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2486000000015

第15章 一行和尚

一行和尚(生卒年不详),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人。是唐朝最著名的天文学家。

一行和尚从小刻苦学习,特别喜欢钻研天文、历法、算术中的疑难问题,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学问了。

有一次,一行和尚从当时著名的学者尹崇那里借来了西汉文学家扬雄的哲学著作《太玄经》,没看几天就把书还给了尹崇。尹崇问道:“这本书所谈的道理很深奥,我研究了多年,还只是一知半解,你应该认真学习,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张遂说:“我已经明白它的意思了。”说着,拿出自己写的文章《义决》和绘制的《大衍玄图》给尹崇看。尹崇看完,十分佩服,就和他讨论《太玄经》中的道理。张遂谈得有条有理。从此,尹崇逢人就说:“张遂真是当今的颜子啊!”(颜子是孔子三千弟子中最有学问的一个)从此张遂的名声在长安传开了。

可是,这位年轻的学者却不能安心地在长安学习。当时正是武则天当皇帝,她的侄子武三思权力很大。听说张遂很有学问,想和他交往。张遂是个刻苦钻研、老老实实做学问的青年,他不愿意和武三思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同流合污,便假托有病,闭门不见。后来为了避免武三思的纠缠,他只得逃到河南嵩山的嵩阳寺,出家当了和尚,起了个法名叫一行。

一行在寺院里清静的环境下,继续钻研天文、历法。不久,他又离开了嵩阳寺,到各地遍寻名师指导,经过艰苦跋涉,走了二三千里路,来到了浙江关台山国清寺。那里有一位数学造诣很深的和尚,在这位和尚的指导下,一行对天文、历法的研究更加深入,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学者。

唐玄宗即位以后,听说一行很有学问,便派人去请他到长安来。

开元五年(717年),一行来到长安,唐玄宗亲自接见了他,让他主持编制新的历法。

当时,通行的是李淳风制定、公元665年(麟德二年)开始使用的“麟德历”。这种历法已经使用50多年,逐渐出现了误差,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了。一行接受了编制新历法的任务,立即对天文现象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和研究。

一行同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黄道仪。黄道,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太阳,感觉到太阳在宇宙空间一年中的运行轨道。测定日、月在轨道上的位置和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编制历法必不可少的关键工作。过去的测量结果都是大概的数字,误差很大。黄道仪很先进,测量的数据很准确。一行利用这个仪器发现恒星的位置和古代所测的位置有很大不同,第一次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大大推动了人类对恒星的观测和研究。英国的天文学家哈雷,直到公元1712年才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这比一行的发现要晚一千多年。

在一行的倡议下,公元724—725年,在全国十三个地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那天中午的日影长度。测量子午线的长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知道了子午线的长度,就可以测出地球的大小。一行从各地的测量数据中计算出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相差351里80步(唐代量度)。这个数据就是一行所测定的子午线一度的长。它虽然误差很大,并不精确(现代测量子午线一度是1112公里,一行测得的数字换算成现代量度一度约合13203公里),但是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记录,对于研究天文学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这次测量中,一行还得出了一个光辉的科学思想。

一行和梁令瓒合作制造了水力运转浑天仪。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它上面画着星宿、赤道,灌进水去冲动轮子,仪器就转动起来,每昼夜自转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情况外,还能表现日升日落。仪器中还有两个木人。一个木人每刻钟击鼓一次,一个木人每个时辰(两小时)敲钟一次,都由仪器中的轮轴操纵。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机械。在一千多年前就有这么巧妙的天文仪器,说明我国当时的天文学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经过几年的观测和研究,到公元724年,准备工作结束了,一行开始编制新历法。他从印度天文学家那里采用了一些计算方法,使数据更加准确。

三年以后,新历法的草稿完成了,命名《大衍历》。

《大衍历》是当时一部很先进的历法,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运动的规律,把太阳和月亮每天的位置和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都作了说明。这样定出的节气,较为接近实际,后代修订历法都参照《大衍历》。直到明朝末年西方的历法传入我国才有所改动。

《大衍历》编制成功以后,影响很大。一行的历史功绩永远为人怀念,很多人把他的画像拿来描摹,挂在家里。

公元727年,《大衍历》刚刚完成,一行就因为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年仅45岁。

一行的发明创造,和他编制新历的功绩,在我国天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永远为后人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