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2326800000034

第34章 临床急性疼痛控制的原则与方法(2)

②在镇痛泵所在的病房内安装无线接收调制解调器,并接收镇痛泵通过无线收发器发来的信号并保存在其内,然后自动拨号到与其相连接的终端电话上,接收终端经终端调制解调器解调后将信号送到终端计算机上。

理论上其优点在于有效克服传统镇痛泵管理不便、无法及时处理、输出情况不能及时汇总、医生管理工作量大、不能控制病人擅自更改参数影响安全等问题,能实现有效的实时监控。临床实践初步证实,无线镇痛泵系统能安全地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个体化治疗及其他需持续或间断给药,以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的疾病治疗。

三、预测术后疼痛程度及止痛药用量的因素

如在术前可预测术后疼痛程度的相关因素,无疑将利于更好地对术后疼痛进行早期干预和防治。Vivian等通过多元分析法对已发表的48篇文章(含23037名患者)研究分析发现,影响术后疼痛程度有以下四个显著因素:术前已存在的疼痛、焦虑、年龄及手术类型。而影响术后止痛药用量最重要因素则为手术类型、年龄及心理不良应激。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性别并非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手术类型是预测术后疼痛程度和止痛药用量最重要的因素。导致最严重的术后疼痛的手术是关节矫形术、开胸和开腹手术。心理社会因素及行为因素在治疗术后疼痛时常被忽视。本研究发现焦虑也是预测术后疼痛程度的重要相关因素,尤其是胃肠道和妇产科手术。焦虑状态可降低痛阈、夸大疼痛强度及激活海马的内嗅皮质(与情绪行为调节有关)。而心理不良应激如抑郁和负性情感等可增加术后止痛药用量,且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有关。因此应重视对患者的教育和心理疏导。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和睦的医患关系,使用抗焦虑药等均可降低焦虑从而缓解术后疼痛。

术前已存在的疼痛,包括慢性疼痛也是术后疼痛程度的显著相关因素,这些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可能更重,所需要的镇痛药量也更多。手术后损伤组织处疼痛信号的不断传入可导致传递疼痛的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和反应性增强。由于转录的变化(如COX2抑制剂诱导基因转录时发生变化可导致前列腺素E2的释放),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可持续较长时间,组织愈合后疼痛仍然存在,从而形成手术后慢性疼痛综合征。而重视和改善术后急性疼痛治疗可有效防止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反应迟钝,疼痛程度降低,吗啡用量也相应减少。然而持续存在的疼痛可能对老年人的心理及躯体功能影响更大。对老年人应考虑个体化用药,连续监测和评估疼痛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四、新生儿疼痛指南

近年研究证实,与儿童相比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伤害性刺激更敏感。遭遇伤害性刺激时新生儿在生理、行为、激素水平及代谢方面产生强烈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对新生儿可产生短期和长期的不利影响。目前对新生儿行有创操作时的镇痛措施有限。Lag等新生儿学专家制定的新生儿疼痛治疗临床指南,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更有效和更安全的镇痛措施。就新生儿医学而言,防止和治疗疼痛应该是标准健康护理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识别及评估疼痛的来源应纳入临床医师及护士的常规工作。

上述指南中介绍了足跟采血、动静脉穿刺及经皮中心静脉置管、肌注或皮下注射、手术切开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腰椎穿刺、置入及拔除胸腔引流管、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及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的镇痛方法。有大量研究证实当行足跟采血和静脉穿刺时,喂养蔗糖及非营养性吸吮(NNS)对预防疼痛有效,而母乳喂养也可缓解疼痛。

五、急性疼痛服务

急性疼痛服务(acute-pain-services,APS)是对手术病人、产妇或其他急性疼痛患者实施疼痛管理的组织机构。目前尚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APS定义,一般认为正规的APS不仅能够提供疼痛治疗及相应临床监测,而且在规范镇痛技术、减少相关并发症,对医护人员实施教育培训,以及进行临床研究和新技术探索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APS由麻醉医生、外科医生及经训练有素的护士及药剂师等组成,可为疼痛患者提供更规范的服务。这是发达国家疼痛医学的发展趋势。护士在评估和治疗急性疼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Gleeson等对新西兰一家大医院从事APS的护士进行了有关对APS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回应者对APS工作非常满意,事实上这一结果也增加了研究人员对本领域深入研究的信心。另外Shiqing等的研究显示:在APS治疗术后急性疼痛期间,麻醉医师每周轮换与每天轮换相比,患者满意度更高。我国APS的建设才刚刚起步,虽然目前在国内只有很少医院建立了APS,但整体而言仍远远无法满足患者术后疼痛治疗的需求,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学科协作疼痛团队的建设和管理问题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发达国家APS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分娩镇痛的规范化

研究表明,分娩疼痛的程度大约有50%的产妇分娩时剧烈疼痛,难以忍受,甚至可达“痛不欲生”的地步;35%的产妇为中等程度的疼痛,可以忍受;仅15%的产妇分娩时有轻微的疼痛。产痛不仅给产妇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和痛苦,而且对母子均有危害,惧怕产痛可导致宫缩不协调,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及酸碱平衡失调。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孕产妇对分娩镇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如何使产妇清醒,无痛苦地分娩、诞生新的生命为人们所追求。1992年美国妇产学院分娩镇痛委员会指出:“分娩导致许多妇女剧烈的痛苦,而这种痛楚往往被人们视为正常的过程而忽略,产妇剧烈阵痛的经历理应引起人们对分娩镇痛的重视。”为使分娩无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1846年10月16日,美国的Morton医生成功地将乙醚用于手术的麻醉,成为近代麻醉史的开端。1847年,Simpson医生用氯仿成功的用于分娩镇痛;1853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用氯仿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分娩镇痛;20世纪初,随着腰麻、硬膜外麻醉技术的相继出现和改进,逐步成为阻滞麻醉的主要方法。到了1938年,美国的Graffagnino和Seyler医生首先将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

美国,85%的产妇分娩时做到分娩镇痛,剖宫产率为10%~20%。英国,1946年,分娩镇痛率为32%;1958年,分娩镇痛率为66%;1970年后,分娩镇痛率达98%。而据1999年英国全年25万产妇的分娩统计表明,剖宫产率为18.5%。国内外开展分娩镇痛的现状国内总体上讲,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分娩镇痛率不足1%,而剖宫产率却高达50%,甚至更高。

但是“分娩必痛”的传统观念将随着日趋成熟的分娩镇痛技术服务发生改变。

(1)为了进一步保障母婴安康,促进自然分娩,减轻产妇分娩痛苦,在全社会促进自然分娩的氛围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倡导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5年的“推广促进自然分娩适宜技术——导乐分娩”项目(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

(2)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将使大多数适应证产妇愿意接受安全的分娩镇痛服务。在高收入群体和高知识群体中,对这种高层次技术服务的认同更为广泛。

(3)传统的“治病型”医疗观念必然向着“治病型”与“服务型”相对合的方向发展。人们开始对分娩疼痛有了重新认识,逐渐纠正“分娩必痛”的错误观念。南方如广州、上海、武汉等一些大城市的一些大医院近两年来已规模开展分娩镇痛技术;北方城市如北京、青岛、西安等地的某些大医院也将分娩镇痛列为常规。

一、开展分娩镇痛技术的安全性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我们现在采用的是现代麻醉技术(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用于缓解产痛,但是它所产生的效果是“镇痛”,而不是“麻醉”。“镇痛”概念与“麻醉”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镇痛”应没有意识消失和没有运动神经阻滞,但它与麻醉同样具有风险,因此必须要求具有较高责任心及专业水平的麻醉医师来过完成。麻醉医师不仅要熟悉产科知识,而且应对所采用的镇痛技术能熟练掌握,并对所采用的药物的药理作用有深入了解,并参与镇痛后的母婴生命体征的监测及并发症的处理,必要时参与产妇及新生儿的抢救工作。

(一)工作环境

产房包含1~3间分娩室及数间待产室,分娩镇痛操作应在稍加改造的一间分娩室中进行。该分娩室的布置与空气消毒应参照手术室标准,需配备复苏抢救器械、基本生理监护仪、供分娩镇痛使用的麻醉药物和用品、胎心宫缩监护仪(TGG)及新生儿复苏抢救设备。待产室环境力求幽雅、温馨舒适,从心理上缓解产妇的紧张心情。

(二)人员配备

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是分娩镇痛服务体系中的关键,作为分娩镇痛这一特殊的“人性化服务”的实施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对产妇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分娩镇痛医疗服务主要由麻醉医师和助产士共同协作完成。

因分娩是一自然过程,分娩时机不能人为控制。据我们观察,61%的产妇进入活跃期(即开始实施分娩镇痛时间)是一天24h中的14:00—24:00。配备相应的麻醉科医师是规模开展分娩镇痛这一“额外”(手术室之外)工作的必要条件。麻醉科医师的配备应满足24h值班的需要,以保证全天候服务。开展分娩镇痛服务后,助产士人员和工作量也相应增加,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宣传分娩镇痛,通知麻醉科医师,配合相应操作,母婴严密监护,观察产程等工作内容。

二、日常工作

科普宣传:孕妇学校授课、发放宣传小册子、媒体宣传等。

确定分娩镇痛技术的收费标准。

制定《分娩镇痛工作常规》并遵照它进行工作。

分娩镇痛前与产妇家属签订《分娩镇痛协议书》。

麻醉医师的技术培训及安排值班医师。

产科医师及助产士的培训。

产房需配备监护及抢救设备及常用镇痛药物。

完善镇痛药物的管理制度,产房护士专人负责药物的摆放及消毒,并与麻醉医师一起核对所使用的麻醉药物。

麻醉医师与产科医护人员密切合作,相互理解与信任,切不可相互推卸责任。

麻醉医师记录《分娩镇痛记录单》一式两份,其中一份纳入病历中备案。

三、项目管理

分娩镇痛服务目前是一新项目,需要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收费标准。医院管理上协调好麻醉科与产科的关系,制定相应政策是开展好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管理上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分娩镇痛服务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工作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

①麻醉科医师和助产士的分工职责;

②工作内容和操作程序;

③工作人员24h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包括分娩镇痛登记及记录;

④麻醉科医师与助产士的业务培训制度。

世界各国由于发展不平衡,对分娩镇痛的认识、采用的方法和分娩镇痛的普及程度都有差别。由于分娩镇痛不仅关系到提高产妇生活质量、维护她们的尊严,也直接影响到母子的平安,因此人们这一领域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

目前椎管内镇痛包括硬膜外阻滞和腰硬联合镇痛已经成为分娩镇痛的主流方法,特别是新型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的应用,使得这种方法更安全和有效。超短效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的研发,使得有椎管内阻滞有禁忌证的产妇有可能得到良好的镇痛而不影响胎儿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