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习惯改变一生
2414700000006

第6章 改变做事习惯(1)

习惯微不足道,但习惯对我们的影响却极为深刻,做事拖拖拉拉、自私自利、爱抱怨挑剔、喜欢撒谎、爱慕虚荣、爱出风头、过分依赖;做事冲动、自制力差、沉迷网络、挑嘴偏食、顽皮好动;做事半途而废、自卑自闭、缺乏耐性、怕生胆怯、喜欢破坏、爱讲讲话、懒惰、心浮气躁、随意浪费、嫉妒、乱发脾气、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随意插嘴……这些习惯看似平常、却能影响我们的一生。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误导,“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才是真理。

人生中最大的敌人是谁?或许有很多种答案,有的人说是竞争对手,有的人说是自然条件,有的人说是金钱……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在我国,自古就有一句名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于是,人们也便有了一种习惯,认为:“不成功都是上天不给机会,环境没制造良好的条件。”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在很多情况下,对许多人来讲,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于人。

一个人能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要靠老天,而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自己。一个人的幸福只有靠自己来创造,人生的道路怎样走也只有自己来决定,自己把握。虽然,外部环境、天时地理,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最根本的、最关键的还是“成事在人”,而不是“成事在天”。

著名作家二月河只有高中学历,但他不因为自己是一名高中生而自悲,而是坚持刻苦学习和写作,笔耕不辍,大器晚成,终以写作成“皇帝系列”小说而一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作家,令人仰慕。

青岛港的起吊装卸工许振超,论文凭,他仅是个中学生;但论业绩、论人品、论贡献却是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所不及的,他干出了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彰,成为了新时期当代工人的楷模。

其实,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那些自持“成事在天”的人,之所以做不成大事,或做成了一件事就归结于“天”的人,一是反映了他们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二是说明他们不实事求是;三是他们为了找个为自己没干成事或干不成事的推卸理由。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有的人爱宣传这种“成事在天”的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容易误导人,使人悲观,影响人们积极做事、正确干事的思想情绪。

生活中,有不计其数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甚至从未体验过成功,最关键的是缺乏对人生目标的坚持。

你应该知道,每个成功的过程中都有很多不如意,你只有一个个地战胜它们,才能够达成自己的心愿。如果你轻易在困难面前认输、退却,那你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你的潜力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要不断地努力,凭毅力与韧性去追求所期望的目标,战胜这种中途放弃的不良习惯,无论如何也不要在中途放弃希望。

王文京是一个从一介穷书生发展到拥有高达数十亿元财富的商界精英,他一手缔造的用友软件也牢牢占据着中国财务软件的领导地位。当他谈及自己的创业经历时,王文京用最简单的语言概述他的精华:“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坚持。”

王文京说,经营一个企业和做很多事一样,就是要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好。那些最基本的东西看起来很简单,每个人都懂,但恰恰很多人没有把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做好。产品要做好,服务要做好,要善待员工……这些全是常识,是基础性的东西,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重要的不是现在的起点高还是低,现在的规模大还是小,重要的是要去做。哪个企业都是从小发展起来的,认准方向、把握机会、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大发展。”

有一些人,当他们经过多次努力去行动、去尝试,可还是没有达到他们理想中的状态,于是他们就放弃了,又回到以前的那种状态,而采取一种“认命”的态度,这是最可悲的。不管做什么事,不仅需要深思熟虑后的果敢决定,更需要有一种为实现自己的决定而作出无悔的、不懈努力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又如何能成就大事?

一位哲人说,人这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了不得。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百折不回的人,才会成功。很多人都说自己为了成功,付出了许多努力,尝试了很多次,可就是不见成效。但他们所说的很多次,只不过是三次或五次,因为不见成效,结果就放弃了再尝试的念头。

你是否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你是否想做一个“了不起”的人?那你就应该用一辈子坚持把一件事做好。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这就是极富人生哲理的思考。

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心理背景和价值观,你永远不可能调整自己让所有的人都接受你。你应该倾听自己内在的、良知的声音,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然后勇往直前。

你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创业者,不是由别人来评定的,它只源于你的内在本质,你的本质是什么,你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这一切,你只能靠自己的内心和直觉来发现。所以,你必须倾听自己的内在呼唤。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勇敢做你自己才是你应该做的,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的快乐。喜鹊搭了个窝。邻居们都跑来参观它的新家。

八哥说:“很漂亮,不过柴草铺得太厚了点。”

喜鹊听后,忙用嘴衔掉些柴草下去。

鹦鹉说:“很结实,如果能用石头加固一下那就会更好了。”

喜鹊也是言听计从。

乌鸦又说:“很暖和,不过如果用今冬的流行色——黑色粉刷一下,效果一定不错。”

喜鹊也点头称是。

可是,冬天来了,喜鹊住在它的小窝里,脚底透风冷得瑟瑟发抖,寒风袭来,小石子松动脱落砸伤了它的脚。更可气的是,小孩子竟把它的窝当成了马蜂窝,用竹竿使劲地捅。

喜鹊只好飞离它的窝,到别的地方去搭建新窝了。喜鹊因为失去主见,才会被别人左右,光考虑别人就会使生活乱作一团。你要独立不被左右,就要学会思考和衡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人们可以随大流,但不可以无主见。如果你习惯性地随大流,那你就有可能形成思维定式,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即便有,也不敢表达自己的主见,而没有主见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斑斑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一位新同事刚来办公室工作,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作诗、学写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又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

可见,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多么索然无味,丧失自我是多么的悲哀。

人要是没了自己的主见,经不起别人的议论,那么就会一事无成,最后连自己也许都不知该怎么办了。活着应该是为了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旨意。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所以活得很累。

从前,有一个士兵当上了军官,心里甚是欢喜。每当行军时,他总喜欢走在队伍的后面。

一次在行军过程中,他的敌人取笑他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一个军官,倒像一个放牧的。”

军官听后,便走在了队伍的中间,他的敌人又讥讽他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个军官,简直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躲到队伍中间去了。”

军官听后,又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他的敌人又挖苦他说:“你们瞧,他带兵还没打过一次胜仗,就高傲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真不害臊!”军官听后,心想:“如果什么事都听别人的话,自己连走路都不会了。”从那以后,他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了。

如果你期望人人都对你看着顺眼、感到满意,你必然会要求自己面面俱到。不论你怎么认真努力、去尽量适应他人,能做得完美无缺,让人人都满意吗?显然不可能!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只会让你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顾虑重重,活得太累。

如果你经历过一些事情,你会发现,别人的意见不应该成为你决定的最后依据。很多时候,别人的意见是错的,不为什么,只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是出于他自身的价值观。

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去展出。画旁放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涂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

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他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画家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可这次,他要求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改变别人的看法总是艰难的,改变自己总是容易的。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仅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不可能强求统一。讨好每个人是愚蠢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与其把精力花在一味地去献媚别人、无时无刻地去顺从别人,倒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做事上。

有时自己改变了,也能恰当地改变别人的看法。一味地在乎别人的随意评价,而自己却不努力自强,人生就会苦海无边。别人公正的看法,应当作为我们的参考,以利修身养性;别人不公正的看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以免影响今后生活的心情。

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心理背景和价值观,你永远不可能调整自己让所有的人都接受你。你应该倾听自己内在的良知的声音,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走自己的路!

就是这样,别人的目标不重要,别人的道路不重要,别人的价值观不重要,你的生活才最重要,要活就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做任何事都倾听自己的内在呼唤。

敢于突破“经验”,成功的希望更大

经验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或体验,它往往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但如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味地抱着“经验”不放,完全被“经验”所束缚,那么你很可能会被“经验”所害。

经验,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思想结晶,是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有的人也常以据有“丰富的经验”甚为自豪,但在实际运用中,光凭着“丰富的经验”来解决问题,那恐怕就有些不妙了,有时经验也可能会是毒药。

有一次,一艘远洋的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了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9位船员经过拼死奋斗终于登上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才幸免于难。

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却面临着另一项更加艰巨的考验,这座小岛上除了石头之外一无所有。面对糟糕情形,船员们根本找不到任何一点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曝晒下,每个人都唇焦舌燥,他们急需找到可饮用的淡水,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看看四周全是海水,他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喝了反而会使口渴加剧,根本不能饮用。现在,9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这样他们就有救了。可是,天空根本没有任何一点下雨的迹象,也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8个活着的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相继死去。

当最后一位船员渴得再也无法支撑下去的时候,他决定饮用海水。他跳进小岛上一个圆形的水塘内,“咕嘟咕嘟”地就喝了一肚子。可就在船员喝水时,他发现这里的水竟然一点儿都不觉得苦和咸,恰恰相反,这里的水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被渴死之前的幻觉,但是如果能在这种幸福而甜美的梦幻中死去也不至于感到痛苦,于是他静静地躺在岛上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然而,当这名船员一觉醒来之后,却发现自己仍然还活着。他惊喜万分,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最终等到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人们经过化验发现,这座小岛本是一座死火山。所以这个圆形的水塘就是原来的火山口,下面涌出的泉水根本不是海水,而是来自地下深处的涌泉。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先人们的宝贵经验,也是所有海上生活的人的基本常识。但是,前面的8名船员被渴死了,而突破经验的最后一名船员却得救了。可以说,那8名船员不是死于“环境”,而是死于“经验”?

从正面来看,“丰富的经验”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异常情况解决起来确实能得心应手。但从反面来讲,当经验成为了人的习惯性思维,继而又由习惯性思维转变成了习惯性行动,那么经验的危害就不容小视了。所以,这时候只有敢于突破“经验”,才能有生存和成功的希望!

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但是并不能一味地去套用。有一个人从事蔗糖生意。他每次在运货的时候都会有些蔗糖掉在地上,而从不收拾。他的妻子每次都会将这些蔗糖收起来放在仓库里。

后来有一年,甘蔗的收成不好,蔗糖也就相应的供应紧张,不久之后他便没货可卖。而此时,蔗糖的价格也迅速涨高。正当他慨叹没有货源时,他妻子告诉了他这件事,并说已经收集了大约四十几袋的蔗糖原料,于是他大大的收入了一笔。

这件事迅速传遍了当地。

一家报亭的老板娘也对此进行效仿,她每次趁丈夫不在时便将当日的报刊杂志收藏一些。一年之后,她得意地将此事告诉了丈夫。听后,丈夫气愤地说:“这些过期的书报,现在谁还要啊?”

这个事例就告诉我们,别人的经验也许非常好,但是并不一定就适合直接拿来用,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作决定,千万不能盲从。

世界万物,任何事情,都会有利的一面也会有弊的一面。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所以经验也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经验性的思维有时就像一块蒙眼的青纱,它会紧紧地束缚人的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的思维固化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不再去探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人的成长与进步,更有可能造成误判误解,那么产生失败的结果也就理所当然了。有一次,一家鞋业制造公司派甲、乙两个业务员去开拓市场。甲、乙两人都满怀信心,希望能够开创一个良好的市场局面。

一天,他们来到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这是一个很少与外界接触的地方,而且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个岛国里竟然没有一个人穿鞋——从国王到贫民、从村姑到贵妇,竟然无人穿鞋子。

甲业务员看后说:“上帝啊,这里竟然没有一个人穿鞋子,他们根本没有穿鞋子的习惯,我们还如何把鞋子推销给他们呢?这里根本就没有市场,我们明天就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