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2486400000029

第29章 李冰

李冰(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水利专家,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

在任郡守期间,李冰和他儿子二郎带领人民修筑起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yàn,是堵水的堤坝)。这一水利工程到现在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溉(ɡài)着几百万亩良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李冰父子是怎样带领人民完成这一宏伟工程的呢?

这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蜀郡经常发大水,使大片田地被淹,许多人家四处流浪,过着悲惨的生活。

原来,蜀郡的成都、灌县一带,是个大平原。平原周围尽是高山,岷(mín)江就发源在蜀郡西北部终年积雪的岷山上。这岷江上游坡度很大,水势很急。到了灌县附近,地势平坦(tǎn),水流就变慢了,山上冲下的泥沙乱石就沉积下来。时间一长,河身越来越高。一到夏季,山上积雪融化,河道的水就满了,泛滥成灾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四处流溢,造成灾害。。

由于岷江水大浪急,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有效的治理办法。

秦昭襄王知道李冰治水有经验,派他到蜀郡担任郡守,治理水患。

李冰一上任就积极了解水患情况。他同儿子二郎,还请了几位有经验的农民,一起到岷江去考察,勘察勘(kān)察:进行实地调查或查看。地形,研究治理岷江的方法。

他们来到灌县城外,看见有一座山,正好挡住了岷江的去路。当地老百姓告诉他们这叫玉垒山。由于江水被山挡住流不到东边去,所以发大水的时候,经常是西边发水灾、东边闹旱灾。一个老农民向李冰建议说:“要是把玉垒山开一个洞,把洪水引一股流到东边去,西边的洪水就小了,东边又有水用了,那不是一举两得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吗?”李冰领着大家仔细察看了地形,决定采纳这个建议。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开工了。

大伙儿经过辛勤劳动,终于把山挖开了一个缺口,到了发洪水的时候,大伙再不用背井离乡了,而是都到江边去,看水能不能流到新开的河道里去。当大伙看着水流哗哗地流进缺口,流到干裂(liè)的田里的时候,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玉垒山新开的缺口像一个瓶口,大伙就管他叫“宝瓶口”。这凿开的一段山头,取名叫“离堆”。他们还把岷江原来的河道叫“外江”,新的支流叫“内江”。

“宝瓶口”工程修建以后,李冰发现,内江的水量还不大,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为了加大内江的水,李冰父子又到“宝瓶口”上游去考察,终于找到了新的办法。那就是在离“宝瓶口”不远的岷江上游,在江中心建一个分水堰,硬把江水分成两股。这样更多的水就能流到内江里来了。然而,在波涛滚滚的江中心修建一条分水堤堰,可是一件大难事。开始,他们利用水浅的有利时机,用当地现成的鹅卵石做材料,在江中心砌了一道堤堰,不料江水一涨就被冲垮了。内江水少的难题一时就想不到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李冰父子又到岷江上游去察看水情,看到一群妇女在在江边洗衣服,她们在水里放下了一个个竹篓(lǒu)子,衣服就泡在竹篓子里边。江水尽管很急,竹篓子也冲不走。李冰马上联想到,如果把鹅卵石放在竹篓子里面,沉到水底一下,不也冲不跑吗?第二天,李冰让二郎带着乡亲们到山上去砍竹子,自己就请来许多工匠编竹篓子。没过多久,一大批篓子编出来了,李冰叫大伙儿把鹅卵石装进去作试验。开始他们在水浅的地方试,成功了;接着把竹篓子放到水深浪大的地方,竹篓子马上给冲得无影无踪,看来竹篓子太小了。李冰又叫工匠把竹篓加长放大,填进鹅卵石,放到急流里以后,水就冲不动它了。李冰的发明又一次成功了。

回去以后,李冰父子开始安排施工。人们把一个个装着鹅卵石的大竹篓子沉到水底下去,越积越多,越垒越高,就像两条坚固的大坝,屹立屹(yì)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在江中心,形成一个狭(xiá)长的小岛。远远望过去,又像一条大鱼,鱼头朝着岷江的洪流,把岷江分成两条水道,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分水鱼嘴”。修了这个分水堰以后,内江的水变多了,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一年四季从不断流。为了让夏天水涨的时候内江的水不淹过河堤,李冰父子又带领大家在“分水鱼嘴”和离堆之间修了一条“飞沙堰”。堰身全部用竹篓和石间子儿堆筑,堰顶比堤岸低,这样内江水太大的时候就会自动从堰顶上漫过,流到外江里去,不会再发洪水了。从此以后,两岸劳动人民可以安心地劳作了,李冰就给大堰起了个名,叫都安堰。后来人们把它改名叫都江堰。

都江堰修成以后,历代劳动人民在这个基础上又不断加修,使工程的规模更大,能够更多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两千多年来,它滋润滋润(zīrùn):增添水分,使不干枯。着几百万亩良田,为人民造福不浅。

人民怀念他们,感谢他们;在靠近分水鱼嘴的内东岸,修建了“二王庙”,给他们塑了像,来永远纪念为人民立了不朽功绩的李冰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