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3)
2493700000011

第11章 法拉第(1)

1.艰难求知

1791年9月22日,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铁匠的家里,一出生,就陷在贫苦的窘境中。他的父亲以打铁为生,收入菲薄,有4个孩子,入不敷出。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由于常年累月的体力劳动,父亲经常生病。他9岁的时候,父亲病倒了。家里断绝了生活来源,只好向慈善机关求救。全家每星期领来的救济粮,分到法拉第手里,只有一个不大的面包。

穷困,就这样送走了法拉第的童年。

13岁的时候,法拉第不能再上学了,父亲把他送进里波先生开的铺子里。里波先生主要经营书籍装帧,谁的书封面坏了或者书页散工,送给他,他能重加装订,整旧如新;另外,他还捎带销售书籍、文具,出租报纸。里波先生让法拉第当了一年送报的报童,然后正式收他当了装帧书籍的学徒。合同规定:7年满师,学徒期间不发工资,但免收食宿费用。

法拉第搬进铺子的一间阁楼里,他的学徒生涯从此开始了。与法拉第家除了《圣经》之外什么书都没有的情况大不相同,这里是书的世界,满屋满架都是书,什么书都有,这使法拉第感到无比喜悦,就像一个住在内陆地区的人第一次见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住在平原地区的人第一次看见了层峦叠嶂的山,那个新奇劲就别提有多大了。

法拉第很快就学会了书籍装订手艺,他装订得又快又好,不多久就赶上了铺里的师傅。现在他可以抽空看看他亲手装订的书了。他读书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有时,甚至在给雇主送书的路上,他也边走边读。通过读书,他爱上了科学。在铺子里,他读了《大英百科全书》和玛西特夫人写的《化学漫谈》,那里面讲的关于电的知识和化学实验深深吸引了他。他想把书上讲的实验都做一遍,亲眼看看通过实验产生的神奇的科学现象。

但实验用的药品和器皿要花钱买,法拉第没有收入,到哪里去弄钱呢?贫穷阻挡不了法拉第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他跑到药房里去拣人家扔掉的小瓶子,又花了半个便士买了一点最便宜的药品,就这样装备起了他设在阁楼里的实验室。他还需要两个大点的瓶子,有了这两个大瓶子,他就可以做一套绝妙的电学实验仪器。这种瓶子在旧货铺标价是:大的6便士,稍小一点的1便士。而他的口袋里只有1便士,怎么办呢?他只好先把那个稍小一点的买回来。但用小点的玻璃瓶做实验仪器,效果不理想,这样,那个大瓶子就成了他朝思暮想的目标了。每次经过那家旧货铺门前,他都要对那个瓶子看上两眼。越看他心里越急,越看就越想得到这个瓶子。于是,他开始节衣缩食。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星期,他终于凑够了6便士,一口气跑到旧货铺,买下了瓶子,抱着跑回阁楼里。《大英百科全书》上说,玻璃瓶里外敷上锡箔,充电以后,可以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他照着做了,果真“啪”的一下,打出一个细小的火花。这是放电,这是法拉第根据书上说的道理亲手制造的一次“雷电”。他高兴得如痴如狂,把穷困带给他的烦恼全忘掉了。

1810年,法拉第在里波先生铺子里当学徒已经5年了。有一天,里波先生让他把两本装订好的书送到一位医生家里。路过舰队街的时候,他的眼睛被一张广告吸引住了。广告上写着:塔特姆先生在多西特街53号做自然哲学讲演,每次听讲收费1先令(等于12便士)。他多么想去听讲啊!但他的口袋里空空的,不要说1先令,就连一个便士也没有啊。他轻轻叹了口气,离开了。星期天回到家里,那个广告还在他眼前晃动。他几次要把广告的影子抹掉,但却没有成功。这使他很烦躁。他的哥哥罗伯特看出了他的不安,问他有什么事,他只好说了。罗伯特非常疼爱弟弟,他从口袋里掏出几个1先令的银币,塞在法拉第手里,说:“去吧,迈克尔。”法拉第感到不安了。因为爸爸的病越来越重,家里生活全仗着罗伯特一个人。罗伯特的钱就是爸爸的药、妈妈和妹妹的面包,他怎么能拿这个钱去追求自己那种特殊的爱好呢?然而,法拉第还是去了。这不是因为他太自私,是科学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在讲演厅里,他一边听,一边记录,还把塔特姆先生做实验用的仪器仔仔细细地画下来。他听完10多次讲演,就把笔记誊清装订起来,封面写上《塔特姆自然哲学讲演录》,作为礼物送给里波先生。里波先生捧着这份礼物,心里说:“孩子,你是很特别的。随便做什么事情,你都那样认真。”

是的,他特别认真,这是贫困磨砺出来的品质。因为他穷,因此他比一般人更珍惜生活给他的每一个机会。

2.成功开端

一天,英国皇家学院的当斯先生走进里波先生的铺子。里波先生大概是为了炫耀他的工人的技艺,就把法拉第送他的那本《塔特姆自然哲学讲演录》给他看。意思是说,我的工人不仅会装订书籍,而且还会“编书”呢。当斯拿起这本“书”,看着那详尽的记录、娟秀的字迹和精美的插图,赞叹不已。他走到法拉第面前,问起他的学习情况。这位有识之士,只从简短的交谈中,就了解到法拉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使他感动了,他拍拍法拉第的肩膀说:“你想去皇家学院听讲吗?”法拉第听了,高兴得举起双手欢呼起来。当斯先生告诉他:“讲演人是戴维教授,你听了一定会感兴趣的。”说完,把4张入场券塞在法拉第手里,然后走了。

1812年 2月29日,第一次讲演的日子终于盼来了。法拉第提前来到艾伯马尔街,只见面前矗立着一幢灰白色的4层大楼,正面14根柱子上方的石檐上刻着“英国皇家学院”几个大字。他的心“怦怦”跳起来。他走进华美的讲演大厅,选中了第七排中间的座位坐下,怀着紧张而又焦急的心情等待着讲演的开始。

戴维终于出现了。在一片如雷的掌声中,法拉第看到了这位33岁的著名教授。他前额高大,面孔白净,棕色毛发下垂,就像大理石雕像一样俊美。戴维22岁就走上了英国皇家学院化学讲座的讲台,23岁就被任命为皇家学院化学教授,24岁就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27岁就获得英国皇家学会最高荣誉——柯普莱奖。

戴维教授讲演的题目是发热发光物质。

他讲得是那样轻松,那样透彻。法拉第飞快地记录着,记了一页又一页。但这美好的时间太短暂了,只有1个小时。他在听戴维教授的第四次讲演时,获悉戴维教授不再作通俗化学讲演了。原来,英国国王已授予他爵士头衔,并且他已和一位有钱的贵族寡妇结了婚,就要和新娘一起到苏格兰去度蜜月了。

戴维教授走了,但他富有吸引力的讲演在法拉第心里煽起了求知的熊熊大火。他急切地寻找着进入科学殿堂的大门。他给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约瑟夫·班克斯爵士写了一封信,向他表明自己献身科学的热烈愿望,请他在皇家学院给安排个工作。他度日如年地等待了1个星期,连一点音讯都没有等到。他急了,就跑到会长的家门口去问。仆人告诉他:“约瑟夫·班克斯爵士说,你的信不必回复。”这句冷冰冰的回答,给了法拉第当头一棒,他难过地问自己:难道命运就这样地把自己拴在里波先生的小铺子里了吗?不,不能,他要等戴维教授回来。

戴维教授终于回来了。法拉第立即给他写了一封比给约瑟夫·班克斯爵士写得更为恳切的信,同时,还把誊写清楚、装订成册的戴维讲演的记录也一块送去了。戴维拿起这本4开本的“大书”,只见“书”脊上印着几个烫金的字:《亨·戴维爵士讲演录》。他顺手翻了一下,他4次总共只讲了4个多小时,但法拉第竟记了386页。讲过的都记下了,许多没有讲的内容也都补上了。娟秀的书法、精美的插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使戴维深深地感动了。这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他是个穷出身,他也没有受过充分的教育,他也当过学徒……总之,从法拉第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就在当天晚上,戴维爵士给法拉第写了一封回信。

毫无疑问,这是戴维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因为它表明,戴维教授将从贫贱中提携起一位不朽的科学家。

1813年1月,法拉第终于和戴维相会了。在皇家学院讲演大厅的前厅,法拉第第一次和这位赫赫有名的教授面对面地坐在一条长沙发上。戴维问他:“法拉第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到底为什么决心从事科学工作?”法拉第回答说:“我对买卖不感兴趣,先生。那只是为了赚钱,自私自利。可是科学工作是为了追求真理,科学家都有高尚的道德感情。”

戴维听了,十分赞赏,他对法拉第说:“这样吧,年轻人,你先回去,现在皇家学院没有空缺。以后需要人的时候,我再来找你,行不行?”命运就这样决定了,法拉第还战战兢兢不敢相信。

两个月以后,戴维教授的助手佩恩因把一位制造玻璃仪器的师傅打得鼻青脸肿,被戴维教授解雇了。戴维选定法拉第做他的实验室助手。

戴维教授凭借自己的权威帮助法拉第打开了科学圣殿的大门,从此,一个装订工开始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了。

法拉第当了戴维教授的实验室助手不久,戴维决定带他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

戴维这次旅行要带好几个人。头一个是他娇小的妻子;其次就是法拉第这位实验室助手,因为戴维带了一箱化学实验仪器,准备一路上做实验。另外就是一位侍女、一名听差。

对这次旅行,3位主要成员的想法很不相同。戴维是为了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当然,还想显示一下新贵族的威风。他的妻子主要是想借着戴维的大名,在欧洲各国的上流社会大出一下风头。而法拉第呢?则把这次旅行看成一次学习的好机会。因为通过这次旅行,不仅可以开眼界,见世面,学习外国语言,而且作为戴维教授的助手,他还可以见到欧洲第一流学者,直接了解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情况。这等于上一次大学,而且是最好的大学。

出发的时间就要到了,法拉第高兴得坐立不安,谁知偏在这个时候出了点岔子。那位担任听差的勒丰坦先生突然变了卦,不愿意去旅行了。戴维没有办法,只好找法拉第商量,让他兼任一下听差的工作。在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听差是下人,让法拉第兼任,就等于把他的身份降了格。法拉第听后不作声。戴维知道这个年轻人自尊心很强,最后把话说到这种程度:“法拉第先生,你是我的实验助手,我不会让你给我当听差的。不过是请你临时帮帮忙,到巴黎我就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听差。”

法拉第同意之后,旅行开始了。

戴维爵士的大马车行驶在欧洲大陆的原野上,行驶在那些美丽壮观的城市中,这给法拉第带来了无穷的新鲜感。在他眼前出现的天地是如此之大,新奇事物是如此之多,才智超群的学者是如此之众,他简直有点晕眩了。

1813年11月23日,戴维一行来到法国的巴黎,安培教授和两位法国化学家来拜访戴维。他们带来了一种紫色的东西,亮晶晶的,像金属,却又分明不是金属。这是两年以前,他们从海藻中提炼出来的,但一直弄不清楚它的成分是什么。这紫色的东西一下就引起了戴维教授那种科学家所特有的好奇和冲动,他立即在法拉第的帮助下,动手对这种物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没有几天,他就弄清楚了,这是一种新元素,他给起了个名字叫做“碘”。他立即把实验结果写成一篇详尽的报告公布于世。消息马上传开,轰动了英国和欧洲大陆——戴维爵士发现了一种新元素碘。这件事,激怒了法国的科学家,因为在他们功亏一篑的时候,被只做了百分之一工作的戴维抢了功。不管怎样,法拉第却从这次实验中窥见了科学研究工作的秘密——原来新元素就是这样发现的啊!现在对法拉第来说,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遥遥不可及的事情了。他的眼睛分明看出:戴维的胆略和干劲,是他应当学习的;但戴维不够细致的作风,则是他应当引以为戒的。

在这次对法拉第来说十分有意义的旅行的途中,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

戴维原来跟法拉第讲好,到巴黎以后就找一个听差,但到巴黎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其后在里昂、蒙彼利埃、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罗马也找不到。到后来,戴维索性不再提找听差的事。法拉第从临时帮忙变成了长期服务,实验助手成了助手兼听差。这种有悖于诺言的事,就戴维来说,一半是因为太忙,顾不上这种小事情,一半也是因为专断,不大体谅别人。法拉第对此固然是很不愉快,但是,他把戴维看作是提携自己的恩人,于是他就把这次承担的义务看作是付学费了。无论他为戴维背钓竿或猎枪,他总是像仆人一样跟在主人身后,并没有什么忍受不了的。

至于戴维夫人就又当别论了。这位娇小的美人有很多爱好。她喜欢在舞会上、沙龙里表现自己的学识和口才,她喜欢人们恭维她、羡慕她,特别是她喜欢在下人面前施展威势,常常毫无顾忌地表现出一种奴隶主的作风。这样,法拉第就难免要受侮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