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1)
2490000000007

第7章 爱因斯坦(7)

50岁的生日,爱因斯坦是和夫人及两个女儿一起度过的,寂静而祥和的夜晚,一家人伴着小提琴的美妙声音,快乐地度过了很久没有过的浪漫温馨的生活。

后来,当他们回到哈维兰5号的家中时,发现一大堆来自世界各地的礼物正堆在屋子里等待着收拾呢!

在所有的礼物中,最让爱因斯坦感动的是一位失业老工人送给他的一袋烟草。小小的一袋烟草,让爱因斯坦再一次感受到了人间善良与美好,他的眼睛湿润了。

柏林市政府在这个时候,为了安抚爱因斯坦,决定在爱因斯坦的生日时,送给他一幢郊区的别墅。

爱因斯坦全家被这突然而来的喜讯震惊得不知干什么好了。

可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当艾丽莎带人准备去收拾屋子时才发现,那栋别墅是有人居住的。

艾丽莎因此十分生气,市政府的官员登门解释说:“很抱歉,教授,我们当时也没有去查,今天一查才知道,那块别墅的地皮是不属于政府的。”

“没关系,我已经说过了,我并不需要政府的礼物。”

“不,请您千万别生气,我们已经另外给您选了一栋别墅,明天就请您去看。”

可是,市政府的第二栋别墅又让艾丽莎生了一肚子气,还没等她靠近别墅,又有人拦住了她。

艾丽莎烦死了市政府,两次使她受辱。

“博士,请您千万宽恕我吧,这都是我的工作失误了,这栋别墅是属于公园职工的,政府确实没有管理权。”

“请政府别再为难了,我真的不需要。”爱因斯坦诚心地说。

“不,教授,您听我说,现在左派分子存心在捣乱,好叫市长和教授出丑,你放心,政府一定有办法对付他们的。”

第二天,市政府的人又来了。

“我们商量决定,请教授自己在郊区选择一块地皮,由政府出钱为您建起来。”

“怎么,这样就不怕左派分子攻击了吗?”

“没关系的,只要议会上能通过就可以了。”

于是,艾丽莎经一番寻找,终于在郊区的哈费尔南村找好了一块地皮,并签订了合同,只等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土动工了。

可是,没过多久,市政府官员又灰溜溜地跑来了,由于左派分子的干扰,议会并未给予通过。市政府的礼物终究送不成了,但是市长请爱因斯坦先生放心,在下次议会上他一定会争取的。

爱因斯坦因为这件事十分地愤怒,他本来并没有打算收下这个礼物,却反而遭受到了民族主义极端分子的诽谤。

于是,他特意给市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尊敬的市长先生,我非常感谢您的好意。但人生是短暂的,我并不需要政府的礼物,请您公开发表声明,收回你的好意吧!我将万分感谢。”

可是,此时地皮合同已签,设计和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爱因斯坦决定自己掏钱,一定要盖起这栋别墅。

爱因斯坦的积蓄并不多,盖完了这栋别墅他基本就已一无所有了,好在房子是按照他们的心愿建成的,景色怡人,夫妇两个都很喜欢它。房子建在湖边,爱因斯坦闲暇时,就会乘上快艇,在湖面上痛快地行驶起来。

1930年,是爱因斯坦最无奈的日子,他的幼子爱德华患上了不可救药的精神病,他脑中一片空白,显得更加苍老、抑郁了。

这一年的秋天,他再次应邀去美国讲学,人们见到的是一个头发斑白,心烦意乱,一心回避采访的老人,完全没有了昔日的精神。

在美国,新的科研环境深深吸引了爱因斯坦的心,他决定,他要再一次来美国,此时柏林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失业工人流落街头,希特勒党徒则跳出来叫喊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让每一个人有饭吃,并宣称要向犹太人讨回战败的血债。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形势,爱因斯坦深深地担心着,在科学理论研究继续进行的同时,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呼唤着和平,并积极倡导了“全世界裁军”的宣言。

1933年1月,希特勒政权正式统治了德国,柏林的冬天变得格外地寒冷。

反动学者们在报纸上大肆批判爱因斯坦的陈词滥调是一堆废话,说是犹太人对德国科学界的一种破坏,并鼓吹德国人是不耻于继承犹太人的学说的,对于今天的德国人来说,应该去重新寻找一条通向未知领域的道路。

爱因斯坦为此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公开的抗议声明:“我要生活在自由、平等的德国,而不是一个血腥味浓厚的德国。如果那里和平、健康的气氛不能恢复,我将永远不再回到柏林了。”

这一声明发表后,希特勒党徒对于爱因斯坦的迫害表现得更为疯狂了。他们冲进了爱因斯坦在郊外的别墅里,对那里进行了抄查,拿走了被他们称为犹太人叛国的“罪证”,他的亲人们也有许多遭到了希特勒的屠杀。

1933年5月,爱因斯坦向外界宣称,他正式放弃德国国籍。少年时代,他曾勇敢地放弃了德国国籍。中年时代,他成了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为了帮助战后的德国尽快走出困境,他毅然决定重新加入了德国国籍。在他的晚年,德国又陷入了**统治的黑暗中,与世界人民为敌。爱因斯坦又一次决定,不顾自己的安危,站在道义的一边,放弃了德国国籍。

从此,爱因斯坦告别了柏林,过上了流浪的生活。

在比利时,一个普通青年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请教爱因斯坦,按照他的和平主张,只要有百分之二的人拒服兵役,就可避免战争,可是,面对希特勒的疯狂,难道让人们赤手空拳地等待死亡的降临吗?

爱因斯坦接到这封信后,对自己过去的和平思想进行了深深地反思。也许是自己的想法过于幼稚了,为了世界的和平,只有准备战斗,打倒和推翻希特勒的统治,才能求得真正的和平。

为此,爱因斯坦特意把给那位比利时青年的回信发表于芝加哥的一份报纸上,他在信中说:“我不得不承认,对于希特勒党徒来说,拒绝对他们的战争是目前最危险的事情,但对于其他文明的国家来说,我仍保持我的观点,在将来和平的日子里,我们仍然应提倡拒绝服兵役。”

整个30年代,爱因斯坦为了推翻**统治,从来没停止过他的有力呼唤。

1933年的10月份,受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邀请,爱因斯坦决定定居美国,他拒绝了学院给他的高额年薪,并说:“我到这里来,只想专心从事研究工作,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只要能保证我的研究顺利进行就可以了。”

普林斯顿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也没有大城市的喧闹,充满了幽静典雅的情趣,爱因斯坦渐渐地爱上了这里,过着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里给了他无限的乐趣。

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逃避了各种访问和邀请,想在孤独中解决统一场理论中的谜团。但是,这种宁静的生活不久就被击碎了,首先是大女儿去世,接着艾丽莎也被病魔无情地夺去了生命。

爱因斯坦的生活从此充满了忧伤,朋友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他,在一次胃部大手术后,他又开始了他的研究工作。

尽管他的研究是极其艰难的,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他并不满意,而且他深知这统一场理论的验证将不会实现的,爱因斯坦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绝望。

1945年的夏天,坐在客厅的爱因斯坦听到了一个令他万分震惊的消息。

“今天早晨,美国政府已经下令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

“什么……”爱因斯坦被这个消息震得说不出话来了。

两天以后,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第二颗原子弹又投到了日本的长崎。

爱因斯坦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痛苦,他现在终于明白了,战争阻止了德国希特勒党徒的疯狂,却没有办法阻止美国人的原子弹去伤害别的国家。

爱因斯坦陷入了从未有过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为此他特意写信给美国的科学协会,号召科学家们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危,积极行动起来,阻止原子弹的蔓延,劝阻政府永远不要再使用原子弹了。

爱因斯坦同一些科学家们的呼吁遭到了许多政治家们的嘲弄。可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全世界人民都已认同了他的伟大。

1955年4月,爱因斯坦的右腹部感到了阵阵的剧痛,医生诊断为主动脉肿瘤,建议做手术。可是爱因斯坦拒绝了,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极限。

病情进一步恶化了,爱因斯坦不得不住进了普林斯顿的小医院里。可能是已经预感到有生的日子不长了,他让人拿来了老花镜和纸笔,不停地写写算算,有时大滴的汗珠落在纸上,他不得不从头开始。

儿女们来看望他了,他微笑着说:“我挺好的,该做的事都已经做完了,别为我难过。”

朋友和同事们来了,他告诉他们:“别伤心,人总会有死去的那一天的,如果你们想念我,就继续我的研究吧!”

1955年4月18日晚上,爱因斯坦与世长辞了,走得十分安详。

欧洲大地一片悲伤!世界失去了最伟大的科学家!人类失去了最伟大的儿子!

唁电从世界各个角落飞往普林斯顿,上至政府首脑,下至普通百姓。人们怀念着他,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光明,他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他的遗嘱中,爱因斯坦一再要求,不要为他举行任何方式的吊丧仪式,只要他的亲人把他的骨灰撒入宇宙中,他要与整个大地融为一体。

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默默地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