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棋情录
2531400000419

第419章 诗皇帝吟诗问政 假才子作假藏拙

第一百三十二回诗皇帝吟诗问政假才子作假藏拙

乾隆爱写诗,爱到什么程度,一生写下四万三千多首诗,按乾隆活了88年来算,平均每天写1.3首诗。这是个什么概念,《全唐诗》收录两千多位诗人,共四万八千多首诗。乾隆写诗不可谓不勤奋。范昭(许时今)当然知道乾隆爱写诗,就是没有一首流传后世。范昭苦恼的是,许时今不爱好文学,清朝的诗、小说看得太少,否则,现在COPY一首太容易。

曲水流觞开始,小太监端起木桶往石板里的槽道里倒水,另一端则用木桶接水。槽道蜿蜒,水流在槽道中流淌,还真有点小溪潺潺的意味。王襄烈拿起一个椭圆形漆器,往里面倒了半盏酒,轻轻放入水流中。范昭看那酒器新奇,想到:“这应该就是觞了。”盛酒的觞如同小船一般顺流而下,带着一股轻盈之意。在转弯处水流旋转,这艘小船就略作停留。按规则,在谁的面前停下,就该谁喝酒作诗。乾隆坐在上位,没疑问,首先是乾隆吟诗。

乾隆拿起面前停留的觞,寻思吟首什么诗。恰好一个小太监捧着一个盘子进来,盘子里放着两个黄瓜,小太监道:“李公公,这是御膳房送来的新鲜黄瓜,刚刚送进宫的。”李公公接过盘子,送到乾隆面前,禀道:“今儿皇上与范孝廉同乐曲水流觞,御膳房送新鲜黄瓜两枚,为皇上添兴。”乾隆拿起黄瓜,道:“有了,朕就以《黄瓜》为题,作诗一首。范昭,你也吃一个。”

范昭拿起黄瓜,见新鲜翠嫩,道:“这个时节,黄瓜怕是很贵吧?”李公公道:“一个值五十金。”范昭吓一跳,道:“五十两银子一个,天价啊。”李公公道:“皇上御品,自然是天价。”

清代诗人、文学家查慎行在《人海记·都下早蔬》中载:“汉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尽夜蕴火,待温春乃生,观《汉书召信臣传》,今都下早蔬即其法。明朝内竖,不惜厚值以供内庖。尝闻除夕市中有卖王瓜二枚者,内官过问其价,尝闻除夕市中有卖王瓜(黄瓜)二枚者,内官过问其价,索百金,许以五十金。市者大笑,故啖其一,内官亟止之。所余一枚,竟售五十金而去。”

黄瓜当年如此之贵,皆因要在温室种植,北京人称之为“洞子货”,侍弄起来十分麻烦。要先将瓜籽种于花盘中,待长成壮苗后再移植下洞;开花后,要人工授粉;结出小瓜后,还须在瓜下系一泥坠,以使其长得更顺溜;菜洞子中,必须时时烧火以保持温度。如此这般之后,黄瓜才能在数九寒天现身京城,卖出高价。

此时,乾隆皇帝来了诗兴,吟道:

《黄瓜》

菜盘佳品最燕京,正月尝新岂定评。

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原诗为“二月尝新岂定评”

范昭赞道:“老大,这诗作得好了。正月食黄瓜,却想到黄瓜丰收时的情景。言简意赅,情深意切,劝课农桑,隐然有帝王之气韵!“

乾隆大是高兴,道:“说的好。朕的诗,能懂的人不多,范昭,你才最知朕心啊。今儿,到你作诗了。”范昭心道:“曹公,你的《红楼梦》,又帮我大忙了。”范昭(许时今)在大脑里迅速搜索《红楼梦》里的诗词,或改几个字,或长诗取四句,弄得不伦不类的,应付乾隆。乾隆玩的甚是开心。旁边,一个笔帖式奋笔疾书,将两人的诗句抄录下来。

不知不觉,两人有了醉意。乾隆手指着范昭,道:“你,这次差事办得不错,朕高兴。朕要赏赐你。”范昭心中咯噔一下,酒一下醒了,心道:“正题来了。”脸上却装醉笑道:“能为老大做事,是小弟的荣幸。小弟不要赏赐,只盼老大高兴。”乾隆呵呵一笑,道:“朕高兴,一定要赏赐你,你不能不让朕高兴。”范昭道:“喔。那老大给我个大官吧,比如军机大臣什么的,有个名就行了。”乾隆一怔,没想到范昭主动要官,还是要最高官。其实,这是范昭的计谋反客为主,既然回避不了,不如主动出击。乾隆瞧范昭醉薰薰的样子,一时之间灵智有点紊乱。

乾隆慢吞吞道:“军机大臣以后再说。你们范家经商有道,先做盐商。朕从内帑借给你范家三十万两白银,十年还本,不要利息,如何?”乾隆话音刚落,李公公插嘴道:“范孝廉赶快谢恩。扬州的盐商总商江春借贷三十万两,每年可要付十二分的利息呢。”

范昭学过工商管理双学位,自然知道乾隆肯借无息贷款三十万两,十年还本,与江春相比,等于白给范家四十二万两白银,可是一笔大财富。历史事实是,江春和乾隆做生意,越做越穷。据《扬州画舫录》所记,江春任总商四十年,先后蒙乾隆赏赐“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正一品“光禄大夫”等虚衔。1789年,江春在贫困潦倒中黯然辞世。江春晚年家业衰败,主要是是长年接待乾隆下江南的铺张靡费和无穷无尽的报效捐输。这等“好事”,熟知乾隆秘史的许时今(范昭)当然不会答应。

啰嗦一句,盐商衰落原因很复杂,不仅仅是捐输。

范昭醉眼一瞥乾隆,乾隆眼睛貌似看着手中的酒觞,却用眼角的余光瞟着自己。范昭心道:“果然有诈。”范昭哈哈一笑,故作神秘,道:“老大,你知道不?扬州街巷孩童怎么唱道盐商?”乾隆好奇问道:“怎么说?”范昭学小儿状,拍手道:“盐商黑,盐商坏,粗盐当作细盐卖,生个儿子没**。”乾隆的脸色立即难看起来,其它人倒吸一口凉气。乾隆毕竟是雄主,眼珠一转,有了主意,道:“童言无忌。盐商中难免奸人,大多数奉公守法。范昭,要不,你做个巡盐御史,专门查盐。”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就是这个七品小官。明代监察御史(正七品)奉命出巡盐务时即称为巡盐御史,初为临时差遣,明英宗以后逐渐制度化,其实际地位、职权也逐渐提高,凌驾于都转盐运使司之上。林如海是探花入仕,最多七品官,实权不小。清代巡盐御史,自康熙以后或从内务府直接选任,或者由其他职位上的内务府出身的官员兼任,一般使用原官品级。

范昭苦着脸道:“这么小的官,老大也让我做啊。”乾隆哈哈一笑,道:“嫌官小。好,朕给你做江南盐务总商,官不小了。”范昭道:“老大,这个官几品啊?”乾隆哑口。李公公道:“范昭,在皇上面前,不可无礼。”范昭道:“实不相瞒,范家祖训,不事暴利行业,恕小弟不能从命。”

旁边舒禄和王襄烈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现在进入乾隆节奏。乾隆抚掌一笑,道:“朕就知道这点玩意儿打发不了你。也罢,朕把江西的铜政交给你,以后你可以自行铸钱,如何?”

此言一出,舒禄、王襄烈和李公公同时倒吸一口冷气。乾隆把铸币权给了范昭,这可比劳什子盐商厉害多了。而且,范家有自己的钱庄,可以发行银票,发银票是要有现银做兑换储备的,等于储备银两无限供应。用今天的话讲,范家有权开银行发行货币了。范昭学过《货币银行学》,深知此中利害,暗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事绝不能答应。范昭不再装醉,恭恭敬敬回道:“多谢皇上美意,铜政事关重大,臣不敢也不能接受。”

乾隆微微颔首,笑道:“这么说,你一定要做大官了。”

范昭早已想好对策,道:“没来由的给个大官,皇上也难哪。老大,你看这样行不?给我个苏州知府做做,如何?”乾隆沉吟道:“从四品的官。范昭,你怎么想去苏州做知府?”范昭笑道:“苏州物阜民丰,去那里当知府,随便收括一下,都比费尽心机做盐商强。老大将来再下江南,小弟用这些银子给老大接驾,也是忠君爱国为民。小弟虽落下‘贪官’名头,也心甘情愿。”

这番话有多重意思,就看乾隆怎么解读。当官的搜括民脂民膏,当然不会全部孝敬乾隆下江南。范昭的用意,一是委婉劝乾隆别再下江南,二是自己竖起给乾隆当官贪污的旗号,使乾隆打消封官的念头。

李公公道:“范孝廉有所不知,太后久居宫里,乏了。皇上下江南,是为尽孝,吃穿用度,皆由内务府出。盐商深蒙皇恩,捐输些银子,也是应该的。至于地方官员,孝敬太后,那是地方百姓的忠心哪。”

范昭忙道:“原来如此,臣去了苏州,可以放心大胆积攒银子了。”乾隆脸色一沉,一脸不屑,道:“粗俗!”范昭大奇。乾隆呷一口酒,神色如常,道:“坊间有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做苏州知府,十年间你能贪多少?一百万两了不得了。知府杂事还多。有这功夫,直接造银子多好。”

乾隆也有意思,只嫌范昭出言孟浪,根本不在乎范昭搜刮民脂民膏,还给范昭算了笔账——当苏州知府贪污根本划不来!

乾隆继续道:“范昭,我知道想做大官,可是你一点根基都没有,朕难哪。这样,你先做个大学士,官居正一品,待你有所建树,再进军机处。嗯,武英殿大学士的官帽子,足以使你衣锦还乡。”

乾隆的话说的很明白,只要范昭接任武英殿大学士,可以立即回乡,光宗耀祖。范昭头脑轰一下,没想到乾隆为了让自己当官,几乎不计较成本。范昭连忙起身跪于地上,磕头道:“谢主隆恩。小弟才疏学浅,若任大学士,恐给皇上丢脸。”乾隆皱眉道:“你去苏州府贪污,就不怕给我丢脸了?武英殿大学士不小了,总不能让朕封你个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吧。你不是进士,文人相轻,你若去了翰林院,有你好受的。”

话说到这份上,范昭再无计施,只能摊牌,遂硬着头皮道:“皇上,臣躬耕于田亩之中,不求闻达于诸侯。”“嗯?你这是什么意思?”乾隆有点不高兴了。

范昭苦笑一下,道:“老大,我不想当官。当初咱们不是说好了嘛,将来让我儿子当官。”乾隆道:“当初在万里红山庄,咱们是有这个约定,不过时移世易,如今你杀了吕四娘,你还顾忌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