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
2297400000027

第27章 亲情的呼唤(2)

铁法矿务局科技协会为林海水调动工作举行了欢送座谈会,科技协会会员莅临座谈会,与会者对林海水26年来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推广先进经验等科技活动,给予高度的评价,赞扬他为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科技协会主席张淑燕即兴赋诗,以相慰勉。

协会诤友送林总,依依惜别话衷情。

铁法耕耘廿六载,科技垂范永留存。

今赴厦门献才能,但愿时时传佳音。

振兴中华相携手,辽北闽南共婵娟。

基本建设工程处领导及技术团队成员为林海水饯行。处领导有谷发明、刘忠、于士勇、于士功,技术团队成员有孙成玉、倪仰套、白光元、刘振元、刘宏恩、王爱民、黄廷太、兰广礼、杨立山、李荫义、李殿文、郑永鹤、赵大成、邵守业、张文斌等,这是一批朝夕相处,几十年如一日,同甘苦共患难的老同事、老战友,而今即将离别各处一方,千杯美酒也难抒情怀。特别是来自原抚顺矿井工程处技术团队里的赵有方、李学增、刘瑛、董树林、陆宝贵等,自1955年至1984年近三十年间,都在共同的事业中彼此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形成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技术挚友。在林海水即将惜别的前夕,他们为之饯行,更是难舍难分。此外,铁法政协、亲朋好友通过座谈或拉家常等形式,来表现他们对林海水真挚的祝福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在这一段日子里,林海水除了应邀参加单位、技术团队、亲朋好友座谈饯行之外,他也抽空拜会昔日老领导、老同事,感谢他们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对他真诚的关心与爱护,对他思想上的点滴进步,工作上的点滴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求实的评价。

他也拨冗探望那些在井巷工程建设中,因工负伤的同事与工友,尽管突发事故都属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但作为主管工程师未能事前预测也负有一定责任。因此,几十年来,他始终恪守“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设计与施工理念,在他26年井巷工程建设中,没有一起因自己技术决策错误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然而,因个别不慎而造成因工负伤,他也为此惴惴不安。

林海水对一些在危难之中舍身亡命相救的工友,始终心怀感激,临走之前,他率家人前往告别,感谢救命之恩。

1958年,林海水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铁法矿区的伟大而艰巨的建设中去,工作了整整26年。26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在人生历程上却是一条漫长的征程,是人生最为宝贵的青壮年阶段。

26年来,他矢志不渝地相信党,跟着党走,与党保持一致的步伐,无怨无悔为铁法煤田建设奉献自己的心血与青春,取得骄人的成绩,使他从一个普通的群众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26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诚毅敬业”的人生坐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下,兢兢业业地推进煤矿建设,在铁法矿务局规划的七对矿井中,亲自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竟达五对,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基本建设工程处的总工程师、铁法矿务局副总工程师。

26年来,他以诚律己,以诚待人。在他周围形成一支坚强、团结的技术团队,为矿井建设技术增添崭新的一页,丰富了我国矿井建设的新经验。

26年来,他相信群众,并置身于群众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设计与施工理念,把群众的危难当做自己的危难,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6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一代人的艰苦奋斗,铁法矿区从一片荒原变成星星点点的繁华小镇,林海水不仅是这一巨变的见证人,也是这一巨变的参与者与创造者。那星星点点的小镇,无不依托着对对矿井而兴旺发达起来,而每一个矿井,每一条巷道,不少是他用辛勤的汗水,宝贵的青春绘制出来的杰作,是他生命的结晶,人生价值之所在。他离不开它们,但他又不能不离开它们——因为亲情的呼唤,组织的安排。他要走了,要回南方去了,心情是复杂难舍的,但“江山代有人才出”,他坚信,他用汗水与心血营造起来的对对矿井,在新一代人的经营下,会更加顺利地发展。

林海水带着组织的首肯与褒奖,同事工友的信任与深情,带着无限的留恋,也带着开辟新生活的憧憬踏上前往南方的归程。

1984年4月16日上午,风和日丽,调兵山中央大街一侧的火车站广场,聚集着从远近赶来送别的人群。当林海水一家人来到火车站广场时,前来送行的人群中,有矿务局领导、各处领导,有退休后的前领导与同事,有朝夕相处、同舟共济的技术团队成员及亲朋好友,场面热烈感人,他们或拥抱、或握手、嘱咐着、呼喊着、句句深情,声声厚意,难舍难分……火车站广场变成一个温馨感人的情感海洋,这一场景被掀起情感巨澜,令人难以自抑。

突然,五个工友率领家人闯到林海水面前向他告别,几双粗糙而厚实的大手,紧握着他,感谢他救命之恩,千言万语,化着一句含泪的告别:“祝你们一路平安!常回铁法看看!”

“一路平安!”送别的人群呼喊着,目送林海水一家跨上火车!

“一路平安!”伴随着汽笛声,火车的缓缓驶出,林海水从窗口探头挥手致意,向他们告别。

五、诚挚的关怀

1984年4月16日,林海水告别了26年来播洒汗水、奉献青春的黑土地——铁法矿区,辞别了朝夕相处、荣辱与共的同事与亲朋好友,与夫人温莲英带着小女儿,踏上南下的列车,先期抵达厦门。他们三人暂住于厦大任教的连襟家。那时连襟家已住有四人,挤在厦大东边社一套一房一厅外加一储藏室的小房子里,总共不过三十多平方米而已。这样,再加上海水三人,共同生活在这个狭窄的小天地里。暂住条件虽然十分简陋,但亲人相聚,心情格外畅快。

安顿好家眷,林海水于4月下旬到市委组织部报到,受到组织部工作人员叶亚珍的热情接待,她为林海水办好一切手续之后,便带他去见组织部长林源。林源先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新同事表示热烈欢迎,继而关切地询问何时抵达厦门,先期来了几个人,暂住在哪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等许多问题,就像一位老大哥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林海水感到像回到自己的家那样亲切和温暖。林海水这次调动工作时间短,速度快,前后不过三个月,就十分顺利地办理好了一切调动工作的手续,这期间,饱含着陈乃昌、项南、高扬文等领导以及东北、厦门各级党政领导对他真诚的关怀、热情的支持。林源在谈及工作时,他对林海水说:“关于工作安排,考虑到你是铁法市政协常委、辽宁省政协委员,因此,我们拟安排你到市政协部门工作,有利于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发展。现在,你刚到厦门,先安顿一下,至于具体工作,待我们研究确定之后,再告诉你。”

数天后,组织部叶亚珍与统战部黄清财同志一起到厦大东边社林海水暂住地探望了林海水和夫人,在这一套小平屋里,他们七口人挤在一起,房里排满了床和书架,共有两张双架床,两张单人床,连客厅也不例外,也安上一张双架床。天气又热,居住条件确实十分困难。叶亚珍把林海水目前暂住情况如实地向林源部长反映,引起林部长的高度重视,两个月前,组织部分到市政府拨给的两套房子,林部长果断决定将其中一套位于湖滨南路七里的三室一厅的房子,分配给林海水。这是下了很大决心做出的决定。组织部多年来从未分配到房子,好不容易等到现在才分到两套房,许多职工盼望着能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再三权衡,现在职工居住条件即使再困难,也还不致于两家人挤在三十多平方米的狭窄空间里。再说,林海水刚从东北调来,人地生疏,生活上更应该关心他。

林海水从叶亚珍简要介绍中得知,分配给他的这套房子来之不易。在房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组织部特地拨出一套房子给他,他深深感受到这是组织上对他的真诚的关怀、热情的照顾。他深知,过去厦门有句谚语:“厦门光棍,有倘喫,莫倘困。”这是有得吃没得睡的真实形象写照。林海水自己是过来人,他一家住在干打垒房一等就是十年,因此,对于困难职工的祈盼的心情深为理解。他目前暂住亲戚家,虽然住处狭窄拥挤,但暂住一段时间是没问题的,对于组织上的真诚关怀,他一再表示感谢,婉言推辞。由于林部长再三表态,组织上已决定把这套房子分给他,林海水这才接受了这一沉甸甸的厚礼。

1984年7月,林海水被正式安排到市政协工作,温莲英被分配到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工作。市政协主席施能鹤,副主席王允晓、王毅林、叶绂麟一起会见了林海水,施主席首先代表市政协对林海水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市政协的基本情况,使林海水对市政协工作概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林海水对这次调动受到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他将在市政协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努力学习,从头做起,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完成市政协领导交予的任务。

林海水正式到市政协上班了。工作伊始,他虽然卸下铁法矿务局副总工程师的“黄马褂”,穿上市政协公务员的“白衬衣”,人在市政协,心依然牵挂着正在建设的大兴矿、正在筹建的三台一矿,魂牵梦萦,挥之不去。他30年来的梦想都与这块黑土地紧紧相连。在年过半百之际彻底改变人生轨迹,走一条自己所不熟悉的从政之道,一时很难适应,办起事来,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心情很不平静。也许这就是工作转折中必然的阵痛!

林海水历来讲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不因工作转换阵痛而委靡不振,却更加勤奋学习,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政协工作的有关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政协机关的活动,摸索着熟悉政协工作的路子。

1984年8月,在厦门市政协第六届二次会议上,林海水被增补为市政协专职常委。会后市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毅林找林海水谈心。从此,王毅林副主席成为林海水步入政坛的启蒙导师。在王毅林的带领下,林海水与胡政兴从厦门市各校校友会反映强烈的恢复原有校名问题入手,深入各校开展调查研究。20世纪40年代以前,已有许多厦门各中学毕业的学子,他们分布到海内外各地工作,不少人事业有成。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各学校纷纷改名。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学生们纷纷返回母校拜访老师学友,对原有校名的变更深感遗憾。校名是一所学校的招牌,承载着一段不可割裂的历史,为尊重学校的历史,建立健全校友会,促进海内外校友与母校的交流,恢复原有的校名已成刻不容缓的工作。

王毅林副主席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把校友会现在活动的情况、存在问题及恢复原校名的建议向市教育局、民政局等有关单位作了沟通,经过多方面协调,厦门市“第八中学”恢复原名“双十中学”,厦门市“第四中学”恢复原名“大同中学”,厦门市“第七中学”恢复原名“同文中学”。这是林海水上任伊始首次参与政协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后,厦门一中、集美中学等学校相继建立和健全了校友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校友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市政协适时成立了厦门市各校友会联络处,政协副主席叶绂麟任校友会联络处主任,林海水任副主任,共同推动了厦门市各校校友会建立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