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65

第65章 草原上杰出的女政治家——辽太祖皇后述律平(2)

“诸弟叛乱”被平息了,但反对阿保机的守旧势力并没有全部被消灭,契丹仍有七个部落贵族,虎视阿保机的可汗宝座,非置他于死地不肯罢休。公元915年,在阿保机出征回来的路上,被七部酋长劫持,逼迫他放弃可汗帝位。阿保机无奈,只得答应不再担任可汗,并许诺远离都城。述律平支持丈夫的暂时妥协,夫妻两人便带着自己的亲军和征战中所俘获的汉民,浩浩荡荡迁徙到东南方向滦河沿岸的龙化州金铃岗(今内蒙古奈曼旗八仙筒附近)。这里水源充沛,盛产五谷,还可以制盐炼铁,是一方风水宝地。述律平以一个女政治家的锐利眼光,很快发现这里是丈夫东山再起的根据地、立国兴邦的大本营。她怀恨七部酋长,但以当时阿保机的兵力又不足剿灭他们。既然武力不能取胜,便要以智取代之。她为丈夫献计说:“我们虽然‘败走麦城’,实则以退为守。这里才是你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好地方。此地盛产食盐,正是西北草原所缺乏的珍贵之物,利用它可把七部酋长吸引过来,聚而歼之。”阿保机觉得此计高明,既不用兵戎相见,又可以一扫群敌。便派人带信给七部酋长说:“我这里有许多盐池,盐质好、产量多,你们如有兴趣,可来这里观光,顺便带回一些最好的盐。”七部酋长见信,不知是计,还一致赞美阿保机的邀请。很快便启程前往阿保机的新属地。还没等这些人到达阿保机的新城堡,便被伏兵全部杀掉。他们是保守势力的领衔人物,消灭了他们,便为阿保机建立奴隶制国家扫除了障碍。这次取胜,比平息“诸弟之乱”意义还要重大,而这些功绩都应记在述律平的名下。

公元916年2月耶律阿保机,在金铃岗正式登临皇帝宝座,建国“契丹”,并听从韩延徽的建议,仿照汉王朝体制自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册封述律平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建元神册,修建都城(后由太宗改国号为“辽”,称都城为上京,尊阿保机为辽太祖)宫殿,正君臣、定名分,制定法度。从此,我国北方一个由契丹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正式诞生,并逐步朝着封建制过渡。

契丹国建立之后,阿保机为了巩固新的契丹王朝,便主动出击西北的党项族,仍由述律平负责守卫王宫。夙敌室韦族的黄头、臭泊两部落,见一个女人守卫王宫,便趁机入侵。刚刚建立的新型国家,面对来敌,人心恐慌。就连朝中大臣,也多有担心。述律平历经战乱,已积累了不少败敌经验。她沉着冷静,从容应战,巧调兵将,以多种战术,将来犯之敌击败。新国家的新皇后,从此声名大振,述律平成了草原上的骁勇善战的统领,令诸夷惧惮。

耶律阿保机在不断取得征战胜利之后,国力不断强大,而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述律平并不赞赏这些,她认为攻战之事,你死我活、涂炭百姓、破坏生产,没有一点好处,应当谨慎对待。辽太祖天赞元年(922)冬,时居定州(今河北定县)义武节度使王处直想借契丹之手灭掉晋王李存勖,便派他的儿子前往契丹说:“镇州(今河北正定)美女如云,金帛如山,如契丹不去夺取,就会全部归于晋王。”阿保机听了,遂起贪心。便与皇后商量进攻镇州之事。述律平觉得为了美女财物去远征,不是正义之举,何况晋王李存勖兵强马壮,很难取胜。便劝丈夫不要轻易举兵。阿保机坚持己见,遂率部前去攻打,结果被李存勖的5000名铁骑击败,落荒而归。面对惨败,这位辽朝皇帝不得不佩服皇后的深谋远虑。

契丹立国十年,即到了太祖天显元年(926)七月,阿保机在征服了渤海国(都城在今辽阳)的回国途中,突然患病无治,逝世时年不满五十岁。

国人闻知皇帝驾崩,多有惶恐,一些臣僚也在观望国家无主之动向。在这种复杂不稳的情况下,述律平波澜不惊,沉着冷静,于阿保机死后次日,当众宣布自己临朝承制,行皇帝职权。然后便有条不紊地处理朝政大事。女人当政,使得契丹贵族中的许多大臣难以接受,他们以皇帝宗亲身份,高傲自大,全然不把述律平看在眼里。述律平深知,当自己身居高位而又孤掌难鸣的情况下,必须用铁的手腕,才能制服他们。于是她用计把大臣们集聚在一起,对他们说:“皇帝不幸早逝,作为臣下,你们难道不怀念他?”说完,大瞪两只秀眼逼视着众人。大臣们还从未见过她满含杀机的目光,一时心中都很害怕,便高声答道:“先帝雄才大略,威服四方,亲自创建了契丹国家,对民族功德无量,对我们更是恩重如山。今世报答不了他的恩泽,来世也当报还。”

述律平听后,冷笑了一声后,严肃说道:“既然先帝对你们有那么多恩惠,你们就应当跟随他于九泉之下。”说完,便命令早已安排在侧的刀斧手:“送大臣们上路!”还没容大臣们缓过神来,一颗颗人头已经落地。随后又如法让大臣们的妻子也命归西天。

述律平用了一些契丹贵族们的鲜血,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和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有一位名叫赵思温的汉族大臣向她提出了挑战。

赵思温本是幽州刺史的属下,他力大无比,勇猛过人。一次在与李存勖的拼杀中,一只眼睛中箭,疼痛钻心,血流满面,但他仍坚持到战争结束,后来投降契丹,屡立战功,成为阿保机的一员爱将。他反对述律平的屠杀异己,劝谏她要宽容仁慈,述律平对他早怀戒心,怕他与契丹贵族联手对抗她。因此,非但不接受他的意见,反而想把他杀了,便对他说:“先帝视你如知己,亲近信任。依礼你也应当追随先帝而去。”说完,冷冷地看着他。

赵思温不只骁勇善战,也多有智谋,绝不肯白白送死,要死也得拉上个垫背的。便很轻松地说:“要说先帝亲近我,确为事实,但总不如与皇后体贴亲近。我可以追随先帝而去,但皇后应当走在我的前头。”

述律平听了,一时无言以对,显得很尴尬。便急速转动脑筋,然后说:“你的话很对,但是说晚了,我早想追随先帝,但现下诸皇子年幼,无力担当治国大任。而国又不可一日无主,只有我可以继承先帝遗志,执掌军国要事,所以我不能死,可又不能无所表示,”说到这里,她抽出腰刀,心一横、牙一咬,“咔嚓”一声,砍下了自己的右腕,并立即命令侍从把滴血的手臂,送到阿保机墓中。她做了这一切后也昏倒在地。赵思温目睹了这一切,从心里佩服述律平的刚烈勇猛,便忙为她救治。

待她苏醒后,赵思温跪在她的面前说:“皇后对先帝之忠、断臂之勇,愚臣均不能及,惭愧之余,速求一死,请皇后下令吧。”

这时的述律平却觉得他忠勇可鉴,便想留他辅弼自己,对他说:“你的劝谏是对的,以后我不再轻易杀人了。”

赵思温感念她的节烈和转变,便建议她在上京建立了“义节寺”,寺内有座“断腕楼”。从此“断腕太后”便在《辽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阿保机与述律平共生育了三个儿子,长子耶律倍(又名图欲),次子耶律德光,小儿子耶律李胡。在父亲眼中“大儿巧,二儿诚,老三没出息”,而述律平真正看中的首先是老三李胡,次为德光。对聪明好学、通阴阳、晓音律、精医学针灸之术,善于巧用契丹和汉文撰写文章的大儿子,却极不喜欢。虽然在阿保机当了皇帝后,就封他为太子,但父皇、母后都不想让他继承帝位。还在阿保机在世时就把他打发到东丹国(即被征服的渤海国)去了。据说耶律图欲是看破了父母用心的,流着眼泪离开了都城。

阿保机逝世一年后,即到了公元927年十一月,在述律平的主持下,通过“选举”的形式,耶律德光被推举到皇帝位子上,称嗣圣皇帝,即辽太宗,述律平尊为“应天皇太后”。儿皇帝一切都得听命母亲,实际上辽朝的军政大权仍在述律平手中。

辽太宗为帝十年后,即公元936年,担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为了借助辽朝的军事力量,竟恬不知耻地自称为辽太宗的“皇子”,而这个“皇子竟比”皇父“年长九岁,然后便怂恿辽太宗派出重兵攻打后唐,使后唐失去了幽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十六州大片属地,从此华北屏障门户大开。石敬瑭竟也真的做了后晋的皇帝。他死后,辽太宗继续用兵南进,曾占领了后晋都城汴梁。由于连年战争,中原百姓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契丹族的人民也是人畜伤亡、血染草原,天怒人怨,战争难以继续。述律平应天皇太后审时度势,觉得长此下去,将会两败俱伤,便劝导儿子说:“你这样征战下去,无非是想做汉人的君主,但你仔细想想,如果汉人前来攻打你,夺了你的皇位,你肯忍让吗?靠武力可以一时取胜,但要长期取代汉族政权,不是契丹这样的小民族可以做到的。不只汉人仇视你,就连契丹人也不会支持你的。况且,自古以来,只有汉和蕃,没有蕃和汉的,现在,趁你连连取胜,就主动争取个蕃和汉吧。”

辽太宗觉得母后的见解不凡,便接受了与汉友好相处的意见。

战争停息以后,述律平又积极敦促儿子派出使臣与汉表示友好,太宗便请出契丹深有名望的贵族代表梅老等三十多人,出使后晋,终于达成了友好协议,出现了“自是山北安静,蕃汉不相侵扰”的和平景象,中原和北方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因此,述律平皇太后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后世有人说:这位刚烈的述律平太后,应该得到“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