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楼之诗
2295800000008

第8章 小诗六辑(6)

除外来兵团团队整体年轻有为之外,成都房企中的少帅也不少。他们,正是振兴成都房产的闯将与希望,而范海则是其中的佼佼者。1992年,时任华新国际老总的他,建造了成都房产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别墅小区——锦绣花园,且至今魅力依旧;新世纪,他又转战温江打造锦绣森林。人虽年轻,却历经磨难,身为七尺男儿,却为拍取温江地块的坎坷而感慨落泪,宛如咏唱了一曲“黛玉葬花”的哀调,从而留下了“温伤会长”的美名。

2. 叹志军

天降志军临,

下凡造“锦城”。

功成羊西线,

拂袖寻渊明。

甄志军从建设部下海来蓉,先后打造的“锦城苑”与“锦城豪庭”均获国家大奖,声名显赫。在此二盘的带动下,原为荒郊的羊西片区很快繁荣起来,志军也荣获“房产教父”之桂冠,实可谓“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但正如《后汉书》所言,“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也许正是事业太顺,遭遇风雨便拂袖而去,从此隐身江湖近十年之久,实令人叹息也!

3. 叹家刚

小小成都上河城,

广告敢去天安门。

昙花谢去香犹在,

是非功过判由人。

“上河城”是一个占地仅三十余亩的住宅项目,但它的开发者——豪斯物业的陈家刚总经理,却是一个集商人、建筑师和文化人于一身的传奇人物。1998年成都市盐市口打出上河城的巨幅广告以及用4000万元登上国庆天安门的花车广告的大动作几乎让全中国家喻户晓,可以说,家刚已把个人的艺术偏好几乎全部融入了这座 “充满回忆的新城”之中。可惜“上河城”很快就成为了成都房产花园中的一朵耀眼的昙花,陈总也成为了一位悲剧中的明星。不过悲剧也有悲剧的价值,家刚专注于产品的理念、勇于创新的意识均应视为蓉城开发商的精神财富。此悲剧虽已谢幕十年之久,但“上河城”的红色楼宇至今仍是北门府南河边的一道风景线,似乎一直在聆听人们评说它的功过与是非。

4. 叹全东

楼花广采似工蜂,

酿就“宜居”建大功。

笑问谁人能守节?

华西“小姐”冯全东。

注:成都房产人永远铭记媒体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据悉,尚属二线城市的成都,传媒业(尤其是报媒)的发展已近中国一流水平。可以说,成都的众多房产媒体已成为成都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批记者、编辑,既是房企的诤友,又是业界之知音。近二十年来,这些“名记”之中,有的已青云直上,有的则改弦更张,更多的还在众媒体之间“跳跃式”发展。唯独“贤惠淑雅”的全东“小姐”例外,老朽特建议在业内募捐,凑款为“她”竖一“从一而终”的贞节牌坊。(令人叹息的是,本诗写成不久,此“牌坊”尚未动工修建,冯“小姐”却“晚节不保”,离开了扎根约二十年的华西而去开辟新路了)。

6. 叹自己

官帽虽抛枷锁在,

瞻前顾后步难快。

莫叹春逝黄昏近,

追赶后生岂懈怠?

自1985年参与成都高笋塘旧城改造至今,本人接触房产已达二十五年。其间还兼任区房管局长近八年。按道理,2003年改制之后,金房集团应当甩开膀子,迅速做大。可叹的是,自己的思想观念未能跟上体制变化的步伐,未能做到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变通、既注重产品质量又强调效率。加上过早地去四个三线城市投资开发,资金陷得太久,从而与后起的民企之差距越拉越大。面对夕阳,反躬自省,时不我待,只能扬鞭奋蹄。

评析:

① 作为“诗人中少有的开发商”和“开发商中少有的诗人”,这一组诗,成都业界只有笔者敢写、能写,也有资格写。此文堪称成都房产的“人文地图”,组诗在手,你对成都的房地产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② 成都房地产界中的风云人物尽在其中矣!诗人用写意的笔法诙谐而又略带戏谑的笔调善意地给各位友人勾画了一幅幅夸张的神形兼备的漫画像。这同苏轼兄妹相互揶揄对方长相的趣诗“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莲步未离香格下,额头已画堂前”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漫画家们说,“漫画是介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漫画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众生相”。我则认为,民歌之中的“顺口溜”也许可以看成是“介于诗歌和漫画之间的一种民间艺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客观地讲,进入房地产行业这二十五年来,我所见到和听说的各色人等,绝大多数印象不深,而某些人却因特质过于明显,久而久之,便在我的心中形成了难以忘却的形象。可惜我无法以漫画家的神笔来表现,便只能用“顺口溜”来勾勒出漫画式的线条。我相信是不会有人愿意“对号入座”的!

1. 为某些业内同仁画像

胆大气势昂,

细算堪称强。

骨中缺“钙”腰难直,

应付投诉忙。

一些新兴的民营房企,尤其是一些外来家族企业,凭其丰富的市场经验与开拓精神,在蓉迅速发展。其工作效率之高、资金流转之快、成本控制之精,常令本土同行难以望其项背。但其往往以“大跃进”的速度施工建房,以“价格战”的策略加快调整,以“压价承包”的方式代替规范管理,故其建筑和服务的质量普遍较差,投诉纠纷冲突不断,其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深思。

2. 为某些国企同行画像

当年飞天龙,

而今爬行虫。

豪气虽在效率低,

可叹夕阳红。

因本人有从政多年和兼任国企领导之经历,故深知其背靠大树之优及体制束缚之难。但未曾想到的是,改革多年,某些国企同行竟仍然如故。一些在民企可几天办妥之事,他们往往拖上一两个月方有结果,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3. 为某些“精明”者画像

员工似“泥巴”,

伙伴皆“傻瓜”。

腰缠万贯缺“大爱”,

“精明”至孤家。

“精明”是经商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过于精明”却成为业内对某些缺乏职业道德的个别同行之“评价”。对于这类“精明者”,购房者和所在企业的员工常常成为任他捏玩的“泥巴”,而合作伙伴及施工单位等,则往往被其视为“为我所用”的“傻瓜”。在其眼中,“合同”、“承诺”如废纸,行规常理似鸿毛。这样的老总,有时也能赚钱不少,却缺少应有的人情味,从而,在企业内部是众叛亲离、形影相吊,在业内是处处树敌、怨声载道,始终生活在“吵架”与“官司”中。笔者真盼望这样的同行能意识到“孤家寡人”之“累”,跳出铜钱孔,做个潇洒人。

4. 为某种“鬼黠”者画像

求你来电不断,

寻他忽隐忽现。

问他为何“躲猫猫”,

常曰:“首长接见!”

不久前在京开会,与某标杆企业的前成都公司老总不期而遇。在谈及驻蓉工作的感受之时,他既表达了对成都城市的众多美好记忆,同时也谈到了对成都某些开发商不讲诚信、甚至编造理由来为自己不守时等行为而辩解的故事。作为一个“老成都”,我被他所讲的“故事”深深触动,不禁想起了《华阳国志》中关于蜀人“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的评价。为此,特将这位老总讲述的“故事”用顺口溜记录下来,纳入我的“漫画”之中,并盼望同乡中的这类“小人”越来越少。

5. 为某些“评奖会”画像

经营无能耐,

评奖搞专卖。

你交钱来我颁奖,

双方各所爱。

金牌银奖杯,

岂敌众口碑?

欺世盗名换钱财,

百姓唾沫飞!

“年末必开会,开会必颁奖,颁奖必收钱,交钱必获奖”,这是当今房产及许多行业众所周知的一个“潜规则”。因某些媒体和机构已将评奖当成了年终拉广告与创收的重要手段,甚至于全靠“评奖”谋生。虽中央早已三令五申,但此现象似乎一直屡禁不止,仅成都一地,每年年末,这类房产奖项累计多达数百。所以,各楼盘无论品质优劣,投诉多少,其售楼部中均有甚多奖牌。对此,不仅广大购房者鄙之,业内众多有识之士也视其为“评奖之灾”。

6. 为某些“专家”画像

楼市激流荡泥沙,

几多专家实“砖家”。

学术道德随风去,

指鹿为马胜乌鸦。

“利益集团”创意巧,

“阶级斗争”开新花。

“为民请命”常在口,

误导舆论害国家。

2010年4月27日

产业理论是行业的行动指南,房产理论的研究者们无疑是业界的益友与良师。遗憾的是,在房产行业问题较多、形势复杂的情况下,有的专家、学者和编辑,或因耐不住深入调研的寂寞而求一鸣惊人,或以感情代替理性分析而以偏概全,从而失去了探求本源的学术道德。于是乎,否认住房制度改革方向和房产“支柱产业”地位的“绑架论”和“妖魔化”之风盛刮不衰,臆造中的“房产利益集团”也几乎成为中华大地又一次“阶级斗争”之靶心。实可谓史有“刀笔杀人”之典故,今有“唱衰房产”之创举,虽坚信这种“砖家误国”的现象不可能永远存在,但它毕竟会成为一道有中国特色的“奇观”而载入世界房产的史册之中。

评析:

① 两语三言,道尽千般世态;七勾八画,描活百种人生。

② 富于幽默,生动风趣,“鬼黠”者形象惟妙惟肖,“砖家”嘴脸入木三分。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不同是导致每个人具有不同命运的原因之一”。任何一种性格,即使是常受人称赞的性格,都有它的不足。我虽是老成都,却是陕西人的后裔,所以,自己的性格中,比一般的成都人多了一些耿直与倔强。喜好看书,却不愿钻研“潜规则”,弄不懂“政治”;进入官场,却缺少城府,有时甚至不听从某些领导的“指挥”;下了商海,却不习惯于牌桌舞厅的潇洒和茶房酒楼的应酬,常常还带有几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迂腐。也许,这正是自己“官做不大”和“金房做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后一个“不大”是我深感愧疚于金房员工的一大自责点。古人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8首“杂感”,五味杂陈,权当几十年事业人生之感受。

牛,

俯身奋蹄拉犁头。

为求天下人皆饱,

耕耘不停留。

牛,

不肯割耳宁砍头。

鞭打绳抽终不悔,

笑迎稻花稠。

牛,

铁骨铮铮情最柔。

最喜孺子身上坐,

牧归唱自由。

1998年夏

① 《牛》为笔者旧作《竹》的姊妹篇。可以说,竹,是我知青时代做人的朦胧偶像;牛,则是人过中年后所信奉的一种图腾。下乡初期,牛圈与我的住房仅是一墙之隔,屋后竹林中的根须也顽强地穿过土坯墙,后来竹笋竟在我室内破土而出,故此二者皆成为我的“乡间老友”。1979年笔者返城之时,当时的龙潭公社团委张文贵书记(现任成都市保密局局长)曾送我墨竹一幅,我便以《竹》诗回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