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67

第67章 文治武攻的全能冠军——萧太后(1)

耶律阿保机在发妻述律平的辅佐下建立了契丹国(后称辽国)以后,耶律氏皇族便与萧氏几乎世代为婚。从辽太祖阿保机,一直到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九代辽帝(共掌国208年)的皇后有八位娶了萧氏女。其中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绰是多名皇后中的佼佼者,有人称她为辽后中的明星,笔者则誉她为文治武攻的全能冠军。

萧绰,又名燕燕,生于聊穆宗耶律景应历三年(953)。她的父亲萧思温是辽朝北府宰相。此人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通晓契丹史书和汉族古之经典,富有文采,精明干练,是契丹族中少有人才。还是在辽太祖阿保机于公元916年统一了契丹八部,建立契丹国之前,通过选举办法,建立了南北两个行政机构,称为北府和南府。北府辖区广、人口多、势力大,府之长官实行任命制,称宰相。这说明萧绰的父亲乃辽国重臣。他共生了三个女儿,燕燕居末。因她聪明过人,做事认真,父亲偏爱她。一次,萧思温令三个女儿扫地,两个姐姐都是随便挥动了几下扫帚,敷衍了事,只有年幼的燕燕扫的非常认真,父亲见了感慨说:“此女必成大器。”从此,他便悉心培育这个女儿,教她读书,兼习汉蕃两种文史。

公元969年二十三岁的辽景宗耶律贤即皇帝位,建元保宁。年仅十六岁的萧绰以其貌美睿智、明达事理而被选为皇妃,不久即册立为皇后。她从十七岁册为皇后到五十七岁逝世的四十年中,萧绰两字便于辽朝的休戚兴衰密不可分。辽朝的繁荣、兴旺和鼎盛是她一手铸成;辽与北宋互不侵犯的睦邻友好,也有她绝大部分功劳。从她文能治国、武能远征、善于用人、锐意进取等方面看,她比西汉的吕雉、大唐的武则天、清初的孝庄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巾帼英雄。

在京剧《四郎探母》、电视剧的《杨家将》中,辽朝的萧太后是一位专横跋扈、不近人情的老女人,而历史上真实的萧太后却是一位“神机智略”、“明达治道”、感情丰富细腻的契丹贵族女人。她的父亲萧思温长期担任辽朝留守南京(幽州即今北北京附近)要职,经常接触、接受汉族封建社会的多种文化,这对他培养小女儿极为有益和便利。

耶律贤能够继辽穆宗耶律景的皇帝之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萧思温的支持。辽穆宗耶律景生性残忍、暴虐无道,深为契丹朝野官民所憎恨。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二月在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的山林狩猎后,他的近侍和厨师六人,趁他酗酒沉睡之际将他刺死。他无子嗣,一时无合适人选继承皇位,萧思温立即派心腹之人,乘快马通知远在上京(辽朝的五京道之一,在今内蒙古东部)的耶律贤,速来怀州为辽穆宗尽皇子之孝。耶律贤得讯便立即登程,很快到达怀州。在辽穆宗的灵柩前祭拜之后,马上宣布即皇帝位。他与萧思温素来友好,当上皇帝之后,自然更加感谢他的拥立之恩,便封他为魏王、北府枢密使兼宰相。

萧思温对新皇帝的青睐和重用也是感恩戴德,所以舍得把自己最为钟爱的小女儿送进宫里为妃。其实他这样做大大伤害了另一个深爱萧绰的男人,这个男人便是祖籍蓟州玉田(今河北省玉田县)的汉臣韩德让。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原为辽朝南面的军事重镇幽州留守。公元979年,当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收复幽州时,代父留守的韩德让,昼夜不眠,披甲登城,抵御宋军,最后与萧绰派遣的三万契丹精兵,内外夹击,大败宋军。这使得当时的萧太后非常满意,对韩德让更为动情。但辽景宗还在,她的感情必须深藏胸中。

萧绰少时,由父亲做主将她许配给年长她十三岁的韩德让,两人都是辽朝重臣之后,又都聪明精干、相貌不凡,金童玉女,天生地造。萧绰长到十五岁时,已经是一位亭亭玉立、风姿秀美的成熟姑娘;而风华正茂的韩德让更是身材伟岸、风度翩翩,两人相互爱慕,只等择日成婚。辽景宗也早就听说萧思温的小女儿,貌比天仙,聪明精干,对她垂涎欲滴,但碍于她与德让已有婚约,不好开口。可当上了皇帝以后,便可为所欲为了。萧思温不敢抗旨,便毁了婚约,将女儿送进了新皇帝的怀抱。韩德让眼见自己心爱的女孩离自己而去,心如刀撹。经过了一番感情的折磨后,又娶了汉族姑娘李氏为妻。

萧绰进宫不久,景宗耶律贤便封她为皇后。他生来体弱,再加之受过重度刺激,精神也很少振奋。他四岁时,父亲辽世宗耶律阮死于本民族叛乱。当叛乱分子又要诛杀他时,御膳房的一位师傅搭救了他。当时他在厨师的怀抱里吓得浑身哆嗦,心理受到严重刺激,长大以后,罹患多种疾病。继位之初,尚有强国富民之志,对历朝积弊做了一些改革,但不久便难以继续了。后来又沉湎于酒色,身体每况日下。后来,这位骑射氏族的皇帝竟然登不上马背,这对于豆蔻年华的萧绰来说,自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她惟一的慰藉是父亲的鼎力支持。可新的不幸又接踵而至,父亲又被人刺杀了。她失去了依靠,陷入了真正的困境。正是这种困境,给了她坚强自立、施展才华的机会。才只有十七八岁的她,勇敢地挑起了经理军国大事的重任。她深知治国先治吏、治军靠良将道理。所以,问政之初便重用了一批契丹贵族和汉人中的贤德之人,担任北南二府和南京幽州的重要职务。并对朝政中的弊病予以革除,出现了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契丹各部看到了新的希望,辽朝的中兴出现了端倪。

到了保宁八年(公元977年),耶律贤的身体更加衰弱,他决定将全部皇权移交皇后,特准皇后可以自称为“朕”或“予”,不得更改。如此一来萧皇后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步入政治舞台,无所顾忌、大刀阔斧的临朝理政,成了辽朝真正的最高统帅。

乾享四年(983)九月,耶律贤终因沉疴难愈,刚刚年满三十六岁便与世长辞了,萧绰皇后才进“而立”之年。他们的儿子耶律隆绪只有十二岁,遵景宗遗诏由他即皇帝位,为辽圣宗,改元统和。十二岁的皇帝无力临朝主政,便仍由事实上的皇帝萧绰代为执政,赐尊号“承天皇太后”。

萧太后虽然名贵权重,但她毕竟年轻,儿皇帝年幼,一人担起治国重任不免感到压力沉重。她又是一位志向远大、励精图治、意欲成就一番伟业的人,这无疑又给自己柔嫩的肩膀上加重了负担。

夜深人静,她孤坐在华贵的宫寝中,不断思考着在治国强军的漫漫长路上,应当如何启步。她曾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许多汉人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以及统一与分裂、战争与和平的成败原因。她喜欢汉文化的久远精深,更喜欢汉人中的才俊之人。聪明人除了精于学习和事业,还往往在大脑的深层储藏着丰富的感情,“才子风流”,才女呢?同样不乏对真爱的苦苦追求。而当时的萧太后不只是才女,还是一位政治上的精英。当她在感情上需要爱、政治上需要忠诚精干男人的辅佐支撑时,首先想到了他以及他的汉族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