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2485300000002

第2章 波兰现代文学大家(1)

斯沃瓦茨基

斯沃瓦茨基,1809年9月4日生于克热米耶涅茨(今属白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维尔诺大学教授,在他5岁时死去,母亲酷爱文学,对他影响较深。

1824~1828年,斯沃瓦茨基进维尔诺大学法律系学习。大学期间他即开始写诗,早期诗歌充满感伤情调。在华沙的日子里,他关心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文学论争,写了许多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如《胡果》(1829)、《修道士》(1830)、《阿拉伯人》(1830)、《扬·别列茨基》(1830)和两部诗剧《明多维》(1829)、《玛丽亚·斯图亚特》(1830)。

《扬·别列茨基》是其中的优秀之作,它通过小贵族别列茨基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大贵族的专横暴虐和胡作非为。

《玛丽亚·斯图亚特》描写爱尔兰的玛丽亚王后勾结波德维尔阴谋篡夺王位失败而逃亡国外的故事。

1830年11月,华沙爆发了反对俄国的武装起义。斯沃瓦茨基写了《自由颂》、《悲歌》和《立陶宛军团之歌》等诗,歌颂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的斗争,给起义战士以很大鼓舞。

起义失败,斯沃瓦茨基流亡国外。1832~1836年侨居瑞士,先后写出了长诗《在瑞士》,诗剧《科尔迪安》、《巴尔拉迪娜》、《霍尔什亭斯基》和《马泽帕》。

1836~1837年,斯沃瓦茨基游历东方,先后到过希腊、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等地。他写了长诗《瘟疫病人的父亲》、《瓦兹瓦夫》、《比亚特·但特舍克的长诗》和带有神秘色彩的散文诗《安赫利》。

1838年后他定居巴黎,随后他写了剧本《里拉·维涅德》、《法塔齐》和长诗《贝尼奥夫斯基》。

1842年以后,斯沃瓦茨基受到托维安斯基的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这期间写的《莎乐美的银梦》、《马列克神父》和长诗《精神之王》,都带有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后来国内民族解放斗争高涨,他脱离了宗教团体,声援革命。1845年写的《对〈未来赞歌〉的回答》一诗,驳斥了齐·克拉辛斯基反对革命、主张复古倒退的观点,指出“只有农民革命,才能使波兰从奴役中解放出来”。

1848年,他还抱病回国,参加了波兹南的起义。后又去法国,1849年4月4日在巴黎逝世。

斯沃瓦茨基的诗歌形式优美,想象丰富,语言生动;他的剧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对波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仅次于密茨凯维奇的波兰第二大诗人。

克拉谢夫斯基

克拉谢夫斯基,1812年出生于波兰一个贵族家庭。曾在维尔诺大学攻读文学,主编过多种刊物。1830年他开始写小说,其中以描写农村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小说最为著名。

克拉谢夫斯基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有《乌兰娜》、《萨夫卡的故事》、《布德尼克》、《奥斯塔普·邦达丘克》、《村外茅屋》、《叶尔莫瓦》、《栅栏木桩的故事》等。作者在这些小说中对农民的贫困和苦难表示同情。

克拉谢夫斯基早期的创作比较著名的有《齐格蒙特时代》等作品。从1875年开始,他以波兰的全部历史为题材创作小说,共29部76卷。这些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生动,而人物形象的刻画则较为逊色。

克拉谢夫斯基于1883年在柏林以间谍罪被捕,并被判处三年半徒刑,1887年在日内瓦逝世。

迪加辛斯基

迪加辛斯基,1839年出生波兰一个地主管家的家庭。他因参加1863年1月起义,曾被沙皇逮捕入狱。后长期充当家庭教师,曾在克拉科夫开办印刷厂和书店。

迪加辛斯基的著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村庄、田地和森林》(1887)、《生活的环节、耕地和马路》(1889);长篇小说《占有者们》(1887)、《贝尔多内克》(1888)、《耶德舍伊·皮什恰尔斯基先生》(1890)、《兔》(1900)和《生活的节日》(1902)等,这些作品内反映了贫苦农民在地主资产阶级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有的作品在反映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时,也描写了动物的生活,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所揭露,但在描写手法上表现出自然主义倾向。

迪加辛斯基是19世纪末波兰自然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家,1902年去世。

显克维奇

显克维奇,1846年5月5日生于波德拉斯卡地区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华沙中央学校(华沙大学前身)医学系学习,一年后改学文学。1871年,沙俄政府将华沙中央学校改为华沙帝国大学,即将毕业的显克维奇为了表示抗议,拒绝参加毕业考试,愤然离校。

显克维奇在大学期间已开始写作。1872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在《波兰报》上发表了许多有关华沙生活的讽刺小品。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劳无益》,反映波兰大学生的苦闷和彷徨。随后又出版了《沃尔齐沃皮包里的幽默作品》,这部作品是在波兰封建社会崩溃、资本主义势力迅速壮大的时期开始写作的,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乐观态度。

1876年,显克维奇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赴美国访问。《旅美书简》作为一本通讯集肯定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又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以及对人民的压迫和种族歧视。

1877~1880年,显克维奇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体现了作者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带有悲愤格调的作品如反映农村生活的《炭笔素描》、《音乐迷扬科》和《天使》,描写外国统治者压迫波兰人民的《家庭教师的回忆》和《胜利者巴尔泰克》,表明波兰侨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的《为了面包》和《灯塔看守人》,描绘美国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残杀的《酋长》和《奥尔索》。

19世纪80年代,波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沙俄和普鲁士在它们占领的波兰地区内推行同化政策,波兰人民深受苦难。显克维奇渴望找到一条能使全国人民团结对敌同时又能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减轻人民痛苦的道路,他开始创作历史小说。

1883~1888年,他写出了3部曲。3部曲第1部《火与剑》取材于1648年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暴动。当时乌克兰是波兰贵族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赫梅尔尼茨基暴动的结果,第聂伯河以东的土地被沙皇俄国占领了。显克维奇站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反对外国干涉的立场上,揭露赫梅尔尼茨基为了私利,打着民族起义旗号,勾结外国侵略者分裂波兰的活动。但他没有把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暴动和乌克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武装起义区分开来,因而在谴责哥萨克暴动的同时,歪曲和丑化农民起义。第2部《洪流》写波兰人民反抗瑞典封建主侵略波兰的斗争。作者揭露了侵略者蹂躏国土、屠杀人民和大贵族的叛国投敌,歌颂了中小地主和广大人民齐心协力与敌人作斗争,以及他们的英勇精神。第3部《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描写波兰反抗土耳其—鞑靼人入侵的斗争,但作者却着重描写伏沃迪约夫斯基的个人爱情故事,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不及前两部。3部曲、特别是《火与剑》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后,显克维奇又发表了两部描写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即《毫无规则》(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其中流露出他对于贵族阶级往昔的“尊荣”的留恋,对它的没落之情惋惜和同情。

1896年,显克维奇发表了《你往何处去》。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罗马青年贵族和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少女曲折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禄对早期基督教徒的迫害。他由于这部小说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金。

19世纪末叶,民族压迫加剧,显克维奇发表不少政论和演说,揭露普鲁士占领者推行的日耳曼化政策,著名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1900)。这部小说则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描写了波兰和立陶宛反对十字军骑士团入侵的斗争,是波兰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