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2485300000009

第9章 瑞士现代文学大家

戈特赫尔夫

戈特赫尔夫,原名阿尔伯特·毕齐乌斯,1797年出生于穆尔滕的牧师家庭。他年轻时在伯尔尼学神学,1820年当了一年副牧师,次年到德国格廷根大学继续学习,并漫游德国各地。回瑞士后他在一些村镇当副牧师近10年,1832年被选任为吕策尔弗吕村的牧师,并一度兼任教区督学。

1837年戈特赫尔夫起开始写作,发表了38部以农村生活为内容的长篇和中短篇小说。

他的主要长篇小说《长工乌利》(1841)和《佃户乌利》(1849),写一个备受歧视的贫苦农民历尽艰辛终于致富的过程;《一位教师的苦恼和欢乐》(1838)暴露了农村儿童遭受剥削和忽视学校教育的现象。他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黑蜘蛛》(1842)和《怪女仆艾尔齐》(1843)。

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都是普通人,作品朴实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大众化,有“民众作家”之称。他写作的目的是谴责自私、虚伪、贪婪、欺诈等社会现象,却在客观上反映了农村的贫富矛盾以及宗法社会瓦解的过程。

1854年,戈特赫尔夫去世。

凯勒

凯勒,1819年7月19日生于苏黎世附近格拉特费尔登一个工人家庭。他5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由于家境贫寒,少年时代的凯勒在一所公益团体设立的贫民子弟学校上学。1833年入苏黎世州立工业学校学习,不久离校,自学绘画。1840年到慕尼黑学习,1842年返回苏黎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世纪40年代,凯勒受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鼓舞,与德国一些政治流亡者接触,受到弗赖利格拉特和黑尔韦格的影响,写了大量政治诗,参加了革命志愿队,有力地支持了卢塞恩州的进步力量。1846年他的《凯勒诗歌集》在海得尔堡出版。1848年瑞士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统一联邦国家,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凯勒对这种民主制度抱有很大信心。同年他获得苏黎世州政府的奖学金,到海得尔堡大学学习期间与费尔巴哈相识,受到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1850~1861年间,他出版了《新诗集》(1851)、长篇小说《绿衣亨利》(1855)、短篇小说集《塞尔特维拉的人们》(1856)等作品。1861年被选为苏黎世州政府的秘书长,任职15年。这个时期只写了《七个传说》(1872)。1876年他辞去秘书长职务。1877年出版《苏黎世中篇小说集》,1878~1879写了大量诗歌。之后,他相继创作了《绿衣亨利》第2稿(1879~1880)和《警句短诗》(1882)、《诗歌集》(1884)。长篇小说《马丁·萨兰德》(1886)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1890年7月15日凯勒在苏黎世去世。

凯勒的创作中最有成就的是著名的有中短篇小说《塞尔特维拉的人们》、《七个传说》、《苏黎世中篇小说集》。

《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塞尔特维拉的人们》中最优秀的一篇,主人公是一对青年男女,他们互相爱慕,双双坠入爱河,但彼此之间有家仇,婚姻受到阻挠,最后投河自尽了。小说以一个爱情悲剧为题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贪婪地追求金钱的丑恶本质。《三个正直的制梳匠》和《人靠衣裳》也是出色的作品。它们表明凯勒不仅对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的思想、心理观察的深刻透彻,而且能以传神的笔调进行描写,在描写人民生活风俗方向也颇有才华。《七君子的小旗子》是《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中最著名的一部,以瑞士建立联邦政府后的生活为题材。小说通过7个反封建老战士组成小团体的活动以及新老两代之间矛盾的解决,颂扬瑞士的民主主义制度,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绿衣亨利》是凯勒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有2种稿本,2种结局。第1稿主人公死亡。第2稿则写主人公走上了与人民相结合、做自觉的国家公民的道路。这是一部“教育小说”,带有特定的瑞士宗法社会和联邦民主制度社会的色彩,描写了一个青年的成长,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画面,乡土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鲜明。

长篇小说《马丁·萨兰德》揭露了社会上贪污腐化、投机倒把、虚伪欺骗等现象。

凯勒的作品继承了德国古典现实主义传统,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气息浓重,寓深刻的哲理于故事中。他是19世纪瑞士德语作家中最突出的一位。

迈耶

迈耶,1825年10月11日生于苏黎世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法学家。他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宗教与道德教育。他18岁时进大学学习法律,后自学历史和语言学。

1857~1858年迈耶先后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旅行,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代表的古典文化的影响,后曾从事法国文学的介绍工作。1871年他发表长篇叙事诗《胡滕的末日》引起广泛的影响。此后约20年中,他完成了1部长篇和10篇中短篇小说。1898年11月28日迈耶在基希贝格逝世。

迈耶在瑞士近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仅次于凯勒。他的突出成就是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时代的生活为题材。长篇小说《于尔格·耶纳奇》是他的代表作(1870)反映瑞士30年战争中的一段历史,写新教领袖于尔格·耶纳奇为民族争得了解放,本人却成为叛徒和暴君,最后死在仇敌刀斧之下。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政治与道德相矛盾的观点。中篇小说《圣徒》(1879)通过英王亨利二世与其宠信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伯克哈特之间的恩怨和矛盾,反映了英国中古历史上激烈的政教之争。《普劳图斯在女修道院》(1882)批判天主教禁欲主义。短篇小说《一个少年的苦难》(1883)揭露耶稣会教士对人的精神的摧残。他的重要的小说还有《护身符》(1873)、《僧侣的婚礼》(1884)、《女法官》(1855)、《培斯卡拉的诱惑》(1887)、《安盖拉·鲍尔基亚》(1891)等。

迈耶的第一部诗集为《一位瑞士人写的二十首叙事谣曲》(1804)。他的代表作《胡滕的末日》描写了德国骑士领袖胡滕流亡在苏黎世湖中的小岛上回忆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内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通过这个历史人物,作者表现了对德国统一的同情和关注。此外,《罗马的喷泉》、《双帆》等优美的抒情诗,内容新颖,语言优美。

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德国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这时迈耶的多数作品的基调低沉,结局多为悲剧。他厌恶现实,而把文艺复兴和德国宗教战争时期看作是理想的时代,这是他写历史题材的主要原因。迈耶受到“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影响,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意志力很强的孤独的“英雄”。他写历史题材是借古喻今,一方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批判,同时颂扬了俾斯麦,对他的所作所为表示同情。

迈耶的小说构思巧妙,场面宏伟,戏剧性极强,有入微的心理描写,语言优美凝练,受到凯勒的赞扬。他的诗歌感情含蓄,形象鲜明而富于象征性。

施皮特勒

施皮特勒,1845年出身巴塞尔州一个高级官吏的家庭,19岁时因与父亲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1865年在巴塞尔大学学习法律,随后又到苏黎世和海得尔堡攻读神学。1868年回到瑞士格劳宾登地方担任牧师。

从1871年起,施皮特勒在彼得堡和芬兰的一些贵族府第任家庭教师。8年后回国,他在伯尔尼等地做教师和新闻记者,并于1881年写成第一部重要史诗《普罗米修斯与埃庇米修斯》(1924年改写后更名为《受难者普罗米修斯》)。1883年起他先后在《巴塞尔新闻》和《新苏黎世报》等报纸任编辑。7年后继承岳父母的遗产,专事写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题名《我们瑞士的立场》的政论中主张瑞士严守中立,因而受到德国民族主义势力的猛烈攻击。191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施皮特勒利用《圣经》故事和古代传说是题材,生动地刻画出真善美与恶丑之间的矛盾。他的中、短篇小说如《库拉德少尉》和《形象》等直接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施皮特勒对帝国主义的种种矛盾而深感失望,又受到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所以他的整个创作基调是低沉而悲观的。

拉缪

拉缪,1878年生于洛桑,1901年在洛桑大学获文学士学位。

他于1902年赴巴黎,开始创作,发表了诗集《小村庄》(1903),小说《阿琳娜》(1905)、《生活状况》(1907)、《不得安宁的让·吕克》(1909)等。

1910年,拉缪出版了《沃州画家埃梅·帕谢》,作品描述一个瑞士农民画家在巴黎不幸的遭遇最后被迫重返家乡。另一部小说《塞缪尔·贝莱传》(1913)也表达这种怀乡之情。

1914年初,拉缪回到瑞士的沃州,与人合办《沃州手册》杂志,并发表小说《病愈》(1917)、《我们中间的征兆》(1919)等。

1920年写成《士兵的故事》,并作为歌剧演出。论著《存在的理由》(1914)、《向许多人物告别》(1914)以及《伟大的春天》(1917)等,体现了他对美学等问题的见解。

《山上的恐怖》(1926)、《股子,又名假币》(1932)、《假如太阳不回来》(1937)等长篇小说,出色地描绘了瑞士的山景,有时带点神秘感。代表作《德博朗斯》(1934)写德博朗斯高山牧场上20余名牧民在一次山崩时遇难,两个月后,有一名牧人生还回村,却被人们误以为鬼魂。可他却再度回到山里去救另一个人。《人间的爱情》(1925)、《世上的美》(1927)、《萨瓦的小伙子》(1936)等小说,写农村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拉缪的作品在描写瑞士的风光以及穷苦劳动人的生活这两方面颇有特色,象征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