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眼看人生
2509400000005

第5章 自在的人生(1)

悟思

这个世界,有的人有钱有势、有名有位,乃至儿孙满堂,但是却活得不自在;有的人生活清贫、籍籍无名,甚至孑然一身,但看起来却很幸福;有的人活得糊涂,却很容易幸福;有的人活得清醒,却最 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看看我们的周围,为什么烦恼的人都有:为权, 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着个沉重的行囊,装得越多,牵累也就越多。

所以,佛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很多时候,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正如卞之琳在《断章》中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什么是烦恼心?佛经中说,“贪、嗔、痴”便是烦恼心。为此,佛家形象地概括为“三毒”。因为,生活中的一切痛苦、灾难、折磨都来自于贪、嗔、痴。

贪心,即贪婪的人性,是我们最大的烦恼与障碍。人们渴望金钱,可有了钱,还想要更多的钱;有了房子,还想要更大的房子;有了名利,还想要更大的权势;有了权位名气,还想要更长久的寿命来占 有它……人的欲壑难填,这种种的欲望驱使着芸芸众生,为之拼命,为之奔波,却无暇欣赏沿途的风景。

嗔心,即平常所说的火气、恼气。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让自己气愤、痛恨、讨厌、嫉妒的人。嗔心往往使人丧失理智,忘却本性,一不顺心,便恼怒打骂伤害别人,因此才会造业受 报,可悲可叹。众生由于生起了嗔心,种种障碍之事便随之产生,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可怕!嗔心一起,受害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对此,人们常常沉陷于迷误而不自知。

痴心,即妄想执着。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执著财富、执著地位、执著情感、执著信仰、执著生存的环境、执著家庭、执著人际关系、执著拥有的知识、执著自身的见解、执著事业、执著技能所长 等。由于执著的关系,我们对人生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恋恋不舍的心态,执著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种种烦恼。

正因为凡夫的贪心、嗔心、痴心太重,在日常生活中才会有太多的牵挂,过分在意得失,使我们的情绪起伏,从而感到不快乐。

佛法即智慧。整个佛教都在告诉我们要如实了知世上的真理实相,因缘果报,这样才能体会到“放下”的喜悦,进而拥有“自在”的人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摩擦,唯 有以宽大的度量、豁达的心态,才能做到不念旧恶而包容他人,一如大海之容纳百川,泰山之不辞土壤一般,我们才能过得舒心、开心,才能健康长寿,永享快乐的人生。因此,当你忍不住要发火生气 之际,我们不妨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如此,必将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 番安详。

放下什么?

尽心尽力地做

但是成事在因缘

经过努力以后

不管是得是失,不论好坏成败

心中都已经不再计较,也没有任何负担

这才叫做“放下”

──圣严法师《大法鼓》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禅宗公案

关键在于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选择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坚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对于 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 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星云法师《星云禅语》

释梵四王诸神问曰。何为不安长太息乎。梵志答曰。吾命欲尽余有七日。且有恶对来乱吾善心。缘是之故恐归恶趣。是以反侧不能自胜。时彼香山有诸善神。数诣佛所咨受经典。谓于梵志。佛兴于世仁 不知乎。梵志答曰。身沉俗人安能知之。其神复谓。佛为一切三界之救。度诸未度脱未脱安未安。皆济危厄令至永寂无为之道。何不诣佛。可脱忧患。长得恬泊。道德合同。梵志闻之欣然踊跃。如冥睹 明。两手各取梧桐合欢好色华树。飞到佛所。未到之顷。佛告摩夷。世尊大慈修无极哀。未曾忘舍应当度者。

于是梵志飞到佛所。住虚空中正向归佛。佛告梵志。谓黑氏曰。放舍放舍。梵志应诺。如世尊教。即舍右手梧桐之树种佛右面。复谓梵志。放舍放舍。梵志即舍左手所执合欢之树种佛左面。佛复重告放 舍放舍。梵志白曰。适有两树。舍佛左右。空手而立。当复何舍。佛告梵志。佛不谓卿舍手中物。佛曰所舍。令舍其前。亦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所。乃度生死众患之难。佛于是颂曰:

仁当舍其本亦当舍其末

中间无处所乃度生死原

内无有六入外衰不得前

放置于六情乃成无为疾

黑氏梵志。闻佛所说。心自念言。不见吾我则了心无心者本无应病与药。鄙心开解。如盲得目聋者得听。真为普见审一切智。今已值佛。德不可訾。寻即来下。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佛说黑氏梵志经》

【略译】

有一位叫梵志的婆罗门教的修行人,来到佛陀的座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奉献给佛陀。

佛陀见了,说:“放下。”

来人立刻把两手的花瓶放下。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来人不解地问:“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佛陀,现在我还应该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叫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是要你放下对事物的执著。”

此时,来人才了解佛陀所说的放下的真意。

为什么有烦恼?因为我们的人生有那么多的放不下。

万事有因,宽恕解怨

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睁开,都在看别人的错误,一张嘴巴,都在讲别人的过错。人永远是 烦恼的动物,从早到晚都是一样,到老到死还是不觉悟。

你要活得快乐,你一定要宽恕众生。

大家都不是圣人。你的心中,一定有最气愤的人,你最恨的人,最讨厌的人,也有最嫉妒的人,对不对?从来没有发脾气的人,请举手……没有人!除非是神经玻大家都曾发过脾气。现在师父告诉大家 ,怎样过最快乐的日子。要宽恕众生,不要看人家的缺点,要看自己的缺点。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同样在一个公司里,别人的能力比我强,我就嫉妒他,我的内心就不满。诸位佛友,你看是哪一个人 比较痛苦呢?是别人活得痛苦,还是你活得痛苦呢?

你嫉妒别人、恨别人,人家又不知道,真是神经玻然后,有一天你实在忍不住了,对你所恨的人说:“我在恨你,你知道吗?”对方说:“我不知道啊!”这样不是很可怜吗?

世界上只有慈悲能够解除痛苦,你们一定要放下,要宽恕众生。宽恕人家,你就会很好过日子。你今天晚上来听师父讲这一席话,值二十万新加坡币,回去就很好睡觉了。你就可以说:“我以前恨你, 今天听师父讲,就不恨你了,反正前世欠你的,你就拿去用吧!”这就OK了。

──慧律法师《慧律法语》

一般人对于“旧恶”──过去曾与自己结恶的人,始终是放不下,牢记在心中,一有机会就想藉机报仇。对于“恶人”──罪大恶极的人,更是嫉恶如仇,有善必赏,有恶必罚,认为做到如此,才是有 正义感。然而,世间上所谓的好人、恶人,有时是不容易分辨的。譬如有的人表面上看是个好人,心里却充满了贪嗔痴、嫉妒;有的人外表看去举止、言辞粗率,不修边幅,可是心地光明、坦荡。如此 看来,哪一个是好人?哪一个又是恶人?所以真正修菩萨行,这种嫉恶如仇的观念就要转过来。因为菩萨的心境,看到好人,即希望他能早日成佛;遇到恶人,就想办法教导他,使他变成好人、贤人, 乃至圣人。如地藏王菩萨的弘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菩萨的大慈悲心量。

菩萨心量广大,知道一切善、恶都是无常,所以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世界没有一恶人可憎,因为菩萨视众生如子,世界上的人都像自己的小孩一般,小孩做了坏事吗?其实也不是,只是由于他这念心 迷惑了,不了解善恶、是非。人人佛性本具,恶人一旦觉悟了,就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透过精进修行,也能成就佛道。所以对于恶人的迷惑无知,要予以同情;虽然如此,但也不能是非、善恶 不分,只是知而不着。了解这些道理,是为了帮助我们放下嗔恨,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心量广大,这念心定下来就有智慧处理种种境界考验;能怨亲平等,自然就能达到诸佛菩萨的平等法界。

──惟觉法师《惟觉法师开示》

宽恕能化解一切仇恨,不但自己得到利益,更能利益他人。其次,知恩、感恩、报恩之心能够长养我们宽容的心量,因为时时刻刻感念他人的恩德,想尽办法回馈都来不及,如何能起嗔心而无法原谅别 人呢?古德云:“若逢知己宜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以慈悲柔软的心常行宽恕,任心遨游,得大自在,是我们立身处世乃至社会安定,及世界和平的活水源头, 也是成就一切功德、自利利他的善行!

──见胆法师《任心遨游大自在》

除去心头火

嗔心,就是嗔恚无忍的心,为三毒之一。人若生了嗔心,便使自己的理智丧失,忘却本性,一不顺心,便恼怒打骂伤害别人,因此造业受报,可悲可叹。由于生起了嗔心,种种障碍之事便随之产生,所 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传开法师开示《嗔心如虎》

所谓:“一把无明火,烧掉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都是指人很容易因为愤怒,而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在一念之间摧毁了。

这有一点像小孩子在玩积木,耐心费时地把积木堆成美丽的房子,生起气来把脚一踢,整个堆好的房子,一瞬间就被踢倒了。

有的人辛辛苦苦地照顾家人、孩子,或是为朋友奉献了一辈子,可是却因为生气发怒,往往脱口一两句伤人,使得他一生中对待那些人的恩惠,就此前功尽弃,这真是得不偿失。

所以,忍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不能忍,就会产生愤怒的心,一把怒火烧毁多年的恩情。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文集》

昔有一婢。禀性廉谨。常为主人。曲麸麦豆。时主人家。有一羯羝伺空逐便啖食麦豆。斗量折损。为主所嗔。信已不龋皆由羊啖。缘是之故。婢常因嫌。每以杖捶。用打羯羝。羝亦含怒。来抵触婢。如 此相犯。前后非一。婢因一日空手取火。羊见无杖。直来触婢。婢缘急故。用所取火。着羊脊上。羊得火热。所在触突。焚烧村人。延及山野。于时山中五百猕猴。火来炽盛。不及避走。即皆一时被火 烧死。诸天见已。而说偈言。

嗔恚斗诤间,不应于中止。

羝羊共婢斗,村人猕猴死。

——《杂宝藏经卷·第十》

【略译】

从前,在遥远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位主人、他的女仆、以及一头公羊。宁谧如田园诗般的乡间生活,却被一个小事件给破坏了。

事件的起因十分稀松平常:“麦豆”。

勤俭认真的女仆,时常听从主人的吩咐,熬煮一锅麦豆,但那只率性机灵的公羊,却常趁着四下无人时偷吃。不明就里的主人,发现麦豆消耗速度太快,就常对女仆大动肝火。几次恶性循环下来,一肚 子委屈的女仆,对公羊的厌恶与怀疑与日俱增。

从此以后,女仆只要一见到公羊的身影,就挥舞木棒,不由分说地直追猛打,公羊为了防卫自己,也使劲挥动头上的羊角反守为攻。主人家中日日上演人羊大战,火药味一天比一天浓厚。

这一天,女仆忙着生火熬麦豆,双手只拿着略带火星的火种。公羊眼见女仆手上没拿木棒,机不可失,低头以角对准女仆飞奔突袭。一路碰撞后退,惊慌失措的女仆,情急之下将手上的火种全撒在羊背 上。

星星之火,触着干燥易燃的羊毛,沿着纤维缓缓蔓延,发出细微的声响,燃起细小的焦烟,终于爆发出火苗。燥热与痛楚,驱使心烦意乱的公羊,拔腿向屋外狂奔。它足迹所至,不论村庄、山间、田野 ……尽成熊熊火海,邻山居住的五百只猕猴,亦来不及避难而葬身火海中。

天神们看见原本清净秀丽的乡村,一夕间焦骸遍野、面目全非,不禁感慨万千:“嗔恨斗争,不应该执娶固守不放,否则就会像女仆和公羊一样,怨恨冲突不休,怒火所及,让村人、猕猴都一起丧失了 宝贵的生命。”

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嗔心可怕!嗔恚一起来之后,谁受害?自己受害。别人有没有受害?别人绝对不受害。你要觉悟,你发脾气受害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你就是发个狠心把对方杀掉,他受害没有?他没有受害。他明 明死了,怎么没受害?他死了马上去投胎,还到善道,不到恶道,为什么?他被人杀了,他没有罪。杀人的人有罪,被人杀的有什么罪?他没有罪。被人杀,消了业障,当然往上升。只有杀人,这个生 气的人,才堕落到地狱,要晓得这个道理。

所以在逆境里千万不能生气,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生气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反而成全了别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才是愚痴,所以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做。佛门里常说,“ 火烧功德林”,功德不容易修。积功累德,一发脾气就烧光了。所以你要问问,你有多少功德?你要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发了脾气?发脾气之后到现在没发,所修的就那么一点功德,因为前面所修的都 烧光了。只有忍辱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功德。所以魔厉害,魔看到你积功累德就不高兴,就嫉妒了。因为他不能破坏你的功德,只有希望你自己去烧,他在旁边劝你发脾气,用种种方法来诱惑你,使你 发脾气,就是劝你把功德赶快烧掉。你也很听话,一看到这个境界马上发脾气,就把自己的功德烧掉了。魔就哈哈大笑,这个人很听话,叫他烧,他就烧掉了,所以不能上当。逆境现前的时候,自己要 觉悟,是魔境现前要把我的功德破坏,你要是一下发觉了,偏不上当,你功德保全了。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 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打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禅宗公案

花开见佛悟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