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2486200000022

第22章 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594),南朝梁的建立者,字叔达。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

萧衍一生,行节俭、兴儒学、选良吏、施仁政,还注重选拔人才,但后期信佛事,又将北齐叛将侯景引狼入室,致使发生祸害江南百姓的侯景之乱。曾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评语来评其所作所为,意思是说萧衍虽有大志却生不逢时,对萧衍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挑拨离间、趁机夺权的萧衍;一个处心积虑、擅权篡位的萧衍;一个虚情假意、信仰佛道的萧衍;一个引狼人室、饥渴而死的萧衍!萧衍做皇帝之前,曾怂恿南齐皇室之间骨肉相残,自己坐得渔翁之利,后来得到大权后,又欺负南齐顺帝孤儿寡母而篡位登基。即位后其所行之节俭,是因有人提意见说他奢侈,于是他以行节俭的行动来反驳,其所行之仁政,不过是对贪官污吏和皇亲国戚的仁政,对百姓则残酷剥削,不然他舍身的时候,朝廷里哪有那么多钱来赎他?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伪君子!一来二去,萧衍自己也虚伪不下去了,于是想遁入空门,一去三十年,管他个世间变幻大王旗。萧衍自己还引狼人室,最后被招来的侯景软禁起来,饥渴而死,也是咎由自取。

萧衍出生于贵族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博学多才,加上天资聪颖,年纪轻轻就在文学方面崭露头角。当时与之交往甚密的有沈约、谢毐(ǎi)、王融、范云等七人,被世人称为“八友”。

萧衍是在北魏伐齐的战争中起家的,他虽是文人,却有政治家的谋略和果敢,又有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之才,因此在抗击北魏军队的战斗中屡屡获胜,深得当时的齐明帝萧鸾赏识,对他的职位也是一升再升。最后为加强雍州防务,齐明帝将萧衍封为辅国将军兼领雍州刺史,萧衍终于有了一块坚实可靠的根据地,为以后夺取萧齐天下奠定了基础。

齐明帝死后,即位的萧宝卷残暴嗜杀,文武群臣被杀者无数,百官皆不自安,于是江州刺史陈显达、豫州刺史裴叔业等人反叛,但都被镇压下去。而萧衍则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指隐藏才智,不使外露。为梁武帝。,虽暗中支持众人叛乱,却让萧宝卷抓不到任何把柄。就这样,萧衍不断扩充实力,等待机会。这时,萧宝卷将镇压叛乱有功的萧懿赐死,萧衍见机会到来,便于公元500年起兵征讨,各地响应者甚众。

为了号召天下,萧衍将萧宝卷的弟弟萧宝融拥立为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沿途攻取城池犹如探囊取物,于公元501年秋兵临建康城下。萧衍率军与守军激战,不久将其击溃,遂进击到齐宫城,并将其围得水泄不通。萧宝卷的大将王珍国投靠萧衍,将正在笙歌夜饮的萧宝卷杀死,然后开门迎降。

萧衍占领建康后,遂掌握了朝中大权,而齐和帝萧宝融不过是傀儡而已。萧衍自此踌躇满志,准备篡位称帝。为了顺利称帝,萧衍先指使心腹让萧宝融封自己为相国,领扬州牧,梁公;然后将萧宝融的三个10岁上下的兄弟邵陵王萧宝信、晋熙王萧宝篙和桂阳王萧宝贞除掉,再就是作谶语“行中水,为天子”交各地儿童传唱,造成舆论攻势。

由此万事俱备,只欠萧宝融下诏禅位了。公元502年春,萧宝融下诏禅位,于是萧衍登基称帝,是为梁武帝。南齐灭亡。

萧衍即位后,便将齐和帝萧宝融杀死,而明帝诸子中,唯有自幼残疾的晋安王萧宝义得以存活。

萧衍登基之后,倒也能接受齐亡的教训,总是勤于政务,孜孜不倦,即便是寒冬腊月,也是五更就起来批改公文,以至于双手冻裂。萧衍还注重纳谏和勤俭廉洁,分别施行了相应的措施,使得吏治有了不少起色。

“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用在助萧衍登基称帝的开国元勋身上,倒也贴切。萧衍对开国功臣尤其刻薄,但好在一点,萧衍并没有大肆屠杀这些功臣,只是在即位后对其冷淡疏远,任这些人自生自灭。

萧衍未当皇帝之前,毕竟是“八友”之一,因此即位之初,对儒学非常重视,设立了国子监,增加了生员,还亲自撰写了《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等200余卷书籍。但到了晚年的萧衍,竟然逐渐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在位时剃度出家的和尚皇帝。

自此以后,佛教渐盛,萧衍也三番五次地舍身入空门。第一次是到同泰寺“舍身”,做了四天和尚后,萧衍便被接回去。后来想想不对,因为按当地的风俗,和尚还俗,要出一笔钱向寺院“赎身”。皇帝当和尚赎身,怎么能够例外,更应该做出表率。

这时有位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不远万里来到东土,萧衍听有远方高僧到来,立即命令地方官吏马上将其护送入都,亲自于内殿召见,谈论佛理。然而没过多久,达摩见话不投机即告辞出来,后来渡江至篙山少林寺传经授徒,竟成为中国禅宗第一世祖。

公元529年秋,萧衍再次来到同泰寺,他脱去御衣换上法衣,宛如一位入寺多年的老僧,第二天讲完经后,又将肉身舍入寺中,自号三宝奴。如此过了十天,大臣们拿来钱一万亿,请求赎回皇帝菩萨。萧衍语意恳切,竟然对群臣用“顿首”之辞,声称既已舍身入寺就无返俗之意。群臣连连劝谏,萧衍才好不情愿地回到宫中。

第三次是在公元546年,萧衍还是来到同泰寺中舍身,这次赎身的钱翻了一番,达到二万亿,这才让这个皇帝菩萨回到皇宫。一年后,萧衍因侯景来降,认为是佛祖保佑,于是又演出一场舍身闹剧。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梁朝政腐败是不可避免的,到了萧衍做皇帝的第47个年头,即公元548年,便发生了著名的侯景之乱。

侯景曾在西魏为官,后来因与高欢之子高澄不合,所以投奔南梁。萧衍知道后大喜,不但没有夺其兵权,而且还将侯景封为大将军、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结果侯景刚降,不久即生乱,将梁朝天下搞得大乱。

侯景起兵后,屡败南梁军队,不久就兵临建康城下,并打败前来勤王的众军,将皇城紧紧包围。城中守将见大势已去,遂开门投降,于是萧衍被抓获。

当时侯景虽有称帝之心,但面对众多勤王部队,还是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将萧衍软禁起来。可怜萧衍被软禁后,竟经常断食,即使有什么要求,也得不到满足。萧衍百感交集,竟抑郁成疾,卧床不起。侯景对其更是刻薄,既无食物也无饮水,不久这个南梁的开国皇帝,就活活饥渴而死。享年86岁。

元宏

魏孝文帝(467--499),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即位时仅五岁,太皇太后冯氏当国。太和14年(409年)亲政。冯太后临朝时,曾改革吏治,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亲政后,又进一步改革。17年,从平城(今山西大局东北)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改变鲜卑风俗、服制、语言,奖励鲜卑族和汉族通婚。又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并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守旧的鲜卑贵族拥太子恂为首,企图反抗,受到严厉制裁。他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封建化的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个成功的改革者,他所实施的改革,是将一个民族从奴隶制度的旧社会带入封建制度的新社会;也将一个民族完全融入到另一个民族中。他是少数民族中汉化政策实施得最彻底的一个,因而他所属的民族鲜卑族也成为当时最先被汉族融合的少数民族。

锐意改革增强国力

拓跋宏的父亲拓跋弘当皇帝当烦了,便于公元471年将皇位禅让给了拓跋宏,然后自己整日谈经论道,修身养性。他想脱离尘世,遁入空门,但还是留念凡间事物。要不然,他怎么会虽假惺惺地退位修佛,却还是时常关注国家大事,也就不会因为杀掉冯太后的情人而被冯太后毒死了。这个想超凡脱俗的皇帝,最终还是“坠入红尘中,一去不复返。”

拓跋宏即位时年幼,凡事均由大臣辅政,父亲拓跋弘也经常过问军国大事。后来,冯太后毒死拓跋弘,便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

拓跋宏之所以会接受汉族文化,冯太后占了很大因素。冯太后十分注重对拓跋宏的培养,为此专门给他安排了汉族老师,教习儒家经典。冯太后对拓跋宏也很严厉,年幼时就有意培养他独立自主的性格,曾在寒冬时节,让他穿着单衣,把他关在一间空屋子里面,一连三天不让他吃饭。拓跋宏开始还经常顶撞冯太后,后来就逐渐顺从了她,尤其是知道父亲被冯太后毒死后,拓跋宏更清楚了冯太后的为人,于是更加孝顺冯太后,无论大小事情,都要向她报告。冯太后见拓跋宏如此孝顺,也就将心思放在指导他处理国家大事上。

冯太后协助拓跋宏制定的第一个政策就是“俸禄制”。北魏是由部落联盟转化而来,多少都带有一些原始部落的残余,因而对文武百官不设俸禄,文武百官的生活来源开始都来自于战争,每当征服一个地方时,他们都大肆掳(lǔ)掠掳(lǔ)掠:抢劫人和财物。,但统一中原后,战争日渐稀少,他们也就无法再依靠战争来获得财产了,但又不发俸禄,只好靠贪污盘剥百姓过日子。这种现象的泛滥,逐渐给北魏的统治带来危机,北魏的统治者也发现这个问题,但始终未能妥善解决,逐渐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公元484年,拓跋宏正式下令实行“俸禄制”,规定犯贪污绢一匹以上的就处以死刑,“枉法”的一律处死,实施以来,因贪污被处死罪的就有40多人。拓跋宏的舅公李洪,时任秦、益二州刺史,贪污受贿,理应处死,但因他既是显宦,又是贵戚,地方官员都不敢得罪。拓跋宏便亲自审问,然后将他赐死。一时间,北魏的吏治出现了比较清明的气象。

整顿吏治、解决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后,拓跋宏又在全国宣布实施均田制,以解决自西晋末年以来,因北方连年混乱,豪强地主趁机兼并土地,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人的问题。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可以得到政府授予的土地,即“受田”。男子每人可得40亩,妇女可得20亩,年老或死后,再把土地还给国家。男子每人还可分到桑田或麻田,均可世代相传,不用交还,奴婢也可以得到土地耕种。均田制的实施,解决了农民无地可种,豪强地主却占有大量土地的问题,使得国家控制的耕地和农民户口日益增多,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均田制也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成为封建农业的重要制度。

南迁中原彻底汉化

拓跋宏是北魏统治者中实行汉化政策最为彻底的一个,他进行汉化改革,也是由表及里,逐步进行。首先,他从教育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兴礼乐,正风俗,祭祀中华民族的圣人尧、舜、周公等,还尊孔重儒,谥孔子为世圣尼父,在中书省悬挂孔子像。然后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完全按照汉族教育体制建立北魏的教育制度。公元490年,冯太后病死,拓跋宏认为是汉化的一个大好机会,于是完全按照儒家礼仪规定,守孝服丧,鲜卑贵族劝他照鲜卑族规矩办丧事,但被拓跋宏拒绝。

拓跋宏在完成教育制度的改革后,逐步触动鲜卑保守势力的核心利益。为了将鲜卑族迁离世代居住的北疆,使鲜卑保守势力失去反对的根基,也为了进一步巩固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拓跋宏下令征讨南齐,借机迁都。此令一发,大臣们纷纷反对。拓跋宏勃然大怒,气呼呼地对大臣们说:“社稷是我的社稷,并不干你们的事!现在我要南征,你们想出来挡驾吗?”反对方的首领拓跋澄也不甘示弱地说:“陛下,这社稷虽然是你的,但我们作为社稷之臣,也不能知而不言呀!”拓跋宏没办法,于是等退朝之后把拓跋澄叫住,对他说:“刚才所谈之事,并非你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现在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而不是搞文治的地方。我这次名义上是进攻南齐,但实际上是想迁都中原。你觉得怎么样?”拓跋澄听后,如梦初醒,急忙跪下认错,表示支持迁都。拓跋宏又问:“现在我们鲜卑族因循守旧因循守旧:不求变革,沿袭老的一套。,不想变革,你说我该怎么办?”拓跋澄说:“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你就下决心吧,他们又能怎样呢?”拓跋宏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依计而行。

公元493年,拓跋宏率领30万大军南下洛阳,就此住下。接着,拓跋宏下令营建洛阳,派人回平城宣布迁都。公元494年,拓跋宏正式迁都洛阳。

将保守势力迁离根据地后,拓跋宏更进一步地实施改革。公元494年,拓跋宏下令禁穿胡服,一律改穿汉装,公元495年又下令禁止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话。到了公元496年,拓跋宏终于将汉化进行到核心问题上,他下令将所有鲜卑族复姓改为汉族单姓,将拓跋氏改为元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乙旅氏改为叔孙氏、五穆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把鲜卑族118个姓全部改为汉姓。同时,拓跋宏还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是洛阳人,死了也不准运往塞北。

拓跋宏以身作则,对汉文化了解非常深刻,汉文化素养很高,对古诗很有造诣,文章也写得很好。不仅如此,他还下令专门设置了皇子学,让王公贵族的子弟入学,学习儒家经典。由于拓跋宏积极兴办学校,征集天下书籍以进行研究和整理,使北方的文化开始复兴。

拓跋宏还尊崇佛教,在他统治时期,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整个北魏有寺院6478所,僧尼有77200余人。拓跋宏还下令建造了许多石窟,其中494年开始建造的龙门石窟是最为著名的一个。另外,宾阳中洞(也称宾阳洞)是元宏迁都洛阳后建造的石窟之一。洞前壁左右原有两幅大型浮雕《帝后礼佛图》,粗犷刚劲,局面宏大,是北魏风格的代表作。北魏的书法在拓跋宏的重视和倡导下也达到一个巅峰,字体刚劲有力,气势雄厚,别具风格,逐渐形成了“魏碑”字体,深受书法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

征讨南齐未竟身死

拓跋宏在重视汉化改革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统一全国。他曾在一次南征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白日光天无不曜(yào),江左一隅(yú)独未照。”直接说明了他统一天下的野心。自亲政以后,拓跋宏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几乎年年兴师动众兴师动众:原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为做某事而动用很多的人力。,征讨南齐。公元497年,拓跋宏趁南齐内乱之机,亲率大军20万南征,连下新野、南阳、彭城。萧鸾(luán)惊吓过度,以至于公元498年病死。拓跋宏本可乘机南攻,但偏偏北魏发生了内乱,拓跋宏心急之下,以“礼不伐丧”为由下令撤兵。

拓跋宏在撤军途中病倒,随后又保病亲征,北伐高车,随后平定高车。到了公元499,南齐派兵攻魏,企图收复被北魏占据的雍州诸郡,拓跋宏再次亲征,将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拓跋宏虽大获全胜,但因长途跋涉,劳顿过度,于是再次病倒。随后就在谷塘原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