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56

第56章 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已经流传了1300多年,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应当结集成篇。

文成公主大约生于公元620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族侄女,自幼跟随长孙皇后在宫中生活,深得太宗和皇后的疼爱,受封为公主。这文成公主,生得不是很漂亮,但端庄大方,气质高雅。且学养深厚,识书达理。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之强,居世界之首。国都长安,为世人仰慕之地。几乎与此同时,祖国西南的吐蕃族出现了一名杰出的领袖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

这吐蕃族,在唐代以前,与中原几乎没有来往。据说,他们是东晋末年,北朝的南凉国王秃发利鹿狐的后裔。南凉国破后,其国人辗转流亡到了青藏高原,聚集为部落。为纪念先祖,便以“秃发”为国号,因“秃发”语音接近“吐蕃”,慢慢便称为“吐蕃”了。

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十三岁继承赞普位(即王位)。他身材伟岸,风度潇洒,是高原上少见的美男子,且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即位之后,首先平定了内部贵族的叛乱,而后又兼并了青藏高原诸多部落,最终完成了其祖父、父亲所开创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强大的西藏奴隶制政权,实际上成了青藏高原上各部落的霸主。定都逻娑(即今拉萨),在玛布日山(即布达拉山)上建造了宫殿。

松赞干布即位之初,就志在强国。所以他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完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创造民族文字,从印度引进了佛经,提倡信仰佛教。这位年轻的藏王,从少年开始就崇拜东方的大唐,他仰慕大唐的清明政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文化艺术。就连礼乐冠裳都较之其他民族高尚得多。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十一岁的松赞干布,正值血气方刚、敢打敢拼之年,他一时糊涂,竟无视大唐的国力强盛,轻率地领兵进攻唐朝的西南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他哪是大唐的对手,很快兵败于松州城外。这次战败,使这位藏王猛醒。他清楚地知道,要想接近盛唐,靠战争是万万行不通的,最好的办法是谢罪称臣,修好关系,并争取联姻。于是,在松州之败两年后,即贞观十四年(640)冬,他派出副首相禄东赞率众到长安求婚,向唐太宗“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作为聘金。

文成公主虽非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亲生,但夫妇两人视她为己出,疼爱有加。长孙皇后是著名的贤后,她把自己的丰富知识、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管理后宫的成功经验,都传授给了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自己有良好的天赋,学习了母亲的许多优秀。当父皇和母后商议是否答应松赞干布的求婚时,两人犯了踯躅,一时不好决定。后来,长孙皇后想出了一个办法:由皇上当着众臣的面儿,给禄东赞出几个难题,让他在限定的时间内作出回答,回答正确了,则可答应婚求;否则,请藏王另选高们。

西藏使团知道了唐太宗的这个决定后,除了禄东赞之外,其他人都对这次求婚不抱希望。他们知道自己的智力比不上大唐皇帝。其实,禄东赞也无多大把握,但他不肯“不战”而退,那样就不配做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了。

“考试”在皇帝与群臣议事的正殿举行,当时的气氛庄重肃穆,当然也还夹杂着些许喜庆,因为这毕竟是为了公主的婚姻大事。

“试题”一共有四个。第一个是:把100匹幼马和100匹母马各圈一边,让“求婚”使团辨认,哪个母马是哪个幼马的母亲。青藏高原的客人们熟悉放牧,了解马性,除了禄东赞以外的人都说:“我去认,用不了多大工夫就可以找准。”可当他们手牵幼马去找母马时,却遭到了母马的乱踢乱蹦——母不认子。禄东赞见状,忙挥手制止。他对唐太宗说:“请陛下诏令,把母马喂饱喝足,然后放纵幼马自己去找母亲,谁为幼马之母便可确定无误了。”他这招果然灵验,当各个母马因吃饱喝足乳汁充盈时,那百匹幼马很快便偎在母马身旁、吸吮奶汁,并显出“母子”欢欣的模样。

第二道题同样难度不小,是用一根线穿过孔道弯曲的玉石,那些使者不再冒失,还是禄东赞很轻松地解决了。他捉来一只蚂蚁,将线粘在它的腿上,再将玉石的一端涂上一些蜂蜜,把蚂蚁塞进玉石的另一端,蚂蚁闻到甜味儿,很快爬了过来,那根线自然也就穿过来了。

第三、四两题也被禄东赞快速解答,身为大唐皇帝的李世民不能耍赖失信,便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安排禄东赞等人亲见了公主。公主当年正值豆蔻年华,虽然说不上花容月貌,但容颜鲜活,神态端庄,气质高雅,且待人亲切。禄东赞等人向她行跪拜大礼时,她说了句:“请西藏使臣不要如此拘礼,坐下说话吧。”她的声音很轻,但却充盈了亲和力,几位使臣大有受宠若惊之感,同声谢了公主。

文成公主离开长安前,分别向父皇母后叩拜辞别。长孙皇后见养女即将远去高原,知道再见无望,便拉起她的手,脸上带笑、眼中含泪说:“孩子,你要出嫁了,嫁的又是异民族的国王,那里的生活习惯、风土民情与内地大不相同,你要克服许多困难去适应。母亲祝愿你婚姻幸福,赠你一块日月宝镜,想念母亲了,你就照一照,咱们母女便可相见。”

唐太宗给女儿的陪嫁是500驮五谷杂粮的种子和1000驮农具,还有大量家具器皿、绫罗绸缎、珠宝饰物,四百多名各类工匠,二十五名使女,一支乐队和中国古代的各种文献书籍。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特别让她带上了一尊与十二岁的释加牟尼等身铜像。

文成公主肩负着和睦邦交的政治重任和开发高原文化的光荣使命,由浩浩荡荡的陪嫁大军簇拥着,在严寒的冬季向青藏高原进发了。途中的行进是很辛苦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公主本是金枝玉叶,但她一路表现得却很豁达乐观。有时因远离故土、思念父母而悲戚,也能够很快控制和排解,从不在众人面前失态。到了天气渐暖、春天气息扑鼻的时候,一行人到了黄河的发源地——河源。这里水草茂密、空气清新,一改沿途的风沙弥漫和举目荒凉。这时文成公主的心情也轻松欢快了许多。而且就在这时,快马从逻娑传来了喜讯:松赞干布和迎亲队伍已经动身前来河源。一对新人要在这山青水绿、牛羊遍野、风景秀丽的地方相见。

当松赞干布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时,纳头便拜,行了子婿大礼,并称大唐为上国,自愿附首称臣。李道宗也向年轻的藏王还之以礼,随后即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

当两个年轻人脚踏高原草地、头顶蓝天白云,四目相对时,都彼此惊诧而一时无语。她没想到即将成为自己丈夫的人,是如此的高大英俊,太奇妙了,他竟然就是她想象中的他;而他见了公主那端庄雅致、落落大方的神态和一双饱含睿智、善良的双眼后,觉得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远远不如面前的这位姑娘。短暂的惊诧,很快化作了无比的爱慕和喜悦。他们同时笑了,笑得极为美丽灿烂。一旁的众人见了,给予了两人衷心的赞美和祝福。当时的气氛热烈而昂扬。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藏历(与夏历相近)的四月十五日,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在拉萨城新建的王宫内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两人成了琴瑟和鸣的恩爱夫妻。

文成公主入藏婚嫁,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藏民中留下了神话般的传说。比如说,文成公主从长安赶赴拉萨,途中艰苦,她思念故国,更思念母后,便拿出“日月宝镜”来照看,谁知,镜子里根本没有母亲,倒有她自己一张憔悴、疲惫的脸。她伤心了,便把镜子摔在了地上,镜子刚一落地,一种料想不到的景象出现了:一座高山挺立在面前。于是,人们便称它为为日月山;又向前走了一程,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人们禀告公主说,度过这条河便进入西藏境界了。文成公主听后,回首张望,觉得自己离长安越来越远了,不由得一阵伤感,脱口说道:“天下河水尽向东,惟我一人向西行”,她的话音刚落,大河忽然咆哮着倒转过头,湍流向西了。于是人们便称其为“倒淌河”。一山,一水,凝集了广大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深厚感情。

文成公主住进了布达拉宫内的新婚宫殿后,主持建筑了大、小昭寺,并将从大唐带去的释加牟尼铜像安放在大昭寺的前殿。寺前寺后都栽植了容易成活的柳树,人们称它为“公主柳”。

唐太宗赐给公主的几百名工匠、种子农具,都很快派上了用场。文成公主识书达礼,笃信佛教,她便亲自传授佛教教义,亲手教藏族妇女学习纺织、刺绣。中原的历算、医药、酿酒、制陶、碾磨等在青藏高原广大地区,得到了普遍推广。农牧业发展了,商品也逐渐多样化,集市交易兴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文成公主还十分注意改变藏民们落后的生活习惯。原来他们都长期住在帐篷里,冬冷夏热,也不美观。文成公主便令大唐的建筑工匠,帮助他们建筑了房屋;他们不会碾米,又教他们学会了使用石磨。他们仿照汉族历法,也采取了十二属相及六十花甲子计算时日的办法。这样一来,不仅便于掌握农时、发展农业生产,还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文化素质。

原来藏民为了趋避妖魔,还有用赭色制土涂面的陋习,不只样子难看也很不卫生。文成公主便劝导丈夫明令废除这种做法。藏民们不再那么做了,并没有妖魔来缠绕,日子久了,大家都对公主的建议非常赞赏。

文成公主带去的乐队和管、弦、笙、竽等乐器,开了藏族音乐的先河,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直到如今,在大昭寺内还保留着五十多件当时的乐器。

文成公主进藏前,她的丈夫虽然引进了佛经,也有人信仰了佛教,但极不广泛。在她身体力行的带动和大力倡导下佛教大大发展,大昭寺便是当时建立起来的第一所佛教寺院。当时藏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文成公主觉得这是太大的遗憾,便积极提倡创造自己的文字,松赞干布也大力支持她的主张,命令几位头脑聪敏的大臣,专门创造藏文。有了文字,人们才开始读书识字。这对西藏的社会发展和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从这以后,藏王便不断“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还邀请大唐的士子传授中国古代知识,帮助他们书写文书公告。

松赞干布非常感激唐太宗的赐婚和公主对自己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便以大唐之喜为喜,以大唐之忧为忧,亲如家人。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消息传到拉萨,文成公主非常悲伤,痛哭不已。松赞干布也替爱妻伤心,除了百般安慰她,还立即派遣特使带上十五种黄金珠宝,急赴长安向太宗的陵墓敬献祭礼致哀。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他又向这位新帝诚恳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高宗对这位远在西南皇亲国戚,也极尽推崇。在即位之初,即册封他为“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不久又加封为“宝王”,给足了信任和荣耀。但很不幸,这位藏王在同一年(公元650年)也因病谢世,年仅三十四岁。高宗得知消息,十分伤感,便派出将军于匡济进藏吊唁。

丈夫走了。而进藏只有十年的文成公主,却执意留了下来。她愿继续为发展西藏的经济文化事业和进一步巩固汉藏友好关系,做出不懈的贡献。在这高原上,她又生活了三十年,高宗永隆元年(680)寿终于拉萨,享年六十岁。

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年。毫不夸张地说,在这四十个春秋中,她没有一日偷闲,日以继夜地为西藏的繁荣昌盛、为汉藏的世代友好出谋划策,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她的作为,给藏族人们留下了深刻记忆,人们爱戴她、怀念她,誓以时代与大汉友好来纪念她。

后来,汉藏两族人民编写了多部戏剧和文学专著来纪念她。

文成公主不只是汉族女儿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典范,还是一位勤王治国、勇于革新、甘于奉献、善于传播先进文化技术的杰出使者。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