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日三秋
2431900000021

第21章 蓝(5)

而我特别看重的是HDI指标。HDI是世界上通行的一个重要调查资料,包括“基本生活指数”、“生活质量指数”和“全民教育指数”三项指标,后两项不仅说明经济的情况,更跟文明程度的高下紧密相关。2008年,英国的HDI值高达0.942,与美国相差无几,而中国的HDI还刚刚达到0.70上下,属发展中国家。

在英国生活的50多天里,我对英国人的文明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认为:如果说中国在经济上要花50年赶超英美的话,那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民文化素质的差距也许在150年~300年。姑且不论我的结论是否太悲观了,我觉得中国可以立即向英国学习的几件事是:

(一)拆除围墙。英国不论是机关、公司、大学还是小区、住宅,等等,基本都没有围墙,这样的好处是,里面的美丽风景也是外面的,属于全社会。比如我女儿的巴斯大学,其“校门”就只是一堵有成人腰部高的砖墙,上面朴素地排列着一行英文字母“UNIVERSITY OF BATH”,旁边配以一朵浮雕花卉,简简单单,典雅大气。这堵灰白色的矮墙就像一座雕塑似的,与周围的绿树、青草融为一体,看上去既赏心悦目,又不威严、不拒人千里之外,感觉非常亲切,亦很舒服。绕到它的后面,就是完全开放的校区,没有人把守,谁都可以自由进入——本来大学嘛,乃“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应该鼓励人、吸引人进入,从本质上来说不应该把想进去的人往外赶。

在英国,我只在伦敦的议会大厦,还有维多利亚女王居住的温莎城堡看到了围墙,还有荷枪站岗的士兵。温莎城堡的围墙修建在几百年前,当时是作为御敌之用的,所以还真是高大、巍峨的石头城墙;议会大厦的围墙却只是一些铁栅栏拼成一排,只是起到一个告诉行人“不可随便进入”的作用。其他,无论是世界闻名的大本钟,还是精美绝伦的哥特式兼巴洛克风格的大厦本身,以及环绕着它的所有外部雕塑,都是敞开的,游人可以尽情地接近,照相留念。

这种各个小单位的资源与全社会共享,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节约了美化城市的成本,同时,也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逐渐地在英国人心理上筑起了“天下为公”的境界,这是我们中国人要学习的。

(二)主动和人打招呼。我比较喜欢英国的小城市,它们的居民都很亲切友善,不论是白人、黑人,男人、女人,还是年长者或年轻姑娘,只要在小径上碰个对面,他们一定会向你微笑,打个招呼。而在伦敦和雷丁那种大中城市,人来人往,各自奔忙,则不太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在雷丁市,我们的新邻居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蓝眼睛伉俪,每次碰面,全是他们主动向我们朗声问好,同时脸上浮现出真诚的、喜悦的笑容。

凡此种种,起初,我不太适应,总是在别人跟我招呼了之后,才慌慌忙忙地补上一个微笑,有时显得特突兀,自己都觉得很木讷、笨拙、不自然——咱们中华民族的群体习性,就是比较腼腆内向,没有跟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何况我自己更是一个比较不爱说话的人。后来,招呼的次数多了,我也就主动了,学会了“先发制人”,效果显然更佳,因为我发现在给对方带来愉悦的同时,我自己的精神上也非常轻松和愉悦,甚至我觉得自己还收获了一种“你看我们中国人也是文明礼貌之优秀民族”的满足感,不亦快哉!

自从人类进入了现代社会以后,城市的不断加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反而疏离了人们之间的自然亲情。进入节奏越来越快的网络时代以后,人们更是省略了亲情、友情的交往,越来越少见面、聚会、看着对方的眼睛或者握着手,倾诉衷肠。连过年过节都改为一个短信搞定,我们的生存真够冷冰冰的了!所以,是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了,我们需要彼此抱团取暖,需要努力增加人间的暖意。让我们向英国人学习,先从主动微笑开始。

(三)爱护动物。有一天我走在雷丁最大商店广场的石桥上,刚好瞥见一只雄性水鸟迎着水流,张嘴叼住流水推来的一株长长的绿草,之后,兴高采烈地游到正凫在岸边一小片水草上的一只雌鸟跟前,殷勤地递到它的嘴里。那雌鸟快活地接了过去,将其归入身下的水草一堆,之后仍然凫在那里。那只雄鸟又游了开去,显然是去寻找新的水草,我猜它们是为即将到来的小宝宝做准备。

那两只鸟全身黑色,黄嘴,个头比鸽子大些,比海鸥略小,在英国有很多,我以前在巴斯的公园草地上见过多次。现在看到它俩这么相亲相爱,相濡以沫,我感觉好温馨,很开心,以至于羡慕它们,至今念念不忘。

在巴斯、雷丁、卡迪夫等住过的城市,我都见到了不少动物、飞禽和昆虫,有松鼠、狗、猫、天鹅、野鸭、海鸥、鸽子、老鹰、八哥、燕子、大雁、麻雀,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巴斯的海鸥非常多,经常和鸽子一起落到城市的中心广场上,在熙熙攘攘的人腿中穿插,寻找食物,或者干脆等在坐着小憩的人们面前,眼睛瞪着你,跟你索要食物。它们站在地面上的时候,和在天上飞翔的形象很不一样,个个体大如鸭,羽毛雪白,洁净光滑得像涂了一层蜡,特别的讨人喜欢。鸽子和它们相比,个头就小多了,毛也没它们的亮,但鸽子喜欢扎堆儿,呼啦全来了,呼啦又飞走了。而且鸽子的眼睛就像少女的眼睛,特别温柔多情,所以人们借喻它们是和平的象征。在英国,鸽子是女王的财产,任何人不得伤害它们,传说曾经有×国人把鸽子捕去吃了,下场是被驱逐出境。英国的麻雀也生活得相当滋润,一只只都是毛色发亮,褐色的斑点竟也明晰动人,个头亦比在中国的兄弟姐妹们大一个脑袋。英国的蜗牛(我们北京人俗称“水妞儿”)一下完雨就全爬出来了,大摇大摆地在人行道上晃悠,体大的居然有两寸长、手指头那么粗……

特别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英国养猫养狗,不是豢养宠物,而是尽社会责任。英国人认为动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因此人类有责任照顾它们的生存,帮助它们繁衍后代。所以,上班时间,我经常看到有体弱的老年人牵着一两只大狗慢悠悠散步,下班时间则是中青年上班族男女牵着狗儿们迈着有点急匆匆的步子。我还在街上见过挂着牌子的家猫游弋,从没见过流浪的狗和猫。

因为英国人人都就有爱护动物的修养,从来不伤害它们,所以英国的动物不怕人。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学习的,再也不能随便欺负弱小的动物一族,不能随便遗弃猫狗,更不能再吃任何一只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

(四)盐不咸,食物干净,自来水可直接喝。当然英国人更爱护自己和家人,尤其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的食物非常在乎。刚到英国我做的第一顿饭,简直没法吃,因为几个菜都淡而无味,原来是英国的食用盐严重的不咸。后来很长时间,我都不适应,每次都觉得已经放进去很多了,以至不敢再放,然而吃的时候还是淡。后来我明白了,英国的有关机构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给你造成“已经放多了”的感觉,从而影响你少放盐,达到控制食盐摄入量的目的。这样的“煞费苦心”,我认为应该好好学上一学,除了盐,也还可以旁及别的。

英国的蔬菜都是收拾干净才进入超市的,打开包装就能直接冲洗下锅,没有烂泥、黄叶子,等等,这样的好处不单是省事,也减少了大量的垃圾,还节约了运输成本。据说,英国的水果可以不洗就直接吃,我没敢,还是用水冲冲,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咱们中国也这样。又据说英国的自来水可以直接喝,我也同样没敢,还是烧开了。我想这些事,咱们还得老老实实向人家英国学习。

(五)爱清洁,连垃圾站都干干净净。我女儿搬家前,我俩一百二十分卖力地对房间各个角落进行清扫,一方面是因为房主苛刻,哪儿不干净都要扣钱;另一方面也是我的爱国心使然,想给英国人留下一个“中国人也爱干净”的好印象。我俩用上了各种清洁剂,还有各种大的、小的、软的、硬的工具,一寸一寸地刮、擦、抠,简直把屋子整理得都放光了。可是,房东来时还是这儿那儿挑出了不少毛病,比如烤箱的旋钮缝里有油渍,厨房的灯泡没擦亮,等等。

除去他故意挑剔想要尽可能多地扣我们钱的因素之外,英国人也确实非常讲究卫生,他们的清洁观也和我们的不太一样。就说英国的公共厕所,马桶盖永远都是给人坐的,所以就像我们家里的一样洁净无瑕。我还去过一位英国黑人女友的家,连门外楼梯的地毯上都毫无纤尘,屋内的各个犄角旮旯更是连一根头发丝都没有。我还专门去看过几个居民小区里的垃圾站,所有大垃圾箱的四个外面都擦得干干净净,地面上既无遗撒物,也无污水,连污水的痕迹都没有。这让我既羡慕,又嫉妒,还叹惋着急,为咱们中国人不如他们。

(六)汽车真小。以一般工薪阶层来算吧,英国人的收入起码是中国同类岗位的3-5倍,相应的,英国家庭的生活富裕水平也差不多是中国的这么多倍。可是英国人开的净是小小的汽车,起码有总量一半的车都是两门的,为的是省油、省长度,好停车。反正一般家庭用都够了。还有特别特别小的,简直就像个玩具车似的,里面只能坐下一个司机,看着真像一个玩笑,可还是有不少女孩就开着一辆这么小的车,也相当自如地穿行在车流当中,“并怡然自乐”。

除了王室、贵族、大公司老板等少数特别有钱的人,英国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共同富裕使他们不必担心社会眼光的嫌贫爱富,也就不用专门地用好房、好车、好服饰来炫耀自己。英国人看你这人怎么样,不是看你戴的珠宝有多华贵、身上有多少名牌,而是看你的文明素质水平有多高,即使你开着一辆劳斯莱斯,可你一路超速不礼让别人,路人也都会投以轻蔑的目光。而且我最感觉舒服的,是英国人开车都尽量保持安静,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鸣笛,在英国的50多天里,我只听到过一声喇叭叫,似乎是向我证实英国的汽车其实也会叫。

以现在世界上的人之多、空间越来越小、温度上升、臭氧减少、炭排放量增加、疾病传播速度加快……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实际上已经非常非常的不如人意了。能少污染一丝空气,能多保持一分安静,这是大家生活质量的福祉。我们应该虚心地承认不如人,并赶快把英国的优点学到手。

2009年8月19日于北京马连道莳萋斋

英国应向中国学习的六件事

在英国,洗手啊、洗脸啊、洗菜啊本都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儿,不论在公共卫生间还是在私人住宅里,水笼头里永远都有热水流出来。可不幸的是英国真的太古老了,过去的辉煌,已经大大变成了今天的累赘。

所以,发达的英国也有要向发展中国家学习的事情。比如我建议她也赶紧向中国学,先立马学习六件事:

(一)更换混水阀。英国水管子里时时流出热水是不错,可是冷热水管是分开的,没有混水阀。一般左手这边的是热水管,水热得烫手,右手那边的是凉水管,又凉得扎人。要想把它们弄得合适了,很费事,必须拿个盆在下面接着,然后左右开弓。有时你并不需要很多水,于是就造成无端的浪费。

英国人哪儿知道咱们中国人民的幸福啊,从一开初造楼的时候起,施工方就已经把冷热两根管线留出来了,并且还留出了接混水阀的孔洞。去年我家装修时,本来我怎么也没弄明白如何走热水器的管线,特担心如果接不上怎么办?没想到人家师傅来了,三弄两搞,十几分钟工夫就齐活了,两个卫生间的两个洗面盆、加上两个洗澡间的两个淋浴喷头,四个锃明瓦亮的混水阀龙头,全是往右就流凉水,往左就出热水,把我幸福得直想写一首赞美诗。现在想来真应该补写,然后让女儿给翻译成英文,到英国广泛传播,以利于他们赶快向中国学习,争取早日用上无比享受的混水阀。

(二)调整商店关门时间。英国商店的关门太早了,一般是5点、5点半,到了周六更早,4点就打烊,周日有些商店则干脆关门大吉。而夏季的英国真是无与伦比,到了晚上10点天光才慢慢变黑。所以英国的晚上是非常没意思的,只有零星几家餐馆、酒吧和台球厅开门,街上的人很少。

据说,这是为了保证个人的休息权利,“劳工神圣”么。可是,这话得看怎么说。那么多我下班你也下班的上班族怎么购物呢?还有很多晚上想逛街的消费者怎么办呢?更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想趁晚上逛一逛,也许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再来第二次了呢,可是你净给人家吃闭门羹,这是不是有损人家的“享受权”呢?

想我们中国,商店关门越来越迟,有些店面甚至打出了“24小时营业”,“全年无休”的招牌。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南方,不论是城市还是乡镇,越到晚上越灯红酒绿,大街小巷,比肩继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哎,老牌的资本主义英国呀,真建议你快来我们中国看看,亲自来学一学我们中国营业员的排班方法,既保证了8小时工作制,又增加了就业岗位,还满足了客户需求,三利皆可兼得,何乐而不为呢?

看来,工业革命时期的老规矩跟不上今天的网络时代了。不改不行了。世界大同,不改革都没有出路。

(三)发展公共交通。说起英国的物价昂贵,最不适应的,是刚从北京的公共汽车下来,上了英国的公交车,一买票,我的老天,1.7英镑,相当于20块人民币!相比之下,北京的公交简直就是天堂的福利了,乘一次车只要4毛钱,等于英镑3分钱。就说英人的工资高,也不至于高出我们66倍还冒头呀。

我私忖:这可能也是英国私家车普遍的原因之一?说实在的,在英国,除了伦敦那种超大型的城市,大多的中小型城市并不很大,城内的距离不算远,有时用半个小时就能从这头走到那头了,所以并不非得需要私家车侍候。而伦敦因为人流拥挤,汽车容纳不下,只好把停车费提到极为吓人的高度,一般人都不敢开车进去,私家车反而没了用场,最终还得依靠地铁和公共汽车。

其实要叫我看,英国最适宜的交通工具莫过于自行车,一般只需骑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又方便,又健身,又环保节能,还可以一路办事,买个菜寄个信什么的,多好啊。可是英国是很歧视自行车的国家,很多马路上根本没有自行车道,骑车者只能跟汽车并行或与行人搭着伙走,很是危险。英国真应该放下老牌绅士的架子了,重新打量一下自己,也睁开眼睛看看新的世界,尽早把举国的交通观念更新到21世纪的今天。

(四)全民共健身。我在英国的51天里,是把中国人民日益热辣的健身精神,十分努力地发扬光大到英格兰的51天。我几乎一天都没有懈怠,仍如在国内时一样,上午打4套太极拳、2套太极剑共40分钟,没带我的铁剑就拣了一根树枝拳当“英式剑”,照样舞得美不胜收,亦把周边的英人们看得眼花缭乱;每晚的40分钟快步走亦坚持得如火如荼,有时是到附近的公园,有时是沿着大街笔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