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建筑奇观
2547900000056

第56章 独乐寺

在天津市蓟县城内西门里,西关大街路北处,有一座相传建于唐初的独乐寺。因为在玄宗时,藩镇节度使安禄山曾在此誓师叛唐,因而寺名“独乐”。寺由东、西、中三部分组成,东西两部分为僧房和行宫,中部是寺庙的主要部分。由山门、观音阁排列成南北轴线,它反映出唐代佛寺以殿堂为中心,山门和大殿之间,用回廊相接的布局特点。据文献记载,公元984年由辽朝秦王重建,现存的辽代遗物有山门和观音阁,其他都是明、清以后所建。

山门建在低矮的台阶上,坐北朝南,石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是门道,两侧有泥塑的哼哈神像;柱身并不高,斗拱雄大,布置疏朗,高度约为柱高的一半。屋檐伸出很远,显得轻巧舒展;南面檐下正中悬有“独乐寺”匾额,相传是明代严嵩所写。

人山门正北,迎面为主体建筑观音阁,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其中第二层是暗层,外观为两层,中间有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上覆单檐屋顶,阁高23米,是国内最古老的楼阁建筑。阁的中央须弥座上,有一尊辽代泥塑十一面观音像,通高16米,躯干微微前倾,面容丰润,两肩下垂,体态端庄,似动非动,两侧伴以姿态优美的胁侍菩萨,具有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是现存辽代塑像中的精品,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泥塑。观音阁以佛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设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可以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容纳像身。内部空间和佛像紧密结合;阁内光线较弱,正面光线较足,佛容清晰,背面仅可辨轮廓,加强了佛寺的神秘性。梁、柱、斗、枋数以千计,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斗拱因位置和功能而异,共有24种,梁枋断面总计不过6种,其大小形状,无论衬托佛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都很协调,显示出当时木构建筑的技术成就。后来,在1971年修缮独乐寺时,在观音阁发现明朝壁画,保存得很完好,画面清楚,色泽鲜明,更提高了观音阁的文物价值。