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1)
2494000000011

第11章 拿破仑(6)

这时在滑铁卢的正面,拿破仑集中了7万多兵力和240门火炮,威灵顿的兵力则是6万多,还有火炮160门。拿破仑占有一定优势。

决战前,一些将领劝拿破仑调回格鲁希部,以增强实力,提高获胜把握。可拿破仑却说:“因为你们曾被威灵顿打败,就认为他是伟大的将领,其实,威灵顿不是一个好的将领,英军也不是一支好的部队,要打败他们并不比吃一顿早饭更困难。”这位常胜将军这次低估了他的对手,并因此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威灵顿深知拿破仑的惯用战术,他把自己的后方防守得滴水不漏,又在右侧方和前方修筑要塞,派重兵防守。

18日上午11时,拿破仑的进攻开始了,他用84门大炮猛烈轰击英国军队左方,并让步骑兵在炮火掩护下攻击,但均遭失败。

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双方伤亡惨重。威灵顿期待着布吕歇尔的到来,助他一臂之力,拿破仑则希望格鲁希能及时赶到,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这时,拿破仑从望远镜里发现东北方向的树林边上,有一块黑压压的东西,凭着久经沙场的丰富经验,他断定那是一支部队,可这又是哪方的部队呢?

没过多久,法军的侦察兵押来了一个普军军官,从他身上搜出的文件得知,这支人马是普军第四军前卫,他们正准备来支援威灵顿。

面对情况的突变,拿破仑决定立即发动全面进攻,要是敌人的大队援军一到,法军就危险了。

下午3时,全面进攻开始了。法军依仗优势兵力和强大的炮火,很快就占领了前沿阵地。登上滑铁卢高地顶部的法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欢呼着、拥抱着,战斗队形荡然无存。就在这时,隐蔽在高地斜面上的英军一个步兵师,从树丛后面冲杀过来,一场肉搏战在山顶展开了。

威灵顿见肉搏战一时未分胜负,便立即派骑兵上山增援,见势不妙的拿破仑也赶紧投入了两个骑兵旅。法军居高临下,如猛虎下山般扑向英军,杀得英军人仰马翻。

英军受到连续的猛攻之后,伤亡极其惨重,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在这时,布吕歇尔赶来了。最后的一场冲击开始了,鹿死谁手,就在这最后一举了,双方都投入了最后的兵力。

这时,战场上出现了一幅甚为壮观的景象:

大约4000名法军组成一个极为严密的方阵,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高呼着“皇帝万岁”,向敌军阵地挺进。他们很快突破了联军的防御,冲到了山顶的英军阵地,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时,突然,从山后的斜面又冲出一支英军,他们在离法军五六十步远的地方,一齐猛烈开火,面对仿佛从天而降的英军,法军来不及还击就一排排地倒下了。

忽然,普军也从侧面对法军发动进攻。普英两面夹击,法军阵脚大乱,同时传来格鲁希全军覆灭的消息,拿破仑彻底绝望了,决定放弃再战的想法,悄悄向巴黎退去。滑铁卢一战,是拿破仑命运的转折点,他终于被联军彻底击败了。

与世长辞

6月22日,回到巴黎的拿破仑被迫再次退让。新组成的临时政府已无力再战。于是,临时政府很快就垮台了,大腹便便的封建国王路易十八,又回到了法国。

拿破仑看到在法国已无立身之处,就把自己交给英国政府,希望能去英国度过余生。英国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又声称:他不能在英国登岸,而是要前往英国管辖下的圣赫勒拿岛。

对这个决定,拿破仑提出过强烈抗议,但一切都已无济于事,此时他已是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这位末路英雄默默地接受了英国人的安排,带着4名军官和12名仆人前往圣赫勒拿岛。

即使是面对这样一座小岛,心有余悸的英国政府,仍然害怕拿破仑再一次逃出去,扰乱君主们的欧洲新秩序。因此,他们在岛上布满哨兵,一天24个小时地监视拿破仑,而且规定各种船只不准在附近停泊。看来,英国为囚禁这只欧洲雄狮,已经煞费了苦心。

一个习惯于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人,突然间被囚禁在这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其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打发孤寂无聊的时光,拿破仑和岛上的小女孩一起玩游戏,和园丁们一起修剪花木,他还大量地读书、思考问题,并且经常在岛上骑马、与人交谈、口述自己的历史……1820年,拿破仑病情加剧。

1821年,可怕的体内疼痛常常折磨得他昏迷过去,每次醒来,他总是对周围的人说:“癌,是体内潜藏的滑铁卢。”

4月13日,他命令手下人抄下他口述的遗嘱。

4月15日,他亲自抄写这份遗嘱,并在上面签字。

4月18日,他口述一封信,叮嘱在他死后,把这封信交给圣赫勒拿岛的英军总督,并要求英国人把所有的随从人员和仆人送回法国,并希望把自己的骨灰安葬在巴黎塞纳河畔,安葬在他“如此热爱的法国人民中间”。

5月5日傍晚,拿破仑在半昏迷状态中从床上起来,可不久后又忽然昏倒,他和贴身仆人都跌倒在地。当人们把他抬起来时,他再也不能恢复知觉了,接连几个小时躺着不动,睁开眼睛,没有呻吟。

在拿破仑的房间里,集合了他的随从人员和仆人,他动了动嘴唇,但人们几乎什么也听不清。这时大洋袭来猛烈的暴风雨,把大树连根拔起,刮走了岛上的一些房屋,全岛震动。

这时,离床很近的人听到他最后的话:“法兰西……军队……先锋……”

下午6点钟,即公元1821年5月5日下午6点,拿破仑与世长辞,永远合上了他平生最喜爱看战场地图的双目。

哭泣着的仆人马尔尚把他所保存的——拿破仑在1800年6月14日马伦哥战役中所穿的大衣盖在他身上。

在送葬的行列中,除了随从人员和仆人外,还有卫队全体人员、全体水兵和海军军官。礼炮轰鸣、枪声震荡,英国人向死去的法国皇帝致最后的军人的敬礼。枪炮声激越雄壮,回声响彻山谷,越过峭岩的群峰,告知彼岸的世界,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战士、指挥官和执政者已经长眠!

19年后的1840年,他所热爱的法国人民派来军舰,满腔热情地迎接这个伟大的灵魂回归故土。法国人民曾被拿破仑非凡的天才所鼓舞,将他推上光荣显赫的峰顶,到头来却由于他屡犯荒唐的错误而堕入灾难的深渊,但他们却始终爱戴着这位伟大的领袖。

时间,毕竟已过去了近两个世纪,今天,我们回首纵观拿破仑的一生,也许能得出以下公正的断言:

拿破仑垮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法国人民有什么这样那样的缺点,因为他们对他始终效忠不渝,也不在于他所痛斥的将军或政客的出卖,因为既然有4000万民众的忠心耿耿,这种叛卖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他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性格与那个时代的特点。

拿破仑的性格属于好斗的类型,具有专横跋扈的本能。他是如此地敢于冒险:一面与英军和西班牙起义民众作战,一面又公然出兵与俄罗斯的严寒搏斗;一面轻蔑地拒绝布拉格会议对他有利的和平条件,一面在莱比锡失败后错过保持其“自然疆界”的时机;一面在滑铁卢战役中公然地以弱对强,一面轻易放权于巴黎的政治敌手;一面大规模破坏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一面又建立了自己的帝国……事实上,他那炽热的青春活力,40岁以后已在“无往不胜”这个模子里僵化并生锈,从而产生了他致命的自高自大与刚愎自用的性格,这在他一生的历次危机中都成了祸害。直到最后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他还是一样地固执于不切实际的希望,这无不导致了他的最后毁灭。

尽管遭到毁灭的结局,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治理国家、焕发人民的才智和运用战争艺术等许多方面,完全是超群绝伦、冠压古今。他的伟大,不但在于他指挥了许多杰出的战役,而更在于他在战场和治理国家中投入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这种勇气和智慧,使得他成为了一座巍然屹立的历史纪念碑,虽然饱受狂风暴雨的摧残,却还是光芒四射,宏伟壮丽。

纵观历史,人类总是把崇高的荣誉授予那些胸怀大志敢作敢为,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英雄。

拿破仑是一个世界历史奇迹的创造者!这个驾驭法国革命、改造了法国生活的人;这个使西方的热力滚滚冲入东方因而影响了东方思想意识的人;这个最终把世界千千万万人的思念引向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的那块孤独的岩石的人,必将永远屹立于人类历史上千古不朽者的前列!

拿破仑在军事上的惊人战就,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他创造的不朽业绩,是人类浩繁的史册中不可抹煞的重要一章。

进入21世纪的人们仍然可以从拿破仑的果敢多谋、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中汲取养分,去做“行动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