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2504400000032

第32章 春哥传

△剧目提要

何淑芳

大型古装黄梅戏《春哥传》是著名黄梅戏导演林海波根据民间流传的戏曲手抄唱本《豆腐哥》进行移植改编而成的。《豆腐哥》原本是一个拖沓冗长、唱词啰嗦、语言文字粗俗的民间传唱戏本。林海波见到此唱本后,被主人公春哥的高尚品质打动,又被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继而引发了将此唱本改变为黄梅戏的创作想法。

本剧创作于2000年,虽然年代较早,获得的奖项不如近些年黄冈地区的新编作品多,但它在罗田县黄梅剧团濒临倒闭之际力挽狂澜,不仅为罗田县黄梅剧团重整旗鼓出了一把力,也成为该剧团冲击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的第一篇佳作。

该剧由林海波编剧并导演,夏泽安作曲并配器,肖华扮演春哥,雷早阳扮演杜光,梁惠敏扮演玉秀,余庆华扮演春母,刘飞雄扮演幺二三,彭超扮演四五六。

【作者介绍】

林海波(参见《不倒的门楼》剧目提要)

【剧情梗概】

穷秀才杜光,几次应试名落孙山,由此不思进取误入赌场,终将田产输光、爱妻输掉。其妻玉秀悲愤绝望、外逃寻死之际,恰遇憨厚善良的春哥搭救。后春哥又在雪地救起落魄的杜光,并引导他改邪归正,帮助他勤劳致富,最终杜光夫妻破镜重圆。

保证戒赌的穷书生杜光外出卖纱买米,难于自律的他又因赌博输钱无米而归。善良的玉秀再次听信了丈夫的承诺,将定婚之物银钗交杜光当钱还债。杜光对妻断指为证,发誓绝不再赌。

靠卖豆腐为生的春哥,被杜光撞翻豆腐担,反而付钱换下了银钗,以救杜光燃眉之急。孰料杜光归家途中被赌友陷害,酒醉中又进了赌场。

酒醒后的杜光踉跄回到家中,其妻玉秀误以为丈夫因还清赌债而自饮自醉。心喜丈夫改邪归正,玉秀备酒菜又敬夫三杯。喜饮中幺二三、四五六两赌徒破门而入,并向玉秀亮出其夫卖妻抵赌债的契约,闻讯后的玉秀昏厥倒地,两赌徒欲挟玉秀离家,躲在桌下的杜光出面制止,被两赌徒一顿毒打,趁杜光昏倒之际,玉秀在绝望中独自走向荒郊,欲一了残生。

卖完豆腐的春哥在回家的途中,偶然发现山林中有一女子上吊,急忙救下。在春哥的再三追问下,女子谎称寻亲失路。在天黑无援的情况下,春哥只好带上女子回到自己家中。

春哥母亲见貌美年轻的女子来到家中,甚是欢喜,有意将无家可归的女子配为儿媳,遂将春哥当回的玉凤银钗送与该女子,可怜女子顿时昏昏欲倒。

雪地里手拿破碗的杜光沿街乞讨,与回家的春哥又撞个满怀。在春哥的询问下,杜光道出自己赌博成瘾才落得如此的下场。杜光见春哥本性善良,遂求春哥收他为徒,学做豆腐赚钱,以求赎回妻子。师徒交谈中,春哥方知自己救助的女子玉秀正是徒弟杜光之妻。

幺二三、四五六两位赌徒四处寻找逃跑的玉秀,途经莲花塘边问路时正好碰上玉秀。两赌徒强拉玉秀回家为妻,被春哥遇上,春哥随即阻止恶棍抢人,并设计收回了杜光卖妻的契约。

为感谢春哥帮助自己走上正道的杜光,挑担豆腐买些礼品赶到春哥家中,正遇上春哥与玉秀完婚的大喜日子。玉秀泣不成声,杜光哭诉实情。春哥忍痛割爱,劝母亲认玉秀为女、杜光为婿,春哥自当为兄,一家亲人和谐生活。杜光、玉秀终于破镜重圆。

【获奖情况】

2000年10月,《春哥传》代表罗田县参加湖北省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并在此次展演中荣获综合演出一等奖,导演林海波荣获优秀导演奖。

2000至2005年间,《春哥传》在黄冈各县市区巡回展演150余场。

2000年下半年,湖北省黄梅剧院获得剧本《春哥传》后,重新彩排演出,获得社会好评。

△化“腐朽”为“神奇”——评移植改编古装黄梅戏《春哥传》

何淑芳

上世纪末的十余年是湖北省地方剧团发展最为萧条的时期,罗田县黄梅剧团在2000年前16年未排练大戏,九年中先后换动了6名团长,剧团濒临倒闭。2000年,湖北省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在英山举办,罗田县委县政府和文化局领导下定决心,抓住机遇、打造大戏、振兴罗田黄梅戏。

经过黄冈市文化局特派导演林海波的再三斟酌,决定亲自操刀进行剧本创作。林导将剧团提供的戏曲唱本《豆腐哥》移植改编为大型古装黄梅戏《春哥传》。功夫不负有心人,《春哥传》不仅突破前三届无戏参赛的困境,而且在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中荣获综合演出一等奖,成为罗田县黄梅剧团的翻身之作。自此,剧团的发展开始蒸蒸日上。

一、“朽木逢春”

《豆腐哥》是江浙一带民间流传的戏曲唱本,林导初见此唱本是由罗田县剧团于2000年初提供。据了解,当时文化局和县剧团提供了不少剧本,林导偏偏选中了民间传唱的“粗本”《豆腐哥》。

林导认为剧本的可取之处有三点,一是剧中人物春哥的崇高品格。作为封建社会底层的一个卖豆腐小贩,春哥既有吃苦耐劳的劳动人民朴实特征,又有乐于助人虚怀若谷的高尚品质。二是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中国戏曲讲究有戏则长,无戏则短。要想打造大戏首先必须要有戏。从改编的八场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唱本中的故事有着情节跌宕、矛盾迭出等特点,属于“有戏”之本。三是它的现实意义。《豆腐哥》所反映的是戒赌主题,有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但是,《豆腐哥》毕竟是一个粗糙的民间传唱本。它的缺点在于唱词中存在大量不雅词汇,原剧本的情节拖沓冗长且文采平平,最关键的是它仅仅是个唱本,没有故事细节的描画、没有人物角色的介绍、甚至没有剧种的标示。将这样的“粗本”拿来排练有着极大的困难,所以唯有进行改编才能去芜存菁,化腐朽为神奇!

另外,相比楚剧等其他剧种而言,黄梅戏发源地的黄冈人民更热衷于听、看、唱黄梅戏作品,林导认为与其将它改编为楚剧不如改编为黄梅戏,更能令广大黄冈群众接受。可见,《豆腐哥》遇到林海波,可谓朽木逢春,原先几乎已经不再为人传唱的老唱本,经林导改编之后一举获得湖北省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综合演出一等奖,2000年至2005年五年间在黄冈各县市区巡回展演150余场,受到黄冈群众的好评。

二、“入木三分”

在湖北省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上,评委宋西庭对这部移植改编的作品赞赏有加,称它为“化腐朽为神奇”之作,不仅肯定了移植改编这种方式的可取性,更对改编者的“刻画”功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改编过程中,林导紧抓重要人物和典型场景的刻画,“入木三分”地将人物性格和情节重点展现出来,获得了良好的戏剧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编剧者很巧妙地利用了对比手法,凸显人物个性。在第一场戏中,杜光的劣根性已经一展无遗:无才——多次参加乡试都没中举;无德——为消愁竟然误入赌场;无赖——口发毒誓却继续行赌;无能——输掉妻子却躲进水缸,任凭赌徒抢走玉秀。一连串的事故使得迂腐无能的穷书生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春哥则是一个“阳光”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多次救杜光夫妇于困境,甚至忍痛割爱成全杜光夫妇。杜光身上的缺点正衬托出春哥的优点。

剧作者还有意描画典型场景,对人物内心、个性进行细致的刻画。试以“三杯酒”、“三回头”为例。“三杯酒”用夫妻对唱的手法写成,有意使人物内心矛盾外化。夫妻两人一个唱美好未来,一个唱穷途末路。玉秀唱出了贤良淑德,杜光唱出了悔恨难当。正是借因为“三杯酒”的戏剧场景,剧作者使夫妻双方道出了各自的内心真情。误入歧途却善良的本质特点,暗示了杜光日后学艺寻妻行为;玉秀对杜光的信赖与支持,则成为杜光浪子回头的精神力量。“三回头”写的是春哥救玉秀的情节,“回头”的动作主人是春哥,通过三次回头,春哥施救、给钱、领人回家。这出戏中春哥的善良、义气在三次回头中充分展现。玉秀上吊,除了感情上受伤外,更不得已的是缺乏生活来源、缺少人关怀。春哥一回头救了玉秀的性命,春哥二回头给了玉秀经济支持,春哥三回头让玉秀重新体会到家庭温暖。一回头展示春哥的善良,二回头展示春哥的慷慨,三回头展示春哥的细致。初次相遇,春哥真善美的人性魅力就在玉秀心中扎下根。

自《春哥传》在各地巡回展演以后,群众惊呼:“罗田剧团还在呀?!”“罗田剧团演得太好了!”从此,罗田剧团开始恢复发展,从前散落民间的剧团演员们终于从卖菜摊、服装店、小餐馆重回舞台。林海波通过“入木三分”的功力盘活了《豆腐哥》,使《春哥传》成为“神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