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弘一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
244700000014

第14章 以无生的觉悟求有生的事业

第二章2 以无生的觉悟求有生的事业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弘一大师

世俗中人大多认为佛法讲“空”,对现实人生不利。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弘一法师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佛经的《菠萝蜜多心经》中多次谈到“空”,当然,这里所谓的“空”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消极认为的一无所有,而是包含了极其深刻的意义在其中。一方面,“空”是指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因此,要求我们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而另一方面,“空”也是“不空”,因为佛法讲究普度众生,因此,它是一份救世的事业。其实,佛法中的“空”的意义便在于让我们以无我的精神去从事世间的种种事业。

在弘一法师看来,佛法中的“空”是“无我”的意思,而什么是“无我”?梵文为anatman,不是我,或者没有我的意思,即译作非我,或无我。“无我”,不是说不存在阿特曼(我),而是不要迷恋非我的东西——我执。赵朴初说:“‘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的。”

所谓“有情”,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是由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字(六种元素)构成,其中任何要素又是依缘而生灭着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支配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是佛教关于“无我”的一个解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陷入烦恼之中,是因为我们不能理解“无我”,总是在追求为“我”或为“我所有”。但佛是一位充满了慈悲、智慧的觉者,是一个无我和清静无为的人。“无我”,就是断除尘世间一切烦恼,舍弃一切不该追逐的东西。无我法,即无畏、牺牲、奉献,因为“无我”,在你奉献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然、身心安乐。

如何是完全地没有自我?在表面,似是消极的行为;于实际,却是积极的做法。

弘一法师的“无我”,不是否定我的存在和我的价值。这便是他对“空”的理解,而他对“不空”的理解则更是精辟而独特,他认为“不空”则在于努力从事救世之事业。

入世与出世不是截然分开的,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弘一大师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仍然主张“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他本身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在太平寺中,弘一法师见到了前来拜访的老友穆藕初。叙旧之后,两人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到佛法上来。穆藕初对于佛教并无多少了解,不过他在一些哲学、文化类的书籍中见过一些批评佛教的观点,对于佛教总觉得是一种导入出离世间,逃避家国社会责任的宗教,当此国家衰微,正需国民奋发图强之际,佛教于世又有何益呢?

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都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来指导人生,利益世间。就大乘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着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宏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弘一法师也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人,在他出家之后,他一方面静心研究佛法、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则不断游历来进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扬。尤其是在抗战期间,曾经留学日本的他更是站在了抗日这一边。他甚至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还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一面庆幸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悯人生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