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2326800000058

第58章 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麻醉(3)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脑血管病人中,缺血性疾病最为常见,好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大部分脑血管疾病伴有高血压和心肌缺血等征象,除按高血压病人处理外,对伴有心肌疾病或心肌梗死病史而长期服用洋地黄、利尿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凝药、激素等多种药物的病人,更应估计到其心功能的代偿情况及各种药物相互间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等,术前要认真准备。应针对脑血管病变的特殊性,采取镇静、镇痛、降低颅内压等相应措施,以维护脑功能。

麻醉期间力求用药适当,操作合理,勿使血压剧烈波动。对伴有脑、心、肾功能障碍者,更宜慎重处理。手术具有半急症性质,由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频繁,脑组织可能肿胀和颅内压增高。麻醉时应保持头位略高,适当应用脱水利尿剂减轻脑水肿。但是,过度换气可加重脑缺血,因此不宜采用。如病人合作,宜选择局麻安定镇痛麻醉,对病人的呼吸、循环干扰较小。进行血管吻合时需较长时间阻断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应使用降低脑代谢率、扩张脑血管的麻醉剂如硫喷妥钠、地西泮、异氟烷等。全身麻醉也应维持浅麻醉,必要时加肌松药,进行人工呼吸管理。对于患有脑缺血性疾病实施其他部位手术的患者,同样参考以上原则。以区域神经阻滞或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为首选。

(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

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岁的病人。但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亦可发病。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常为发病的诱因,起病急剧,突然剧烈头痛、呕吐,偶有癫痫发作。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侵入脑室的大量出血或侵入脑干的出血,病人很快即进入深昏迷,四肢瘫痪,眼球固定,针尖样瞳孔,高热,病情迅速恶化,几小时内死亡。临床诊断除上述症状外,脑检查可准确定位。手术的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和解除脑疝。因此适应证的选择很严格。出血不多、病情不重者不需手术。起病急剧、深昏迷者,手术无价值。

只有起病时意识障碍不重,经内科治疗后有加重的趋势,年纪较轻,无严重心、肺、肾病变者,应力争尽快手术。如意识障碍不严重,病人尚能合作,可考虑局麻加安定镇痛麻醉。

这对正在出血的病人有益处,可避免全麻诱导插管血流动力学波动而加重出血。但是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选用全身麻醉。此类病人多为急诊入院手术,麻醉前准备不充分,过去病史往往不能全面了解。应着重了解主要脏器的功能及服药史,若时间及病情允许,应立即查心、肺功能。对岁以上的患者要急查心电图。多数病人有高血压病史并长期服用降压药物。麻醉诱导应慎重用药,为了减少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抑制及喉镜刺激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和心血管反应,宜选用快速静脉诱导。对术前已昏迷且饱食的病人,宜在保留自主呼吸状态下行气管内插管。

五、脊髓损伤

(一)麻醉前评估和麻醉前用药

术前对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强调各项准备与估计,掌握病情特点,包括:①全面体检以了解损伤程度、分期和并发症;②充分了解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③了解手术目的、要求和范围;根据血常规和电解质值纠正电解质紊乱;④充分扩容,力求麻醉诱导期不出现明显的低血压,这对脊髓休克患者尤其重要。

麻醉前常规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以预防心动过缓。文献报道术前1h口服硝苯地平10mg具有防止自主神经异常反射的功效。

(二)麻醉选择及管理

这类手术多需采用俯卧体位,患者又可能存在饱胃或胃排空时间延迟,因此容易发生反流误吸,需要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选择对脊髓血流灌注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的全身麻醉药。患者的血容量常减少,静脉麻醉药的分布容积减少,敏感性增高,心血管代偿能力下降,如果采取依次诱导或加深麻醉法,要警惕出现低血压意外。

严重脊髓损伤特别是横贯性损伤患者,往往即刻出现脊髓休克综合征,表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和血容量减少,如果并存出血,则血容量更低。因此,麻醉诱导前必须建立两条通畅的静脉通路,或直接施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保证及时扩容,防止诱导期低血压。文献推荐选用N2OO2吸入麻醉药和阿片类药施行维持麻醉,选用非去极化类肌松药。

麻醉期间加强呼吸管理,维持循环稳定是关键。气管内插管后采用定容型呼吸机施行控制呼吸,调节适当的通气压力和吸呼比,以保证充分供氧,维持PaO2和PaCO2正常,但需避免过度通气所致的低碳酸血症,后者可致脊髓血流减少而进一步影响脊髓功能。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

这类手术需在俯卧体位下进行。麻醉后俯卧位可能使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麻醉后突然改变体位则更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在安置手术体位前,应注意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同时尽量轻柔缓慢地翻身,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体位性低血压。此外,应特别注意安置胸腹部垫位置的正确性,以防止影响呼吸和静脉回流。

自主神经异常反射常发生于脊髓损伤中间期和T5平面以上损伤的慢性期患者,且常因膀胱过度充盈或麻醉过浅、手术刺激过强而引起。文献报道出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时,可采用硝苯地平10mg或酚妥拉明2~10mg静脉注射治疗,避免急性高血压继发的颅内出血和肺水肿。

脊髓损伤患者的产热能力降低,术中应注意保暖,静脉输注的液体宜适当加温,特别在快速大量输注时更需重视。此外,要尽量适当调节室温。术毕苏醒期常因麻醉转浅而诱发自主神经异常反射,因此,应掌握恰当的拔管时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六、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一)病理生理

又称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是主要侵犯脊神经、颅神经的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亦可累及脊髓和脑干,呼吸肌受累者,可因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原发性病毒感染和神经变态反应有关。病理改变为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炎。神经组织变性,髓鞘有不同程度的解体,伴有局灶性轴突碎裂和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而异。主要有肢体对称性运动障碍、颅神经麻痹,重症者可累及颈部肌肉、肋间肌和膈肌,表现为抬头困难、咳嗽无力、呼吸困难或呼吸肌麻痹等。

(二)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详细了解病史和临床症状,发病在2个月以内或近期有病情恶化而行择期手术者,应特别慎重。有呼吸肌麻痹病史者,在围术期有发生呼吸衰竭的可能,应有机械通气的准备。术前应常规检查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及胸部X片。有呼吸道感染者,应积极治疗后再手术。

(三)麻醉注意事项

在急性期很少进行手术。在稳定期有可能进行一些急诊手术。麻醉前准备好各种呼吸急救设备。麻醉选择的原则为越简单越好。对于短小手术,以局麻和神经阻滞为首选。因主要病变在脊神经根,椎管内麻醉不提倡,因为如果出现并发症不易与疾病发作区别。以低浓度局麻药为宜,以免发生局麻药的神经毒性。选用全麻时,应慎用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应用时应减量,或在肌松监测指导下应用。围术期避免发生误吸;术中注意保温。注意无菌操作,避免诱发疾病发作。

七、精神行为异常病人

精神行为异常的病人如精神分裂症等多发于青壮年。麻醉前应对有精神行为异常的病人进行全面的精神行为评估,并和病人家属认真交换意见,讲明此类病人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合作性的影响。对麻醉与手术是否能改变这类病人的精神行为,目前并没有定论的说法。很多病人在全身麻醉后,尤其是氯胺酮麻醉,其行为异常可得到抑制或不同程度的改善,有些可能没有改善,甚至增加新的行为异常。这点必须与家属交代清楚。

对于抑郁型的病人只要耐心说服,减轻其思想负担,一般尚可配合手术麻醉。对躁狂兴奋、幻觉妄想或木僵样反应的精神病病人,因不能主动配合麻醉手术,须采用全身麻醉。这类病人常在术前已长期服用镇静安眠药,因此可能存在肝功能损害及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应予重视。术后应持续镇静、镇痛处理,防止病人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