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106

第106章 公正无私的孝和皇太后

在清代的后妃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开国时的孝庄皇太后和近于末代的慈禧了。其实,要说仁厚无私、临大事有主见的孝和皇后应当得分最高。这种观点不一定得到普遍支持,因为有的史书批评她的仁厚无私、当机立断是工于心计,手段老到。并说她涉嫌毒杀了自己的亲侄女兼儿媳妇——道光皇帝的第三位皇后(道光帝先后共有过四位皇后)。但这些说法缺乏起码的根据,有太多的主观臆断。有根有据且不怀成见的评说见于台湾苏同炳的《中国古代名女人》(百花出版社2000年出版)。这位苏先生在写孝和皇后时标题就用了《清代皇后数孝和》。开篇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清代入关以后的传世之主,从顺治算到宣统,一共是十个皇帝。比较为大家熟悉的皇后,最出名的自然得推慈禧太后;其次则顺治的生母孝庄皇太后……真正最有贤德之名的,事实上倒是人们所不知的另一位,那就是清仁宗嘉庆帝的继后、清宣宗道光皇帝的继母、孝和皇太后。由于她的贤德公正,道光才能在嘉庆暴崩之后,安然无事地继承了帝位;由于她的明礼知义,道光才会终生对她敬礼不衰。”

嘉庆皇帝名顒琰,是乾隆的第十五子,因为康熙和乾隆祖孙两帝在有清一代身居皇位时间较长(康熙六十一年,乾隆六十年),所以到嘉庆继位时,年已三十六岁。他的第一任皇后是原配妻子喜塔腊氏,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夭折,道光皇帝旻宁就是这位死后谥号为“孝淑睿皇后”的喜塔腊氏所生的次子。他的父亲嘉庆即位时旻宁已是十五岁的少年。就在嘉庆当上了皇帝的第二年,道光十六岁时他的生母喜塔腊氏薨逝,皇后出缺。刚刚让出皇位的太上皇乾隆便降旨,把时年二十一岁已为皇妃的钮祜禄氏的头衔上加了一个“贵”字,晋封为皇贵妃。为什么不直接封为皇后呢,这是因为嘉庆皇帝的首任皇后喜塔腊氏的丧服期未满。丧服期一满,她便及时扶正,成为孝和皇后了。

其实,孝和皇后仅比道光皇帝年长六岁,诚然一位年轻的继母。孝和皇后自己也生有两个儿子,一名绵恺,生于乾隆六十年,即嘉庆即皇帝位的前一年;一名绵忻,生于嘉庆十年。这就是说,当钮祜禄氏受封为孝和皇后时,除了皇次子旻宁,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绵恺,同为皇子,条件相等。旻宁虽然为兄,但皇后不是生母,在一般人看来,优势不如弟弟绵恺。

清代初期的皇位继承,还是由当朝皇帝钦定皇储,即从诸皇子中明确一人为皇太子。到了雍正朝以后,规定不公开明确立储,改为由在位皇帝亲书立储诏旨,一式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箱子里,加锁封存;另一份则置于皇帝亲身携带的小金盒中,亦加锁密闭。一旦,皇帝驾崩,即由顾命大臣请出两份立储密诏,勘对无误后,即宣布密诏中的名字,拥立为继位皇帝。这种立储办法到了嘉庆朝依旧沿用。早在嘉庆五年时,即曾立廿岁的旻宁(道光)为太子,并“尊建储家法,亲书上名,缄藏鐍盒。”这在当时来说,旻宁的皇太子地位已是确定无疑了。但他的母后逝世以后,继母钮祜禄氏,登上了母仪天下的皇后位置,而且她有两个亲生儿子;再而且因为旻宁在人们的印象中“相貌冷薄,人且凡庸”。而孝和皇后所生的皇三子绵恺则“广颊丰耳,人亦宽弘”,皇四子绵忻“最为颖悟、有才艺,年虽少而颇练达事务。”有这样两个比他优秀的异母弟弟,很明显他的皇储地位出现了险情。

嘉庆二十五年(1821)七月初,皇帝亲率太子旻宁、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庐荫溥以及内务府总管禧恩等人,赴承德避暑山庄。是月二十四日,嘉庆帝忽然患病,次日即暴崩于京外山庄。依旧制,老皇帝崩逝了,则应由几位大臣将“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密藏的诏书和老皇帝随身携带的金盒中另一份密诏,两相对照,名字一致后,即可宣布新皇帝的名讳了。但当时来不及到京城去取乾清宫中的密诏,而国君又不可一日空缺,所以,以赛冲阿为首的几位大臣,便首先寻找皇帝亲身携带的那一份诏书,没料到,竟在一个小太监身上找出了藏有皇帝立储密旨的小金盒,盒内果然有嘉庆四年皇上的手谕,立旻宁为皇太子,可继承皇位。但这使大家很蹊跷,这么重要的东西皇帝为什么不自己携带而交给一个太监呢,这只能说明皇帝不重视它了。为慎重起见,必须迅速拿回密藏在宫中的那一份,对照无误后,再行公布。正在大家商议之际,北京宫中的孝和皇后竟以快马送来了她的懿旨,内称:“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但恐仓促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指道光皇帝)秉性谦冲,予所深知。为降谕旨,传谕留京中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如此一来,皇次子旻宁便顺利的登上了皇位,尊孝和皇后为皇太后。

孝和皇太后为什么要如此迅速地降旨,拥立不是自己亲生的旻宁为新皇帝呢?这没有别的解释,只能说明她是一位心怀社稷、深明大义、公正无私的母亲。因为她知道,嘉庆皇帝在即位之初,确曾有过立储旻宁的密旨,并分别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铁匣和随身携带的小金盒之中。但后来,他对这位皇次子的相貌和才能越来越不如意,便有了易储的想法。而对“最为颖悟、有才艺,年虽少,而颇练达事务”的皇四子绵忻却深为喜爱。到了晚年,他易储于皇四子绵忻的想法愈加明显。在嘉庆二十四年,即封年仅十四岁的绵忻为瑞亲王,而年长他十岁且“广颊丰耳,人亦宽弘”的皇三子绵恺却只封了个比亲王低一等的郡王。最为重要的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立储密诏竟忽然被秘密撤出,这就明白无误地表明嘉庆皇帝已经改变了原来的立储决定。怎么知道那道密诏已经被秘密撤出呢,这从孝和皇后在嘉庆崩逝后,迅速降下懿旨的下列文辞中可以明确看出:“……但恐仓促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这说明她早已知道,嘉庆皇帝的早年立储的密诏已经不复存在了。至于小太监身上携带的那份诏旨,孝和皇后一定早已知道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孝和皇后对皇帝易储的决定早已心知肚明,而且新立的皇储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按一般人的做法,一定会努力促成新储君顺利登临大位。但孝和皇后没有这样做,而在嘉庆帝暴崩之后,立即急颁懿旨,拥立事实上已被取消了皇太子地位的旻宁为帝,这不仅避免了诸大臣各拥所亲、兄弟相互争位的政治乱局,还使得“秉性谦冲”的旻宁顺利继承了皇位。是孝和皇后一手成就了这个在位卅年的道光皇帝,并且使道光对只年长自己六岁的继母——孝和皇太后“终身敬礼不衰”,安排她住在寿康宫,享受天年。

至于有人说孝和皇太后可能是毒杀道光皇后的凶手,纯属无稽之谈。说是恶意诬陷自然也缺少根据,但至少是望风扑影,使这位公而无私、贤良的皇太后,蒙受了不白之冤。

事情是这样的:道光皇帝先后有四位皇后。第三位皇后是孝和皇太后的亲侄女,也称钮祜禄氏。这位皇后聪明漂亮,颇受道光的宠爱。道光十六年,恰是皇太后的六十岁大寿,皇帝降旨举行隆重的庆典。道光还亲到寿康宫为太后祝寿。两人在闲谈中皇帝夸奖钮祜禄皇后如何聪颖灵巧。他这么做是为了取得太后欢心。但太后听了并没有显出多么高兴,并说:“女子以德为重,德厚才能载福。若仅有点小聪明,还算不了什么福相。”她这么说很可能是做为亲姑姑的谦辞,但传到皇后的耳朵里以后,她竟不高兴了,并与太后有过顶撞,两个人的关系遂不甚和睦。三年以后的冬天,皇后患了感冒,太后得知,不畏严寒,亲去探望,关切地嘘寒问暖,皇后见了大为感动。回想起自己过去两三年对太后的冷漠,深感愧疚。待她痊愈之后,又去太后宫请安,这对婆媳兼姑侄又复和好如初。第二天孝和皇太后差人给侄女送去一瓶名酒,皇后当即饮用,并连夸味道甚好。不料,就在这天夜里,皇后突然去世了。因之,便有后人怀疑是孝和皇太后在酒里下了毒药。按一般推理,太后的赐酒和皇后的暴死可以构成因果关系。但既缺乏起码的证据,又没有充分的理由。首先,太后和皇后是姑姑侄女关系,同出钮祜禄氏家族,两人虽曾有过一段不愉快,但没有利害冲突,不至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再者,孝和太后为人贤德,这在拥立旻宁为帝的举动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她哪能为了三年前的不愉快而毒死自己拥立的皇帝的爱妻呢。对于道光皇后暴死的原因,也有人说是因为她自己为了保住亲生儿子奕詝(即咸丰)的太子地位,曾阴谋投毒静贵妃所生的皇六子奕欣。因为奕欣颇为道光喜爱,曾有易储于他的想法。后来阴谋败露,她畏惧严厉的家法和羞愧难当而自杀。此种说法虽也没有直接证据,但理由却比前一种说法更充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