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2486000000008

第8章 牛僧孺

牛僧孺(779—847),字思黯(àn)。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安定鹑觚(chúnɡū今甘肃灵台)人。隋仆射奇章公牛弘的后裔,祖父和父亲官职都很小。牛僧孺工于文章,贞元二十一年(805)登进士第。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与李宗闵、皇甫湜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三人在对策中痛诋时政,连宰相的过失也不加忌讳,虽被考官杨于陵、韦贯之等评为上第,却触怒了宰相李吉甫,结果,主考官和复审官都被贬谪,牛僧孺等人也不予重用。这次科场案可说是“牛李党争”的起因。

穆宗即位,牛僧孺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后改调御史中丞,审治不徇私枉法,朝野肃然。宿州刺史李直臣贪赃枉法,论罪当死,他买通宦官为之申辩,牛僧孺坚决请求诛之。穆宗认为李直臣有才,想宽恕他,牛僧孺说:“他不是一个有才的人,只不过拿了俸禄,阿谀奉承罢了。天子制定律令,是约束有才的人。安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故乱天下。”穆宗认为牛僧孺的话不同寻常,才不再为直臣说话。赐其金紫服。长庆二年(822)正月,拜户部侍郎,次年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韩弘为宣武节度副使时,杀人过多。韩弘入朝时,其子韩公武为制止议论,广赂权贵。等到韩弘父子死,其孙幼小,穆宗恐其家财为人所盗,派人清理帐册,发现帐册上记载着许多官员收受贿赂,只有牛僧孺的姓名旁注着:“某月某日,送牛侍郎钱千万,不受。”穆宗很高兴,对左右说:“朕没有看错人。”于是任牛僧孺为相,后又任中书侍郎。

四年(824),敬宗即位,封牛僧孺为奇章公。牛僧孺因为宦官当权,屡次上表请辞去相位,朝廷遂以同平章事,任武昌军节度使。江夏城墙用土筑成,因江南多雨,需年年修筑,向百姓征收蓑(suō)茅草料,官吏借机勒索百姓,百姓深受其害。牛僧孺以筑城之费制砖修城,历时五年竣工,自此永免修城之费。又废除沔州建制,以裁汰多余的官员。

文宗太和三年(829),李宗闵主持朝政,屡荐牛僧孺有才,认为不宜让他长期担任地方官,遂召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再次入相。五年正月,幽州兵乱,大将杨志诚驱逐节度使李载义,文宗经常召宰相商议对策,牛僧孺认为此事无关大局,主张继任杨志诚为节度使。牛僧孺的意见为文宗采纳。同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dá)息兵修好、谋求归附唐朝。

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文宗召百官群臣商议,大家都同意德裕之策,牛僧孺出于个人私怨,独持异议,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引起战争。文宗听从牛僧孺的建议,命德裕撤出驻兵,送还所降将卒,结果吐蕃贵族尽杀降卒,情形极其悲惨,于是绝后来降者,也使唐朝失去了维州这个“一面孤峰,三面临江”的“西蜀控吐蕃之要地”。其实吐蕃已违约攻唐在先,唐完全可不受盟约约束,对吐蕃用兵。牛僧孺对幽州和维州的决策,也反映出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亦不免后悔,于是疏远僧孺。僧孺不安,便主动请退,出为淮南节度副大使。

时宦官专权,朝风腐败,牛僧孺不愿处重镇,多次上表请求解除重藩的职务,为散官,朝廷不允。开成二年(837)五月,加检校司空,为东都留守。牛僧孺在洛阳归仁里整治宅第,搜罗嘉木异石,常与诗人白居易吟咏其间,无复进取之心。文宗屡次宣召,托以足疾辞之,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武宗即位后,李德裕为相,牛僧孺被贬为太子少保,后加太子少师。会昌四年(844),又以交结泽潞叛蕃的罪名,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李忱(chén)即位后,李党尽被贬谪,牛党重新得势。

大中元年(847),牛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同年卒,赠太尉,谥文简。

牛僧孺以科举进仕,从政初期,清正廉洁,政绩尚佳。及为相,主张整顿纲纪,清理刑狱,亦颇得贤名。但由于与李德裕政见不合,且有宿怨,逐渐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个官僚集团间的朋党之争——“牛李党争”。延续达四十余年之久,唐朝政治也因而更为腐败.日趋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