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5)
2493500000012

第12章 詹天佑

詹天佑(861—1919),中国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号眷诚,字达朝,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广东南海。1872年赴美国留学,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回国后,参加修建或主持修建京奉铁路、京张铁路、张绥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和汉粤川铁路,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督办和交通部技监等职。其中,于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今京包线北京至张家口段)。在八达岭路段,因地制宜运用“之”字形线路,减少工程量,并利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缩短工期。通过京张铁路的修建,培养中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1916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当选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等的会员。与他人创办中华工程师学会,并当选首任会长。著有《华英工学字汇》和《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詹天佑出生在一个茶叶商人家庭。他从小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爱搜集机器零件,口袋里经常装着齿轮、发条,看见什么新奇东西,总想看个究竟,问这问那,想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楚。

父亲詹兴洪的朋友谭伯村对詹天佑非常喜爱,经常夸他有出息,鼓励他努力钻研。詹天佑长到12岁的时候,在谭伯村的支持下,考取了幼童出洋预备班,到美国去学习。他在美国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接着考进了著名的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学铁路工程技术。由于他刻苦钻研,毕业试数学还得了第一名。

当时主管留美学生事务的容闳准备把詹天佑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送到美国陆海军学校学习,但是美国国务院非常瞧不起中国的留学生说:“这里没有容纳中国学生的地方。”中国留美学生监督吴子登也给清朝政府打报告诬蔑说:“留学生在美国不遵纪守法,常参加政治和宗教活动。将来就是回国,也不能为皇上效力了,还是赶快撤回吧!”清朝政府听了吴子登的诬告,下令留学生全部回国。

就这样,詹天佑回国了,他想用自己学到的技术为祖国贡献服务,让旧中国能够自己修筑几条铁路。谁知清朝政府不信任中国的技术水平,让詹天佑放弃所学的铁路工程,先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和驾驶轮船。

中法战争中,詹天佑,他不但英勇杀敌,还救护自己的战友,受到部队的嘉奖。

后来,他又到广东博学馆和水陆师学堂当外文教员。直到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詹天佑才在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下,到中国铁路公司当上了工程师,参加了修筑由外国人主持的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工程。在修筑过程中,他不仅亲自到工地指挥,铺的路轨又快又好,而且设计、修建了外国第一流的工程师无法修建的滦河铁桥,使外国人大为吃惊,为中国人争了光。

中国人民慢慢觉醒了,在推行洋务运动的官员支持下,清朝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命詹天佑为总办兼工程师,负责修建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虽然全长不过200公里,但英、俄等国的工程师认为,詹天佑不借助外国的力量,就不敢动工,动了工也将中途失败,必然会来求他们,他们甚至挖苦说:“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至少还得50年。”国内的一些人也说詹天佑是“不自量力,胆大妄为”。詹天佑没有被这些流言吓倒,他决心修出铁路来让他们看看。

詹天佑开始了修路的前期准备工作,他亲自访问沿线居民,询问山势水情。长城以外北风呼啸,黄沙漫天,詹天佑天天骑着小毛驴,在山沟之间奔走。遇到毛驴无法走的地方,他就自己背着仪器,爬山越岭,实地勘测。

有时为了选择好的线路,他在悬崖峭壁上测量定点,北风猛烈地吹来,一不小心就有被刮下深谷危险。助手们劝詹天佑下来,以免发生危险。他却说:“不要紧,现在多辛苦一点,找到一条最好的线路,将来就可以省好多事,节省好多钱。”他脸上落了厚厚一层尘沙,呼出的热气在眉毛上结出了白色的冰霜。他都满不在乎,经常工作到天黑以后才回家,回家以后还要继续计算数据。

詹天佑的助手们见他太拼命,就说:“总工程师快休息一下吧!差不多就行了。”他扭过头来,严肃地说:“这话可不对啊!科学技术的第一要求就是精密,不能有半点含糊和轻率。如果铁路修不好,我们脸上无光,中国也会受到外国的嘲笑。”

助手们看詹天佑实在是太辛苦了,等詹天佑计算完了,就要求上山去测量。为了培养和锻炼晚辈,詹天佑说:“那你们就去吧!可一定要仔细,一点儿也马虎不得啊!”助手们测量回来后,他自己又背着仪器去复测。

年青的助手见这个情形,对詹天佑说:“您既然对我们不放心,又何必叫我们去测量呢?”詹天佑耐心地说:“不是我不信任你们,是科学不讲情面。只要有一点儿差错,就会出大问题。多一个人检查,总是好一些。”经过复测,果然校正了不少错误。

在詹天佑及全体技术人员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三条线路的测量任务。根据当时修路经费的限度,经过反复比较,最后选定从丰台开始,经过西直门、清河、沙河、南口、居庸关、八达岭到张家口的路线,单是关沟段,就比英国工程师金达测定的路线减少了2000多米的隧道工程。

1905年9月4日,开始正式施工了。在最艰巨的关沟段,需要凿洞架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詹天佑把总工程办公室搬到工地,和工人们同甘共苦,一起攻克难关,并且宣布:“不打通隧道,就不回北京。”当时没有开山机、通风机等设备,全靠两只手挖掘,工程进度很慢。詹天佑因地制宜,有的地方用从两头向中间凿进的办法,有的地方在中间挖一个大竖井,再向两头掘进。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他不辞劳苦,亲自把关,连炮眼的方位、大小、深浅和装多少炸药,都由他亲自掌握。没有抽水机,他就带头钻进洞内挑水。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终于啃下了隧道工程这个硬骨头。

最艰难的工程完工后,又出现了八达岭一带山高坡陡,列车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詹天佑为了行车安全,创造性地运用了“折返线”的办法,就是从青龙桥起,沿着山腰,设计出一段“人”字形的线路,降低了坡度,使列车能够安全穿过八达岭。这一创造性的设计让外国同行大开眼界。

经过詹天佑和全体工人、技术人员四年的努力,宣统元年八月(公元1909年9月),京张铁路竣工通车。显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才干。京张铁路的胜利建成,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辉煌成就。

詹天佑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因此成为修铁路的第一个中国人,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