适当地利用这些话题。

让我们在下面这则对话里,感受两个人之间的情绪流动。

小王:“你在干吗呢?”

小李:“我在设计一个产品的促销活动,想一个好点子太难了。”

小王:“你可以借鉴一下其他商家是怎么做的。”

小李:“我还真发现你们公司有一款产品的活动做得非常好,三个阶段的推广都很给力,这个产品策划的内情你能指点我一下吗?”

小王:“我们公司这方面是挺有优势的,要不我约一个同事,你们一起聊聊,看看能不能互相借鉴一下行业经验?”

小李:“太好了,再大的困难,只要有你帮我,感觉已经胜利一半了。”

这段聊天在我们看起来也许有些轻松、平常,但是实际上,这段聊天能迅速拉近两个人的关系,并促使两个人成为统一战线的战友,并不是我们可以很随便就能做到的。这段对话完成下来,靠的是两个朋友间的高情商。他们对对方的每一句话都专心倾听,他们的每一个回应,都是对对方语言的全情投入才能接得住的好意。

恰到好处的自我加分

人和人之间要想建立起可靠的关系,需要恰到好处的自我加分。有的年轻人会觉得提个人的头衔很俗,但现实中,我们遇到的人基本都是普通的人,当你初次去见一个人的时候,对方无法快速了解你的价值,如果你有一些优势的职位,此时你自然地提起,还是会为自己加分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自然地表达,多考虑对方的感受。

大学生小王和小张都很优秀,学校有个活动,需要邀请社会名人李老师。两个人分别给李老师发去邀请函。

小王是这样写的:李老师您好,我是××大学的学生会主席,我们想邀请您来参加我们读书节的活动。我们学校是国内重点的985院校,我们这次活动会有不少于100人参加。您如果来我们学校演讲,不但能够扩大您的影响力,还能推广您的新书。这次活动是免费的,但是我们会组织得很好。等待您的消息。

小张是这样写的:李老师您好。三年前,我看了您的第一本书,被您的观念所影响。这三年来,我的生活变得积极和主动,和老师、同学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我现在已经是××大学的学生会副主席。您为我带来的改变,让我一生受益,我一直想有机会当面对您说一声谢谢。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我们学校有一个读书文化节,同学们怀着热情邀请您来!我们不但有专业的组织能力,还有诚挚的热情。等待您的消息。

这两封邀请函一对比,我们就会感受到明显的不同。

首先,小王的邀请中流露着一种自恋,而非照顾到李老师的感受。他介绍自己的学校,完全没有必要提到985,因为已经有足够知名度的加分项。你越淡淡地提,你在对方心中的分量反而越重。

其次,对于一个在社会上已经有所建树的人来说,直接地表达“我这么做能扩大你的影响力”,基本上是对对方影响力的否定,李老师内心还有可能会起逆反心理。

最后,当一个邀请发出的时候,最好不要提“费用问题”,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第一步一定是引起好感,而后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如果好感还没有建立,就只想着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本末倒置。

小张的邀请从三个层面都做得很到位:

首先,小张从李老师熟悉的话题入手。而且,不论一个名人在物质上多么富有,他依然期待自己被认可,尤其对于李老师而言,他的书就是个人思想完整的呈现。

其次,小张的重要信息都毫无遗漏。他的名校背景,他自己的头衔,他现在和老师、同学相处的状态,这些都为他的邀请加分。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和小王的区别在于,小张虽然只是学生会副主席,但是他给李老师的心理感觉是不同的。他让李老师感觉到他的背后其实是有一大批人,而小王只是交代了自己的头衔,无法让人理解他背后的力量。

最后,小张简短的邀请已经给李老师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和故事。读完小张的信,李老师的内心一定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当一个人感觉好的时候,是心态最为开放的时候,他一定愿意更多地了解小张,并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和耐心去了解自己是怎么帮助到小张的。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需要提炼和运用。

当你懂得怎样为自己加分的时候,你就在为自己的公司、领导和朋友巧妙地加分。

陈总是一位很有分量的企业家,第一次见面时,我就觉得他的助理不俗。

因为我们互相介绍的时候,他的助理说:“我是陈总的助理,我有幸跟随在陈总身边工作已经10年了。”

一个“有幸”就展示了他对陈总的崇拜,一个“10年”就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陈总的用人有道。

果然,在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这位助理在喝醉了的时候都能让自己的“醉话”发挥大作用。

那是一次放松的聚会,我们都说不提工作,只为品尝陈总收藏的好酒。酒香醇厚,果然,我们几个人都有点醉了。大家都开始聊生活的话题和个人情况。这位助理是这么说的:“我最尊敬的两个人,一个是我的父亲,一个就是陈总。陈总在我们企业没有资金、需要救命钱的时候,我看到了在那么难的时刻,他没有一句抱怨,他整个人的豪情令我至今都很震撼。我的父亲是个普通人,他在一个很容易出现工作失误的岗位上工作了半生。一直到退休,他从来没有出过一次差错。大家常说我工作很拼,但是和我的父亲比起来,我觉得自己还应该更加努力。”

这段话拉近了他和我们的关系,又提高了他的领导和他本人在我们心中的“段位”,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真是恰到好处!

自我加分的难点在于自然,对于销售人士来说,更是如此。你不能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能生硬地让对方听自己吹牛。所以,我给销售人士在话术上推荐一种自然加分的方法,那就是从对方过渡到自己,从无意中流露出有用的信息,借助权威人士增加自己的权威感。

比如,你和新来的客户说:“您穿的衣服是××牌子吧,这个牌子的老板以前在我这里成交了一套别墅。”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顺利地给自己找来了强有力的背书。

用讨论代替否定

我们和别人聊天的时候,顺应对方的谈话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而有时候,当我们的确和别人的观点不一致时,其实没有必要完全依从对方的看法。

这其实是一种说话的态度,有的人总是说别人喜欢听的话,没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这样看似赢得了很多朋友,但是却牺牲了很多自我表达的自由。例如,不敢否定对方,不能说出不同的观点。这种状态其实比“内向型人格”都危险,它能从根本上伤害一个人的社会心理。毕竟,语言的状态代表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想要语言自由,就要先内心自由。我们要想办法如实地反映自己,又不开罪对方。

我们要有平和的心态,倾听别人和反馈别人。

例如,有人说:“我觉得现在的保健品都是骗钱的。”

对方说:“你这么说证明你根本就不懂保健品。”

两个人“绝对否定”的说话态度,容易引起双方对彼此展开人身攻击。

这种情况下,你如果用一种讨论的态度来打开局面,情况就会好很多。

例如,有人说:“我觉得现在的保健品都是骗钱的。”

你说:“也不全是,有的人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保健品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么说话的好处是用一种讨论来代替你直接说“不”,从而进入一种开放的聊天环境。

在生活中,讨论的态度至关重要。首先练习把说话的速度放慢,这样有助于进入情境。

很多人聊天时接话特别快,本质上不是“口无遮拦,说话不过脑子”,而是他们太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导致回应过快。例如,别人说:“我的领导太差劲了。”他们会迅速回应:“的确太差劲了。”

这种怕冷场的性格会带来一时的好人缘,却不能得到别人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有的人爱吐槽,如果你跟着一起吐槽,你的格调也高不到哪里去。但是,你如果能够提供给对方另一种视角,对方就会对你刮目相看。

你的朋友向你吐槽,他说:“我的领导总是给我安排一些我做不了的工作,真是让我太苦恼了。”

如果你跟着说:“他做得太不对了!这简直就是在整你。”

或者你说:“你要懂得感恩,这证明领导看得起你。”

这两种回应都不是很好的聊天态度,第一种方式会让你的朋友显得特别可怜,第二种方式会引起朋友的愤怒。

但是,如果你慢一点儿说话、慢一点儿回应,你把话题延展一下,问:“他安排什么工作,你感觉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呢?”

朋友说:“公司来了三个实习生,他让我教他们做业务。”

你说:“噢,看来你的领导认为你的能力很强,我们也觉得你有领导能力。当然,一次性带三个实习生是有点多。”

此时,朋友肯定不会说:“我根本就没有领导能力。”他可能会重新看待这件事情。

如果你再引导对方:“可以让三个人互相搭配一下。例如,你看他们三个人的优势是什么,让他们彼此互相提高一下。”

或者你说:“噢,看来你的领导认为你的能力很强,我们也觉得你有领导能力。当然,一次性带三个实习生是有点多。你看怎么做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此时,你的朋友可能自己就会积极地想办法,和你共同讨论。

另外,把是非题变成选择题。

有个小故事,说的是两家酒吧,同样的经营模式,一家后来倒闭了,另一家的生意却非常好。大家都很奇怪,想知道原因。倒闭的那家酒吧,任何一个客人进来的时候,营业员都会问:“您加不加鸡蛋在啤酒里?”80%的人选择不加,结果这家酒吧失去了80%的生意。

生意好的这一家,营业员会问客人:“您是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结果,他的营业额翻倍增长。

当我们要否定别人的观点时,如果也能够用这样的态度,那么给对方一定的选择权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余地。

例如,对方说:“这款按摩仪不好用,我一定要退货。”

如果你说:“不行,就是不能给你退。”对方一定会坚决要求退货,因为他会更加感觉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对方说:“这款按摩仪不好用,我一定要退货。”

但如果你说:“可以给您退货,也可以给您换一款更适合您的。因为我觉得您已经用过这一款了,如果能告诉我是哪里不好用,我就能给您推荐更适合您的,这样就没有浪费掉您试错的成本了。”对方至少会认为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了,因而更容易接受你说的话。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用讨论代替否定,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其实也代表着一种看问题的态度,这需要一个人内心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在面对客户、面对领导的时候,你会用这种方式来保持自我良好的形象。同样,在面对家人或者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爸爸看见自己的两个孩子在争吵,两个孩子在争着要一个鸡蛋。爸爸的方法可能是迅速把一个鸡蛋分成两部分,一个人一半,求得快速解决问题。

但实际上,爸爸完全可以询问两个孩子为什么争吵,孩子们想要什么。

于是,大家意想不到的答案出现了:两个孩子都想吃鸡蛋,但是其中一个想吃鸡蛋黄,另一个想吃鸡蛋清。

于是,这位爸爸就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判断和新的做法,这也是讨论的结果。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孩子问他的爸爸:“我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这位父亲有点不耐烦,也觉得无法对孩子解释这个问题,于是他说:“小孩子别问那么多。”

这样否定的回答是一种粗暴的终止谈话的方式。如果面对客户,客户会跑,可是面对的是孩子,孩子不会跑。但是,孩子会受伤害。

但如果这位父亲持着讨论的态度,随口问一句:“你怎么会突然问这个问题?”

孩子的回答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孩子说:“今天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介绍新同学的时候,说这位新同学是从四川来的,我就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对待谁,讨论的态度都有可能给你带来不同的答案。只有当我们从自己身边最不必顾及感受的人开始,顾及他们的感受,诚实、宽厚地与之交流,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客户、面对同事、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同样有这样一种开放讨论的、好的语言习惯。

让你的话与人自然连接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奇妙,有的人永远也不能和别人的关系更近一步,有的人却能在偶然中短短几句话就能够和他人发生强烈的关联。

那么,这其中的关键点是什么?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你与对方的谈话是否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当对方感受到你的目的性时,无论你的话说得多漂亮、多好听,对方都会心生排斥。反之,如果你能够用语言和对方建立起一种自然的、无功利性的连接的时候,哪怕只有短短几句话,对方也会感觉非常温暖。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说呢?

第一种情况是,当我们存在着一种“弱功利”时,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小丁是一名留学生,初到国外的她很依赖自己的同胞。于是,她找到了自己的一位同胞小王,开始聊天。她说:“咱们来这里,我很不适应,希望你能照应我。”没想到,她说完这句话,小王就和她疏远了。

这样的说话方式有重要的弊端,就是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

一方面是对对方的索取态度。小丁的本意是示好。也就是说,她还是存在一种心理需求的,这样的表达就要充分考虑:我们面对的对象是谁,我们和对方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说完话之后的效果会怎样。当小丁面对小王的时候,她没有注意的是,小王和自己虽然是同胞,但是两个人一点儿都不熟悉。第一句话应该关心的是对方的需求,或者通过寒暄给对方带来情绪价值,而不是直接用索取的态度要求对方。

另一方面是不积极的人生态度。小丁本意是想靠近对方,但是她以自己想当然的态度“想象”了对方。她把自己和对方都置于一个“不适应”的可怜境地,间接地也伤害了对方。这种不积极的态度并不能促使彼此的关系更近,反而将对方推远了。

小王作为一名留学生,她和另一名留学生小李是如何连接感情的呢?

小王找小李聊天,说:“我今天外出的时候,看到了当地的一个风俗,挺有意思的。后来问了下同学,他们说很多中国人都不懂,那是当地人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一回来就想和你分享一下……”

小李非常感谢小王,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近了。

在这段对话中,不论小王口中讲的事情是否有趣,她所表达出来的善意和亲近,会迅速给小李提供一种很高的情绪价值。小李是被重视的,而且还是被小王走心重视的。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的确存在着“强烈功利心”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给对方一个理由。

老陈需要联系老张帮自己的一个朋友打听一下能否进老张的公司工作。

老张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所以老陈一打电话,老张就很直接地问道:“什么事,你就放心直说吧!”

老陈听完就直说了。说完之后,老张就答应了老陈,说可以安排,但是他的安排是把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给了老陈,让老陈自己来联系。后来,老陈的这个朋友是按照正常的公司制度去面试的,结果没有通过面试,此事不了了之。

老陈再打电话给老张的时候,老张就巧妙地把这件事情推开了。

在这个对话中,老张提醒老陈“有事直说”。这种态度,可能是因为老张经常接到别人“求办事”的电话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老张因为自己的生意做得好,所以他对自己的“能量”是敏感的,他知道别人来找自己可能存在目的性。

老陈的失误是真的“直说”了,他最应该做的,是先打消老张的防备心。如何说才能建立自然连接,消解掉老张心中的敏感呢?

老陈可以说:“没什么事儿,就是昨天看到我们前年一起去旅游的老照片了,觉得那会儿的我们真是体力充沛,所以你看下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一起故地重游。”

对于这样的电话,老张是没有什么抵触心理的,因为老陈把突然打电话的这个行为给合理化了。老张在内心是可以自我解释的:对方不是利用我,而是因为感情的联系来找我的。

当自然连接之后,老陈才有下一步让老张关照自己需求的机会。

第三种情况是,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然连接来聊天。

当你对你的同事或者朋友表示赞美的时候,你会发现存在三个级别的聊天:

第一种说法是:“你的衣服真好看。”

第二种说法是:“你真有品位。”

第三种说法是:“我昨天参加了一个名流的聚会。当时来了一个时尚界的知名人士,她以挑剔的眼光和超高的品位给很多明星都建议过造型。我见到她的时候,当时就好佩服你。”

对方问:“为什么?”

你回答:“因为你前天穿的那件衣服,无论颜色还是款式,都和那位知名人士穿的一样!”

在这三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从表面上看赞美的是衣服,而非对方的选择。

第二种说法赞美了对方,但是由于缺乏情绪的酝酿与细节的铺垫,等于直接给了对方一个很大的评判。所以,即使是优点的评价,也容易让对方感觉你“言重”了。

第三种说法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直接表扬对方的品位,却利用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让自己的情感与对方连接到了一起。

当你要约对方吃饭的时候,情商的高低也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第一种说法是:“你这周忙不忙?”

第二种说法是:“你这周哪天有空,我们一起吃饭去吧。”

第三种说法是:“我发现了一家好的西餐厅,位子不好订,但我知道你爱吃西餐,这个周末我来预订咱俩的位置吧。”

第一种说法是一种很常见的聊天方式,但是在你邀约对方的时候,这种提问方式存在一种弊端。也许提问的人是一个很好、很有礼貌的人,但是却容易在这个提问中失去机会:现代人有几个敢承认自己不忙的?不忙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没有价值。我们姑且不说这种观点是否狭隘,但是这就是大部分人脑海中所拥有的认知。对太多人来说,忙是好的,代表有人需要自己,代表自己有价值,代表自己有事业心……所以,你问对方忙不忙,对很多人来说,就等于问对方有没有价值。

第二种说法注意到了人们的每一个选择都需要一个理由。当人们不知道你的目的时,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时间的。比如当你问对方忙不忙的时候,即使对方的确百无聊赖,他也希望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对很多人来说,他有没有时间取决于你给他的建议是否值得他花时间。第二种说法的好处是把自己的邀约提了出来。

第三种说法的好处是,深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当你让对方能够获得利益的时候,对方会愿意给你时间。第三种说法就是既表达了日常中对对方的关注,又恰当地给对方提供了利益,消除了对方的抵抗,提高了自己邀约成功的可能性。

当你和你的同事打招呼的时候,一句简短的“你好”,也会出现不同的聊天:

第一种说法是:“你好,你今天来得真早呀。”

第二种说法是:“早!今天天气真冷呀。”

第三种说法是:“今天真够冷的,我有楼下热饮店的会员卡,你要不要来杯热饮?”

第一种说法的缺点是主观陈述事实,没有关注对方的感受。第二种说法能够引起对方的互动,让对方可以参与话题。第三种说法的优势是:表达关心,释放善意,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温暖。

三招攻克“我很忙”

听到别人说“我很忙”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被拒绝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否会给你带来负面情绪,取决于你怎样假设对方的立场。

十多年前,当我去采访别人的时候,遇到有人说“我很忙”,我一定会认为对方是在敷衍我,并揣测对方认为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人微言轻,才如此拒绝我。而现在,我不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意识到是我的能量提高了,工作方法也提高了,才让别人说“不”的时刻变少了。

当年,别人是不是真的是因为我刚大学毕业才不给我机会,那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但是,现在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当初的自己没有给别人聊出足够多的价值,对方只好用“我很忙”作为一个善意的借口,避免和我之间产生矛盾。

不同的境遇,我们会听到不同的人以“我很忙”为借口来拒绝我们。针对如下三种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第一种情况是,对方此刻真的很忙,他虽然知道你的建议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你所提到的事情并非是当下急迫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对方有可能用“我很忙”来拖延。

比如,你向对方提到购买净水器的重要性,对方也已经把你的产品列入他备选的品牌之一。但你需要花一些时间,现场给他演示你所销售的净水器的作用,他才能最终决定是否购买。他无法马上给你这个展示的时间,他会说“我很忙”。

又如,你向对方提到一个合作方案,这对他的长远目标来说是有好处的,也符合对方做事的理念,并且对他的企业或者他的个人品牌也是有推动的,但是你现在给不了他价值。比如,你邀请他参加一个公益活动,但是他现在手头事情很多,而且他手头的事情是能让他的价值快速变现的。他一时不想拒绝你,但也不想答应你。

以上提到的情况,你应该礼貌、客气地“紧追不舍”。

要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为你准备时间,但是你的诚意和态度会为你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你可以先说:“这一个月内,我曾经帮助32个客户购买了这套设备。”这样为对方营造一点儿要急于敲定一件事情的紧迫感,也给对方的购买行为带来一种安全感。

然后,你再接着说:“我看您现在很忙,我就不打扰您了,我下次再来拜访您。您看您是今天下午五点方便还是明天上午有时间呢?”

当你给了对方一个诱导性的选择时,对方可能就会顺着你的话,给你一个机会。而且,你表明下次还要再来的决心,也会推动对方给你一次机会。

第二种情况是,对方的忙是一种常态,而且你也没有明确要和对方商讨的事情和目的,你只是想和对方增进感情。

增进感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有必要。当对方总说“我很忙”的时候,如果你自己认可了对方的忙,并听之任之,那么两个人就会在彼此心中渐行渐远。最后,两个人都不会再给对方时间和机会,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

无论是与客户的感情、家人的感情、伴侣的感情,还是与同事的感情,都是需要维护和经营的,只是我们需要把对方的时间“聊”出来。

当你邀请对方陪陪你的时候,你如果说:“我希望你能陪陪我。”或者说:“我希望和你一起吃个饭。”或者是那种逼迫性的指责:“我难道不值得你花时间来陪伴吗?”这些都是情商不高,也难以令对方配合的话术。

虽然我们要做的事情是邀约对方,但是“我希望你对我好”不如“我希望你好”,或者说“我想干什么”,不如建议“你可以做什么”,令对方的兴趣更大。比如,你可以说:“我知道你最近的工作很忙,我以前加班的日子也很辛苦,所以我能理解你。但是,你真的需要把身体照顾好,尤其是在这么大的工作强度下。你看我办了一张卡,改天,我陪你去运动运动吧。”

这样,你制造了见面的机会,把你的需求转化成对方可能存在的需求,让人更容易接受。

第三种情况是,你只是给对方呈现事情,却没有把高价值呈现出来。

尤其在一些重要的合作上,当你邀约对方的时候,对方由于个人的涵养,他不会直接说“你说的话太无趣了,我实在不想听”,或者说“你给我发的商业计划书又空洞又无趣,我一点儿想参与的感觉都没有”,也不太可能直接要求“你一直来邀请我参加活动,你怎么就是不告诉我,出席这次活动有没有资金支持”。毕竟,直接批评和帮助你成长,是你的领导和老板才愿意做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如果说“我很忙”,你就没必要再死缠烂打地天天问对方“那你哪天有空”了。

你最应该做的是,以别的方式来寻找机会。例如,多角度衡量你的要求为对方带来的好处有哪些,思考对方的处境,分析对方现在的迫切需求是什么。

尤其是一开始对方和你聊得还不错,后来突然对你冷淡了,有可能是你发过去的商业计划书完全不能吸引对方。

此时,你就应该建立自己的专业性,寻找合适的机会,让对方意识到你的价值。比如,当你约对方参加活动的时候,你总说“我们热切地盼望您来”,不如尝试着转换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助攻:第一,以前某位大咖来参加过这个活动,这是很直观地让对方了解此次活动的层次的一个方法;第二,有某些品牌商会进行赞助,进行视频等各种方式的直播,扩大影响力;第三,听众是大学生,大学生虽然现在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是有可能在未来影响世界的人。对方来参加这个活动,参与的是改变世界的活动。这样,从各种利益的层面帮对方做出决定。

把不愉快的聊天聊愉快

我们都喜欢和有趣、有料的人聊天,如果遇不到这么有趣的人,那么,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有料的人吧。尤其当我们遇到特别无趣的聊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优雅的方式应对对方不优雅的话语。

有人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内心会有所抵触,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觉得“别人怎么对自己,自己就怎么对别人”才是公平的。可是,我想提醒的是:别人的话语到底是什么意思,要看自己怎么解读;别人的情绪是否隐含敌意,要看我们自己愿意把事情演变到什么程度。比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你是觉得对方是好奇、是无意识的、是对方的习惯性动作而已,还是解读为是冒犯、是挑衅、是对方只针对你的行为?

有这样一个社会新闻,大意是两个人就是因为“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双方就“你瞅啥”和“瞅你咋的”开战,直到最后升级为双方都叫人来帮忙的群体斗殴,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有的伤害和误会是完全可以在开口说的三句话内就化解掉的。

而且,在聊天这件事上,让对方愉快就是让自己愉快。

有一次,有个销售人员很苦恼地问我,他觉得自己工作很努力,总是很积极主动,但是他的潜在客户就是对他很冷淡。有一次,客户对他说了一句话,让他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业都产生了深度的怀疑,客户说的原话是:“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

我告诉他,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对方拒绝的是你的产品,而不是你这个人,所以不必感觉人格受伤。第二,对方撂了狠话,只是为了试探你的反应。如果你再也不去见对方,恰恰证明你对自己的产品缺乏自信。而且,很多人撂了狠话之后,会有一定的内疚和补偿心理。你们下次再见面的时候,也许事情会有转机。第三,再次见面的时候,可以根据对方的性格,选择不同的话语应对。

当对方的态度很放松的时候,提起:“我不是和你说了,再也不想见到你了吗?”

你可以笑笑说:“我记得您对我说过的一切话,只有这句我忘了。”

这个说法能够缓解气氛的尴尬,而且表明你是个重视客户,又不记仇的人。

如果对方不喜欢开玩笑,还是板着脸说:“我不是和你说了,再也不想见到你了吗?”

你可以真诚地盯着对方的眼睛说:“您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我之前太频繁地打扰您,让您感觉不舒服了。所以,这次我隔了一个星期才又来拜访您。”

这个说法也是不提对方的错误,以免对方“破罐子破摔”。通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分析出对方的狠话是两个人互相作用的结果,把对方引导到一个正面的形象上。

如果对方想观察你的反应态度,说:“我不是和你说了,再也不想见到你了吗?”

你可以走心地说:“我为您这句话,也曾经困惑和反思过,我不希望给您带来这么大的困扰。我也反思我自己,我的产品到底是不是您所需要的。我想了好几天,觉得这个产品真的会为您加分,而不是减分。我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个对客户负责的人,所以我又来了。”

这个说法的特点是一种很隐蔽的批评,不是指责对方犯错,而是用自己的苦恼引发对方的内疚,并且用一种情怀和正直的工作态度去表明立场,从而感动对方。

这个案例中最关键的是,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来回应和面对对方,前提都是你不能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和你自己完全对立的、冷血无情的恶人。否则,你除了和对方吵架,任何话语都不能掩饰你的愤怒。

之所以在这个聊天的环节上有所感悟,和我早年的一次重要的业务合作有关。那一段时间,我想和一个对我很重要的人谈合作。我给他发了很多信息,他都没有回复。

当时,这个合作对我太重要了,但是我面临的这个合作对象总是国内国外地跑。他总是太忙,当时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上门拜访也是不现实的。当时也没有微信,我也不能通过朋友圈来发现其他和他相关的人。也就是说,我也找不到其他能帮助我的人。

我当时所能依靠的只有发短信。

那时候拼的不是坚持,而是坚持的心态。

如果我把对方想象成一个高傲的人,我每一天的短信就会成为自我折磨,也会在每一天的问候中感受到自己的勉强,而这种勉强同样会影响我对他的热情。但是,当时我全靠自己的想象,我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善良的人。他矛盾又纠结:一方面,他想答应我的建议,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了解我的具体情况;一方面,他看到了我的信息很受触动,但是另一方面,他因为长时间没有回应,不知道第一句话该如何回应……

就这样,我首先认定对方是一个好人。然后,我告诉自己:这个合作谈成了,对我是突破;谈不成,我也没有什么损失。

果然,像我以前总结的那句话“没有人可以连续拒绝你七次”,对方既没有让我等上一个月,也没有不了了之,第八次发送信息后,他迅速地回复了一条信息:“我们可以当面谈谈这件事情吗?”

以上分析的都是我们能够把不愉快的聊天聊愉快的心理基础,当你正面思考对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聊天就像跳舞,本来就是有进有退、求同存异的。对对方说的一些令你不舒服的话,你都可以解读成对方是无心之过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人,居然能够想到那么多巧妙的回应,让两个人的聊天变成一种有趣的舞蹈。

具体分三种情况来应对那些令人不舒服的聊天。

第一种情况是,对方就是一时失言。

这种情况下,不一定要说点什么,你可以一笑了之。

有一位很有名的主持人,曾经讲过他的一次尴尬遭遇。他见到一位女性朋友和她男朋友在餐厅吃饭,便问了对方一句:“你和你爸爸一起来吃饭?”对方说:“这是我的男朋友。”

他当时自知失言,感觉只能夺门而逃。其实,对他这位女性朋友来说,她是能够感受到对方说错话的时候,是有懊悔、自责情绪的。一个高情商的人不会因为对方的这种误会,就让自己陷入苦恼或者就此大吵一架的境地。

此时,她若以一个淡淡的微笑回应,就是面对这种情况下一种高情商的态度。

第二种情况是,对方的确存在一些与你不同的价值观。比如,对方很爱八卦、很爱批评别人、很小心眼、很孩子气,而他希望你和他在同一阵营。这种情况下的聊天,既不必扭曲自己来适应对方,也不必批评和指责对方,因为这种小缺点上升不到人格层次的批判。

遇到这样的人,当对方在你面前指责第三人的时候,你要从对方的逻辑中跳脱出来,不必陷入具体的评论中。

当对方说,××的形象真糟糕,或者说××的人品真差、××太笨了、××根本就没有品位等,你都可以友善地提醒对方,比如:“你看你已经具有很好的品位了,所以你还是对缺乏审美能力的人嘴下留情吧,因为你有对方所没有拥有的东西。”

如此一来,进行适时的引导和转移,既不会和现场的人起冲突,又能不违背自己内心的厚道。

第三种情况是,对方的问题带有一些冒犯性,但是你又不能不回应的时候,你可以用一种轻松的话语来化解。

比如对方问:“你买房子了吗?”

你说:“就差10万就凑够了,正等着朋友帮忙呢。”

对方多半会自动转移话题。

对方问:“你有男朋友吗?”

你说:“你是有合适的人想帮我介绍一下吗?”

对方就会“呵呵呵”了。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有一次,在一个公开场合,有人向我提问,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张老师,你还记得我吗?”

提问的人是我的一个粉丝,但我当时真的记不清他的情况了。但是因为在公开场合,我如果直接回答“我不记得了”,第一容易让对方没有面子,第二是不知内情的人有可能误以为我是个高冷范儿的大叔。

所以,我笑笑说:“你是在考我,看我是不是上岁数了吧?”

话音一落,所有人都在轻松的氛围里笑了。这位粉丝自然也不会再问一遍了,他随即就问了我一个其他的问题,我也正常回答了。如此,大家都很愉快地解决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不投其所好也能擦出火花

常常听到一些沟通专家讲亲密关系的沟通。他们说:“为了让你和你的伴侣之间有共同语言,你不妨在聊天的时候主动去聊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你可以关注对方喜欢的事情,去学习对方正在学习的事情,这样就可以聊到一起去了。”

从操作层面,我认为这个建议实现起来难度很大。首先,对方如果喜欢的事情是金融、科技、高端医疗美容,你花很短的时间只能掌握一点儿皮毛,你很难找到一个话题切入。当你带着这种生硬开始聊天的时候,对方也会感受到这种生硬和刻意。

其次,当你去聊对方最懂的事情时,更容易让自己露怯,因为如果你的研究不到位,即使开始的时候对方想和你聊聊,但是聊了几句之后,你就后续乏力,让对方觉得鸡同鸭讲、索然无味。

最后,我很想表达的一个重点是,生活中我们要懂得讲究平衡之道。人是有自我尊重的需求的,当一个人一味地付出而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必然会心生怨念。聊天的道理同样如此,当你只聊对方感兴趣,而自己毫无求知欲的话题时,你的内心是委屈的,内心也会有一种要求补偿的心理。如果对方积极响应、符合你的心理期待尚可相安无事,但如果你硬是聊了很多自己以为对方应该很感兴趣的话题,对方反应却很冷淡,貌似在听你说话,其实完全不走心、不领情、不回应,就一定会招致你们两人之间的冷暴力,或者加剧你们两个人之间的疏离感。

好的聊天是两个人都能够享受聊天的状态,当一个对足球完全不感兴趣的人为了对方去“硬聊”足球的时候,他一定是矮化了自己的。这种委曲求全产生的不快乐会令他更加丧失自信。

那么,放弃投其所好的思路,我们该如何和对方聊天呢?我们要明白,投己所好和满足对方需求之间是可以兼顾的。重点在于,我们要有这样的思路和意识。

比如,一位全职主妇,当她的老公下班回家,她无法和对方聊他事业上的话题时,她该说什么呢?她在心态上需要建立自信,不要因为自己是全职主妇而不是职业女性就妄自菲薄,在聊天的话题上她应该知道自己比职业女性更有优势,因为她可以聊老公想知道,而还没有知道的事情。

当你思考到对方的痛点是什么的时候,你的聊天话题不必刻意投其所好,也能给他提供他最在乎的信息。当一个父亲在职场打拼的时候,即便他对自己的家庭情况非常关心和在乎,他所掌握的信息也不会太多。比如,他想参与孩子的成长,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来表现自己;他想了解和确定自己的家庭是否在一个很和谐的状态下运转,却无法靠自己来判断;他想知道自己的家庭中是否存在一些需要他才能克服和解决的困难让他来刷存在感,同样需要他的妻子为他提供机会;他想了解自己辛苦打拼赚来的财富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理财计划的保障,也无从得知……

一切他想知道,而分身乏术无法了解的事情,都是妻子发起的好话题或是增进关系的机会。于是,她聊孩子在学校里的趣事,比硬聊足球给他带来的快乐更多;她聊家庭聚会的安排比硬聊“风投”给他带来的价值更大;她聊家庭成员和朋友们的消息,比硬聊人工智能给他的放松感更多。

那么,一位木讷的男士想要让对方和自己关系再进一步的时候,该怎样聊天呢?

我们在下面的一段对话中感受不同的聊天策略:

自杀级说法:

“你今天做什么了?”

“练瑜伽了。”

“瑜伽挺没意思的。”

这个说法的最大问题是负面思维。负面思维最容易让对方排斥和反感,可以说是一句话就断送了一段关系。

初级说法:

“你今天做什么了?”

“练瑜伽了。”

“挺好的。”

这个说法看似不犯错,问题在于只是为了找话题而找话题。结果就是,说完这句话之后还要再重新找话题。

升级说法:

“你今天做什么了?”

“练瑜伽了。”

“练习瑜伽的乐趣是什么呢?”

“瑜伽和其他运动比,主要是……”

这个说法的好处是能够投入地听对方的意思。在这里,我要补充的一点是,有很多人建议聊天的时候重复对方的话,表示自己在倾听。这种方法在你不知道如何回应的时候,不失为一种必要的手段,但是在真正需要投入的关系里,对方是有一种需要你全情投入聊天的心理需求的。这时,这种重复关键词的做法略显生硬。如果反复、频繁地使用,还会招致对方的反感。

比如:

“你今天做什么了?”

“练瑜伽了。”

“练瑜伽了?”

“是的,我挺喜欢练瑜伽。”

“挺喜欢?”

“是呀。”

“是吗?”

“是!你到底想说什么?!”

这种重复关键词的做法开始往往很有效,但是在进行几轮话题后,就没有然后了……

高级说法:

“你今天做什么了?”

“练瑜伽了。”

“瑜伽多久练一次比较好?我打篮球,一般一周只能组织一次,你呢?”

“瑜伽和篮球不一样,我们没有场地束缚,我一般三天练一次。”

“看来你安排得很规律,你平时生活也挺从容吧?”

“还可以吧,工作不是特别忙。”

“那太好了。要是你明天有时间,我可以邀请你一起吃饭吗?吃饱了有劲儿练瑜伽。”

“呵呵,你真逗,我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这种说法的好处在于,认真倾听了对方的每一句话,并且在对方的语言中为自己创造了再次发展关系的机会。

真正的制怒之道

人际关系出现矛盾的时候,好的聊天就是解开心结的钥匙。只不过,我们要先学会处理对方的情绪。很多时候,不是道理不通,而是感觉不对。

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人说:“你放心,我就是约你吃饭,绝对不聊工作。”

可结果是,他和对方吃了饭之后,对方心情好了,就会主动帮他解决工作上的问题。

这就是情绪的力量。当我们遇到一个发怒的人时,我们要知道,对方的愤怒就是问题本身。只要他的情绪好了,有的问题不用解决,它自然就消失了。

对方情绪的最大问题是他无法从感性的愤怒过渡到理性的思考,而倾听的人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从理性的思考过渡到感性的理解。

有时候,你会发现,当有人冲你咆哮的时候,你向对方说:“你能不能好好说话?”“我不接受你这样的态度对我。”这样的话是毫无力量的。如同老虎已经冲你跑来了,你非但不躲,还站在原地说:“你不可以过来。”

所以,我们要在情感上理解对方已经到了无法理智地和你沟通的地步,毕竟如果对方理智,他就会知道无论什么样的事情,都会有解决的方法,其实没必要大吼大叫的。

你理解对方的感受后,要做一个缓冲,就是不要和对方直接硬碰硬,先做一些事情来避免两个人直接面对矛盾事件。也就是先做好聊天前的准备,比如你说:“这么热的天,您先消消气,我先给您倒杯水。”试试看,一杯水放到他手里的时候,他的身体语言瞬间就失去了力量,气势减半,怒气也会因为你的周到服务而减半。然后,让对方坐下来,给他递纸巾。这些小的细节都会减少对方的怒火。

做好聊天准备之后,就不得不面对核心问题了。让我们一起看看核心问题是什么,核心问题永远不是对方嘴里说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牢记:核心问题就是对方的怒气。

聊天的第一句话可以说:“能让您这么生气,一定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

放心,你这样的一句话绝对不会让他把你刚给他的水杯摔碎。这句话对大部分发火的人都非常有效,事实上,大部分人发火的原因都是很一般的。我听到过各种各样抓狂的理由,有时候理由小到令人匪夷所思。对于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生命来说,其实没有什么事情大到非得大发雷霆,99%的情况是当事人的怒气没有被制住,所以火才越烧越大。

当一句“能让您这么生气,一定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说出来的时候,就代表对方是一个好人,对方的潜意识里也会开始向扮演好的角色靠近。

接下来,无论你是否引导,事态都会直指矛盾的核心,对方会饱含怒气地发泄情绪。在此处,我要纠正很多朋友的一种做法,就是把无端地承受和忍耐对方的情绪当作制怒的手段,这完全是初级做法。当你任由对方发泄的时候,你不但是自我矮化,还会前功尽弃。你之前做的所有事情会全部浪费掉,对方再次偏离你此前诱导的让他往好的角色上扮演的可能性。对于盛怒中的人,你的“低头认罪”只会纵容对方越说越气。越生气,声调越高,声调越高,就越容易进入二次燃烧,形势就再也不可控制。

初级做法的错误在于,忘记了是对方有问题,对方问题的核心是不能进入理性思考。你要做的是引导他进入理性思考,而不是任由他在感性层面漂移。一句话,你要帮他!

你帮他进入理性思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如果对方是针对你而发怒,你要立即找出纸和笔来,把对方说的话记录下来。并且表示:“我一定要把您说的记下来,然后从中体会和分析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便于我们以后很好地沟通。”

如果对方是针对别人,你要打开手机,开始录音。你当然不会傻傻地说:“我要录音,将来听听你都说了些什么。”而是要说:“您说得对,我现在就收集证据,帮您出气。不好意思,因为我不是当事人,所以我需要记录事实,这样我才有为您伸张正义的武器。您能允许我把过程录下来吗?”

这两种手段都是高情商的人所采取的制怒方法。表面上看很简单,实际上却可以瞬间让对方不得不理性地面对事实的真相。于是,你会看到,对方说话的时候开始停顿、开始回忆、开始思考了。更神奇的是,他说着说着,有的人还居然开始给对方找理由,因为他知道你在记录。他希望能更加全面地进行自我保护,把将来别人有可能反击他所描述的事实,提前做好预防。

比如,一个女顾客投诉一家精品店的店员。她说:“我说你们店里的东西卖得贵,这个店员居然让我去别的地方买。她也许只是一句顺嘴的话,但是我听起来,有点像瞧不起人的意思。顾客说贵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帮忙反映顾客的意见吗……”

当对方聊到这里的时候,她无论多么不满和生气,都不会要求和这位店员打一架了。最大的危险一定是解除了。

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有任何居高临下的指导,也不要分享你的人生感悟。我曾听过一个人在面对另一个人发火的时候,说了一句:“一个人发火的本质,是他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一句话差点把房子给烧着!

解决情绪的最大问题,是我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对方的情绪,那些苍白的语言“你别生气”“你好好说”“我觉得你现在根本不理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反之,当我们允许对方说,并且认真记录和思考对方所说的话时,你随口的几句话就胜似金科玉律。比如,你反问对方:“当时,对方直接对您说了一句骂人的话,是吗?”或者,你追问对方细节:“您还记得对方当时把烟灰缸抓到了手里,是吗?”

当对方开始和你讨论细节,在你的追问下回忆过程的时候,他不会把你当作情绪的垃圾桶,而是在形式上和你成为统一战线的盟友,似乎你们正在一起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想办法。这样的氛围出现的时候,相信我,没有什么问题是难以克服的。

最后,你一定要巩固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要因为危险解除而放松警惕,导致一步不慎,满盘皆输。要知道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通过你的有效制怒手段虽然控制住了情绪,但是依然有可能出现倒退的情况。

如果对方在倾诉完说了一句:“我刚才大吼大叫发火,你不会生我的气吧?”

如果你说:“我刚才被你吓死了,我觉得你真是没必要这么生气。才多大点儿事,你就把自己搞得这么难看!”

那么,这句话把你最初的那一句“能让您这么生气,一定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进行了全盘否定。此时,你只能在再次来临的风暴中体会那句“不作不会死”的格言了。

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个高情商的聊天方法:

当对方说:“我刚才大吼大叫发火,你不会生我的气吧?”

你可以先和对方站到统一战线,然后再根据关系,重新组织一下语言。例如,你可以说:

“我也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只是我对你没脾气。”

倾听技巧是你的底气

情商高的人不但会说话,还会听话。他们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到一些他人心底的声音,这给了他们一种底气,让他们在人际关系里不恐惧、不保守。

很多人都喜欢接触自己熟悉的环境,都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可是,如果你的工作给了你机会,让你去和一些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人交谈,或者你自己能够有意识地去和陌生领域的人聊天,你就会发现很多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冲击给自己带来的惊喜。

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演说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倾听高手。据说,有一次他演讲的过程中,有一位女士开始提问。所有人都不喜欢这位女士的提问,甚至开始嘲笑这位女士,因为她不但英语讲得磕磕巴巴,而且说得还断断续续的。大家都没听懂她的意思,只有克林顿依然身体微微前倾,专注而投入地倾听和分析这位女士说的话。

后来,主持人不得不中止这位女士的提问,他们请克林顿接着和大家分享其他内容。可是,克林顿说完一些问题之后,主动提出,他要解答这位女士的提问。他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靠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重组了这位女士的话语,整理出来了她的问题,而且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很棒、很重要的问题,克林顿就这个问题给予了解答。

不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如此,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也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他去参加一个纽约出版商组织的宴会,在宴会上,碰到了一位很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此前,卡耐基从未和这位科学家谈过话,但是这一次,他和这位自然科学家聊了很久。确切地说,是卡耐基听他讲了很久的话。在宴会结束的时候,那位科学家语气坚定地对主人说:“卡耐基先生真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是我见过的最有魅力的演说家。”

而卡耐基也在和他的聊天中,听到了一些自己以前从未听过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知识。并且,他还分析到: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每个人都很关心自己,这是人的本性。人们都爱讲自己的故事。既然人人都是这样,那么大部分的人就容易独自滔滔不绝,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那么就要学会倾听,要鼓励别人多谈自己。当别人要告诉你一些东西的时候,要认真地倾听。这样,他会认为你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提升自己的倾听技巧。

第一是做好准备工作。

当我们倾听对方说话的时候,要拿出倾听的态度。我们想一想,当自己听到一个重要的人讲话时,我们会怎么做?

我们一定会手机关机,视线集中。在物理距离上会争取离对方更近,试图拉近和对方的心理距离。当对方说话的时候,我们会看对方的脸,必要的时候还会做好笔记。

当自己听不懂对方说的话时,我们也会表示出极大的耐心,争取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大脑高速运转,而不是直接让自己“身还在,心已远”。

甚至在对方说的话并不吸引人的情况下,你也可以保持专注的状态去听。要知道,好的倾听态度能让你听到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在家庭电脑推广之初,人们并不擅长使用电脑,就出现了很多趣事:

咨询人员的初级回应:

顾客:“我买的电脑的鼠标单击和双击都不好用。”

咨询人员:“那你把电脑送过来,我们在维修期内可以保修。”

咨询人员的升级回应:

顾客:“我买的电脑的鼠标单击和双击都不好用。”

咨询人员:“怎么不好用?”

顾客:“我敲了好几下电脑都没反应,用力敲也没用。”

咨询人员:“那你把电脑送过来,我们在维修期内可以维修。”

咨询人员的高级回应:

顾客:“我买的电脑的鼠标单击和双击都不好用。”

咨询人员:“怎么不好用?”

顾客:“我敲了好几下电脑都没反应,用力敲也没用。”

咨询人员:“您是怎么用力敲的?”

顾客:“单击不就是拿着鼠标在桌子上敲一下,双击是敲两下,我用力地敲了也不行。”

咨询人员:“我来告诉您正确的使用方法,鼠标分左右键……”

以上的案例中,高级回应的咨询人员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用力敲”这个关键词,而并没有不以为然,才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

第二是要听别人听不到的细节,还要听对方的关联词。

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听出不一样的东西,你才真的能听到不一样的东西。例如,有一次,我听一个人在讲述他和一个大人物认识已经10年了。起初,他们是怎么认识、怎么在微信上聊天、怎么开始交流问题的……无论他讲得多么绘声绘色、多么符合情感的逻辑,有一个细节还是存在瑕疵,10年前微信还没有出现,而他描述中所使用的沟通工具的功能是当时的短信所不具备的。这就可以判断出对方要么出现了记忆上的错误,要么故意改变了当时的场景。

我们还可以通过关联词来倾听对方的意图。关联词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人们聊天和互动的过程中,大部分人会自然地遵循其中的关系去使用。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就值得我们竖起耳朵,去倾听和判断对方的原意。

美国军方情报专家吉米·派欧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安东尼·米切尔发现女友死亡后,给911打电话。接线员问了他一些细节:“当你女友在小路上行走的时候,你在哪里?”

他说:“我们原本想去看看一家市场有没有开门,然而她说想去附近一个朋友家,并说到达那里后会给我电话,或者发短信给我。”

他提到“然而”时显得异常生硬,911调查员便从“然而”所提供的逻辑关系开始入手。最终,安东尼·米切尔被指控在一个公园旁边杀害了他16岁的女友。

生活中同样如此,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是很含蓄的,人们往往会把自己对别人的真实评论和态度涵盖在一种听起来像表扬的语气里。如果你的领导对你说“你的工作非常认真,不过进度能和大家匹配起来就好了”,你就应该注意到自己的工作不是继续发挥认真的工作作风,而应该“完成好过完美”,迅速加快速度,不给团队拖后腿。

第三是要用心听,结合他的状态来分析他的话。

1957年4月13日,米高梅公司制作了一部黑白电影《十二怒汉》。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都在。担任此案陪审团的十二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耐人寻味。有一个证人,是一个跛脚老人。他说自己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后隔了一秒,有物体倒下。他花了15秒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后,看见少年仓皇逃跑。

八号陪审员模拟发现,以跛脚老人的走路速度,大约需41秒才能从卧室走到大门,这个跛脚老人却谎称15秒。

九号陪审员是十二个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最了解老人。他的见解为:跛脚老人穿着破烂,这辈子一事无成,没人在意他,但他在这个案子中却是主要证人,这辈子终于能够有人好好听他说话了,所以他说了谎。

在这个细节中,我们发现九号陪审员是用自己的心感应到了对方的意图。

所以,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要听对方说话的细节,并在细节中去体会对方的目的。

成为情绪游戏的制造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都在玩一种“情绪游戏”。

你用什么语言,就制造什么样的情绪游戏。你制造了什么样的情绪游戏,就走向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要让自己成为这个游戏的制定者,掌握游戏的规律,提前预测出对方的反应。这样,我们说话时就能游刃有余,也自然能恰到好处,起到好的作用。反之,如果处处被动,不能和别人配合好,就会在这个游戏中处处被动挨打,说什么都是错。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如下对话的差别:

初级说法:

“我和父母吵架了。”

“无论怎么样,你都不该和长辈吵架!”

升级说法:

“我和父母吵架了。”

“怎么了?”

高级说法:

“我和父母吵架了。”

“一定是某些事情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才会让你这么不开心吧?”

我们明显感受到,使用初级说法的人,聊天的时候带着一种评判别人的优越感。这种回应的方式既不懂得体谅对方,又粗暴地辜负了对方的信任。

升级说法的好处是能够在负面信息来的时候,不卖弄、不幸灾乐祸,在简短的回应中暗含着一种关心。

使用高级说法的人是一个情商高手,他在理解中提出疑问,比问“怎么了”更加懂得体谅对方,并未给对方“找补”,在不动声色中掌控了聊天的局面。

当我们想问对方一些“冒犯”的问题时,也要学会使用这样的方式,在理解和体谅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比如,当我们有机会问一个曾被负面新闻缠身的人当时的情况时,你如果直接提起当时事件中的标志性词语,对方可能会非常愤怒,直接就会回应“我不想谈这个”。

但是,你可以结合他当时的处境,从理解的角度提出疑问:“每个人都要面临生活中的痛苦,有没有某个时刻,你倍感孤独,你又是靠什么力量走出人生的这个低谷的呢?”

此外,我们常常发现和有的人在一起聊天,自己整个人都是轻盈放松的、安全的,但是和有的人在一起总是让人感觉沉重、负面、消耗能量。

这其中的情绪游戏是怎样完成的呢?

大家可以在下面的两组话语中感觉其中的区别,第一组是不同的人对他人的赞美方式:

“你的发型好看!”

“你工作单位真好!”

我们在这个话语中感受到了明显的不同,第一个赞美和问候给人带来的是幸福和轻盈的感觉,第二个赞美却带来了有重量的现实的因素。而这种沉重的东西即使是赞美,也有可能令人瞬间情绪低落。

第二组聊天是三个人对于同一个事件在闲聊时产生的不同的回应。

初级说法:

“周末我去看了最新上映的一部电影。”

“那是部烂片子。”

无论这个电影是不是烂片,这个回应都是一个糟糕的回应。这个回应等于否定对方的品位,否认了对方在时间上的一个重要支出,令人无论如何都愉快不起来。

升级说法:

“周末,我去看了最新上映的一部电影。”

“这个电影我知道,拍摄的画面和场面感都还不错。”

在一个糟糕的话题上,给了对方一个正面的肯定,能尽量从事物一个好的角度出发进行聊天。

高级说法:

“周末,我去看了最新上映的一部电影。”

“哦,这才叫周末呀,出去看电影可比我在家做了一天的家务好多了。”

这个回应的好处是回避了对电影的评价,还讨论了周末的安排,也许还安抚了对方内心对于自己看了一个烂片的糟糕心情的补偿。

最后,我想讲一下聊天中的情绪交换。

两个人在聊天的时候会发现,开始的时候,游戏的控制权在被倾听者的手中,因为如果对方不听,你的倾诉还有什么意义呢?

过不了多久,控制权就得到了转移,被倾听的人慢慢交出了这个权利,因为他在听对方抒发了很多情绪后,情不自禁地自己也想要倾诉。这就是两个人之间所追求的公平,尤其是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更能体现这一点。

两个人开始聊天,一方微醉,说了些人生中难免的遗憾之事,而另一方是真醉了,完全忘记了“交浅言深,君子所戒”,也开始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他说的却不是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泛泛之事,而是把自己对公司、对行业、对同行很多不该说的话全说了出来。此后,他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所以,当我们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应该在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基调和原则。这样,你就会在自己制定的规则中确保安全、有度。

制造真正的聊天机会

很多人是不爱和别人聊天的,因为他们所具备的能量让他们很敏感,担心自己和别人一聊天,难免走得太近,走得太近难免有人际关系上的麻烦。

这种情况下,你能不能准备很多有趣的话题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制造真正的聊天机会。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真正的聊天机会,因为有的聊天实在不能算聊天。

比如:

“我希望您能帮我们提供一笔赞助。”

“你们想要多少钱?”

“我们期待是50万元。”

“你们能给的回报是什么?”

“给你扩大影响力。”

“那你们究竟要怎么做?”

“我们这样操作,首先……”

这种谈事情的气氛会把一种合作的关系变成一种对立的关系,但是如果会聊天,两个聊事情的人有了朋友式的感觉,以上的局面就会改变。

比如:

“我现在有个好的合作机会,对我们都有利。”

“说说看。”

“我给你们扩大影响力,你们给我们提供赞助。”

“具体多少钱?”

“对外我们的要求是希望提供50万元,不过我只告诉你,如果你能有40万元的支持,我们这个活动也能完成。当然,我有言在先,即使你提供的是40万元的赞助,我给你的服务依然是50万元的服务,服务不打折。”

“哈哈,你打算怎么做?”

“咱俩分三个步骤来操作,首先……”

这才叫聊天,能够制造一种轻松、愉快合作的氛围,把对方的感受放在了心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注意,要多使用“我们”,而不是“你”。

我们要想有这样的聊天氛围,就要在聊天之前,先把对方变成一个和自己有着朋友式感觉的人。我们通过三种策略,可以接近对方,并和对方在聊天中聊出朋友式的感觉。

第一,降低对方的风险,提高对方的安全感。

一位男士腿部受伤,想麻烦一位单身女同事帮忙送一个物品到自己家。他如何聊天可以让对方打消顾虑呢?他这样聊:“您帮我送完文件后,还要请您帮助我,把我和轮椅一起推上出租车,因为晚上我还要去见个朋友。”

这样的聊天,就会把他晚上的安排暴露出来。这位女同事就不会感觉自己去一个男士家中有什么不妥了,毕竟自己是有两个任务在身的。送文件也许快递可以取代,但是帮助对方完成出门的任务却显得很有善意。

第二,注意时机,不该提要求的时候永远别提。

我和一位企业家认识了很多年,他把我称为他的忘年交。

我们认识第一年的时候,每一次他给我打电话,我都帮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他的孩子就业需要一个人指导;他要搬家,但是琐事太多;他和他太太要出国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第二年,在我的事业上,他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我常常感到无以为报。但他说,因为他太太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觉得没有什么是他不愿意帮助我的。她说:“这么多年,每天有那么多人来找你,他们都在和你说各种各样的话,但除了小张,没有一个人和你真正聊过天,其他人都是来打探、套话的。”

这就是我们和人交往的原则,永远不要在对方和自己交情不到的时候去套话、问路,因为这样非但得不到答案,还会让对方起防备之心。一旦失去信任,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第三,制造情绪起伏,走与众不同的粉丝路线。

很多人在表达善意和友好的时候,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制造情绪起伏,走与众不同的粉丝路线,才能让你在乎的人对你有同样的在乎。

我以前和一位作家合作过,我看过他写的文章,其中不乏通透的智慧。在我和他见面沟通事情的时候,我公事公办,从不额外提及他的文章。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聊起了对经济形势的看法。我利用了他文章中的一些句子,聊了聊自己的看法。他当时非常感动,表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两个人相遇之初,无论互相表示多么欣赏对方,大家都把这种聊天当作一种客气和恭维。但是,如果两个人彼此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你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早已对对方的欣赏,对方就会认为这是出自于真心,而非功利。

最后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即使在对的时机,也要注意必要的礼貌。比如不轻易恶意攻击别人,哪怕是攻击第三人,也有可能因为你不了解内情而影射到对方,从而影响交情。

聊天的时候,应该多听一听对方的看法和评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聊你关心的事情。比如你想知道对方的价值观,当你看到对方书架上有一套金庸小说的时候,你完全可以问一下对方比较喜欢金庸笔下的哪个人物,原因是什么。

我们可以借由这些信息,简单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当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方给的答案具备两面性:他表达的喜欢的人的特性有可能与他自己相近,也有可能是相反的。这还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观察和体会。

会说大话才会谋大局

一提说大话,大部分人就会本能地在内心产生拒绝和排斥,“不说大话”成了人们对自己的一种自我要求。可是,如果说大话的人还办成了大事,大家就不会这么看,大家会把这种说大话当作一种气魄。

所以,说大话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说大话的人是不是在为他的大话努力。

有一段珍贵的视频记录了马云先生在创业之初的情形。之所以珍贵和令人唏嘘不已,是我们都看到了,他当年说的所有人不理解的大话在今天全部实现了:他在三个重要的时刻,说了大话。

第一个重要的时刻,是在1996年,他拿着电脑去找一位电视台的朋友。当时,那么年轻的他,就敢说大话,他对她讲的词是“因特网”“中国的未来”“中国的精英”……对方根本听不懂,但是完全被他的热情打动了。于是,她给了他机会,《生活空间》这个栏目拍摄了纪录短片《书生马云》,真实地记录了创业初期的马云面临的窘境。

第二个重要的时刻是马云在推销的现场,他说的是“我可以建立一个中国最大的信息库”“把中国的文化、娱乐……介绍给世界”。听众可能完全听不懂,但是还是有人坚持继续在听。

第三个重要的时刻,我认为是在他受挫的时候,他一位朋友回忆起一个非常感人的场景。有一天,马云推销很受挫。晚上,大家坐在车里,他看着北京街道的灯光,灯光在他的脸上明明暗暗地晃着。他说了大话:“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了!再过几年,你们都会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了,我在北京也不会这么落魄了。”

三个时刻,他是靠自己的大话撑起了自己,也撑起了别人对他的信任。

在当下同样如此,我很难相信,一个不说大话的人能够得到投资人的钱。

比如,两个年轻人都去找一笔投资,其中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是大步流星,他说的是:“你投我一年,我给你的是一个将来最能给公司带来收入的产业。”另外一个人的状态是拘谨和小心翼翼的,他说的是:“你先给我投一笔钱,我先做做看。”

人们常说的“说到不如做到”,我认为某些重要的时刻,我们应该学会“先说到,再做到”。这也是让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愤愤不平的原因,因为人们发现,那些特别敢说大话的人,就是有人信、有人支持、有人投资、有人帮助……居然,他们最后还真的做成了!

这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是有关系的,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不会给你太多的时间去默默观察你、了解你。这时候,表达能力就成为你最有利的武器,与其看到别人纵横捭阖,不如自己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用你的大话,给你谋一个大局”。

我给大家提供三种有效的说大话的方式。

第一是在时间上打造一种大气魄。

举个例子来说,我在大学时听一位老师的演讲,因为他讲的东西实在是高深,当时的我们听得一知半解。但是,他最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行动吧!对祖国的文化发展而言,是时候了!”这一句“是时候了”,制造了一种“时不我待”的感受,抬高了我们作为年轻的学生的重要性,令我们当时感觉到自己的肩上扛得起宇宙的命运!我们也瞬间成为他和他所宣传的思想的粉丝。

在生活中这种方法很实用,比如,当我们求一个人帮忙的时候,我们说:“除了你,我不知道谁配来做这件事!”就是给对方制造一种他很重要的感觉,令对方在心理上得到巨大的满足,从而帮助我们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事情。

第二是在树立自己的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时要敢于放大。

无论是创业,还是规划个人的工作前景,都要敢于做一个大的目标。这样不但是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不满足、永远向前,还是为了让其他人相信自己和支持自己。

也许有的人会有一种顾虑:自己说的大话,别人会信吗?

其实,在人的心理上会接受自己熟悉的东西。这不是一个推断,而是心理学家验证过的一条经验:罗伯特·扎荣克是一位权威的心理学家,他在密歇根大学教学期间,因所引领的引发争议和赞誉的开创性实验而获得了声誉。比如,他发现人们对熟悉的事物有一种正面的情感。由此,论证了简单暴露效应,或者叫作多看效应。

在他的一系列研究中,有一项研究是向被试者呈现一些随机图像,包括汉字、表情和几何图形,当被问及最喜欢哪一个图像时,他们会选择他们见过最多次的那个。

所以,你说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多次重复,直到大家产生熟悉感,慢慢再过渡到信任。

比如,当你说自己的目标时,你的保守目标是为你的产品寻找到5万个用户,但是如果事情发展顺利,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好完成的数字。所以,你不妨把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定到50万个用户,这样你和你团队的人都会因为这样的目标而兴奋和一致向前。

第三是在和对手竞争的时候,展示自己的大格局。

很多人面对竞争对手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有时候,还会直接批评和打压对手。殊不知口头上的打压并不能给对方带来真正的震慑。反之,如果你懂得“说大话”,也许你的竞争对手都会变成你的合作伙伴。

比如,当有人问起你怎么看待你的竞争对手时,不论你怎么说都很难讨巧:如果你发动攻击,任何人都会感觉你气量狭小;如果你赞美对手,不但违背自己的内心,还容易得到伪君子的名声。但是,你可以这样聊:“我们的竞争对手从来不是好的同类产品的开发商,因为我们的初衷都是为顾客服务,我们的竞争对手是那些不负责任的坏产品的研发者。他们误导了我们最珍惜的消费者,给消费者造成的伤害和导致的信任危机是我们不能容忍的。”这么说,既避免了直接攻击同行业竞争者,又重点突出了“顾客是上帝”的原则。不卑不亢中,也拔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