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2510400000084

第84章 诗殇

作者:孙峤

某权威性诗院刊物,近年来发行愈来愈不景气,由原先十数万份,减至不足一万,发行量的骤减,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编辑部十几号人,非但奖金吹了,连工资也发不出。真乃人心惶惶,岌岌可危,好一个诗刊几乎濒临到生死存亡关头。

社长兼主编的M先生,自知肩上担子之重,整日唉声叹气,寝食难安,急于寻找一条出路。一日突发奇想,何不举办个全国诗歌大赛,以振兴越来越萧条的诗歌,扩大刊物影响,争取广大读者,兴许能有起死回生的希望。

M先生踌躇满志,在例会上提出自己的高见,果然得到了编辑人员的拥戴与支持!大家认为,这样尚可顺理成章地收进可观的参赛费和评审费,以解刊物经费不足的燃眉之急。

于是,一个经过精心炮制的“太白杯”全国诗歌大奖赛征文启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大小报刊上出现了。紧接着应征稿件就如雪片般飞来,不出两个月,大赛征文办就收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参赛稿计20多万件。来稿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大大超过了M先生的想象。他用手一推那似瓶底厚的近视眼镜,摇一摇头,颇有感慨地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这岂不是怪哉!”

应征稿件多,毕竟是个好事。为了不辜负作者,做到公平公证,大赛征文办成立了一个由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组成的评委班子。M先生是主办单位的头,又是著名诗人兼评论家,自然被推选为评委会主任。

组成后的评委班子举行会议,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评分标准。作为评委主任的M先生,在会上特别强调说:“获奖作品就像一根指挥棒,代表诗歌的发展导向,一定要评准评好!”评委们围绕诗歌发展方向,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争论十分激烈!最终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和认识。没有统一的观点,稿件也要评。M先生就来一个和稀泥,说每个人都要吸取大家的意见,跟着感觉走好了。

评委会的专家名流,个个独具慧眼,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太白杯”全国诗歌大奖赛各个等次的获奖作品基本评定。只是获特等奖的诗歌,尚无命题,工作人员不好上榜公布,有待评委会审定。M先生不假思索地说:“这是作者的幽默感,不命题,就是无题,历来诗歌无题都是有题的,那就要看诗的立意和意境是什么。”有人提出质疑说:该诗的语言虽精彩,但零散无境界,像个碎花瓶,让人眼花缭乱,抓不住要旨,实在难以读懂。M先生推一推架在鼻梁上的镜框,故弄玄虚地说:“读不懂的诗,不一定就不是诗,甚至愈读不懂的诗,愈就是好诗。”M先生是诗歌界的权威,自然学问是高深的。人们不听不明白,越听越不明白。既然特等奖权威人士认可了,说不明白的,那就等待作者自己去说明白吧。

历时数月的“太白杯”全国诗歌大奖赛终于落下帷幕,颁奖仪式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作者欢聚一堂,共庆诗坛盛事。当各个等次的获奖作品公布之后,获特等奖的诗,很快也传抄到与会者手中。人们三三两两,口中诵读有声,一个个摇头晃脑,反复推敲琢磨,但谁也未弄懂诗中写的是什么。读不懂的诗,更加激发起了与会者的好奇心,于是向大会提出强烈要求,请作者出来跟大家上一课,把诗中的内容讲讲明白。

出乎意料,获特等奖的作者却不见人影。工作人员四下寻找,终无所获。M先生略一思索,似乎心中有数,抽身到住宿地亲自去请。不料这位作者正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一见M先生,浑身上下都不自在,满脸涨得通红,将准备退还的烫金奖证一递,说:“我不能获这个特等奖!”M先生好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惊异地追问其故。那个作者非常痛心地摇一摇头,无可奈何地说:“这根本就不是一首诗,乃我读中外名家诗摘抄下的一些词语,寄征文稿时误将它放到信封里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