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3)
2490300000011

第11章 罗素(1)

1.少年逸事

罗素漫长而丰富的一生是从19世纪70代未开始起的。他两岁时,母亲病逝。接着过了18个月以后,他的父亲也去世了。罗素的家庭是英国贵族。罗素的祖父约翰·罗素爵士是英国第六任贝福特公爵的第三个儿子,在维多利亚女王漫长的统治时期内曾两度出任首相。他的父亲安伯莱爵士原是英国国会议员,因提倡节制生育失去了国会的席位。他的母亲凯蒂·史坦莱是女权运动的支持者,这是一位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富于机智、庄重严肃、有创造才能和无所谓惧的女人。

从3岁起罗素便同祖父母住在一起。从此以后,一直到18岁,罗素在祖父母的潘布罗克府邸生活了14年之久。因此,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潘布罗克府邸是罗素童年时代的摇篮。

潘布罗克府邸是一座只有两层楼的小楼,座落在丽兹蒙花园里。这座小楼是在罗素的祖父母40来岁的时候由维多利亚女王赏赐的。从那以后,罗素的祖父母就一直住在那里。在这里,首相约翰·罗素曾多次召开过内阁会议。19世纪50年代英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便是在潘布罗克府邸所召开的内阁会议上决定的。据罗素说,在罗素住在潘布罗克府邸时,他还能清楚的记得金莱克也曾在那里居住过。很多内阁阁员和英国政府的高级官员都曾经来到潘布罗克府邸。罗素在童年时候同他们有过许多次有趣的接触谈话。罗素尽管还只是7、8岁的孩子,但他同那些高级官员或爵士的谈话内容已包含许多有关国际问题和历史问题的有趣探索。譬如他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同来访的史本塞爵士的谈话,就探讨过有关金莱克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问题。

罗素在潘布罗克府邸度过的童年生活是很有趣、很有内容的:这里有极其美丽的自然环境,使罗素从小就养成了爱好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景色的生活习惯。广阔无际的大自然与丰富多彩的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复杂而又奇特的现象,使他从小就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也使他从小就向往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在罗素的幼小的心灵里,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化,成为了他深入思索各种世界观问题的启发物和出发点。他从小时候起,就经常对“什么是虹”及“虹为什么这样美丽”“为什么会打雷”、使他对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和深入一步。大自然的奇妙现象是如此丰富,致使他从小就养成了不停地提出问题和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习惯。

罗素曾说:“哲学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培养心智上的想像力,动物——包括人类,是从包含着对此时此地的思索来观察世界的”。因此,人们一旦脱离对此时此地的事物的观察,一旦缩小或甚至放弃自己的想像力,哲学家思维就无从开始。

罗素又说:“要避免人类常犯的各种愚昧的见解,并不需要什么天才。单凭着一些简单的原则,虽然不能使你免除全部的错误,但起码可以免除一些可笑的错误。”这个最简单的原则是什么呢?他说:“要是某一事情是可以藉着观察来解决的,那么你最好亲自实地去观察一下。亚里士多德只需请他的夫人把口张开,那就不致误信女人牙齿比男人多。他不这样去做,就是因为他自以为知道了,以不知为知乃是我们常犯错误的最大根源。”

罗素自己从小就实践了这些最基本的哲学原则。他的哲学兴趣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问和不满足于现状的好学精神开始的。我们可以看到,以上他所总结的平凡而深刻的世界观基本原则,是从童年开始的一生处世态度的总结。尽管他小时候还很幼稚,也很少有自觉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出自本能和好奇,但毫无疑问,他的幼年时代由家庭和自然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谦虚、好学以及自我磨炼的精神,是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的成功秘诀之一。

潘布罗克府邸那座白色低矮的房屋,也像他的父母在南威尔士拉文斯克罗夫特的房子一样是位于河谷上,四面环抱着丛林。这里是皇家花园的矮丛林,地平线终端是温莎古堡,南边则围绕着泰晤士河谷和向北倾斜的绿坡。府邸周围有11英亩的土地,春天开着满山遍野的鲜花。令人向往的树林有榉树、粟树和橡树,成群的黄莺、啄木鸟、黄鹂、梅花雀等许多在伦敦或别处看不见的鸟在这里筑窝或飞来飞去。罗素对潘布罗克花园有深刻的印象。他曾说:“一直到我18岁为止,这花园在我的生命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花园西边的视野非常辽阔,可以从伊甫松丘原一直展望到温莎城堡,中间还有幸特海德和莱斯山。我对那广阔无垠的地平线和那种一览无遗的日落景象逐渐熟稔起来,此后若是没有它们我就不能生活得快乐。”

潘布罗克府邸不仅扩大了罗素的想像力,诱发他对自然世界的奥秘的探索,而且,更重要的,还使他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类世界产生深沉的感情。罗素说:“这所花园似乎在回忆它过去的光辉时日,那些外国大使在它的草坪上漫步以及王子们羡慕它修剪齐整的花圃的日子,它是活在过去的日子中,而我也跟着它活在过去的日子中。……我以为少年时期的这种没有分心于外界事情的随意嬉戏的时期很是重要,因为他们有时间去形成这些貌似纵逝,然而却是真正与生命有关的印象。”

潘布罗克府邸充满了以往历史的遗迹,也在它的许许多多陈设物中反映出当代英国社会的折光。凉台里面的大厅,周围放着罗素的祖父在国会辩论时所用的各种文件,那里还有一个意大利政府赠送给他祖父的雕像,表示感谢约翰·罗素爵士对意大利政府的支持。

比祖父小23岁的祖母是罗素年幼时代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人。她是苏格兰长老会的教友,对政治与宗教主张自由主义,但对于道德方面的各种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她的自由主义政治原则使她在当时支援爱尔兰的“立法自治”,并且与国会中某些被认为默许政治暗杀的爱尔兰籍议员建立友谊。这使她的朋友和熟人震惊。罗素说:“她还责备大英国帝国主义,反对所有以征服‘原始’民族为目标的战争。”

因为法国从拿破伦时期开始仍旧被怀疑有专制独裁的倾向,所以,祖母为罗素和他的哥哥法兰克指定了瑞士与德国籍的女家庭教师。兄弟都以德语为第一外语。

罗素在家中是一个顺从的孩子,接时上教堂,在教堂中十分勤奋的学赞美诗,直到他七八十岁时还能背诵其中的许多首。他最喜欢在大公园中长久地散步,让思维和想像力自由地驰骋。他在地上挖掘深洞,断定地球不是圆的,因为据他想象:“要不然的话我应该出现在澳洲。”大人跟他说的天使故事,他很快就厌弃了。这些充满稚气的判断使他更渴达到事物的内部核心,去发现它们的真理。他对别人告诉他的每一件事,都采取某种怀疑态度。难怪在他十分年幼的时候,数学就吸引着他。因为他希望这个数字世界,能帮他求得真理。他在11岁时,就向哥哥法兰克请教欧几里德几何学。他在《自传》中说道:“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之一,像初恋一样为之着迷。我没有想到世上有如此美味的东西。……从那时直到我38岁和怀德海合作完成《数学原论》之际,算术一直是我主要的兴趣和我主要的快乐源泉。然而,像所有的幸福一样,它也不是完全的。我听到欧向里德证明了种种事物,但我很失望他的证明是自公理出发的。起初我拒绝接受它们,除非我哥哥能够向我说明理由何在。……我在那时对数学的那些前提所感到的怀疑,始终一直不能除去,而这也决定了我后来的工作行程。”

罗素从小就很好学、勤勉。为了学习知识,他从小就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的祖母总怕他过分劳累,把他做功课的时间定得很短。但他总是偷偷地在卧室内点枝蜡烛做功课,在寒冷的夜里穿着睡衣坐在桌前,随时准备在有一点动静时就吹熄蜡烛悄悄钻进被窝里。

祖父的图书室成了罗素童年时代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在翻阅中,他找到一些旧的历史书,这些书激起了他对历史的兴趣。自从祖父去世后,这个图书室就成了他的书房。他任意流览书籍,各种类型和各种科目的书籍都吸引着他。他的兴趣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吸引许多水份并储存起来。历史、文学、哲学、数学等知识像无边无际的海洋,等待着他这个刚刚装备着人类智慧的年幼水手去自由地航行和开拓。他对吉本和斯威夫特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很感兴趣,但他尤其喜爱雪莱的诗歌。他从小博览群书的习惯使他很快就奠定了优异和广泛的文学基础。事实上,因为读得太多,他的眼睛刚刚十几岁就开始近视了。

罗素的祖母是依照她那个时代的标准教养出来的。”她能够精确无讹地、丝毫没有土腔地讲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她十分熟悉莎士比亚、密尔敦以及那些18世纪的诗人。她能背诵黄道12宫的所有星座和9位缪司女神的名字。她精通英国历史。常常向罗素讲述关于查理二世、查理三世的故事。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文学名著她也都很熟悉。她能背诵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和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著名的诗句。

祖母经常给罗素诵念各种读物,并且边读边解释。给他读的大多数故事是选自英国作家玛利亚·埃奇渥斯的小说。罗素在学会了速读以后,也经常给祖母朗诵各种读物。这使罗素获得了广泛而丰富的标准英国文学知识。罗素为她诵念的读物包括莎士比亚、密尔顿、德莱顿,有时还念高柏的《任务》、汤姆逊的《懒惰汉的城堡》以及珍妮·奥斯丁等人的作品。祖母以罗素管教得很严。家庭教师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变换。因为他们很难维持祖母的高标准;有的则因为他们本身有些不够“正统”。

为了教育罗素,祖母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祖母为罗素规定了许多清规戒律,不许他同别的孩子接触,也不许看在她所规定的书之外的其他书籍。她命令他一年四季都必须一清早就洗冷水浴,接着是半小时钢琴练习,8点钟参加家庭祷告。罗素在《自传》中说:“我记得有一次在午餐时,大家都换了碟子,每人都有一个桔子,只有我除外。我是不准吃桔子的。他们有一种不可更改的信念,认为水果是对儿童无益的。我知道我不能要求给我一个,因为那是无礼的。可是我的面前也放了个碟子,因此我鼓起勇气说:‘一个没有东西的空碟。’大伙儿听了都笑了起来,但我还是没有得到桔子。”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提出这样严谨的要求,再加上年幼丧母给他带来的精神精神创伤,使罗素从小就形成孤僻的性格。罗素童年的大部份游戏时间是消磨在花园里的单独地徘徊和冥想之中。他说:“我的存在最生动的部份便是孤独。”每当他得到闲暇时间,他就一个人到丛林中玩,独自地鉴赏大自然,年复一年,他看着那些白色的樱草花在一个地方开着,朗鶲鸟的巢筑在又一个地方,刺槐的花从纠结的常青藤中露出来。他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最早开的风信子,哪一些不像树不久便会落叶。早晨他醒得很早,有时会看到金星升起来,当时,他把这颗明亮的行星误认为树林中挂着的灯笼。他在大多数早晨看到日出。在晴朗的日子里,在早餐之前他总要一个人溜出屋子去散步一会儿。他孤单地注视着日落时际大地被照得通红。他用神奇的目光注视着美丽的晚霞。他喜欢倾听风声,喜欢看闪电。他在《自传》中写道:“在我的童年时间,我有一种与日俱增的孤寂感,还有一种找不到可同别人谈话的失望感觉。是大自然和书本与稍后的数学,将我从整个失望中挽救出来的。

这种特有的孤独感和独自沉思的习惯,使罗素越来越专心致志于学习数学,并撑握了严谨的逻辑思维方法。他从童年时期,就善于在冷静的沉思中,处理一个思想到另一个思想的逻辑发展,事前的周密思考使他文字写下来后不再修改。他孤独、热诚、置身于人群之外,追求着数学的真理。正是怀着这样对真理的渴望,罗素在18岁时进入英国最著名的大学——剑桥大学。

2.从数学到哲学

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数学。剑桥为罗素展开了新天地,这里的气氛和家中相反,开放、自由、新鲜活泼,学生们学习用功,并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在哲学、政治、文学、宗教、历史等广泛领域进行探索。剑桥是人才荟萃之地,比如,罗素的指导教师就是怀特海,他的同学中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就有著名哲学家穆尔、麦克塔格特,经济学家凯恩斯等人。剑桥的优秀人物组织了一个不公开团体,名为“协会”,定期举行整日的或彻夜的讨论,话题包罗万象。罗素在这个小团体中吸收智慧,磨炼谈锋,显露才华,与他在旧日深宅大院中的羞涩、沉默,完全判若两人。他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是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