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六
2485900000029

第29章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激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贵族家庭。出生前13年,山东和祖国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的铁蹄侵略了。辛弃疾的父亲死得很早,从小是祖父把他抚养长大。祖父为了生存,投靠金政权做了个小官。辛弃疾每天耳闻目睹金军对百姓的欺压,心中从小就建立了恢复中原、打击侵略者的壮志。他不但刻苦攻读古书典籍,研究兵法,而且还潜心练习武艺,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绍兴三十一年(1161),他在济南组织部,率2000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当时,在潼(tónɡ)关以东、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以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力量最大。耿京以山东东平为据点,拥有25万人马。辛弃疾带领他的队伍参加了耿京的义军。耿京早就听说辛弃疾的大名,非常欢迎,让辛弃疾在军中担任“掌书记”,负责大印、信符和处理重要文书。

由于耿京的队伍最大,成为金军的心腹大患,金军多次派兵镇压没有结果。金军又改为招安,想通过一些好处来诱惑耿京。这时,辛弃疾对耿京说:“我们应该联合南宋的军队,两面夹击金军,这样万一金军攻打来,我们也可以撤到南方去。”耿京听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派辛弃疾去江南与南宋联系抗金一事。辛弃疾与南宋达成一致,正高高兴兴地往回赶时,耿京却因为叛徒张安国的出卖被杀害了,张安国也带一部分义军投降了金军。听到这个消息后,辛弃疾悲愤交织,决心杀死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50名身高体壮、武艺高强的勇士,个个骑上快马,带着宝剑,出其不意地向金营杀去。此时的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军官员喝得烂醉如泥,迷迷糊糊中只见辛弃疾和一群武士,拿着刀剑冲了进来。张安国吓得魂都没了,一下子倒在了地上,昏死了过去。辛弃疾一个箭步跨到张安国身边,手起刀落,结果了这个叛徒的性命。之后,辛弃疾大义凛然地看了看张安国的士兵,这群士兵早就吓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这个时候,辛弃疾的50名勇士,早就把外面的守敌杀掉了。辛弃疾一声令下,骑兵们跨上战马,冲向营门。金军知道辛弃疾来偷袭后,都纷纷从四面八方向张安国的营中围了过来。“放火!”辛弃疾当机立断,命令部下点燃了张安国的帐篷。顿时,熊熊大火,开始向四周漫延开了。金军见到失火了。都急忙救火,整个金营乱作一团。借着大火的掩护,辛弃疾带着部下悄悄地溜出了金营。当金军救完火想再追击的时候,辛弃疾早就跑出了金军的统治范围了。

归宋以后,由于南宋的软弱,辛弃疾一直得不到重用。但他仍不忘救国杀敌。

他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书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当官时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都遭到投降派的攻击,甚至受到革职处分。他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土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心愤发而作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辛弃疾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的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辛弃疾由于受不到重用,每日忧忧郁郁,茶饭不思.终于病倒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他神情恍惚,忽然大叫一声“杀敌”,就与世长辞了。

辛弃疾既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又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词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词作中,他都表现出了爱国精神,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