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
2297400000014

第14章 重大抉择(2)

“黎书记怎么对我的病情如此地清楚?”林海水以怀疑的眼神看着他。黎书记从林海水的眼神中,早已猜透他在想些什么,就直截了当地说:“医生告诉我,你患的是腹膜炎,开了刀,见了空气,治愈率仅万分之几。”他停顿一下,心痛地说,“医生希望奇迹在你身上出现,我也一样!”说着把他拉到自己的办公室,给他倒了一杯水。黎明江像长辈一样,仔细端详着林海水,病痛把他折腾得面容清瘦,缺乏先前的壮实,一股爱抚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华侨商业家庭出身的南方人,有如此良好的经济条件,却不愿意在家乡享清福,只身跑到这寒彻心肺的黑土地上来创业。为了向辽北荒原进军,又把妻儿打发回家,只身在这荒原里奋斗。他曾在入党申请书上写着:“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中华的复兴,我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思想、这精神是何等的可贵!何等的崇高!

记得他在抚顺矿务局矿井工程处任党委书记时,局党委组织部召开了发展党员的会议,他曾把林海水入党申请书让大家看,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在会上,大家对林海水来抚顺矿务局这段期间里的政治表现、工作表现、群众的关系等方方面面都赞不绝口,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然而一接触到他的家庭出身——华侨商业家,在座的党员代表仿佛得了某种暗示,闭口不言,几乎是“万马齐喑”。尽管黎明江极其委婉地说:“党的方针是明摆的,有成分,但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畅所欲言。”可是,他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的微弱,就像一块小石子掉进深潭,无声无息,大家仍鸦雀无声,不表态了。最后,组织部部长宣布,对林海水入党问题作长期考察。

过后,在党内同志的提醒下,黎明江才知道华侨在东北的名声不好的原因。在东北这一特殊的地域里,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长期占有和统治东北,采用“以华制华”的阴险策略,先是挑选一些东北人到日本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训,再让他们以华侨身份回到家乡,委以一定职务,充当侵略者统治、压迫人民的工具。在特殊地域里的特殊情况,华侨尤其是日本华侨,简直就是为虎作伥的代名词。黎明江和许多同志一样,在这问题上,只能保持缄默,而内心却充满遗憾。这一切,林海水并不知情,只知道组织上正在考察他,正满怀信心地争取表现得更好些。尽管如此,黎明江觉得,一个有上进心的青年,应该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去关心他。于是他很直率地对林海水说:“以后,不管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和困难,请及时向我们反映。只要办得到的,我们会尽力解决。”

林海水在与黎书记的接触中,发现他质朴宽厚,为人和蔼亲切,办起事来雷厉风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解放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革命干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抚顺矿务局矿井工程处党委书记,1958年作为先遣队抵达铁法,任抚顺矿务局铁法煤田开发筹备处党委书记,后改为开发处党委书记。最近开发处与抚顺矿务局脱钩,升格为铁法矿务局,他遂被中央煤炭部提升为矿务局党委书记。他接受任命之后,雷厉风行做了几件大事:着手组织所属机构,设立处、科所,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了常态化管理工作;组织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开展职称评定工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向中央煤炭部反映当前采煤中所碰到的问题,建议煤炭部派遣一支地质队,在铁法地区对煤炭储量进行一次精查勘探,摸清家底,以便着手实行科学规划;针对目前正遭遇的经济困难,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对大明二井、三井、四井进行安全有序地建设,争取早日竣工,移交生产。

党委书记高瞻远瞩、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在矿务局广大职工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几件大事,公开地向人们宣告,铁法煤田的建设,不但要大建,而且要建大。这是党的既定方针,有效地稳住了广大职工的心,厘清了一段时间以来,“铁法无煤论”所造成的混乱思想。铁法矿务局组织职称评定委员会,开展职称评定工作,这在工程技术人员中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反响。林海水在与技术团队交谈过程中,有的同事学着黎书记的语气,几乎一字不漏地给他传达:“为了今后在铁法开展大规模建设的需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支科技队伍,有计划、有步骤,既轰轰烈烈又稳步前进,把新中国自己培育起来的科技工作者,提升到重要的岗位上来,做到科技工作者新老交替的顺利过渡,让他们有职有权,名正言顺地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开展职称评定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各级党的干部、总工程师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建设任务的紧迫性、评定各级技术职称的重要性,组建一支工作表现好、技术过得硬的强大科技梯队。我们想要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靠的是科技。凡是科学水平、技术才能达到什么水准,就要给予相应的科技职称,这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职称评定要有标准,这标准就是在工作中独立书写技术报告或科技论文,务必使工程技术人员养成爱读书、爱钻研、爱动笔的好风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其三,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中,评定成员要有大局意识,务必公平、求是,要有宽广豁达的气量,决不容许因个人恩怨干扰职称评定工作。”

听了同事们抑扬顿挫的传达,林海水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深深感到有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有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公平求是的领导干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铁法煤田建设奉献自己青春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许多同事的鼓动下,他挑灯夜战,把多年来撰写的从事井巷工程的建设的许多技术设计报告,从中选了一篇自己认为满意的,递交给职称评定委员会,算是交了差,以平常的心态任其沉浮,再不加以过问。

不久,铁法矿务局总工会收到了煤炭部发来的文件,煤炭部大连疗养院分配给铁法几个名额,当总工会主席向党委汇报时,党委书记明确指出,现在是困难时期,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名额让给第一线冲锋陷阵的病弱者。这次工会准确地贯彻党委书记的指示精神,所有到煤炭部大连疗养院疗养的都是一些在第一线拼搏的病弱者,林海水是其中榜上有名的一个。

林海水到大连疗养院疗养,医生结合铁岭医院主任医生的建议,采用理疗法治疗腹膜炎。由于疗养院环境优美清静,伙食丰富营养,护理细心,林海水的恒心理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体质有所改善,疼痛逐渐缓解,为他创造生命的奇迹奠定了信心。

一天,技术科同事李学增带着同事们的深情厚谊,风尘仆仆地来到大连疗养院探望林海水,并告诉他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经铁法矿务局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认真审核评估,林海水和李殿文晋级为工程师,并呈报给辽宁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职称办审核,于1960年5月正式获准。听到这个好消息,林海水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复。这是铁法矿务局首批晋级的工程师,是对他大学毕业以来在抚顺矿井工程处和铁法煤田开发处突出表现的肯定;是对他多年来井巷工程建设的技术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造的肯定;也是对他人生价值的肯定。这不仅是一种光荣,一种精神上或物质上的鼓励,更重要的是一种义务,一种职务上的责任。人生在世,总要有股精神,有股为事业而拼搏的精神。过去,他把矿井工程建设作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勤恳艰辛地奋斗,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他被晋级为工程师,自己劳动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的同时,又深感肩上担子的加重。他怀着这种成就感,决心扎根铁法,更加坚定不移地为铁法煤田建设播撒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奉献自己的青春。

四、与祖国同甘共苦

林海水从大连疗养院归来后,又到铁岭医院做全面检查,其腹膜炎虽有好转,尚未痊愈,还需继续休息疗养。

林海水是铁法煤田开发建设的先驱者之一,也是铁法矿务局矿井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他虽然是矿务局首批晋级的工程师,却早已肩负着超出普通工程师职责范围的工作,其精湛的科学技术和突出的表现,颇受同事们的首肯,领导的青睐。他的病情牵动着领导的心。恰好煤炭部去北戴河疗养分配给铁法矿务局一个名额,经局党委研究,一致同意把这唯一的名额分给林海水,这使林海水很感动。领导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更加热爱铁法,热爱社会,热爱伟大的祖国。他把自己的感受写信告诉家里,把自己生病、住院治疗,以及出院后到大连、北戴河疗养院疗养的情况告诉家里,请他们放心。

林海水生病住院的消息,通过家乡的渠道,不久就传到了马来亚吉隆坡二叔林梧桐、三叔林景坤那里,使两位叔叔对林海水的身体状况深感忧虑。

1960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某些失误,人民生活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对家乡的父老乡亲的困难十分关心,他们纷纷给自己的亲人寄来衣物、粮食和油料。林梧桐、林景坤也给嫂嫂寄来了许多衣物与粮食。而对于远在东北生病住院的侄儿林海水,他们为他形影孤单无人照料而感到十分忧虑。作为叔叔,理应关照、呵护其长兄留下来的唯一血脉,把林海水视为自己儿女般看待,为他在工作中取得每一点成绩而高兴。作为叔叔,他们尊重侄儿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

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开辟的。当年,林梧桐年方二十,只身南渡,经过几十年拼搏,方才闯出了现在这片天地。他正是怀着这样的感受来培育与看待自己的侄儿对人生道路的抉择的。林海水初中毕业时,林梧桐想把他带到自己的身边,遂托乡亲回乡,欲把他带到吉隆坡,而林海水却愿意留在国内,他也不勉强。林海水高中毕业、大学毕业,林梧桐曾想让他到吉隆坡来读书或开创事业,侄儿却表示愿在国内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对林海水的这一选择,作为叔叔的林梧桐、林景坤深感侄儿已经成熟,便尊重他的选择,去开创属于他自己的事业。再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正值用人之际,侄儿的发展天地无限广阔。而他们虽然眼下生意状况不错,但毕竟身处异国他乡,头顶别人天,脚踏别人地,形势说变就变,有点朝不保夕的感觉。

这苦头他们是尝过的。1942年日本入侵马来亚,许多华人像奴隶般地遭受日本****者的驱遣!财产被剥夺,甚至连生命都难以保全,无数人被日军的“大检证”“检”掉了性命,林梧桐也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而现在的中国人,正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曾是满目疮痍的家园。如果中国强大起来了,作为海外华人,也就能抬头挺胸,在世界各民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侄儿想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其高尚的思想境界,作为叔辈理应予以支持。

而今中国发生经济困难,侄儿又患病住院,林梧桐与林景坤兄弟俩心急如焚,经过反复商量,决定把侄儿带到香港来。其时,林梧桐的许多堂亲都纷纷把自己的大陆亲属带到香港,以此为跳板,再转到其他国家去。林梧桐在香港也有自己的事业和财产,他想把侄儿办到香港来,不让他留在国内受苦,这才对得起逝去的大哥。于是,他们就到香港办理了林海水及温莲英的入境申请,寄回家乡,要求林海水向中国政府申请办理出境手续。

北戴河地处渤海湾边上,有山有水,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其山水美景可与美国的夏威夷、意大利的威尼斯相媲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此开辟疗养所,组织开国功臣、为国家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劳动者分期分批在此疗养。

林海水,一个大学刚毕业没几年的知识分子,一个刚刚晋级为工程师的普通的煤矿工程技术员,能获此殊荣,自然使他无限感动,倍加珍惜这份来自国家和人民的特别礼遇。

第一批抵达铁法矿区的先驱者计28名,其中有党委书记及各级领导,有的人平常身体也并不怎么好,到北戴河疗养这样的机会,谁会不想呢?偏偏让一名没有半点领导职务的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去疗养,正充分表现了领导者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和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有着这样优越体制的国家、这样的好领导,哪个会不诚心实意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而尽心尽力?

这时,林海水收到了林梧桐、林景坤两位叔叔的来信,说他们已经向香港政府当局提出申请,要他和爱人、女儿一起去香港探亲。的确,到香港去会一会久未谋面的二叔和三叔,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只要递上一份到香港探亲的申请书,人民政府就批准了。以他叔叔在海外的经济实力,林海水一家要到马来亚吉隆坡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他也可以像家乡其他侨属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一样,在堂亲的帮助下,“孔雀东南飞”,远离这个正处于困难时期的祖国。

然而眼下铁法矿区正在建设之中,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自己读煤专时,一切费用均是人民的血汗钱,自己才服务了几年,却一走了之,于心不忍。再说,铁法矿区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关心与照料,虽非亲人,胜似亲人。他住院期间,医院距矿区有几十里路,交通很不方便,可领导和同事不辞劳苦,亲自到医院来嘘寒问暖。出院后,还先后让他到大连疗养院和北戴河疗养。如果自己走了,又如何对得起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爱?

走,还是不走?

林海水在这重大的抉择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面是亲人深情的召唤;一面是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与关怀。亲人的召唤与安排,使自己在困难时期到香港去,从物质生活来说,可谓一步登天。1958年国人畅想共产主义,想象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情景,作为天堂般生活的理想目标。尽管这种物质追求的境界是那么的低微,但在那时的百姓心目中,是多么难得的享受!如果跨出罗浮桥就可得到这一切。但就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不会像过桥那么简单,一个国家由穷变富,由落后变先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它需要几十年甚至是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倘若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自己根本不必到东北来受苦。早在1952年,二叔、三叔已在家乡建造了一幢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的两进两护屋,是大墘村最漂亮堂皇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