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优雅风度虏获人心
良好的礼仪是财富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生活于17世纪中叶和18世纪初。他指出,人的衣服可以由裁缝做得很合适,人的动作可以由教师教得很有派头,但是这些事情固然可以使他显得很体面,却没有一样能够使他变成一个受过良好教养的绅士。即使他还具有学问也是不够的,因为弄得不好,学问反而可以使他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更加无理,更加令人难受。由此,礼仪是在人的一切另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
洛克说,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胆量就会带有野蛮的色彩,而别人也必以野蛮相看待;学问就变成了迂气;才智就变成了滑稽;率直就变成了粗俗;温和就变成了谄媚。没有礼仪,无论什么美德就都会变样。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按照洛克所说,所谓“教养”,它是以美德为根基,而以礼仪为藻饰的。如同钻石,经过琢磨和镶嵌之后,它就放出光彩来了。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也说过:文明的举止,还有这背后所蕴藏的对人的体谅、关心,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不同的举止,可以使我们或者恼怒,或者平静;或者兴高采烈,或者羞愧难当;或者与禽兽为伍,或者与圣贤同列。这种东西好像是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一般,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润物细无声,天长日久、一点一滴地对我们产生作用。这种绵里藏针的力量,是那种匹夫之勇所不能比拟的。它是我们日常社交生活的润滑剂,是整个社会减少损耗、高效运转的助推剂。
许多行为不过是无伤大雅的小事。也有人常以“大家都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为自己“不拘小节”做挡箭牌。但恰如《格言联璧》里所说:多少良心就在“不为过”这三字下抹掉了,多少体面也就在“没奈何”三字前被抹去!你所“不拘”的“小节”,恰是做人的“大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人的第二个太阳。”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行为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每一个人都显露出各自真实的面貌。”没有礼貌,缺乏教养,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个人或自私,或懒惰,或吝啬,或贪婪,或傲慢等等不良的人品。
它不是一种恶劣性格的表现,而是多种恶习的集中,如懒散、愚蠢、妒忌、粗心大意、爱慕虚荣、对人缺乏了解而妄加轻视。
糟糕的举止会搞糟一切。相反,良好的举止会弥补一切。它使我们说出的“不”字带上了金色,使真理变得甜蜜,使我们自身增加了三分美丽。
马尔登非常看重良好的教养对于一个人成功的作用,他认为教养可以代替财富。对于有教养的人,所有的大门都向他们敞开。他们即使身无分文,也随时随地会受到人们热情的接待。他说,不妨假设有这么两个人,他们在其他方面都一样,只是在待人处事方面不同:一个谦和友善、助人为乐,举手投足无不具有绅士风范;而另一个举止粗鲁轻慢,对人总是吹毛求疵,没有一点合作精神。很显然,前者的事业会蒸蒸日上,后者只会江河日下。
德国有一句谚语:“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还有一位哲人说:“礼貌的作用有点像船上的气垫,虽然里面空无一物,却可以大大减轻我们的颠簸。”
良好的教养能使我们在勤勉的同时,更容易获得成功。老话讲,“和气生财”,文明的举止习惯可以为我们打开一切财富之门。它也能使我们减少人际的摩擦,使人生变得快乐轻松。
请记住:教养是你最大的一笔财富。你要向成功投资吗?就以教养为资本吧。教养也是人生的守护神,使我们不致因愚蠢地抛弃教养而触犯法律,使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教养更是幸福的保证,你使他人幸福,你也会得到幸福。
洛克指出,礼仪又称作教养,其本质不过是一种小心,不过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或侮辱而已。谁能理解并努力去实现这一点,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但你要准备好一生的努力,才能做好它。
仪表美的层次
仪表即指人的外表。它包括人的容貌、服饰、神态、姿态等方面,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
一个人的仪表与他的生活情调、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文明程度有关。换言之,一个人的仪表既是一个人的“门面”,又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和内在修养的显露。
仪表美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应当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其一,仪表美是指人的容貌、形体、体态的协调优美。如容貌的端庄秀丽,体格的匀称健美,身材各部位的比例协调,线条的优美流畅,皮肤的白皙细腻,这些是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仪表美的基本条件。其二,仪表美是指经过学习,掌握了美容化妆、服饰搭配等技巧后,所体现出的经过后天修饰的美。天生丽质每个人可遇不可求,而经过后天努力所达到的仪表美却是每个“丑小鸭”都可以做的“天鹅梦”。无论一个人的先天条件如何,都可以通过专家指点,自己努力地去塑造和追求后天美,使自己通过化妆、服饰、外形设计等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的仪表美。其三,仪表美是一个纯朴高尚的内心世界和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的外在体现,它通过日常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社交晤友折射出来,形成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气质风度美,这是仪表美的本质,也是仪表美的最高境界。真正的仪表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慧于中才能秀于外。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情操、智慧、志向、风度等内在美作为基础,那么,再好的先天条件,再精心的打扮,也只能是一种肤浅的美、流俗的美。缺少丰富深刻内涵的美,不可能产生真正打动人的魅力!
因此,一个人的仪表美实际上是其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的一种自然展现。
翩翩风度从何来
风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人们对于美的形体、美的心灵、美的谈吐、美的装饰打扮、美的品德修养的一种肯定的审美尺度,是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所提供的给他人的“综合印象”。翩翩风度指的是风度美,是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是作为自然人的形体美和作为人的性格美的融合。青年人多崇拜那些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外交家,总希望自己也能以翩翩风度出现在社交场合。那么如何在社交场合表现出自己的翩翩风度呢?
1脱俗的审美外观
脱俗的审美观是在社交场合展现翩翩风姿的首要前提。可见脱俗的审美观是十分重要的,而一个人脱俗审美观的形成是各种知识综合作用、良好情趣交互作用的结果。
脱俗的审美观是内在的,它支撑着外在的、感情的风度。
2恰当规范性的语言表达
在社交场合因环境不同而要求不同的语言表达。在较轻松的场合,要能用幽默、风趣、生动、明快的语言表达你的心情;在较严肃的场合要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凝重简洁,语句的整体对仗。如果不分场合,语言运用不当,引起周围人们反感厌恶,哪有风度可言?为了吸引众人,还应巧设悬念、注意对比、渲染等技巧的应用。
3得体的辅助语言
第二章第二节优雅风度虏获人心 (2)
尽管你的语言中包含有无限风趣、无限热情、无限睿智,如果没有音调、音量的变换,那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没有面部表情的变化,举手投足的动作,干净利落的身体摆动与规范语言表达的协调,如果没有眼睛的信息传递,那无疑使社交对象面对一台收音机。谁可想象,面沉似水的人讲出幽默笑话后听众的结果呢?
4适宜的服装穿着及颜色调配
在轻松欢快的场合尽量穿色调明快的服装;在严肃的场合,尽量穿色调凝重肃穆的服装。再者,服装的色调要讲究对比,突出层次,这样容易引起人们的注目。
5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人的风度。要想真正具有高雅风度,必须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言谈、举止习惯。好的语言习惯特点是:说话和气、文雅、谦逊、幽默。好的行为习惯特点是:站立时正直、庄严,具有稳定感;行走时从容不迫、快慢自然、矫健轻快;坐下时双腿稍稍并拢,轻松自然。
培养自己的美感
美感是对美的事物进行反映时所得到的享受,是人们体验的极其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凡是美的事物都能够引起人们美的享受。例如天空的流星,皓洁的明月,灿烂的太阳,和煦的春风,翠绿的杨柳,荡漾的湖光,古朴的塔影,矫健的身姿等自然和生活的现象,都会通过人们的认识、判断、想象而产生美感。
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在于懂得美的知识、掌握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世界。人们应将获得的美的知识和规律应用到思想生活和工作中去,使自己的学科事业、思想修养和生活习惯、个性形象都符合美的规律,成为一个创造美的人。如若不然,就如陆绍珩所说:辛勤耕作的田园生活,是有真正的快乐的,但你如果没有潇洒的态度,你就只会成为苦不堪言的忙人。读书学习是有真正的乐趣的,但你如果不懂得玩味,你就会成为视它为无趣的粗俗之人。一山一水都有可以赏玩的情趣,但你如果不会领会,你也就只能辜负它的妙处瞎玩。吟咏诗歌可以有真正的心得,但你如果不能体会理解,只会把它看做是无聊的套话。可是,没有美感,没有审美能力,就缺少生活品味,缺少生活情趣。
审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世界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和向往。要进入美的境地,创造美的生活,实践美的理想,就必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扩大审美实践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丰富情感,必须张开双臂去拥抱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提高感受力,真正地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使审美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境界。要有意识地学习有关形式美的基本知识,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使自己的情感世界更广阔、更深邃。
2提高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要认识某一审美对象的整体,就必须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这一对象的各个不同类的感觉加以综合,从而使这个认识对象形成比较复杂、比较完整的反映,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这样,读诗就能感受到音乐韵律的美,看电影能感受到多种蒙太奇的美,听音乐节奏旋律的美。
3掌握美的知识
为了提高感受能力,就要注意学习美的知识,掌握美的特征,了解美的规律。只有知道音韵节奏才能欣赏诗;只有具有形、光、色、线形式美的知识才能欣赏绘画;欣赏音乐还得具备音乐的音律和节奏音响等知识。还要注意参加审美实践,在实践中自觉训练自己的感受器官,使自己善于发现美和感受美。
举止的控制和修炼
我们了解了举止的特征和交际规则,对于我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调整举止行为,如何进一步通过修炼提高个性的素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是学习与模仿。举止,一方面受家庭的熏染,社会的陶冶,一方面又是主动习得的。如,我们不懂得如何吃西餐,那就要注意学习,起码应当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事前的学习,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准备。有了准备,懂得了一些基本常识,就会在对自己的动作上有所控制,免得手忙脚乱。
在交际举止中,如走路的姿势,坐姿、站姿、握手的具体动作等,都有学问。就拿握手来说,标准的姿势应该是身体稍向前倾斜,手掌伸开,全手掌握住对方,稍用力即可。如果拇指向下,仅伸出几个手指,这只能说明对对方的不够尊重,自己的素质也比较低。当然,与女士握手时,只有当女方伸出手时才可以握,不能强行去拉对方的手。握手时也应当避免不必要的小动作,如用手指滑动对方的手心或手背等。这是一种不良的习惯,不规范的握手动作。
站姿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交际双方站着谈话,一不要把双臂搂抱在胸前,二不要双腿叉得太开,三不要有小动作。应是尽量站得直一些,双臂自然下垂,双腿稍稍分开就可以了。
坐着说话时,正确体姿应该是稳稳地坐着,并把双手随便地放在大腿上。不要一会儿掏兜,一会儿玩钥匙圈,一会儿捏弄手指等。这样会使对方分散注意力,弄得心神不宁。
诸如此类的行为语言是很多的,只要经常注意学习和模仿,就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掌握。
其次,调整与克服人的举止常常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很自然地做出的。然而正是这些行为动作暴露了内心的秘密。
调整是一种理智的参与,是理智对下意识动作的指令性改变。这种理智的控制,只有在自己意识清醒的时候才有可能,不是人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的。但对于一个对自己的体势语言有严格要求的人来说,也是十分有效的。要控制和修炼自己的举止,是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上下功夫的。
最后,内外并举。常言说,情动于衷而形于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否健康,在其举止行为中都会流露出来。只从形式上着眼,是治标;能从素质、修养上着眼,才能治本。
美国的悉尼?乔拉德和特德?兰兹曼在《健康人格》一书中说:“健康人格是人行动的方式,这种方式由理智所导引并尊重生活,因此人的需要得以满足,而且人的意识、才智以及热爱自我、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能力都将得以发展。”这种解释明显地带有人本主义色彩。我们认为这里缺乏一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要有理解,有抱负,有为他人献身的精神。离开了这一点,只从“行动的方式”上去考虑是偏颇的。这个前提正是我们所说的内外并举中的“内”。当然,这个“内”还必须包括较深的文化层次、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
模仿成功魅力人士
有人认为自己的形象需要改变,有些人则认为不需要,或许你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以及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所以,在决定是否要做改变之前,必须先能够观察、了解成功人士的言行。在你的工作环境或是在其他场合所遇到的人中,有些或在对工作的态度上,或是在对你及同事的应对进退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会使你感到十分愉快,对你们之间的任何交易或任何会面都会有不虚此行的感受,也不管交易或碰面是否有具体成果,你都会认为他们亲切、值得信赖。你不妨问问自己,这些人的待人接物会让你感到羡慕吗?这时,你也可以问问自己下列问题,看看自己能否效仿他们:
(1)他们拥有你十分羡慕的人格特质吗?
(2)他们的服饰吸引你吗?
(3)他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吗?
(4)他们是如何让你对他们产生信心的?
(5)他们的工作态度如何?
(6)他们有哪些资格与能力?
(7)他们与什么样的人为友?
(8)他们如何消遣自己的休闲时光?
你不会对所有人的每件事物都钦佩不已,只要记下令你印象深刻的部分就行了。再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以便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时,能有所借鉴。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格特质,但是你可以发现他们多少都具备如下的共同点:
(1)服饰永远是那么的干净、整洁及清爽;鞋子永远光亮如新。
(2)个人卫生习惯良好,发型永远整洁、清爽。
(3)说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4)诚实;值得信任。
(5)守时。
(6)专心聆听别人谈话,不随意插嘴;和人争论或辩论会产生很不好的效果。
(7)具有工作热忱;工作不但会完成,而且会以较高的标准完成。
(8)以他们自己的一套方式行事。
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接触些什么样的人,诚实、可靠、注重服饰整洁、个人卫生以及工作热忱应该是每个人的“英雄所见略同”的部分。
现在,你已经知道别人是哪些地方吸引你了,不过,这还不够,你还要知道他们是如何让自己具有吸引力的。就拿服饰穿着为例来说吧。你或许会注意到一些在这方面值得学习和羡慕的人,服饰都十分整齐、清洁及干净清爽。此外,你还会对他们有如下印象:
(1)头发永远修剪得恰到好处,且整洁异常,领子上永远都不会有头屑。
(2)个人卫生良好,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无论何时,看上去都像刚刚洗过澡一样。
(3)衣服既不古怪,也不过时,每天都换新的衬衣,衣饰永远搭配得恰到好处。
(4)至少拥有两副眼镜或两套不同的镜框。
一旦你注意到这些成功人物的共同特点后,你就可以依样画葫芦了。
生活精致就是品位
生活中的精致无处不在,让我们从一位研究生的眼中理解生活的精致:
读研究生的时候,朋友的寝室里有一个从黄土高原来的青年。据说,他要是回一次家,得先坐火车,再坐汽车,之后是马车,之后是背包步行……总而言之,他的家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僻远。
一个散淡的黄昏,他给我们讲他母亲的故事。透过他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窘环境中生活着的瘦削美丽的母亲。她经常说的话是: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她给孩子做白衬衫白边儿鞋,让穿着粗布衣服的孩子们在艰辛中明白什么是整洁与有序。他说,母亲的言行让他和他的手足们知道,粗劣的土地上一样可以长出美丽的花。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养育他成人的窑洞里,会走出那么多有出息的孩子。
和这青年同一寝室的那位朋友,是富裕家庭里的“宝贝”,他的父母生了5个孩子,只有他一个男孩。他来上大学,他的母亲一下子给他买了10套衣服,可是,没有一件给他穿出点儿模样来。他总是随随便便地一扔,想穿了就皱皱巴巴地套上,头发总是在早晨起来变得“张牙舞爪”,怎么梳都梳不顺。他最习惯说的一句话是:一切都乱了套。他总也弄不明白,住对床的室友,怎么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他的床上,横看竖看都是乱,而对面那张床,洗得发白的床单总是铺得整整齐齐。
那个窑洞里走出的青年,就这样在大家赞叹的眼神中读完了研究生,携着爱他的姑娘,到一个美好的城市过着美好的生活。
这种点点滴滴生活中的精致,溶入到一个人的血液、生命、言行中,就形成高洁的品位,就显出非凡的教养,就透出摄人的高贵。这种精致的生活只在于我们的小心和习惯,而不在于环境的优劣。这种精致的生活越是出自粗劣的环境,它所培养出的一个人的天生风骨就越震慑人,这个人也更是有了脱离粗劣环境的力量。因为一切都表明:他虽出身这样的环境,可他超越了这个环境,这个环境已配不上他了,他已属于更好的环境,他的一切已显示他该拥有更好的一切。
这种精致生活作为财富提升一个人的事实,在好莱坞影星赫本及她的服装设计师的人生中也有体现。当时他们都很年轻都默默无闻,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怎样,但他们都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将是上流社会的一员,这无关金钱、地位、权势或家庭背景,而是来自他们追求超越的信念,对工作的勤奋及天赋,毕竟与生俱来的那份优雅不是金钱能够买得来的。
做一个有品位的人
古典名著在《菜根谭》中,洪应明谈到这样的人:家境虽贫寒,地却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姑娘虽穷苦,头发却总是梳洗得整齐清洁。洪应明赞道:那情形虽说不上富贵艳丽,但气度却是那么文雅大方。——你说,这“贫家”和“贫女”有没有品位?洪应明又说,他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士君子(有学养有身份的读书人)一旦遭遇穷困失意,就自暴自弃,不讲文雅的气度(也就是品位)了呢?
品位指一个人的品行、风度、气质、教养。一个人有没有品位,不在于他有没有金钱作后盾,也不在于他有没有较好的容貌和身材作依托,而是在于他的品德或曰“德行”。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诗书”不但是学问,更是学问熏陶出的良好道德品行。培根说:“单是为了名副其实,人也需要有极大的美德才华,就像宝石一样,宝石如果不需要用衬箔来陪衬的话,也就必须本身具有极大的价值。”他又说:“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美人的迟暮也是美的。’而有的年轻人尽管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虽然他们贫穷,但他们热爱生活,欣赏生活,保持着洁身自好的良好习惯,这种不因贫穷就“自废弛”的风雅气度,是真正高贵的品位。
人有无品位,不在地位、金钱、学历、相貌,而在人品、道德、德行、教养、文化底蕴、内在素质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有了内心的完善和充实,“贫女”也自有风雅的气度;没有,“士君子”也会废弛无品位。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行为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每一个人都显露出各自的真实面貌。”莎士比亚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雨果说:“人的面孔常常反映他的内心世界,以为思想无形无色,那是错误的。”品位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不能想象一个举止猥琐,言谈粗俗,衣着邋遢的人,他会有优雅的品位。
曹操被封为魏王,将接见匈奴使者,自认为形貌不够“威武”,不足以让远方国家敬畏,于是让手下人代替他接见,他自己则执刀站在旁边。接见完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对魏王印象如何?使者说:“魏王很威风,但旁边那个执刀的人,更显英雄气概。”
从这个小故事可看出,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往往会通过外表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是很难掩饰的。因此,要培养自己优雅的品位,不能不注意外在形象的修饰。
有一位行为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本人以不同的打扮出现在同一个地点。当他身穿西服以绅士模样出现时,无论是向他问路或问时间的人,大多彬彬有礼。当他打扮成无业游民时,接近他的多半是流浪汉,或是来对火的,或是来借烟的。这说明,一个人的外在仪表即使不会是全部,至少也会部分地反映他的个性、爱好和人品。因此,一个有着良好品格和品位的人,不会对他的外在形象掉以轻心。或者反过来说,对自己外在形象的约束、修饰,也是一个人良好品格和品位的必然表现和自然流露。当然,这种修饰不是矫饰,而是服从于人品修养的发自内心的自然举动,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或精神显露于举手投足之间。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十分注重品格和教养。他提出修身的五德:温,温和平易;良,善良;恭,庄重严肃,谦虚和顺;俭,朴素节俭;让,先人后己,谦逊礼让。《论语》里记载了孔子的举止言谈和衣食住行,从中可看出孔子的生活品位:
穿衣——孔子穿衣,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因为前者是斋戒时所用,后者是丧服的颜色。夏天虽热,但不只穿类似今日汗衫背心的里衣,而要在外面套上麻布单衣。这与今日许多人只穿背心出入公共场合或干脆光着上身乘公交车大不一样。孔子穿衣,讲究简便、实用、卫生,又符合礼制规范,体现仪表风度。
饮食——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有“八不食”的自我规定,讲究吃饭要卫生、合乎营养。对于酒,孔子认为可以喝,但应“不及乱”,就是不能喝醉或酗酒闹事。“食不语”,以免食物呛入气管。“食不求饱”,不暴饮暴食,以免伤胃。
《论语》里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就是说孔子平日在家时,衣冠整洁,举止端庄斯文,个人和居室卫生搞得很好。外出坐马车或牛车,孔子必定是站得直直的,握住当扶手用的带子,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指手画脚妨碍他人,既注意乘车安全,又尊重他人,的确是有涵养。公元前479年2月,孔子病了,他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一天早上早早起床,拄着手杖站立在门前,自吟自歌道:“泰山快要崩塌了!梁柱快要折断了!哲人快要枯萎了啊!”七天后逝世,享年73年。他死得从容自信,一如他平日的为人。孔子的修养,当然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但他自觉磨砺品行的意识和行为,值得后人学习。
如果说孔子离我们过于久远,那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的高风亮节和翩翩风度,是我们最可贴近学习的楷模。在国外,周恩来有“东方美男子”的美称。这除了指他的聪明才智,主要还是指他的人格魅力。周恩来一生,仪容端庄潇洒,举止落落大方,谈吐机敏智慧,得益于他从青年时就一直加强自我修养。周恩来曾在南开中学读书,学校校门左侧墙壁上悬挂着一面大镜子,是备学生整理仪表所用,镜子上悬一木匾,上有告诫之言如下——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指态度):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指表情):宜和,宜静,宜庄。
周恩来严守校训。当时他生活清贫,只有一件蓝布长衫,但他每次都洗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穿在身上。
这以后六十多年风月流逝,惟一能夺走的是他的青春和乌发,却磨灭不了他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