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2326800000028

第28章 靶控输注(3)

Alvis等报道心脏手术采用芬太尼靶控输注用药,与人工分次用药50~100μg/kg比较,具有血流动力学明显稳定的效果。目前,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10μg/kg,在体外循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0~75μg/kg,麻醉维持采用靶控静脉输注咪达唑仑15~30μg/(kg·h)和芬太尼1~2.5μg/(kg·h),并在手术全程吸入异氟烷0.5~1.0MAC,也有人在体外循环期间靶控输注丙泊酚20~100μg/(kg·min)。

阿芬太尼TCI用于重大腹部外科手术的良好临床效果已经得到证实,而舒芬太尼TCI却未能较手工输注显示更加明显的优势,这可能与其血浆和效应室药物平衡时间较长有关(t1/2Keo=5.7min)。

2.术后镇痛

静脉PCA(PCIA)靶控输注的装置由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和输注管道三部分组成,由微电脑通过数据输入随时按需修正注速、注药量和锁定时间。可用的药物有阿片类或非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具有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如:氯胺酮),可以单一用药,也可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例如:吗啡配方浓度为1mg/ml,单次剂量0.5~2.5mg;哌替啶配方浓度为10mg/ml,单次剂量5~25mg;芬太尼配方浓度为0.01mg/ml,单次剂量0.01~0.02mg。三种药物的锁定时间均为5~10min。

术后利用TCI技术来输注镇痛药对病人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方法来延续术中的镇痛效应。第一个将TCI技术用于术后镇痛的是Davies等,他们报道了输注阿芬太尼提供满意镇痛、又不抑制呼吸的TCI输注:对14个接受主动脉手术的病人输注阿芬太尼。阿芬太尼的浓度是以能提供满意的镇痛为标准,同时又不抑制呼吸。浓度的调节是有护士来完成的,每次可以根据病人的需要及实际情况来增加或减低5ng/ml。该用于镇痛的TCI系统平均使用时间为39h,病人在96%的时间内感觉无痛或轻微疼痛。阿芬太尼的平均血药浓度为:71(34~150)ng/ml。

此后有许多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由病人自己来输注阿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有些类似标准的PCA。所有的研究都报道了病人对镇痛的满意率很高。Schraag等将瑞芬太尼用于病人自控的TCI系统,以克服瑞芬太尼麻醉后很快出现疼痛的问题。此项研究显示,30例病人在重大矫形手术后平稳过渡到早期镇痛,且没有出现呼吸方面的问题。

3.TCI(静脉)分娩镇痛

可选用阿片类药物如哌替啶、吗啡、芬太尼或纳布啡(nalbuphine)等。当产妇进入第一产程剧烈疼痛时,开始靶控PCIA,宫口开全时停止用药。PCIA一般选择LP模式(负荷剂量+PCA持续量)或CP模式(持续剂量+单次PCA量)。

(1)哌替:LP负荷剂量为25~50mg,单次剂量为10~15mg,锁定时间5~10min,限量为200mg/4h;吗啡LP负荷剂量为3~5mg,单次为1mg,锁定时间5~6min,限量20mg/4h。

(2)芬太尼:LP负荷剂量为25~50μg,单次剂量为10~20μg,锁定时间5~12min,限量400μg/4h。

(3)钠布啡:LP负荷剂量为2~4mg,单次剂量为1mg,锁定时间6~10min,限量20mg/4h。

在使用中尚需根据临床情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四)效应室TCI

尽管麻醉医生在进行TIVA时倾向于使用血药浓度这个概念,但是决定麻醉药物药理效应的关键因素是其在作用部位(效应室或生物相)的浓度。效应室存在于脑内或脊髓,而目前的实验技术还不能来直接测量其药物浓度。血浆中药物浓度和效应室药物浓度会随着时间延长而趋于平衡,但我们还可以根据药物的效应来估计其在效应室的浓度。同时慢速和快速静脉输注丙泊酚,血浆与效应室药物浓度之间的差别与输注速率以及药物在血浆和效应室之间的转运快慢有关。在慢速输注组,血浆与效应室药物浓度差别并不明显,两者的峰值几乎同时出现。

目前测量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建立在对EEG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诸如BIS(bispectral-index)或EP(evoked-potential)。BIS或EP已经开始用于测定麻醉药物在血浆和效应室达到平衡时间的研究。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趋势图明确显示了由于血药浓度和效应室浓度差别所引起的效应滞后现象。这种关系对于每一个药物都是存在的。把t1/2Keo应用到多室模型的药代动力学中,则可以据此估计输注过程中任何时间点的效应室药物浓度。Struys等对两种效应室靶控输注装置和血浆靶控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效应室靶控输注比血浆靶控能更精确地产生随时间变化的药物效应(BIS值)。

(五)TCI在老年和儿童病人中的应用

整合到Diprifusor中的参数主要是源于并适合年青成年人。药代学随年龄增加出现以下变化:中央室容积、体重指数以及代谢清除率降低。输注速率应随着年龄而降低。年龄对ke0值影响不大。但是有些文献对年龄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效应浓度还存在争议。就阿片类药物而言,人体对阿片药物的敏感性随年龄增高而增强,但是这是源于药代学及药效学两方面的影响。

Diprifusor并没有将年龄作为一个考虑因素,因此老年病人在使用Diprifusor时,诱导、维持及苏醒所需的靶浓度应予以减少。在这类病人,Diprifusor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减慢诱导速度和易于调控。

目前已有将TCI技术用于儿童的报道。可用的药代模型主要是针对异丙酚和阿芬太尼。儿童的异丙酚药代学有一定改动,主要为增加了体重相关的分布容积和药物的清除率。药代参数的执行性能与成人类似,而所需的输注速率和靶浓度要高于成人。Diprifusor不能用于15岁以下儿童。

此外,TCI系统大多基于经典的房室药代动力学模型,由于模型是假想的,无法精确描述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变异,故输注精度很难提高。临床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应用TCI技术的注意事项

(1)在应用TCI行TIVA时,要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必须熟悉所选择药物的血药浓度-效应的关系,如使病人神志消失和对切皮无反应的CP50和CP95,以便在临床上设置靶浓度。

(2)对于任何一位患者,靶浓度必须精确才能达到所需的效应。

(3)药物的起效时间是麻醉诱导时合理用药的关键,理论上讲,起效慢者先输入,起效快者后注入,当所有药物发挥峰效应时插管最好。否则,插管时的反应很大,而插管后又出现显的低血压。

(4)在选用靶位时,应充分考虑到药物的起效时间。Keo大,t1/2Keo小的药物,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能很快平衡,以血浆浓度为靶浓度同样能很好地控制麻醉深度。相反,则宜选择效应室浓度为靶浓度。但以效应室药物浓度为靶浓度时,输注的速度可能很快,血浆药物浓度峰值很高,如果该药对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大,可引起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对于副作用大的药物,仍以血浆浓度为靶浓度为好。

(5)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术前应用苯二氮类药物,氧化亚氮和阿片类药物都会降低患者对丙泊酚的需求量。理想的模式是以最小的药量达到最佳效果,同时避免或使药物的副作用最小化。

五、TCI技术展望

随着计算机和其他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TCI技术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一)药代模型的生理化

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可以将人体的房室化更加细致,对多变量的数学模型亦能轻松处理,因而在预测浓度的准确性上将有很大提高。此外,用非房室的药代模型通过多次的迭代运算,也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升级而改善其准确性。

(二)输液泵的便携化

正如Diprifusor将控制软件整合到输液泵中,即免除了携带大量的计算机设备一样,TCI系统的小型化和便携化是其发展的另一个趋势。随着病人自控概念的深入,更加需要实现TCI的便携性。

(三)控制系统的自动化

设定靶浓度后,TCI能自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靶浓度,但是临床麻醉深度及手术刺激的改变都需要不断调整所设定的靶浓度,目前的TCI系统却不能完成这项工作。如果效应信息能反馈给靶控系统并自动完成浓度的调节,即可形成所谓的闭合环路麻醉(closed-loopcontrol-of-anesthesia)。效应信息的来源有二:一是药物效应,如用BIS-or-EP为反馈信息形成闭合环路麻醉。二是药物浓度,目前的浓度监测还不能对静脉麻醉药的血药浓度进行即刻测量。但是随着生化技术的发展,静脉麻醉药有希望像吸入麻醉药那样做到随时监测体内的在线浓度,并通过药物浓度来控制麻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