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2504400000043

第43章 医圣辞官

△剧目提要

何淑芳

为配合蕲春县委县政府开发李时珍人文资源,张庭芳先生于1983年创作了《医圣辞官》和《知府求医》。六年后湖北省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开幕,《医圣辞官》一举夺下多项大奖。该剧由张庭芳编剧,郑志勇导演,王槐堂作曲,张明玉配器,苏其煜、戴楚东、张君任舞美,袁维麟扮演李时珍,石中林扮演皇帝朱厚熜,陈海燕扮演李时珍夫人吴氏,李丹扮演九娘娘,郑远普扮演金炉国师,段增会扮演太医副使。

【作者介绍】

张庭芳(参见《知府求医》剧目提要)

【剧情梗概】

《医圣辞官》取材于有关史料中所记载的李时珍在京都太医院中的一段生活。作者通过进宫、惊宫、求宫、疑宫、辞宫等几场戏的精心设计,使剧情环环相扣,险象丛生,巧妙而又合理地再现了李时珍这个光辉的艺术形象。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由于他崇信道教,一心求长生不老,所以到处搜罗方士、秘方,痴迷于炼丹。剧本围绕朱厚熜炼制长生不老丹的故事展开。

李时珍为重修本草,千里进京。皇帝朱厚熜听言李时珍是湖广名医,龙颜大悦,立刻传李时珍进宫为自己炼制长生不老之药。谁知李时珍直谏皇帝,称长生不老药属无稽之谈。负责炼制丹药的金炉国师和太医副使怀恨在心。

金炉国师升职之时丹药炼制出炉。为避免道破天机,太医副使与李时珍密语,要求李时珍顺从圣令少管闲事,被李时珍拒绝。炼丹师决意设法铲除李时珍,以保自己的官衔与财路。

皇帝服丹后圣体异样却固执认为是仙气上身。李时珍为替皇帝解除丹药剧毒多次觐见,被皇帝怒逐。李时珍只得以进献能长生不老的绿毛龟为由进入皇宫。入宫后立即配制解药为皇帝排毒,却不料解药被太医副使更换,皇帝命悬一线。

在金炉国师和太医副使的陷害下,李时珍被定弑君之罪打入死牢。幸得同乡皇妃九娘娘冒死营救,通过翻查药渣发现太医副使的阴谋,从而帮助李时珍脱离死罪。

太医副使被揭露,李时珍复任并被皇帝封赏。此时的李时珍已经被昏庸迷信、不谙政事的皇帝深深刺痛,决心辞官回乡,以自己微薄的力量重修《本草纲目》造福乡井。

【获奖情况】

1983年,蕲春县举办中国湖北第三届李时珍医药节,期间《医圣辞官》在蕲春县人民会场首演。

1984年6月湖北省电视台将《医圣辞官》排成了舞台戏,在省台直播,成为黄冈市在省电视台播出的第一台黄梅戏作品。

1989年,《医圣辞官》参加湖北省首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的汇演,并在此次展演上荣获六项大奖,分别是优秀导演奖、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优秀演员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舞美奖。

1991年11月,全国首届李时珍药物交易会在李时珍的故乡蕲春县隆重开幕。会议期间,蕲春县黄梅戏剧团重新排练并上演了由本县剧目室创作的、以李时珍为题材的新编历史剧《知府求医》和《医圣辞官》,把医圣李时珍的艺术形象成功地搬上了中国戏曲舞台,为绚丽多彩的民族艺廊又增添了一个光辉的人物形象。

△《医圣辞官》的史实与虚构——评新编历史剧《医圣辞官》

何淑芳

《医圣辞官》是张庭芳于1983年创作的一部以医圣李时珍为创作对象的新编历史剧,编排上演后引起了湖北省中医学界和电视界的巨大震动。李时珍医药节、李时珍药品交易会、黄梅戏艺术节上该剧多次展演、参赛,获得良好的评价。

《医圣辞官》是一部历史剧、名片剧:以李时珍为创作对象,很显然是为了从历史名人的角度宣传地方文化。历史剧是历史与戏剧在特定条件下的组合,历史讲求的是真实性,而戏剧讲求的是艺术性,如何既尊重历史真实,又求得艺术上的成功,是编剧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医圣辞官》的编剧者则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以史为线,继承传统

该剧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统治时期的故事。根据对时间的考证,朱厚熜的统治时间为1521年5月27日至1567年1月23日,而李时珍生于1518年,死于1593年,对比证实两者在时间上确有重合之处。根据《亚太传统医药》杂志2006年第9期发表的《李时珍太医院任职考》一文分析判定:“李时珍在北京太医院任职最早不超过1564年9月以前,最迟不超过1572年之后。”可见该剧对历史时间的把握,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剧中涉及的人物很多,明世宗朱厚熜、医圣李时珍、炼丹师、李时珍的夫人吴氏和他的儿子李建元等角色均大致属实。李时珍的小儿子李建方和九娘娘笔者虽无从查证,但作为剧中的小角色,言行合情合理,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虽可能有违历史真实,却经得起情理的推敲。

就故事情节而言,剧本采用的历史背景是真实可信的。明世宗朱厚熜以沉迷丹道、荒废朝政而闻名于世,武昌楚王府举荐李时珍入太医院亦非架空虚构,而是有历史记载可以参考。李时珍入太医院任职不久,发现太医院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而当朝的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还想做神仙。任职一年后,李时珍感到太医院实在是不宜久留之地,便以病为由向院使(正五品,相当于院长)提出辞职,愿回乡修编本草之书。不久,他的辞呈得到批准。编撰《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毕生的心愿,他的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是对这个史实的最好依据。《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的,故剧中提到李时珍的“重修”《本草纲目》也是尊重历史的说法。

据传,明世宗朱厚熜的确因服丹中毒而身亡,虽然剧本将结果改为朱厚熜被李时珍救活,但它的虚构没有引起对李时珍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功绩的歪曲,无伤大雅。可见,剧作者借用历史背景,而后进行合理的想象,赋予历史人物以血肉和生气,三分史实,七分虚构,游走于艺术与历史之间,从而艺术的再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医圣形象。

二、以情动人,增加女性之美

在《医圣辞官》中,剧作者有意增加了女性角色的戏份,刻画了九娘娘与李时珍之妻吴氏两位女性形象。虚构人物的加入,避免了舞台上角色戏份的不均,给旦角以发挥空间,而重视旦角,乃是黄梅戏的传统特征。剧作者有意向黄梅戏传统靠拢,增强舞台的观赏性,调剂了场面与气氛。

另外,女性人物形象的加入与强化,亦符合黄梅戏重视抒情的特征,凸显了作者讴歌真善美的主旨。剧本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角色是九娘娘。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也许明世宗后宫三千佳丽中确有类似性格的嫔妃,但剧作者将其引入,绝非用来再现历史,而是为了衬托主人公。九娘娘是皇帝的宠妃,又是李时珍的老乡,对皇上情真意切,对李时珍感恩戴德。这个角色的存在,为的是让刻板的“历史真实”进入戏剧以后变得重情重义、有血有肉。九娘娘善良的个性、细腻的情感也成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因素:皇帝服丹后圣体不适却拒绝就医,九娘娘配合李时珍哄骗皇上达到让皇上接受医治的目的;药方被掉包后李时珍被打入天牢,是九娘娘舍命相救;九娘娘核查药渣,证明药方被调换,为李时珍讨回清白……剧情发展的关键之处都有九娘娘的作用,使得李时珍耿直的性格和高超的医术得以体现和展示。

另一个以情动人的角色是李时珍的妻子吴氏,虽然历史对她并无明确记载,但吴氏的贤良淑德将李时珍抛小家为朝廷、衷心耿耿一心向圣、却遭“奇才遗草野”的命运烘托得无比辛酸。以情为纲而虚构的人与事,很好地旁衬了李时珍的医术、医德。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张庭芳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既以真实的历史为底色,又在这底色上,以生活情理为出发点,雕刻出李时珍等一群人的浮雕,表达了剧作者对医圣的赞美,为黄梅戏同类型剧作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