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03

第3章 早于屈原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爱国女诗人,早于屈原约300多年出生在春秋时期卫国(都城在今河南淇县)的王公之家,是卫宣公的女儿、卫懿公的妹妹。她天赋聪颖而多才多智,再加上生在了富贵之家,自幼接受了良好教育,很小就长于舞文弄墨,十三、四岁就开始吟诗作赋;著名的淇水培育了她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在她的处女作《竹竿》中,把她的多情和浪漫表现得恰到好处,诗中写道:“泉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短短十六个字,就把一群少女嬉笑玩耍在潺潺流水之间,衣冠上的金玉珠宝饰物,随着她们轻盈而又节奏的舞姿,发出了悦耳动听的响声,动、静相谐的画面完美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许穆夫人生长的年代,正是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林立、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诸侯国之间,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吞并战争时有发生,而当时的卫国就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许穆夫人因为富有才智,常常为国担忧。由于她的才貌出众,许、齐两国的国君都曾派出特使,向卫宣公求亲。两国许诺的聘金多少不同,许国虽小,但比齐国的多。卫宣公和妻子都很注重聘金的多少,便把女儿许配给许国国君。而他们的女儿则因胸怀大局,关注国事愿意嫁到齐国去。因为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县东)比较弱小,且距卫国较远。而齐国强大,距离又近。一旦卫国有了危难,可以得到齐国的救援。她的这种出于关心国之大局的主张,竟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无奈之下,她只好远嫁许国,做了许穆公的妻子,故被称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离开祖国以后,非常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凭栏远眺,向着许国的方向,沉浸在对少时的眷恋和回忆中。想着想着,凭着她诗人的灵感,便会脱口吟出细腻清丽的诗句来。如在一首名为《竹竿》的短诗里写道:“藋藋竹竿,以钓其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全诗只有八句,但感情丰富。作者借回忆在淇水之畔垂钓的情景,寄托对远在故国的少时伙伴和骨肉亲人的深切思念。

卫宣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即卫懿公。这卫懿公是一位典型的花花公子,根本无心治国,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奢侈享乐上。他的嗜好独特而奇异,不爱犬马鸟兽,却偏偏与鹤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宫中养了许多白鹤,不只整天看鹤、玩鹤,给鹤吃好的喝好的,还给鹤先生们封了高官,甚至有的还拜为将军。更为荒唐的是,为了满足“鹤大人”们的庞大开支,竟向百姓收征“鹤捐”,无端地加重了贫苦大众的负担。他每逢出游,众鹤也要同时随往。并要乘坐大夫才有资格专用的“轩车”。鹤“将军”们跟在懿公的豪华乘舆后面,或站或立,或躺或卧,浩浩荡荡,乱乱哄哄,弄得大街两旁全是围观群众。人们眼睛看着,心里骂着,恨不得他与那庞大的鹤群一块儿灭亡。

许穆夫人远嫁不久,即到了公元前660年,北方的狄人大举南侵,矛头直指又小又弱的卫国。大批狄军兵临城下,情况十分危急。卫懿公急忙下令征召民众抵抗,众人因对他的积怨太深,拒不效力。仓促应战的军队,因平日缺少严格训练,懈怠成性,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刚刚交战,即溃不成军。最后连懿公本人也出宫应战,死于乱箭之中。很快,狄军就占领了卫都,对当地居民大肆烧杀抢掠,后将空城也一炬烧毁。大批失去家园的难民,连夜南渡黄河,逃到了漕邑(今河南滑县),过上了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生活。许穆夫人听到故国遭受狄军侵犯,哥哥懿公死于战乱,众多同胞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的消息后,异常难过。她悲伤啼哭,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祖国,亲自掩埋哥哥的尸体,躬身慰问苦难中的同胞。但这只是她的假想,实际上她什么也做不到。无奈中,她去请求自己的丈夫许穆公,流着眼泪对他说:“君王,卫国遭到狄人的野蛮入侵,现在已经是国破君亡,黎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您是卫国的近亲国戚,应当尽快派兵前往救援。如果您肯这样做,臣妾这里拜谢了。”

许穆公虽然很爱自己的妻子,但在权衡了救助卫国对许国的利弊以后,竟不顾夫妻情意,板起面孔拒绝说:“夫人,现在的卫国犹如覆巢之卵,无一完好。孤君即使前去救助,也无济于事了。相反,还可能触怒狄军,招致对许国的进犯。既然卫国的失败已成定局,就没有必要再搭进一个许国,使许国的君民遭殃了。你早已是许穆夫人,不要总是留恋着那个破败的故国家园。好了,放宽心吧,只要许国安全,你就会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说完,还轻松以笑,用手轻轻拍了拍她消瘦的肩膀。

许穆夫人听了,却心如刀绞。默默叨念说:“见死不救,何以谈到幸福,何况死伤的全是自己的骨肉乡亲。”她当时本想埋怨他几句,但她最终没有开口,只是摇了摇头,把满腹的哀愁都咽了下去。她是诗人,多愁善感是她的特有。她有她的发泄渠道,那就是做诗了。于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诗作成熟了。这诗便是著名的《邺风?泉水》,开头几句是: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之与谋。

她生于淇,长于淇,她的脑子里永远有淇,所以在她看来,所有泉水都来源于淇。正是这潺潺淇水,让她更加怀念卫国。现在卫国将亡,自己的丈夫又不肯出兵相救。怎么办?只有淇水河边那些美丽善良的姊妹们,能够理解和同情自己,并且可以和自己共同谋划救国大计。这是多么纯真的遐想、贴切的描述。

既然只有“娈彼诸姬,聊之与谋”,那自己还是得回到卫国去,诗人思考的很细致,连返乡要走哪条路都做了周密思考,诗中曾有:“出宿于泲(今济水),饮俴于祢”等句,把在那里吃饭住宿都想好了。尽管如此,这些依然是空想,实际上她是无法实现这计划的。

当她意识到这近乎残酷的现实以后,便从诗的幻境中走向了诗的现实,又做著名的《载驰》述说自己急于归国的心情,开头两句便是: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快快回归卫国,去吊唁已死的哥哥卫懿公。这是多么真切而淳朴的心里描述。其实诗人要去哭悼的岂止懿侯一人,还有那么多死于战火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老少妇孺。接着写道: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这是说,陪伴她一同前往的大夫们,所乘坐的马匹走在悠悠的长路上,经过艰难的跋涉,才到了漕邑。当她见到那些衣食无着的难民和破败不堪的环境时,她的心情更为忧伤了。

《载驰》写得很长,除了反映她思归的急切,路途的艰辛和到了漕邑的心情外,还反复用了“既不我嘉”四个字。这说明,她顾念家人和同胞,是遭到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大夫们的责怪的。但她还是坚持己见,并反唇相讥那些武官们不能挺身捍卫国家,文官们拿不出善计良谋,用诗中的话说就是:“许人尤之,众稚且狂。”这其中也隐含着对自己的丈夫——许穆公对卫国坐视不救的幽怨和谴责。

狄人破了卫国以后,齐桓公拥立许穆夫人的另一个哥哥公子申为卫国之君,称为戴公。但是戴公命不当君,只在君王的位子上坐了不足一年,便病故了。卫国人又从齐国接回了公子燬。这时的卫国还没有从狄族人的手中完全解放出来。在许穆夫人所作《载驰》的广泛而有力的感召下,齐桓公竭力支持和帮助卫国,据《左传》记载:“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率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漕。”此外,还赠公子燬良马一乘,牛羊猪狗鸡各三百对及若干木料。宋国和许国的国君在齐桓公的带动影响下,也派出使臣到卫国进行慰问,给予了道义上的支持。卫国军民上下,见许穆夫人对故国如此关怀,邻国又给予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援,精神也为之振奋。于是,大家齐心合力,艰苦奋斗,重建家园。公子燬更是心怀复国大志,脱掉君王的衣冠,穿上百姓服装,吃着粗茶淡饭,与大家一起早起晚睡,奔波在重建家园的军民当中,不断安抚他们、鼓励他们,并切实解决大家生活上的困难。就这样,举国上下,团结得像一个人,很快在楚丘建立起一座新的都城。经过这次磨难,继承了王位的公子燬,即卫文公深切体会到,如果没有他的姑姑许穆夫人的高度爱国情操,没有她的诗作《载驰》的强烈影响和她坚持不懈的奔走呼号,便没有齐、宋、许等诸侯国在各方面的支援,卫国也就很难恢复得这么快,更不用说重登诸侯国的地位了。所以,他在感恩之余,严格要求自己,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最终卫国又得以复兴。

许穆夫人为了拯救祖国而满怀激情写就的《载驰》,既是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亦可称之为一个不凡女子的战斗誓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在一个诗人层出不穷的文化大国,实在难能可贵。许穆夫人作为一个富有才华的爱国女诗人将永远受到尊崇,曾有人以诗的语言夸奖她的不朽:

真情迸发始为诗,许穆夫人唁卫时。

铁骑吾邦今践踏,烽烟是日顿蕃滋。

难得国破江河恨,瞻望云飞草木悲。

千古兴亡多少事,《载驰》吟咏岂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