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2326300000011

第11章 农民工与城乡一体化(4)

产业结构的成长包含五个阶段的内容:第一,产业结构的轻工业化阶段。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扩大,但整个国民经济仍不能摆脱农业的制约。第二,产业结构的重化工化阶段。国民经济摆脱农业制约,在国民收入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发展重点上,不仅实现了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而且实现了发展中心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转变。形成了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基本框架,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阶段。一是在国民经济中加工工业部门比重不断加大;二是产品深加工的链条不断延长,因而附加价值不断增大。由重化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过渡的关键条件是技术的迅速进步,并以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联系的高度发达为前提,在此阶段主要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成长摆脱资源束缚的过程。第四,产业结构的技术知识集约化阶段。所有的产业部门将采用愈来愈高级的技术、工艺,并在相当程度上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基本特点是高技术产业的崛起,主要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成长摆脱资本积累局限的过程。第五,产业结构由制造业经济转变为服务业经济。在发达的科学技术推动下,资本不足的桎梏将被打破,产业结构将突破工业社会的框架,实现向“后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变。

以上五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其中第二、三、四阶段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第二、三阶段是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为主转化的阶段,从第四阶段开始,产业结构逐步走向了知识(技术)密集型阶段,开始向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过渡。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化过程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为重心的阶段到资本密集型工业为重心的阶段,再到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的阶段这三个层次,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要经过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三个阶段,这三个过程作为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客观的,符合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但同时,这三个阶段又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交互进行的。

工业化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影响劳动者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就业的选择。同时,就业结构是否适应产业结构的及其调整的要求,也会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克拉克、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均收入水平得以提高,第一产业在总产值和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的份额会显着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构成份额都会增加,其中第二产业无论是产值份额还是就业构成份额的上升都超过第三产业。生产结构的这种基本变化引起资本、劳动、原料等资源从农业流向工业,农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发生职业的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不断上升,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例如。1996年,美国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为1.79%,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为71.24%,200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是2.9%。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高达74.26%。可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不断从低级的第一产业向高级的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化是一个以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就业中的份额连续下降,而工业及其它份额不断上升为特征的经济结构变革过程。

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为空间的转移和集聚

产业革命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集中或集聚,集中能够产生规模效益,城市因其集中性的特点,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因此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和集聚,最终实现城市化。城市化就其最一般的含义上讲,是随着经济发展,乡村分散的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地在空间上聚集,逐渐向城市转化的过程。因此,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就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加速阶段和完成阶段。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怒姆(Ray.M.Narthum)于1979年提出的“逻辑斯谛生长曲线”(LogisticCurve)。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发端的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城市化刚刚兴起阶段。城市化率在30%以下。其特征为:城市化水平很低,农业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工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工业能提供的就业计划极其有限,农业的剩余劳动力释放很慢,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现象尚不明显,城市化的增长速度也很慢,像英国在这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年增长率就只有0.16%,法国为0.20%,而美1790~1840年的50年间城市化水平也只不过提高了5%左右。

(2)中级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其特征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由此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各级城市流动和聚集,城市工业吸纳了大批农业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快速而稳定;各国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比如法国、德国城市化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就提高到了0.35%。而美国在1840~1970年的130年间,城市化水平也由原来的10%迅速攀升到了73%。

(3)高级阶段:城市化达到高水平之后开始减速阶段。城市化率在70~90%之间。其特征为: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农业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据了绝对少数;农业人口向城市(镇)聚集已非城市化的主导方向,其就业结构也逐渐由第二产业转向了第三产业;从总体上看,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并接近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表明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高水平的稳定阶段。

由此可见,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来促进城市化的实现,在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结构的转变与城市化率的上升密切联系。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产业转移的过程。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巴西、印度、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演进史,也都反映了这个客观过程。历史数据反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什么时期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的多,城市人口比重也就增加的快,而且,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幅度总是大于或略大于农业劳动份额的降低幅度。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实现产业转移和空间集聚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实现产业转移和空间集聚的。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指标,具有密切的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常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联系,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在不同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互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工业化是产业革命的产物,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产业革命要求生产集中、大规模地进行,导致生产的社会分工精细,也对相互协作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导致劳动力、人口、市场等的集中。最初的单个工厂迅速发展成为连片的城市,并不断扩大规模,尤其是在工业化前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城市化演进的本质过程是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与分化过程,从其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的本质看,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归根到底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取决于工业化,如果说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变迁,城市化是空间结构的变革,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在不同区域的耦合,社会经济就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不断前进。如果二者协调发展,那么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同步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农村劳动力就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演进中实现产业转移和空间集聚的。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的,即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乡城转移是同步的。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及关系演进特征,可以将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

起步期以工业化的发展为核心,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这个时期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是围绕着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制造业相对于农业与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比较高,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较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虽然低于农业,但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集聚场所,并提供相应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与资本的集聚;表现为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增加,城市的外延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开始加快。

成长期进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中期阶段,二者互动发展特征最为明显。随着工业化演进,工业分工逐步深化,中间产品增加,一方面促进了资本密集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品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对专业中间商以及专业化服务经济的需求提高,推动了服务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对于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通过共用基础设施、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以及知识的溢出效应,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服务业的分工细化表现出对于企业的生产服务与对于人口的生活服务加强,吸引人口进入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与市场范围的扩张,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为工业专业化生产提供条件。资本密集工业产生“资本排斥劳动”,使得工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降低;服务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其比重提高,逐渐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从空间转移来看,这个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稳步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有一个大的飞跃。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熟期,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市化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具体表现为服务业功能的强化。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业生产总量在国民经济总值中的比重减小,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开始呈现负增长或者零增长。服务业分工深化,生活服务业的重要性加强,服务业对于空间上的可接近性的要求,使得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工业演变为服务业,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互相促动,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等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水平与非农产业的差距减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非常缓慢,城市化发展主要表现为质量的提升。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演进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在起步时期,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是工业,并且主要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轻工业,一方面对劳动力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要求不高,便于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另一方面对劳动力的吸收数量要大于服务业的吸收数量,工业与服务业就业增长率分别在0.4%以上与0.4%以下。进入成长期以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特征最为明显,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反过来,城市化也带动工业化发展,非农化率、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主导地位逐渐被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资本品工业所替代,工业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逐步下降,与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差距开始扩大,大致是从城市化率50%左右开始。恰恰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大,表现在服务业或者第三产业就业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如美国从1920年(城市化率为51.2%)开始服务业增长率高于同期城市人口增长率,制造业增长率快速下滑,与城市人口增长率差距拉大。

作为后期工业化国家,日本在工业化时期的工业就业年均增长率要略高于美国,1910年工业化起步时期基本上保持了年均1%及以上的增长速度,1920~1930年工业就业增长率为0.4%~0.6%,当城市化率到70%以上,日本工业就业年均增长率为0.2%左右,美国同期为0.1%左右。当制造业或者工业就业年均增长率下降到0.1%及以下,城市化率年均增长百分点下降到0.1~0.2,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经济发展进入了以信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

从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看,城市化从加速增长至缓慢增长与工业化阶段基本吻合,主导产业一般都经历了“轻纺工业(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加工工业(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历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与空间的同步转移,从具体的数据来看,意味着非农化率与城市人口比重同步增长,一般而言,非农化率要高于城市人口比重,这已经被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所证实。在初期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纺织、食品、日用产品等轻工业转移,餐饮、商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随之发展。随着资本积累与分工理论的深化,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工业,钢铁、化学、机械、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开始减弱,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加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开始增加。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电器设备、航空工业、精密机械、核能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减弱;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产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使得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速度逐步超过第二产业。进入工业化后期。信息产业、电子工业、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航天工程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需求数量相对减少,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第四节)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农民工总体概况

(一)农民工总体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